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氨氮胁迫和恢复后中华条颈龟主要器官组织结构的变化

来源 :水产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_shen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氨氮是水产养殖过程中最主要的环境污染物之一.为探究急性氨氮胁迫对中华条颈龟主要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以体质量(218.26±12.65)g的1龄中华条颈龟为对象,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的方法研究氨氮(200 m g/L)胁迫(24、48 h)及去除氨氮(48 h)对其脑、肝脏、心脏、肾脏和脾脏组织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氨氮胁迫后脑组织出现间质增宽、疏松,神经元细胞核发生偏位,神经元变性、坏死等现象,恢复48 h后神经元肿胀与细胞核偏位现象减少;肝脏出现肝细胞肿胀、颗粒变性、水泡变性、坏死等病理现象,肝血窦缩小甚至消失,恢复48 h后肝细胞肿胀减少,肝血窦基本恢复到胁迫前水平,但肝细胞颗粒变性、水泡变性现象依旧存在;心脏间质血管充血,恢复48 h后心肌细胞间隙缩小趋于胁迫前水平,充血现象消失;肾脏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颗粒变性,部分细胞从基膜脱落,细胞膜破裂,肾小球体积增大、毛细血管网扩张,细胞核固缩甚至溶解消失,间质中有炎性细胞浸润,恢复48 h后炎性细胞基本消失,但肾小管管腔不规则和颗粒变性等病理现象依旧存在;脾脏白髓区域增大,恢复48 h后白髓与红髓趋于正常水平.试验结果表明,急性氨氮胁迫对中华条颈龟脑、肝脏、心脏和肾脏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恢复48 h后中华条颈龟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缓解,其中心脏恢复能力较好,脑、肝脏和肾脏恢复能力相对较差;脾脏免疫细胞增殖,表明机体在胁迫后会启动免疫防御机制,以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试验结果从病理学角度阐述了氨氮胁迫对中华条颈龟的影响,为龟鳖类的健康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为开发大红海参人工养殖技术,采用海带粉、鼠尾藻粉和仿刺参复合饲料3种常见饵料投饲大红海参,分析各组大红海参的生长及体壁脂肪酸组成的差异,从营养组成角度筛选适于大红海参人工养殖的饵料成分.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投饲组大红海参体壁脂肪酸组成具有显著差异(P<0.05),大红海参体壁n-6和n-3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与饵料中亚油酸和α亚麻酸的比例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大红海参能够通过以上两种短链脂肪酸合成长链的n-3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投饲海带粉组的大红海参特定生长率最高,同时体壁含有更高比例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2019年5月、8月和11月,在上、中、下游共设5个采样点,采用单层刺网(网目1、2、3 cm,网长20、30、40 m)和地笼网(开口40 cm×40 cm,长8 m)调查新疆天山南麓中段塔里木河流域九大水系之一的渭干河(N 41°06′~42°42′,E 80°40′~84°10′)的鱼类资源状况.调查共采集鱼类1864尾,总质量47869.05 g,隶属3目6科15属19种.土著鱼类1目4属8种,其中鲤科鱼类3属5种,鳅科鱼类1属3种.外来鱼类3目11属11种,其中鲤科鱼类6属6种,鳅科、鲈科、塘鳢
将带有试验硝化细菌——食油假单胞菌X14-1-1的等面积陶粒、聚氯乙烯、纤维、火山岩、无纺布和流化床6种材料的附着基分别放入1 L的充气瓶内,在36℃、130 r/m in的摇床上混合培养48 h后,洗脱计数测定菌种附着数量.模拟氨氮去除率试验中氨氮初始质量浓度为0(不加硫酸铵)、10、20、30、40、50、60 mg/L,每组设3个平行.放入光照培养箱中在20℃、光照度5000 lx(光照周期12L:12D)充氧1 L/h后,分别于第0、1、2、3、4天随机抽取10 mL水样,测定氨氮(NH4+-N)
运用生化分析、组织切片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测定蜕壳期(蜕下旧壳后0.5 h内)和蜕壳后期(蜕下旧壳0.5 h后至新壳未完全硬化之前)平均体质量(5.63±2.35)g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和鳃中的钙含量,观察肝胰腺和鳃组织结构变化,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肝胰腺和鳃中的钙网蛋白(CRT)基因的表达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蜕壳后期肝胰腺中钙含量较高;蜕壳期和蜕壳后期鳃中钙含量较低.组织学观察发现,整个蜕壳周期内,肝胰腺中的细胞内容物含量变化明显;在鳃中,鳃叶末端边缘管处的空腔结构尚未恢复正常形态.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Illumina HiSeq技术对体长(45.00±5.42)mm的透明草金鱼和不透明草金鱼皮肤组织透明性状相关基因进行转录组测序.6个组织共产生309364078条过滤序列,组装后获得72083个unigene,平均长度为1321 bp.DESeq分析共筛选出18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上调基因66个、下调基因115个.GO功能注释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微管、肌球蛋白复合物、蛋白质绑定、肌动蛋白结合、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色素沉着、色素颗粒运输、中间纤维等相关.K 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
为研究克氏原螯虾烂尾病病原种类及其相关特性,从患病虾尾部病灶分离出2种具有不同菌落形态和色泽的代表菌株,分别编号LW2047-1和LW2047-2,经人工感染试验确定病原菌为菌株LW2047-2.对菌株LW2047-2进行细菌学观察,分析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并对16S rRNA和gyrB基因测序分析,最终将其鉴定为弗氏柠檬酸杆菌.检测该菌株定居因子CFA基因和几丁质酶chi基因,分析其黏附性和几丁质分解特性.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菌株LW2047-2对恩诺沙星和硫酸新霉素2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磺胺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是我国产量第一的海水养殖鱼类[1-3 ].近年来,随着养殖量的攀升、养殖密度增大、养殖环境的恶化,大黄鱼的病害日趋严重[4-5 ] ,其中以寄生虫病的危害尤为突出[6 ].
2017年7月,在西藏浪错(E 87°23′5.46″,N 29°12′33.45″)入水口和出水口,北侧靠西边小岛内侧等处共设5个采样站点,调查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有3门12种(属),密度1.935×104~51.558×104个/L,平均密度17.188×104个/L,生物量0.003~0.249 m g/L,平均生物量0.099 m g/L.典范对应分析总体排序结果显示,该湖主要受到水温、p H、溶解氧和氧化还原电位环境因子的影响.浮游植物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浪错属于贫营养型水体
采用单因素对照、对比试验方法,开展温棚保温以及大、中、小不同亲本规格对克氏原螯虾苗种规格、育苗量等繁育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每年冬季最冷时节(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中旬),温棚内池平均水温较室外池高3.44℃,且温棚内池水温皆在5℃以上;温棚内池平均育苗量与室外池差异不显著(P>0.05),而培育的虾苗体质量为室外池的1.46倍.中规格亲虾(25~35 g)繁育的虾苗规格极显著大于小规格亲虾(15~20 g)(P<0.01),中规格亲虾育苗量极显著高于大规格亲虾(40~50 g)(P<0.01);小规格
食物网及其动态变化研究有助于理解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的功能机制,而运用准确的技术手段来确定消费者的生态位宽度和食物组成对该领域研究至关重要[1 ].目前关于食性分析方法主要分为3类:传统方法(直接观察、消化道内容物分析和显微镜镜检等)、生化方法(脂肪酸组成分析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等)和分子方法(同工酶电泳、单克隆抗体与多克隆抗体的免疫组化分析和DNA分子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