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次写大痴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_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原祁一生的绘画风格,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年(1691年前)、中年(1691-1706年)、晚年(1706年后)。王原祁的中年,正是个人风格逐步形成、精作迭出的时期。此时,他已娴熟于黄公望,悠游于宋元诸大家间。“作画但须顾气势、轮廓,不必求好景”,他将画面结构安排脱离山水之真实景物,将古代大家、名作之树石、丘壑当作图形符号,按传统画面空间的“开合”法自由进行组合,而将作画之全副心思放在笔墨美感之效果上。他的族弟兼大弟子王昱传达他的话:“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不在有形处,而在无形处。”所谓气韵,所谓无形处,正是指笔墨效果传达出的某种美感。常州博物馆所藏《小孤山图轴》(图1,后文简称小孤山图),是王原祁中年仿黄公望的一幅作品,笔精墨妙,传达出苍浑秀润的气韵,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纸墨之外。
  该画纵97厘米,横46厘米,纯用水墨写成。画右上部装裱处有题签“王司农仿大痴小孤山图”,题名下方钤有白文“时化私印”、朱文“润之所藏”二印;右下部还钤有白文“韫辉斋印”、朱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二印。画面右上题跋:“江行小孤山,舟次写大痴笔,昔戊寅冬日。庚辰小春,京邸偶检出题之。麓台祁。”题跋上钤有朱文圆章“扫花庵”,题跋下钤有白文“王原祁印”、朱文“麓台”二印。画面最左上角钤有朱文“心赏”葫芦印;最左下角钤有白文“希逸”、朱文“梅谿鉴藏”、朱文“国钧秘玩”、朱文“西庐后人”四印;最右上角钤有朱文“靖江刘氏敬修堂曾藏”一印;最右下角钤有朱文“陆润之藏”、朱文“曾在秋湄山人处”二印。
  细读题跋:“江行小孤山,舟次写大痴笔,昔戊寅冬日。”小孤山位于安徽省宿松城东南六十公里的长江中,是一座巉立于长江中的奇峰,因其造型独特,历来备受文人墨客的赞誉。“昔戊寅冬日”即1698年冬天,是年王原祁56岁。这一年,王原祁创作的作品很少,除了小孤山图,可信记载的仅有徐平羽旧藏的《疏林远岫图》。“舟次”即船上,王原祁是冬日行船经过小孤山,于船上完成了这幅仿大痴的作品。“庚辰小春,京邸偶检出题之”,庚辰即1700年,小春乃农历十月,王原祁在北京的府邸中偶然发现了这幅1698年作的画,于是补题之。因题跋本无句读,此处略有疑义。有种观点认为“昔戊寅冬日庚辰小春”是指这幅画的整个作画时间,从1698年画至1700年。王原祁的确有许多颇费时日的作品,有的甚至画了好几年,但这种画的题跋往往注明了起始时间。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竹溪松岭图》,题跋中注明“此卷始于辛巳之秋,成于甲申之夏”,即王原祁于1701年至1704年以三年时间创作完成。因此,小孤山图的题跋并非指整个的作画时间。吴聿明先生的专著《娄东画派研究》中说:“戊寅年冬,原祁于京郊偶检出前于江行小孤山舟次所作之《仿大痴笔山水》,重加题识。”时间地点均有误,应是释读出错所致。
