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校园称谓语调查

来源 :现代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anping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称谓语是一种社会化的语言符号。本文以南开大学在校大学生校园称谓语的使用为个例,运用社会语言学问卷调查以及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校园称谓语的使用特征。年龄、性别、交际双方的关系等均能影响称谓语的使用。相比于男生,女生更倾向于使用具有感情色彩的称谓。根据交际对象的不同,大学生也会使用不同的礼貌策略和交际策略。大学生校园称谓语反映了语言背后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特征。
  关键词:称谓语 大学生 使用特征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语言和社会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息息相关的。称谓语是一种社会化的语言符号,既有语言的指称功能,又具有社会文化特征。
  作为日常交际的语言规范,称谓语不仅体现着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同时也反映了使用者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与方方面面的社会因素都分不开。称谓语是一个既稳定又有动态变化的语言体系,具有稳定性、灵活性和多变性。将称谓语作为一个切入点,能够很好地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关系。
  大学生是社会中一个广泛而极具代表性的群体。他们所使用的称谓语遵循着普遍的社会语言规范,又反映着自身的特殊要求。可以说,大学生所使用的称谓语是语言使用规范中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问卷调查以及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将问卷抽样调查和个人采访相结合,对南开大学在校大学生称谓语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从而总结出当前大学生群体所使用的称谓语的特点。
  二、问卷调查设计
  本文调查南开大学在校大学生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发放对象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两类,专业分为文科和理工科。题目设置采用了多选题的形式。题目所设置的称谓语对象为大学生校园内日常接触对象,包括任课教师、学校领导、教辅人员、后勤工作人员、宿舍成员、同学父母或兄弟姐妹、研究生导师、陌生人、比自己高几届或者低几届的学生等等。此次调查通过问卷星软件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67份,有效调查问卷所占比例为91.75%。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本次问卷,大学生填写人次为133,研究生填写人次为234,各自所占比例为36.24%和63.76%;男生填写人次为123,女生填写人次为244,各自所占比例为33.51%和66.49%;其中专业一项,文科填写人次为269,理工科填写人次为98, 各自所占比例为73.3%和26.7%。
  从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来看,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两倍,理工科所占比例和文科所占比例也相差较大。这与发放范围、专业(有些专业里会出现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的情况)、被调查者情感因素(女生更具填写倾向)都有一定关系。但从总体上看,调查结果能反映当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称谓语使用情况。为了能更加细致地考察选项的男女差异和专业差异,笔者补发了 100份书面调查问卷(男女各50份)并对其进行单独研究。
  下面对几个具有研究价值的题目的数据进行量化整理,并逐一分析其原因和特点。
  (一)对任课教师的称呼
  从表1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当面称呼任课教师时,“老师”和“姓+老师”处于绝对优势。背称时,“姓+老师”排名第一,其次是“课程名+老师”,排名第三的是“亲属称谓词”,“全名+老师”“称呼全名”分别排在第四、第五位,比例分别为25.3%和19.8%。下文对面称前三和背称前五的称谓语分析如下。
