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朵面包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OU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朵面包》是一篇充满离奇想象的外国童话故事。
  “看到‘云朵面包’这个题目,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我这样问我所在的这个城市的五年级的孩子们,得到的答案让我意想不到,又觉有些郁闷。回家让大象(我的儿子)猜猜,大象一猜一个准:“肯定是想到云朵牌面包呗。”
  我吃惊大象怎么会如此了解,大象解释说:
  “城市里的孩子,很少会注意天上的云朵。你去问问乡下的孩子,他们才会首先想到是云朵做的面包,而不是云朵牌面包。”
  “你怎么知道的?”
  “我去听中小学的音乐课,市区的学生知道很多音乐知识,而音乐的想象却很贫乏;郊区的孩子虽然不知道哪首曲子是哪个人作的,却能从音乐联想到自然万物。”
  想象力的缺失,归因于对自然的隔膜,这是大象的逻辑。想想有些道理。
  突然想到这次去北京和同事杨编的一番讨论。
  得知杨编是第一次到北京,我建议他去故宫、天坛、颐和园看看,杨编说,不急,等有时间带儿子来一起玩,好让儿子了解历史知识。
  我劝他,儿子将来有的是机会玩,你可以先去一游。
  杨不同意我的观点。他认为,没有大人的引导、指点,孩子只会瞎玩。
  我一时无语,觉得杨是个很用心的父亲。回想当年带年幼的大象游故宫,似乎只是疯玩,似乎只记得大殿前坑洼不平的地面和墙角边钻出的草叶,不禁有些惭愧。
  然而这会儿,我或许想重新掂量这两种取向的分量和意义。
  追忆儿时,在此刻无法避绕。
  我大约是个记事很早的人,两岁时的情景也依稀记得一些。
  那是随父亲下放到巢湖边的农村。刚到的时候,和当地的孩子不熟悉,我常常一个人在路边空地玩耍,小草小虫都是我的朋友,还有常常绊倒我的晒得干硬的车辙印也那么有趣,我可以把它想象成铁轨,举起我的玩具红灯,模仿着《红灯记》里的铁梅,唱“我家的表叔数不清……”
  再大些,上了幼儿园。暑假常常跟着双亲回启东老家,让我这个城市孩子得以亲近田野。童年的我似乎已深谙其间乐趣,一到奶奶家,放下行李,就冲向野地。以至于有一次竟迷失在棉花地里——不知是当时的我太矮小,还是老家的棉花特别高——不得不以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号啕大哭唤来村里人的救助。
  夏夜的乡村,满天繁星,真美啊!在场院里吃罢晚饭,孩子们就聚在一起玩,清亮亮的童音在星空下回荡成永远的记忆。
  五岁半,我上了小学。那时的城市不大,学校东边,隔一个荷塘就是菜地,和自然的接触也还是很多。下课时,男孩子们纷纷下塘摘荷叶,摸藕。摸到藕的男孩英雄一般举着“战利品”满校园里跑,后面是一大群“追随者”。更有孩子上课时还举着大大的荷叶,老师也见怪不怪。
  这样美好的情景,如同散落在我儿时记忆里的珍珠,随处可拾;这些不多的乡村生活的印记如此深刻,它攒起了人生最快乐的时光,而长年累月的城市生活反倒在我的记忆里苍白一片。
  那时候的孩子大多都是“瞎玩”大的罢?但,是否正因此,他们永远地拥有了纯粹的快乐,永远地保存了亲近自然的心性?
  而这样纯粹的快乐,对于人生的意义应该不会不重要吧?
  而亲近自然的心性,是否更能成就人生的大智慧?
  此次“中华吟诵周”上,北京的曾田力教授呼吁要让孩子聆听自然的吟诵。她讲了一件事,说一次把一些中学生带到自然山水之间,希望他们能感受到山水的美好,谁知他们一进宾馆,就急不可耐地上网打游戏,再也不肯出来。身处大自然,却对它无知无觉,这是不是人类的悲哀?
  如果,对自然的亲近是诗意人性培养的要义,如果这一切只能在童年时期获得,那么,在郁结着历史的宫殿前,我的孩子,尽情地去看那宫墙边一丛丛嫩绿的小草吧!
  
  推荐理由:博主以感性的笔触、鲜活的事例,表达出让孩子更多地亲近自然的呼声。这一教育观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其他文献
近日,省信息动员办公室组织部分成员单位赴东部战区空军驻宁某部开展2017年军事日暨“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省信动办主任、省通信管理局袁瑞青局长、省联通公司刘桂清总经
2月15日,昌吉国家高新区召开聘用干部竞聘上岗动员大会,对管委会开展聘用干部竞争上岗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此次竞争上岗通过“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方式,由现有用人员100名,对高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84个岗位进行竞争。这是昌吉国家高新区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积极探索园区干部任用的新举措。  竞聘者只要符合报考岗位条件,个人认为有能力担当相应岗位,都可填报竞聘岗位。通过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
《论语》基本上是带着语言伦理学的眼光来看待语言的,主要论及慎言恶佞、言行相副、言而有信、言语合礼、言必有用、言当雅顺等。本文系统梳理了《论语》对语言和语言行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