  值得一说的是“舟次”。在中国古代交通中,水路曾经是主要航道,而作为水路交通工具的舟楫,也成为了古代文人创作的场所。笔者近日在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时,一文说到三峡、桂林、浙东曾是被古诗吟咏最多的三个地方,因为这三处最适合坐船游览。假如美妙风景全在河流两岸,舟楫便是游览这绵长画廊的最好方式——它既是空间通道,来去自由;又是时间通道,可前可后,最宜游目骋怀。这正是舟楫时代盛产诗歌的秘诀。其实绘画与诗歌同理,大量的古代绘画也都是诞生在舟楫之中。一些大画家都曾有专门的船作为书画室,如米芾的“宝晋斋舫”、倪瓒散尽家资乘船漫游太湖等。董其昌在船上的作品最多,因为他有八次从北京往江南的长途公务旅行,且出游多喜乘船作书画。台湾艺术史家傅申先生对此提出了“书画船”的概念。王原祁作为祖籍太仓的京官,和董其昌一样需时常往来于京城与江南之间,他的题跋中可以见到大量的“舟次”:“戊寅冬日,彭蠡舟次,麓台识。”“康熙癸未上巳题于淮河舟次。”“康熙丁亥清和题于瓜步舟次。”“京江舟次写倪黄大意落墨未竟。”小孤山图更是典型的“舟中山水”。可见王原祁也很热衷于船上创作。总之,“舟次”是个饶有趣味的话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阐述。
  小孤山图采用高远法构图,视角正是由船上延伸至岸边再攀援至高处,深得飘渺之意。画面中心主峰高耸,山石重叠,云气蒸腾,其间散落数户人家。远处有一独秀峰隐人云间。近景水岸广阔,清泉潺潺,林木茂盛。整个画面,水光山色融为一片,意境清和。画中构景丰富,主次有序,揖让错落,虚实相间。坡石圆浑凝重,树木勾皴点簇细密精到,不拖不沾。其用笔多用披麻皴法,墨色以淡为主,多用干笔,秀雅脱俗,清淡圆润。这幅画虽是王原祁见到小孤山创作的,但我们绝不能把其视为纯粹的写生之作。作为文人画的正宗,追求的绝不是外观的形似,自然界中的“实有之景”只是他们借以表达自我的道具。纯从外观上来看,小孤山图甚至与王原祁许多作品“雷同”,如故宫博物院藏《卢鸿草堂十志图》中一开(图2)、辽宁省博物馆藏《仿黄公望山水图卷》(图3)。这些画作均是孤峰高耸,山上平台如出一辙,实则全是取法黄公望的造型。但王原祁绝不是亦步亦趋的摹写,而是把古人的树石屋宇等所有的造型方法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造型手段,再按自己的构图程式予以组合。造型虽是古人的,而小孤山图并无古人“脚汗气”,而是流露一种苍茫秀润的气韵。王原祁自幼受祖父王时敏教导,终生未能忘怀。创作小孤山图时他虽已56岁,然无论树石画法还是笔墨中流露的秀润气息,仍与乃祖一脉相承。同时,小孤山图的画面山复水重、境界苍郁浑厚、山林开合起伏,比之南宋的残山剩水、一角偏颇,比之黄公望的荒率,所体现出来的气象要正大雄浑得多。这又与王原祁晚年风貌相近。小孤山图正是王原祁画风转折走向大成、苍浑秀润兼而有之的代表作。
  若仔细观察小孤山的构图,就会发现画中山峰都是由小块山石构成。王原祁用几个块面,把小石头垒成大石头,相对的地方再用小块面,整座山又是大块面,块面之间有分有合。这种“小块积成大块”,正是王原祁著名的“龙脉观”的体现(图4、图5)。从小孤山图画面右下角底部堆积的坡石逐步向上延伸,循着树木攀援至画面左部的平台,曲折起伏,气脉贯穿,其间云烟缭绕山的脉络,首尾相接,正是一条清晰的龙脉。王原祁的章法往往是第一层次为堆积的石块,第二层次为树,第三层次为山,小孤山图也是如此。正是龙脉的布置,使得这三个层次的关系显得颇为错落有致,岩石树木相互独立却相互支持,画面产生动势,亦不流于细碎。而龙脉的构成,小块积成大块,凭借的是一股强大的内聚力,这内聚力来源于用笔的气完力足,无滞无碍,沉着痛快,因而繁复而不觉琐碎,重叠而不觉堆砌。这正是王原祁最精深的笔墨功夫——“笔底金刚杵”是也。   小孤山图的所用纸张是光滑的镜面笺,虽历经三百余年,仍光洁如新。这与保存妥善固然不无关系,但王原祁选用纸张确实极为考究。他的画跋中有多则提到纸张:“其纸质坚细”,“以纸松涩拒笔,颇不惬意”,“纸涩拒笔,竟未得大痴脚汗气!”可见纸质不佳会直接影响王原祁的创作效果。如果仔细研究小孤山图的用笔,他绝不是一次皴染而就的,而是多次皴染,才使画面显得非常苍茫和厚重,极其耐看。