  无论是面称还是背称,“姓+老师”是使用最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称谓语。“课程名+老师”在背称时使用频率较高是出于区分的目的。因为同一单位老师同姓的情况很普遍,学生用“课程名+老师”可以明确区分称呼对象。“亲属称谓词”中的一类见于年龄较长、受人尊敬的老师,大多用“爷爷”“奶奶”来称呼;另一类是能够跟学生打成一片的较为年轻的老师,多用“哥哥”“姐姐”来称呼。“亲属称谓词”多表明学生对老师的亲切和喜爱之情。在采访某些南开大学本硕连读的学生时发现,亲属称谓语使用现象更加明显。
  若是把“亲属称谓词”“课程名+老师”?“全名”“外号”这几个称谓按照褒贬色彩加以排序,且将“课程名+老师”看作中性词的话,“全名”和“外号”就具有某些贬义色彩了。“全名”和“全名+老师”显得对老师不够尊重,这一称呼在面称时无一学生使用,但在背称时比例达到19.8%和25.3%,这反映出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消极态度。“外号”在面称时无一学生使用,但背称时比例达到10.6%。“外号”称呼(例如“灭绝师太”等)是对老师极其不尊重的表现。
  在面称和背称中,“教授或姓+教授”和“博士或姓+博士”两项称谓使用频率较低。这是由于“博士”“教授”等学术头衔不能反映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些头衔虽代表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但对于学生而言,反而会有“高高在上”之感。因此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老师”称谓。但是国外可能会存在不同的情况,例如欧美国家的习俗是称博士,韩国倾向于称教授。
  从表2中可以看出,当面称呼学校具有职称的人时,比例排名第一的称谓语是“姓+职位”。“姓+职位”“职位”和“名字+职位”等相关职业称谓所占比例合计86.5%,其比例高于“姓+老师”,更是远远高于“博士”“教授”等学术头衔称谓。这种现象源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官本位思想。高校中具有职位的人地位高于教师,权力也大于教师,学生用职位特征称呼这些人,能够给足对方面子,同时也能使听者更感欣慰。这反映出当前社会更看重人的社会地位而不是学术地位。
  在表3研究生称呼导师的选项中,“老板”称谓值得关注。在单独发放的100份调查问卷中,面称或者背称“老板”的共有29人,其中29人全部为理工科学生,文科生無人使用此称谓。这说明“老板”称谓与专业是密切相关的。这种称谓的出现是“老板”称谓一词从商业领域扩大到高等院校领域的典型表现。这主要是由于很多高校导师,尤其是理工科导师的手中都有一些科研或课题项目,也掌握着一定的科研经费,学生协助导师完成某些科研任务之后会获得一定的工资或报酬,因此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就类似公司中上司和下属的关系了。这一称谓体现了高校中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称呼教辅人员和后勤人员
  从表4和表5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称呼教辅人员时,不管是面称还是背称,“老师”称谓都占绝对优势;在当面称呼后勤人员时,“(姓)+叔叔/阿姨”排名第一,其次是“(姓)+师傅”;在背称后勤人员时,排名前三的是“工作单位+师傅”“(姓)+叔叔/阿姨”和“工作单位+叔叔或阿姨”。现对教辅人员称谓中的“老师”、后勤人员称谓中的“叔叔阿姨”以及“师傅”进行分析。
  教学辅助人员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从表4中可以看出,当面称呼教辅人员时,“老师”所占比例高达89.1%;背称教辅人员时,“姓+老师”和“工作单位+老师”比例也比较高。从教辅人员的性质来讲,他们虽然不会像专业课老师一样教授课程或者像辅导员老师一样管理学生的事务,但他们的工作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因此,大多数学生采用了“老师”这一称呼。
  后勤人员包括保安、楼长、宿舍管理员和食堂工作人员。表5显示,在当面称呼后勤人员时,“叔叔阿姨”所占比例为79.6%,在背称后勤人员时,“姓+叔叔/阿姨”“工作单位+叔叔或阿姨”也排名前两位。“叔叔阿姨”称谓的高频率使用,与中华民族亲属称谓泛化的文化习惯有关。同时,选用“叔叔、阿姨”称谓既能够显示礼貌,又能够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师傅”称谓使用情况仅次于“叔叔阿姨”。“师傅”称谓带有职业特征,主要用来称呼社会服务人员。“师傅”这一称谓介于“叔叔阿姨”和“不称呼”之间,既不会像“叔叔、阿姨”那样亲昵,又比“不称呼”更能拉进彼此的距离。
  与称呼教辅人员的情况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在称呼后勤人员时,“老师”称谓所占比例是较低的。这主要是因为在学生内心,教辅人员的工作与教学是密切相关的,而后勤人员的工作性质远离教学更贴近生活。这种观念的差异造成了相关称谓使用情况的不同。
  (三)称呼宿舍成员和同学
  从表6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称呼班里的同学时,“姓+名”和“双字名称呼名或单字名称名”处于绝对优势。在称呼宿舍成员时,姓名称谓及其变体(包括“姓+名”“(单)双字名称呼名”“将名字某一个字重叠来称呼”“单独称姓加儿化”“老/小+姓”)排名第一,外号第二,排行称谓(包括“按照排行”和“排行+哥/姐姐”)第三,昵称第四。下面分别对上述几种称谓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1.姓名称谓
