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地行走在语文教学天地里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2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1976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的,至今已有40个年头了,记得刚工作时,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做一个合格的教师,教出十届学生,教熟百篇课文,写好千字论文,完成万言专著,戏称“个十百千万工程”。如今这些都已实现,从小学一年级一直教到高三,从一个代课教师成长为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在语文教学这块园地里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其乐融融。
   一.在课堂问题探讨中走向教改
   “教书是饭碗,教好书是本领,教实书是价值,教活书是创造。”这是我的一贯追求,本着这种愿望,给教学确定了一个目标: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发展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发展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发展的能力。多年来,我一直向这个方向努力。
   更新观念,直面课改。长期以来,语文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把课文讲深讲透作为评课的一把尺子,教者在课堂上是指挥家,设计圈套让学生往里钻,事先设计好了板书、问题,并备好了答案,而且是唯一的,学生不能越雷池一步,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教师还热衷于搭架子,尤其是农村教师最讲架子,上课以自我为中心,确定一个目标后,就滔滔不绝讲下去,分析有板有眼,板书有条有序,归纳有点有面。一课下来,黑板写满了,自己讲累了,学生听睡了。刚工作任教小学,所有年级都教过,上师范前一年任教初一,毕业后仍从事初中教学,带了两三个轮回。当时虽说上高中要考试,考上的却很少,没有什么压力,学生白天上课、做作业,放学回家没有作业。学习钱梦龙老师“三主四式”教学法,开始注意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积极参与者、活动者,时常模仿,感觉不错,学生喜欢学语文,也就喜欢上了我。
   确立目标,注重积累。80年代末,我到江苏教育学院脱产进修,聆听了喻旭初、陈钟梁等名师的课,受到了语文教学专家李新宇老师的指点,倍觉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教改信息,阅读语文教育专著,写了近20万字的读书笔记。九十年代初,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针对农村中学基础薄弱、学生水平较低等特点,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设疑、讨论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做到:每课必有疑,有疑必有问,有问必有论(讨论)。开始,学生不适应,一是没有参与讨论的习惯,不肯说话,对别人的发言也只是应付着听听,不发表任何见解。二是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一部分学生不会提,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敢提。怎样让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讨论中去呢?首先,老师提问,发动大家讨论。讨论时只要求回答是不是、对不对,再问为什么,启发作答,让学生有想解决问题的冲动,再问假如不这样会怎样,一步一步诱导回答,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两至三周。其次,发动学生自己提问题。开始让学生提些简单的问题,诸如字音、词义等,再引导他们提些篇章结构方面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不但习惯了老师的设疑,而且还能主动质疑;不但在有疑处质疑,还能在无疑处质疑;不但能在讨论中解疑,还能在解疑中生疑。学生学会了质疑,参与讨论的热情就高了。教学中我始终摆正位置,主动当配角,把讲台让给学生。起初的讨论,是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回答为什么、怎么样等,待学生有了兴趣、激情时,再把讨论引向深入,或接着这个问题再问一个相关的问题,或根据这个问题提出一个不同的结论,或提出一个更具有探讨性的问题,或提出一个具有可辩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经过一个循环的训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深入研究,注重实践。1998年秋,我主持了市级课题“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研究,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新一轮课堂质疑试验。首先,让学生有发现问题的意识。预习时,投石问路,诱导学生认识问题;阅读时,循循诱导,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研读时,细细品味,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其次,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学中时时创设思考情境、给学生思考机会、探求思考方法,让他们学会思考。第三,让学生有探讨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探索问题、在讨论中生发问题、在评判中辨别问题、在质疑中阐述问题、在辩论中挖掘问题。真正使他们在问题的提出中走向课文、在问题的思考中走进课文、在问题的探讨中走出课文。
   二.在合作学习尝试中走进学生
   人类进入新纪元,一切都在改变着,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更应该走到教改的前列,探究学生本身存在的潜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激情,提升学生合作探究、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本领,让合作学习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2009年初我在完成了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研究”的研究后,申报了教育部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校和谐教育研究”的子课题“构建高中和谐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研究”。通过研究,使我更加坚定了教改的信念,进一步明确了教书育人的职责。
   敢于创新,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合作学习的集中体现,就是增强学生自主意识,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一是把他们当作学习的主人。“以人为本”的基本要义就是把学生当成人,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他们细心观察,主动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大胆求异、产生奇思妙想,把课堂变成思考的王国。课堂上,注视全体学生,捕捉住他那急切表达的一瞬的光线。教学《药》,一位平时不爱讲话的女生怯生生举手:“人血馒头怎么能吃呢?”尽管这个问题很简单,我当场给以鼓励,使她很受感动,接着,她连续提出了几个相关的问题。二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朋友。教学过程中,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去分析,获得反馈信息,不断地校正自己对学生的看法、态度与工作方式,搭建“对话”的平台,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三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帮手。受魏书生老师“善用学生一技之长”教学经验的启发,将语文内容按基础知识、文章阅读、作文训练三大块分成三个学习小组,按各人的能力自由组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作文竞赛。
   勤于实践,建立合作学习模式。在“学会关心”的大旗下,旗帜鲜明地强调“合作”,建立了阅读、作文合作学习模式。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预习,提高自学能力;合作学习,发挥自我作用;合作探究,提升自身品位。阅读合作学习程序是:教师编写导学案、学生预习扫清阅读障碍、小组交流修改导学案、抽样展示、学生评价、教师小结。作文合作学习程序是:老师出题、小组议题、自主作文、小组互改、推荐交流、师生点评。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表现的机会,在全班交流展示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与评价,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其他文献
小区门口有几个小店,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似乎不能幸免,它们无法安稳下来,店主走马灯一样地更换着。同一个店铺,前天开洗衣店,昨天变成西点店,今天可能就是小仓买了,明天崭新的招牌上写着面食店。  故事就在新开的小面食店里。  我并不记得是哪一天发现面食店的,或者可能就是闻到香味进店了,看到小小的店面,只有一个人在忙碌。小店的店面不大,纵深较长,没有遮蔽,三个空间由玻璃窗隔开,都在人的视线之下。最外间左右
大概是在我老婆怀孕三个月开始,每天傍晚我都会沿着北大街散步。散步的原因,并不是为了锻炼,就是每天吃过晚饭,和老婆躺在床上看电视的时候,我就会有一种难以遏制的冲动,觉得十分压抑,有出去遛一遛的需要。有一天,天气寒冷,我出了门就低着头一个劲地猛走,突然间四周鞭炮齐鸣,把我吓得够戗,抬头便看见漫天的烟花,这一通意外的轰鸣,让我失去了把散步坚持下去的动力,我在那里站了一会,抽了支烟,然后就返回了家中,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