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全球贸易经济往来不断频繁的大背景下,产品流通的速度也日益加快,但是,随着实际工艺及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国产品的品质也不尽相同。在此种形势下,为充分促进我国产品品质及生产竞争力的提升,就需要对匠人精神予以高度重视。而作为社会预备生产力,高职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树立起良好的匠人精神及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但实际上,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少高职大学生缺失匠人精神,给今后的工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就中国高职大学生匠人精神缺失的原因及其培养措施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匠人精神;缺失
1引言
当前,全球贸易发展日益迅猛,各国的产品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标签,比如一说到手表,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瑞士,这就是对该国产品品质的一种肯定。从本质上来说,匠人精神代表的是对品质追求的一种工作精神,并不仅仅局限于工业方面的生产与制造。为促进“中国制造”朝着“中国智造”的方向发展,就需要有机结合高职教育与匠人精神这一指导思想,找出当代高职大学生匠人确实的原因,并加大对这一精神的推行及培养力度,为社会输送更多富有匠人精神的专业型优秀人才。
2匠人精神的内涵
我国自古便有“士农工商”的称谓,其中,“工”指的便是工匠,原先是指有着一定手艺专长的人,后逐渐指代直接参与生产或建造物品的一线工人,并且随着领域的不同,人们对工匠的称呼也有所不同,例如理发的为理发师,饮食行业的为厨师等。其中,匠人精神也被成为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产品专注严谨、精益求精以及精雕细琢的一种精神理念,通过利用精气神来创设属于自己的品牌。具体分析,匠人精神主要包括下列三大要素:其一,专注。也即用心干活、经营,认真诠释人生。匠人精神就是踏实并专注做好每一件物品,即便是一枚小小的螺丝钉,也要尽可能做到完美。其二,堅持不懈。孔子则说过,学如不及。求知是永无止境的,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对经验进行积累与总结。其三,坚强与忍耐。只有不断努力,超越一般境界以后,才能被称为“匠人”。而要想成为匠人,需要经历多种挫折与痛苦,以及非常长的时间。只有坚强走出困境,勇敢地面对困难,才可达到匠人境界。
3中国高职大学生缺失匠人精神的原因
3.1受到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
作为知识分子向来追崇的宗教,儒家思想强调的便是读书高于一切,并且这里的读书指的是熟读各种儒家经典,而不是指学手艺或是上职业院校读书。分析主流儒家观念可知,其对专业方面的教育较为轻视,而比较注重人文教育,认为君子应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以物使,不为物役,即使是绘画及书法等作品,也应当以写意为主,对“匠人气”的写实风格比较反对,并且认为匠人们所做的工作都是些奇技淫巧。此外,在“士农工商”的职业排名中,工匠的地位也是比较低下的,甚至当时的统治者将一些工种门类归为“三教九流”的范畴。长此以往,人们越来越不重视工匠,对一线工人甚至还会抱有歧视心理,从而导致匠人精神的缺失。
3.2当前的教育体制对高职生匠人精神的培养产生阻碍作用
在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中,职业教育处于歧视链的底层,一直得不到人们的重视。与此相对应的,工人尽管在国家政治话语中处于领导阶级,但在传统文化中,工人阶级一直是被歧视的对象,认为劳力者始终受治于人。另外,国内产业结构的低端,也使得工人阶层缺乏超越产品自身的一种成就感与美观感,更别说具备匠人精神了。
3.3社会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现代社会的发展,除了带来了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也使得人们越来越浮躁,不少人在做事时,求于求成,总想着走捷径、投机取巧,有着非常强的功利心,很少能踏踏实实、认真去做事的。在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许多高职大学生便梦想着自己能够一夜暴富或成名,鲜少有人静下心来去认真思考如何才能将自身技术水平有效提升,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此种形势下,高职大学生便自然而然地缺失了匠人精神。
4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匠人精神的有效措施
4.1加大对高职生就业创业教育及思政教育的力度
就业创业指导及思政教育为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匠人精神的主要阵地及途径。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应当对学生的认知行为特点展开深入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对职业精神教育内容的改革力度,并在其中纳入匠人精神的内容,通过采取合适的途径,对学生展开正面的引导与教育,使其对匠人精神的内涵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并对此种精神的意义及价值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进而逐渐树立起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在对职业技能进行认真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并实践匠人精神。
4.2紧密结合专业课程教学与匠人精神的培养
在培养高职大学生匠人精神时,可将此种精神融入专业素质教育中,紧密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尤其是将匠人精神的培养与实训教学结合起来,从而为学生朝着职业人转化提供良好的支持。需要注意的是,专业及实训教学并不仅仅是制造出有形的产品,还应当与学生专业的特点及行业特征相结合,对该职业要求的职业精神展开深入分析,将其作为专业教学的一项目标,并纳入教学内容及考核中,逐渐渗透匠人精神,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对匠人精神产生切身感受,并对此种精神可有效促进自身专业技能及水平的提升产生深刻的认识。
4.3加强对高职生实践教育