  姓名是人们利用语言符号区别他人的特定标志。它不仅包括姓名本身,还包括许多姓名称谓变体。表6显示,称呼班里同学时,“姓+名”占63.9%,“(单)双字名称呼名”占64.7%;其他姓名称谓变体所占比例共为33.8%。姓名称谓的高频率使用主要是由于:姓名是一个人身份的代名词,也是在交际过程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符号。班里同学之间互称姓名,能够明确区分交际对象,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平等性。
  一般来讲,姓名称谓变体比“姓+名”更能体现关系的亲密。因此,在称呼宿舍成员时,“姓+名”称谓所占比例较小,而姓名称谓变体的形式比较丰富。这主要是因为宿舍成员朝夕相处,关系较同班同学更为亲密。“姓+名”称谓的使用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在单独发放的100份调查问卷中,称“姓+名”的共有38人,其中男生有27人,女生仅有11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两倍之多。这说明相比于男生,女生更倾向于追求关系的亲密。
  在姓名称谓变体中,“(单)双字名称呼名”所占比例最大,为46.5%。这是因为直接省略姓直呼名的称谓方法,既方便又能体现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当这种称谓叫法较为别扭的时候,可能会使用“将名字某一个字重叠来称呼”的称谓形式,比如张丽更多的时候不被称“丽”,而被称为“丽丽”。当然,根据宿舍成员名字的具体情况,采用“将姓重叠”“单独称姓加儿化”来称呼对方的情况也十分常见。
  除此之外,在姓名称谓变体中,“老/小+姓”也占一定比例。在个人调查采访中发现,宿舍之间互称“老+姓”的情况比称“小+姓”的情况要多得多。“小+姓”主要用于上级对下级或者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老+姓”开始主要用于年龄较大、具有平等交际关系的人群之中,宿舍成员之间“借用”此称呼带有一种少年老成的心理和一种轻松、随意的色彩。在单独发放的100份问卷中,称呼同宿舍成员为“老/小+姓”的共有11人,其中女生有3人,男生有8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男生之间运用此称呼的情况是多于女生的。
  2.排行称谓
  称呼宿舍成员时,按照排行来称呼的占7.9%,按照“排行+哥/姐姐”来称呼的占8.4%。这种称谓受传统家庭关系中长幼顺序排列的影响。宿舍成员关系亲密,大家把彼此都当做了亲人,往往用“老大”“二姐”“小五”“六兒”这样的称谓来称呼对方。排行称谓能够营造一种“家”的氛围,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但表6显示,排行称谓所占比例并不高。这种现象与现今独生子女排行意识的淡薄有关。在单独发放的100份调查问卷中,运用排行称谓的共有23人,其中男生有20人,女生只有3人。排行称谓使用中的性别差异,反映出男女对于年龄的关注度不同。相比于男生,女生对年龄更加在意。宿舍成员之间的排行会暴露年龄,这造成了某些女生的心理排斥,因此女生之间使用排行称谓的情况就比较少了。
  3.昵称、外号等称谓形式
  除了姓名称谓和排行称谓,还存在着其他称谓形式,例如昵称、外号等。昵称多表示一种极其亲密的私人称谓,如“亲爱的、老公、老婆、宝贝儿、娘子、大老婆、相公”等等。这些称谓本是夫妻或者情侣之间的称谓。“老婆、宝贝儿、娘子、大老婆”多是男性对女性的称谓,“老公、相公”是女性对男性的称谓,“亲爱的”可以互相使用。昵称的使用,往往带有一种戏谑的亲密感。在单独发放的100份问卷中,有5人运用昵称,其中女生有4人,男生只有1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女性更倾向于使用昵称。这种现象反映出了潜意识里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心理。古代社会男性往往三妻四妾,女性却是完全依附于男性的。对于男性称谓的追求,恰恰体现了女性对于男权思想的不满,因而采用了一种虚拟的形式来进行反叛。当然,在角色分配上,充当“男性”角色的一方往往是更具“保护欲”的一方。   宿舍成员之间互称外号的比例达25.5%。宿舍成员之间所使用的外号和学生对教师使用的外号略有不同。宿舍成员之间使用的外号(例如:招财猫、长颈鹿等)多带有打趣的成分,能够体现关系的亲近。调查显示某些宿舍成员之间背称时用外号,面称时不会使用。这些外号多带有厌恶的情感色彩,表明了某些宿舍成员之间关系不和睦。
  (四)称呼比自己高几级或者低几级的学生
  此项称谓调查统计对象分研究生和本科生。从表7表8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本科生在称呼比自己高几级或者低几级的学生时,称谓选项较为单一,要么以“学长”“学姐”“学弟”“学妹”相称,要么直接叫名字,其中前者占绝对优势。而研究生相关称谓选项较为复杂,“按照入学先后,称‘师姐’‘师兄’‘师弟’‘师妹’”的排名第一;“按照入学先后,称‘学姐’‘学长’‘学弟’‘学妹’”排名第二;“比自己年长称‘师姐’‘师兄’(或‘学姐’‘学长’),比自己小直接叫名字”的比例相当,分别排名第三、第四;排名第五的是直接叫名字。下面对这几种称谓情况进行分析。
