论十世纪的回鹘文汉字音

来源 :东方语言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Ma_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公元10世纪回鹘文的音系结构作了介绍,并讨论了学界及本文对汉字音的基础方言的看法及所根据之各种材料。另外,还对回鹘文汉字音及《慈恩传》汉字音的已有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从而比较了10世纪河西方音、回鹘文汉字音及12世纪西夏对音对《切韵》音系的不同反映。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hon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Hui text in the 10th century AD, and discusses the views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and this article on the basic dialect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various materials upon which they are based. In addition,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character pronunciation of Hui Ba and the Chinese character Ci in “Ci En Chuan” has also been carried out.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en pronunciations of the Hexi dialect, the Hui dialect and the Xixia phonetic transcription of the 10th century Department of the different reflection.
其他文献
1975年的一天,我接到北京曲艺团团长江涛(当时我在北京曲艺团工作,江涛是工宣队留任的团长)的通知,要我和他一起陪同京韵大鼓演员、教师良小楼和北京琴书演员关学曾到北京民族宫饭店,接受“加中友好访问团”学者石清照博士的访问。并称,她是中国与加拿大建交后第一个“加中友好访问团”的重要成员。当时,“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还很少有与外国人接触的机会。一个外国学者约见两位曲艺演员,为什么呢?怀着一种好奇心我
戏曲的“多元综合,多样统一”体现在许多方面,不管在创作方法上,审美需求、审美趣味上,或是在思想创新、艺术创新上,都要力求高标准,严要求。这方面的现实状况可能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已透露出可喜的信息。戏曲的生机正预伏在综合、统一之中。  多元不是静态的互不相关的状态,正在发生变化。例如:在戏曲方面,发扬戏曲传统体制的优势,在基本保持原有规模、样式的条件下逐步扩大生活题材,表现新的人物,与大胆借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