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契约理论看我国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的选择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n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契约的调整理论
  契约是在地位平等、意志自由的前提下,当事人在交易过程中确立的一种权利义务上的协议关系。
  (一)契约调整的原因和要求
  契约调整的原因:
  一是进一步降低交易费用和提高效率。在已有的制度契约安排下,当获利机会不能充分利用时,人们就会选择或者创新一种制度,而这会改变或者调整现有的产权结构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契约的外部环境和约束条件发生变化,导致契约关系进行调整。
  (二)契约调整的要求
  一方面要符合契约功能要求。通过契约调整,应减少交易中的信息成本、激励成本以及维护交易关系成本,同时降低经济活动中的投机行为和效率损失,降低交易费用。另外,应该强化对当事人的激励作用,通过各项条款的重新设置,提高经济主体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要符合环境的要求。任何契约都是处于一定环境和条件下的,脱离外部环境约束的契约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
  二、我国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现状
  (一)银行保险的契约实质
  契约经济学将任何一种交易都看成契约关系,都要在制度和规范中进行,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合作,实际上签订了某种合约,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义务、行为方式、责任以及获取利益方式。所以,从契约角度分析,银行保险属于一种金融领域中的契约。从银行保险的发展历程来看,先后出现了分销协议、销售联盟、合资公司和金融集团等组织模式,而从契约角度来看,这不过是契约关系的不断调整。
  (二)我国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现状
  2002年以前,我国银行保险基本是分销协议模式,之后一些银行和保险公司开始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尝试新的银保组织模式。
  在现阶段,随着金融控股公司的解禁,我国已经出现以保险为主的新型混业金融控股公司。如中国平安。
  但是,由于我国实行金融分业经营监管制度,而且银行保险业起步较晚,金融控股和间接参股模式虽然已经出现,但数量上极少,在发展上也处于初级阶段。从整体上看,我国目前的银保模式的主体仍然是分销协议。
  分销协议模式是银行和保险公司签订协议,银行作为保险公司的兼业代理人,代理销售保险产品,收取保费、从中收取手续费的模式。一般来讲,在该模式下,经营理念的确定、银保产品的开发、保险后续理赔均由保险公司来承担,银行只是保险公司利用其客户资源和良好的信誉度而形成的一个销售渠道。
  从本质上看,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为保险公司,代理人为商业银行,二者通过签订契约界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利益的分配方式,并约束契约人的行为。如果将银保合作模式分为业务上的合作与资金上的融通两类,分销协议模式纯粹属于前者,银行和保险公司不涉及任何形式的资金融通和股权交叉,双方的合作关系比较松散,属于低层面的契约关系,它不但使契约的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而且也不利于我国银行保险业的长期发展,应该进行重新选择和创新。
  三、银行保险业发展模式的重新选择和创新
  (一)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银行保险发展模式创新的方向
  契约的结构和安排是左右交易方向和程度的根本。发达国家银行保险的经验表明:在银行保险的发展历程中,发展模式作为一种制度和契约,其选择和安排是银行保险战略成功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银保发展的深度。
  大力发展银保业,首先要根据自身政策环境及各种因素,选择科学的模式。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银保合作逐渐一体化,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趋势,因此我国应以金融集团化为发展方向,即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作为我国发展的目标。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通过设立一个金融控股公司,其下设立不同的子公司分别经营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并且银行子公司与非银行子公司之间并不紧密相关。在我国当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下,实行金融控股公司制是我国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现实选择。
  (二)我国选择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原因
  1、符合契约的功能要求
  一方面,选择该模式符合降低交易成本的要求。契约的不断调整,目的就是降低银行和保险公司在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获取较大的收益。从契约经济学看,金融控股公司是介于企业和市场的中间组织,其实质也是一种契约安排,这种契约安排通过一体化程度的加强,既可以减少市场中的契约数量,将众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财产组合成一个拥有独立财产的产权主体,又能够强化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规范他们的关系和行为,从而有效地降低金融活动的信息成本、契约成本、监督成本等交易费用。
  另一方面,符合契约的激励功能。在形成金融控股公司后,实际是通过银行和保险公司相互融资活动,建立对于双方都有约束的资本纽带和利益集团。
  2、符合我国银保发展环境的要求