  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在称呼比自己高几级或者低几级的学生时,都习惯用“兄”“弟”“姐”“妹”等亲属称谓,这种称谓习惯同样与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有关。或按照入学顺序、或按照年龄大小以兄弟姐妹相称,能够表达积极的交际意向,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为交际创造良好的语境。
  将表7表8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本科生称呼比自己高几级或者低几级的学生时,“按照入学先后,称‘学姐’‘学长’‘学弟’‘学妹’”占绝对优势,比例为78.2%;而研究生称呼比自己高几级或者低几级的学生时,“按照入学先后,称‘师姐’‘师兄’‘师弟’‘师妹’”的排名第一,占56.1%。这种现象的出现涉及到两种称谓的意义差别。从意义上来讲,师姐师兄一般有严格的师承关系,即师出同门;学姐学长不要求有严格的师承关系,用法较为宽泛。本科生之间彼此不具有“师出同门”的关系,关系较为松散,一般按照年龄大小或者入学先后以“学长”“学姐”“学弟”“学妹”相称;而研究生按照导师的不同划分出多个群体,很多学生之间有师承关系,因此研究生一般习惯用“师姐”“师兄”“师弟”“师妹”来称呼彼此。
  将表8和表9加以对照会发现,研究生在称呼比自己高几级或者低几级的学生时,按照入学先后和年龄大小称“师姐”“师兄”“师弟”“师妹”的比例合计为67.5%;而研究生在当面称呼自己同一导师的学生时,相关称谓比例共为78.5%,较前者高20%左右。这是因为同一导师往往会带很多届学生,不管是否毕业,年龄大小,这些学生之间都师出同门,师承关系更加严格,因此“师姐”“师兄”“师弟”“师妹”的称呼比例会更高一些。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称谓方式是对比自己年龄长的人用亲属称谓,对比自己年龄小的人直接叫名字。这种称谓严格按照年龄来决定不同的称谓方式,体现了称呼者区分长幼顺序的意识。
  选择直接叫名字的比例比较低。受我们传统社会中长幼有序思想的影响,大部分人觉得对比自己年龄大或者入学早的人直呼姓名不够礼貌。但因为有的时候年龄大小与入学先后顺序不能正好对应,可能上一级同学比下一级同学年龄还要小,这样有些同学就不愿意以亲属称谓称呼对方,所以出现选择直接叫名字的情况就十分正常了。
  四、结语
  本文以南开大学在校大学生为例,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五个问题,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校园称谓语的使用特征。针对不同的交际对象和交际环境,大学生选择的称谓语也不尽相同。调查表明,年龄、性别、交际双方的关系等均能影响称谓语的使用。本科生和研究生对称谓语的使用存在一定差别;相比于男生,女生更倾向于使用具有感情色彩的称谓和昵称称谓;根据交际对象的不同,大学生也会使用不同的礼貌策略和交际策略。通过分析大学生称谓语的使用状况,也能够发掘出称谓语背后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特征。
  大学生校园称谓语既具有汉语称谓语的普遍性,又具有相当的创新性和时代感。分析大学生群体称谓语的使用特征,对当今的称谓语研究是非常有益的。
  注释:
  ①选项百分比=所有选择该选项的人次÷全体有效答
  卷份数。含义为选择该选项的人次在所有填写人数中所占的比例。
  ②表格空白不是表示比例为零,表示背称时无“老
  师”这一選项。这是表格进行了合并的结果。
  ③表3、表7、表8和表9计算方法与其他表格略有不
  同。此类表格中,选项百分比=研究生(或本科生)选择该项的人次÷研究生(或本科生)有效答卷份数。含义为选择该选项的研究生(或本科生)在所有研究生(或本科生)人数中所占的比例。
  参考文献:
  [1]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
  [2]韩礼德.语言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郝艺飞.近年来称谓语的变化研究[D].武汉:华中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李琼.汉语当代社会称呼语的变异研究[J]. 陕西
  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5]刘晨曦.现代汉语姓名称谓语研究[D].湘潭:湘潭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张林玲.权势与同等:师生称呼语的社会语言学研
  究[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7,(1).
  [7]赵文.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研究[J].语文学刊,
  2015,(7).