张庚《国朝画征录》中有一段记录了王原祁作画的情景:“展纸审顾良久,以淡墨略分轮廓,既而稍辨林壑之概,次立峰石层折、树木株干,每举一笔,必审顾反覆,而日已夕矣。次日复招过第,取前卷少加皴擦,即用淡赭入藤黄少许,渲染山石,以一小熨斗贮微火熨之于,再以墨笔干擦石骨,疏点木叶,而山林、屋宇、桥渡、溪沙了然矣。然后以墨绿色疏疏缓缓渲出阴阳向背,复如前熨之干,再勾再勒,再染再点,自淡及浓,自疏而密,半阅月而成。”这样细致而反复的皴擦勾染,甚至用到熨斗熨干,若是普通宣纸根本经不起这般“折腾”。王原祁所用的纸,可能都来自皇宫,不渗水不晕墨,实非扬州八怪所用质量较差的生纸可比。也因为这样的纸张,才能够成就小孤山图“淡而厚”、虽反复皴染仍清润明亮的特色。
  最后看钤印。“王原祁印”“麓台”“扫花庵”“西庐后人”四印均为王原祁所钤。“扫花庵”为王原祁书斋名。“西庐后人”,王时敏居所为西庐,王原祁镌刻此印是向人们传递其家族背景。其他几枚印章则为鉴藏印,大致可理出该画的递藏过程。比较著名的藏家有三人:“时化私印”“润之所藏”“陆润之藏”为太仓陆时化(字润之,1714-1779年)所钤;“韫辉斋印”“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希逸”为南浔张珩(字葱玉,1914-1963年)所钤;“国钧秘玩”“靖江刘氏敬修堂曾藏”为靖江刘国钧所钤。小孤山图最后由刘国钧先生捐献给常州博物馆。陆时化和张珩都是名噪一时的收藏家、鉴赏家。小孤山图在陆时化的《吴越所见书画录》、张珩的《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均有著录,可谓是一件流传有序的画作。
  小孤山图是王原祁中年仿大痴的一幅精品,画风处于转折期,龙脉观也已形成。王原祁非常满意这幅画,他可能才是这幅画的第一位藏家。1698年已完成该画而到1700年再题,画上题跋又无上款,都是他自家收藏的佐证。而且“书斋山水”的特征明显,这种“书斋山水”多是他的自藏得意之作,小孤山图应是王原祁的自藏本之一,愈显得弥足珍贵。
其他文献
水月观音、净瓶观音、鱼篮观音、书卷观音、数珠观音、送子观音、千手千眼观音,都是观世音菩萨的法身。造像有金铸,有玉雕,有瓷塑。笔者介绍的这尊元代窟龛水月观音堪称青白瓷中杰作。  一、造像美  龛中水月观音为如意坐姿,一脚跷起,另一脚放下,呈优美娴雅的半跏趺状。她头戴宝冠,腕饰手链,胸前佩缀珠璎珞。右手握飘带,手臂搁于弓起的右膝上,左手抚贴于左大腿侧。容颜端庄美丽,神情安定祥和,雍容华贵而又自然超脱,
期刊
陶器的形成,源于对火的应用和对粘土的认识。火在生产活动中的长期使用,使古人逐渐发现成形的粘土经火烧后异常坚硬而且耐水性强。自此,陶器便成为了人类生活中的必需品。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一种手制陶,它不仅是制陶工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当时人们某种情感、观念和精神的体现。从目前的考古发掘看,我国的彩陶出土量很大,分布地域很广,各类彩陶文化几乎遍及整个中华大地,从东到西,从北到南,像张网纵横交错
期刊
在古陶瓷鉴定领域所称的“人证”鉴定其实就是指传统的经验鉴定,是指鉴定者在长期的鉴定实践中,依据个人所积累的经验,通过眼看、手摸、耳听、鼻闻等感觉器官,对器物进行鉴别。也就是俗称的“眼学”,又叫“目鉴”。  传统经验鉴定作为一门科学,通过采用排比类推、标型学、考证学等方法,找出被鉴器物在器形、釉色、纹饰、款识等方面,与“标准器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推论出被鉴器物的真赝。其优势主要表现在:快捷
期刊