为将匠人精神内化为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一项科学有效的渠道便是实践。在对高职大学生的匠人精神进行培养时,应当将此种精神放入现实情境中,展开相应的锻造。通过将匠人精神与职业场景挂钩,可使学生对匠人精神的价值产生更真切的体会,并将这一精神作为自己职业的追求与信仰。在开展匠人精神的教育工作时,学校及教师可采取模拟场景的实践方法,将学生相关职业情感全面激发出来,为其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4.4利用校园文化弘扬匠人精神
高职院校应对校园文化这一隐性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以达到弘扬并传播匠人精神的目的。具体分析,学校可采取一定的文化活动,如展览、演讲比赛等,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精神氛围,在丰富其业余生活、拓展知识面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匠人精神的形成。例如,学校可开展以“品质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追求”为主体的演讲或征文比赛,通过定期开展此类活动,可有效强化学生品质方面的意识,使其充分意识到匠人精神的一项重要体现便是对品质的不断坚持与追求,从而进一步传播并弘扬匠人精神。
4.5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方式
高职院校应当积极采取参观、采访以及邀请专家讲座等“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匠人精神的实质及价值产生正确的认识。具体来说,学校通过安排学生采访重要任务及参观企业等,可对企业关于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进行直接了解,从而意识到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匠人精神这种职业素质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邀请校外的专家学者来校就匠人精神的意义展开细致、全面的解析,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这一精神,并逐渐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
5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为实现经济转型的升级,离不开需要工匠的支持,而为实现生活品质的提升,就更需要匠人精神。此种精神建立在一种专注持久、聚精会神的人文精神基础上,反对虚假,拒绝浮躁。在此种形势下,高职院校就应当好处学生确实匠人精神的原因,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强学生匠人精神的培养,以促进其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含春,向立宏.浅谈基于“工匠精神”视角的高职人才培养[J].才智,2017,13(04):106.
[2]俞力.浅谈如何培养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J].教育现代化,2016,3(20):3-4.
[3]成海涛.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J].职教论坛,2016,11(22):79-82.
[4]虎智猛.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6,22(08):13-14.
[5]苏海淼.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途径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3):34-36.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匠人精神;缺失
1引言
当前,全球贸易发展日益迅猛,各国的产品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标签,比如一说到手表,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瑞士,这就是对该国产品品质的一种肯定。从本质上来说,匠人精神代表的是对品质追求的一种工作精神,并不仅仅局限于工业方面的生产与制造。为促进“中国制造”朝着“中国智造”的方向发展,就需要有机结合高职教育与匠人精神这一指导思想,找出当代高职大学生匠人确实的原因,并加大对这一精神的推行及培养力度,为社会输送更多富有匠人精神的专业型优秀人才。
2匠人精神的内涵
我国自古便有“士农工商”的称谓,其中,“工”指的便是工匠,原先是指有着一定手艺专长的人,后逐渐指代直接参与生产或建造物品的一线工人,并且随着领域的不同,人们对工匠的称呼也有所不同,例如理发的为理发师,饮食行业的为厨师等。其中,匠人精神也被成为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产品专注严谨、精益求精以及精雕细琢的一种精神理念,通过利用精气神来创设属于自己的品牌。具体分析,匠人精神主要包括下列三大要素:其一,专注。也即用心干活、经营,认真诠释人生。匠人精神就是踏实并专注做好每一件物品,即便是一枚小小的螺丝钉,也要尽可能做到完美。其二,堅持不懈。孔子则说过,学如不及。求知是永无止境的,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对经验进行积累与总结。其三,坚强与忍耐。只有不断努力,超越一般境界以后,才能被称为“匠人”。而要想成为匠人,需要经历多种挫折与痛苦,以及非常长的时间。只有坚强走出困境,勇敢地面对困难,才可达到匠人境界。
3中国高职大学生缺失匠人精神的原因
3.1受到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
作为知识分子向来追崇的宗教,儒家思想强调的便是读书高于一切,并且这里的读书指的是熟读各种儒家经典,而不是指学手艺或是上职业院校读书。分析主流儒家观念可知,其对专业方面的教育较为轻视,而比较注重人文教育,认为君子应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以物使,不为物役,即使是绘画及书法等作品,也应当以写意为主,对“匠人气”的写实风格比较反对,并且认为匠人们所做的工作都是些奇技淫巧。此外,在“士农工商”的职业排名中,工匠的地位也是比较低下的,甚至当时的统治者将一些工种门类归为“三教九流”的范畴。长此以往,人们越来越不重视工匠,对一线工人甚至还会抱有歧视心理,从而导致匠人精神的缺失。
3.2当前的教育体制对高职生匠人精神的培养产生阻碍作用
在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中,职业教育处于歧视链的底层,一直得不到人们的重视。与此相对应的,工人尽管在国家政治话语中处于领导阶级,但在传统文化中,工人阶级一直是被歧视的对象,认为劳力者始终受治于人。另外,国内产业结构的低端,也使得工人阶层缺乏超越产品自身的一种成就感与美观感,更别说具备匠人精神了。