其他文献
摘 要:《唐诗三百首》是人们了解中国国俗的经典作品。“数字入诗”是唐诗撰写的一大特色。本文以李白诗歌中的数字词为例,对国俗数字词的语用及语义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国俗数字词的心理认知机制和英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国俗词 数字词 《唐诗三百首》  数字是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记录历史不可或缺的符号系统。“数字入诗”是唐诗撰写的一大特色。本文以国俗数字词为例,通过对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实际语料的对话语篇,对副词“光”和“净”进行了对比,考察了“光”和“净”所在句的言语行为类型和句类。文章认为主观交互性是言者与听者之间的认知协作关系,“光”和“净”通过突出某种事情或情况,引起对方的注意,进而实现对话双方的互动。文章最后对“光”和“净”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光 净 对话语篇 交互主观性 教学设计  一、引言  “光”和“净”是口语中比较常用的范围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红楼梦》及其两个英译本为例,通过数据统计和对比分析,探究总结“否则”类连词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否则”类连词的翻译策略为:译为标志词、译为特殊句式、译为虚拟语气、译为独立分句等。  关键词:语料库 “否则”类连词 对比分析 翻译策略  一、引言  连词不仅帮助实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还能建立起作者与
期刊
摘 要:视觉化翻译以框架为基础,通过视觉化激活文本中的场景,以框架模式对场景进行重构、选择、替换等,实现翻译的框架认知操作。本文通过对比许渊冲和卓振英的宋词词牌名英译文,发现视觉化框架下词牌名英译主要可分为完全对等、部分对等和完全不对等三种模式。视觉化框架翻译,不仅能准确译出原词词牌名的意义,而且能有效传递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视觉化 词牌名 英译  一、引言  词是我国诗歌史上别具特色的文学体
期刊
摘 要:兼具象似性和任意性的拟声词在英汉语言中均有词汇化了的语言表征。本文以英汉对应较为常见的AB式拟声词“叮咚”为例,基于语料库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出发,探讨英汉拟声词“叮咚/Ding-Dong”在语音、构词、句法、语义、修辞以及语用等方面的异同。“叮咚/ding-dong”在英汉语不同的社会语境下遵循内在统一的语言理据,词汇表征中存在同音共指现象和类似的构词规律及语义成分,但各自也存在多义项、修
期刊
摘 要:修辞学和语义学联系密切,博喻作为一种修辞格,对博喻意义的理解离不开对其语义的研究和分析。本文试图以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博喻现象为例,对博喻的语义类型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博喻 莎士比亚 语义  一、引言  博喻作为一种修辞格,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的研究历史悠久,但国外学者多从隐喻的角度对其研究,强调它在构建篇章中的作用,国内学者多从修辞学角度研究,强调它所带来的修辞和美学意义。到目前为止,对
期刊
摘 要:汉语分級教学虽是汉语教学界的共识,但从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的分级教学现状及成效来看,高校汉语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分级不够细致;2.级别过渡班不成序列;3.各等级使用教材难度不统一、不配套;4.高级水平教学规模不均衡;5.专业课设置相对薄弱。在现有教学体制下,按照学生语言水平将级别细化,在三等五级的分级教学基础上,使语言等级和学生水平互相匹配,增加两个级别的过渡班,有序衔接,并增加
期刊
摘 要:广州话中的概数助词“l??21(零)”与现代汉语的概数助词“来”在用法和表义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初始义和语义演变的过程中却又明显不同。“来”表示“略多”“略少”还是“左右”,学界意见历来有分歧,而作广州话中与“来”相似的“l??21(零)”同样有值得探讨之处。本文认为“l??21(零)”最实际、常态的表义应是“略多”。  关键词:广州话 “l??21(零)” 概数助词 构造形式 表义辖域 语
期刊
摘 要:称谓语是人际关系中特定身份、职业等的称呼语。陌生人称谓语是人际交往的序幕,是社会称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关系和言语交际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江苏徐州市区的陌生人称谓使用情况进行调查,重点考察“大姐”一词的被称呼对象和使用情况,发现陌生人称谓语与言语交际的互动关系,以期对陌生人称谓语困境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语言价值的重建。  关键词:陌生人称谓语 大姐 言语交际 语言
期刊
摘 要:基于前人近10年的城市居民语言态度研究,本文旨在探究城市居民的语言态度与城市发展及人口流动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城市居民对普通话的语言态度相对稳定,而对方言的语言态度在不同地区间呈现显著差异:对方言的社会性评价与城市的发展呈正相关,对方言的行为倾向与人口流动呈负相关,对方言的情感性评价与城市发展及人口流动相关性不大。本文通过探究不同城市间居民的语言态度差异,为语言态度、语言使用和方言保护等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