  首先,符合我国法律环境的要求。我国金融业目前不具备发展全能银行所需要的金融监管能力、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市场经营主体,因此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各行业分别受《银行法》、《证券法》、《信托法》等法规约束。而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下,子公司之间不存在交叉持股现象,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受到金融控股公司的领导和控制,相互之间没有控制关系,因此符合银行和保险公司独立经营的法律要求和原则。
  其次,符合金融环境的要求。我国金融业发展较晚,金融市场并不是很成熟,如果实行全能银行模式,将会存在诸多风险,在监管上也是困难重重。而采取金融控股公司制,可以使经营不同业务的子公司在资产上保持其独立性,并在各子公司之间信息、人事、业务、资金流动等方面做出一定的限制,建立起一道“防火墙”。而且控股公司只对子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即使某一个子公司出现债务危机也不会影响其他公司正常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金融风险在控股公司内部蔓延,从而维护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
  再次,符合世界银保总体发展环境要求。从世界范围来看,放松管制、进行多元化经营是目前金融业的潮流。随着国外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陆续进入国内,它们的全方位金融服务更具竞争力。而金融控股公司既有混业经营特点,又兼具分业监管优势,既能获取规模经济,又能获取范围经济,将大大增强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实力。
  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推进银保业发展,不但是契约理论要求的必然,也是我国当前国情的必然选择,它必将大大促进我国金融业的飞速发展。
  (卢海滨,河北大学财务处。赵雪燕,河北大学经济学院。陈学志,河北大学后勤集团)
其他文献
股权、产权流动信息披露是指需要披露信息的非上市公司,在每个会计期间(月度)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股东进退、股权结构变动、产权结构变动等信息及时向社会进行披露,通过信息披露广泛接受社会监督的制度安排。其目的是让公司出资人、潜在投资者、经营者及社会监管机构等信息使用者及时、方便、全面地了解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变化情况,为其决策提供有用信息。那么当前非上市公司在区域性市场上股权、产权流动信息披露的现状如何?
改革前中国是一个封闭的二元社会,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民工潮”。
精细化管理是将任务逐一分解,细化到具体程序、量化到具体数字、责任到具体人员,让每一项工作都看得见、摸得着,从而提高整体效益.近年来,精细化管理逐渐被引入到军队营房管
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具有违约风险。本文,我们将借鉴韩立岩在2003年使用的方法,运用KMV模型,通过控制地方政府债券的信用风险,对福建省发行债券的规模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一、基于期权思想的地方政府债券信用风险模型  现有的信用风险模型包括J.P.摩根银行的CM(Credit Metrics)和C—V(Credit—Var)模型、KMV公司的CMM(Credit Monitor Model)
随着城市绿化面积的扩大,城市的街荣巷貌都发生了改变,大大提升了居民生活环境的空气质量。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小城镇受各种地域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绿化工作很难得到高效有
构建和谐社会,公平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但是要给“公平”下一个没有争议的定义却十分困难,人们对公平的理解见仁见智甚至大相径庭。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摘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筑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打造专业化的团队,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对建筑企业团队建设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团队及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从理念、目标、制度、方法等角度阐述了进行团队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团队建设;以人为本;目标管理  1、引言  中国建筑西南勘查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勘院”)在改制后发展的三十年间,不断创新
文章首先分析了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结构施工中面临的问题,总结为影响周边环境与安全防护不足等方面。其次以深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管理现状为论述背景,重点探讨有效的施工管理对
一、问题提出与理论回顾rn由于在世界经济中各个国家在经济结构、经济目标、经济政策上的相互依存,而且外在性的政策溢出效应,使得通过国际货币政策协调达到帕累托效率成为必
【摘要】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确保居住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应该强化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本文对新时期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创新管理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新时期;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监督创新;管理制度  一、前言  建筑工程是我国比较重视的产业,其安全质量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目前各部门的自觉性还不是很高,需要管理部门的监督来实现质量提升。建设工程在不断发展,要求其管理方式也不断进步,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