3.3社会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现代社会的发展,除了带来了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也使得人们越来越浮躁,不少人在做事时,求于求成,总想着走捷径、投机取巧,有着非常强的功利心,很少能踏踏实实、认真去做事的。在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许多高职大学生便梦想着自己能够一夜暴富或成名,鲜少有人静下心来去认真思考如何才能将自身技术水平有效提升,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此种形势下,高职大学生便自然而然地缺失了匠人精神。
4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匠人精神的有效措施
4.1加大对高职生就业创业教育及思政教育的力度
就业创业指导及思政教育为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匠人精神的主要阵地及途径。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应当对学生的认知行为特点展开深入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对职业精神教育内容的改革力度,并在其中纳入匠人精神的内容,通过采取合适的途径,对学生展开正面的引导与教育,使其对匠人精神的内涵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并对此种精神的意义及价值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进而逐渐树立起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在对职业技能进行认真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并实践匠人精神。
4.2紧密结合专业课程教学与匠人精神的培养
在培养高职大学生匠人精神时,可将此种精神融入专业素质教育中,紧密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尤其是将匠人精神的培养与实训教学结合起来,从而为学生朝着职业人转化提供良好的支持。需要注意的是,专业及实训教学并不仅仅是制造出有形的产品,还应当与学生专业的特点及行业特征相结合,对该职业要求的职业精神展开深入分析,将其作为专业教学的一项目标,并纳入教学内容及考核中,逐渐渗透匠人精神,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对匠人精神产生切身感受,并对此种精神可有效促进自身专业技能及水平的提升产生深刻的认识。
4.3加强对高职生实践教育
为将匠人精神内化为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一项科学有效的渠道便是实践。在对高职大学生的匠人精神进行培养时,应当将此种精神放入现实情境中,展开相应的锻造。通过将匠人精神与职业场景挂钩,可使学生对匠人精神的价值产生更真切的体会,并将这一精神作为自己职业的追求与信仰。在开展匠人精神的教育工作时,学校及教师可采取模拟场景的实践方法,将学生相关职业情感全面激发出来,为其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4.4利用校园文化弘扬匠人精神
高职院校应对校园文化这一隐性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以达到弘扬并传播匠人精神的目的。具体分析,学校可采取一定的文化活动,如展览、演讲比赛等,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精神氛围,在丰富其业余生活、拓展知识面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匠人精神的形成。例如,学校可开展以“品质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追求”为主体的演讲或征文比赛,通过定期开展此类活动,可有效强化学生品质方面的意识,使其充分意识到匠人精神的一项重要体现便是对品质的不断坚持与追求,从而进一步传播并弘扬匠人精神。
4.5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方式
高职院校应当积极采取参观、采访以及邀请专家讲座等“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匠人精神的实质及价值产生正确的认识。具体来说,学校通过安排学生采访重要任务及参观企业等,可对企业关于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进行直接了解,从而意识到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匠人精神这种职业素质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邀请校外的专家学者来校就匠人精神的意义展开细致、全面的解析,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这一精神,并逐渐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
5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为实现经济转型的升级,离不开需要工匠的支持,而为实现生活品质的提升,就更需要匠人精神。此种精神建立在一种专注持久、聚精会神的人文精神基础上,反对虚假,拒绝浮躁。在此种形势下,高职院校就应当好处学生确实匠人精神的原因,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强学生匠人精神的培养,以促进其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含春,向立宏.浅谈基于“工匠精神”视角的高职人才培养[J].才智,2017,13(04):106.
[2]俞力.浅谈如何培养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J].教育现代化,2016,3(20):3-4.
[3]成海涛.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J].职教论坛,2016,11(22):79-82.
[4]虎智猛.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6,22(08):13-14.
[5]苏海淼.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途径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3):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