明代中期及以后,文人画有了较大的发展,各种流派风起云涌,官方的“院派”之外,以戴进为创始人的“浙派”,以吴伟为代表的“江夏派”,以沈周为领军人物的“吴门派”等等,各派之间各显神通,争奇斗艳。而影响最大且又最为深远的,当属“吴门派”。“吴门派”以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元四家”为宗,但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不同的创新,因而繁衍出“吴门派”中的不少支派,以致各种面貌名家四出。师法“吴门派”首任掌门人沈周
期刊
近现代书画在中国艺术史占有重要地位,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呈现出新旧交替、继往开来、璀璨夺目的特色。武汉博物馆珍藏有许多近现代书画作品,其中不乏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溥儒、徐悲鸿、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王雪涛、何香凝等著名艺术大师的传世真迹。笔者现撷取其中佳作,内容涵盖人物、山水、花鸟各科,略加赏析,以飨读者。  吴昌硕《寿桃图》轴  纵140厘米,横53厘米,纸本设色。画轴右下方题款为:“灼灼
期刊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2013年4月和5月刊,曾发表拙作《砂海民壶古雅淳朴——宜兴紫砂民国诸家壶艺珍赏》,而本文是前文的姊妹篇。因民国紫砂名家高手人物众多,典故纷繁,篇幅有限很难全面详述,故又从民国高手的茗壶精品中细选10把茗壶,与广大壶友共同玩赏。  民国紫砂除了前文所述一流的壶艺诸家外,还有一批制壶高手。他们的紫坛名气、制壶功力、后世影响均稍逊于上述的壶艺诸家,但他们同样以不凡的技艺、传世的名
期刊
小友荐相先生画作,嘱我写评。于是挑灯观画,欣然提笔,赋诗一首:  相逢世上翰墨客,见贤天下丹青士。迟闻知音未相识,印近西汵金石韵。  诗吟东方人曲美,辞赋华夏九州景。书临魏晋三希帖,画承元宋五代风。  自古画者,多寄情寓意,或悲喜,或愤世,或恰然自得之情。相见迟华尔街金融界四十三年,执金融财务牛耳,看惯人世浮沉,自有体味,是以有“青楼酒肆伴人老,薄幸疯狂印雪泥”诗作,美东第一风流才子是也!  相见
期刊
锔,是我国独有的传承了一千多年的民问手艺。锔补手艺为我们留下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锔器。锔器是上几十代人生活的证物,它见证了历史的更朝换代岁月的世事兴衰,蕴含着多元化文化和丰富的社会信息。在锔匠行业悄然消失、历史遗存的锔器濒临绝迹、锔器的功能由实用走向收藏研究的今天,锔器的文物价值逐渐显现出来。  遍及九州纵贯千年  瓷器美观、耐高温、经久耐用,一件瓷器能够使用几十年几百年,瓷器是我国自唐代以来最重要的
期刊
编者按:  民国宜兴紫砂壶,于动乱之中茁壮成长,大放异彩。上期本刊刊登了各地所藏民国诸家的壶艺珍品:黄玉麟《鼓腹壶》、陈光明《光明提梁壶》、程寿珍《掇球壶》、俞国良《线云壶》、范大生《汉君壶》,茗壶之美,由此可见一斑。本期将继续刊登民国紫砂壶精品。  6.《狮球壶》,南京紫砂藏家沙志明藏民国壶艺名家江案卿的作品,壶盖内钤阳文篆印“案卿”,壶底钤阴文篆印“宜兴江案卿”制,色泽紫红。  壶的主面为陶制
期刊
肖像画起源甚早,习称“写照”“传神”“写真”“小像”“小影”等,在魏晋南北朝时有不少士大夫肖像画家,然自宋元写意画风兴起后,士大夫文人渐不屑于从事肖像画创作,致使肖像画始渐沦为民间画工的专业。明末清初,曾鲸(1568—1650年)及其“波臣派”崛起,尤其是文人的互动和参与,又使得肖像画创作逐渐向雅致化方向发展。  自古以来,肖像画的创作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其功能主要可分为规鉴性、祭祀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