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形神兼备的网络教研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传统教研相比,网络教研更加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有利于落实校本教研,有利于整体开展区域性教研和发挥课程专家引领作用。目前,教师个人、学校、各级教研部门以及新课改的课程专家们纷纷搭建和利用不同的网络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研。然而,网络教研并非只是传统教研与网络资源的简单叠加,而是应网络应用的现状而生的一种系统的、崭新的教研形式。会利用良好的网络平台去享受超级的网络教研资源,会在相互交流的超级互动中得心应手地去表达自己的新思想和新体会,这仅仅是达到网络教研“形”的要求,而网络教研的有效组织与管理,才是网络教研的“神”之所在,才是充分提高网络教研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一、“形”:网络教研网站的主要类别
  
  1.教育博客(群)
  教育博客(群)通常由校园网、区域性教育城域网或商业性教研机构网等免费提供平台的技术支持。由于具有零成本、个性化、时效性、准公共性和双向互动等特点,博客深受广大教师们的喜爱。资料显示,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普及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加速实施,许多省、市、县(区)的教育主管部门都陆续在其教育城域网上建立起了地区性的教育博客(群)。甚至一些发达地区的中小学也在其校园网上建立了教育博客(群)。教师们通常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掌握并创建自己的教育博客了。教师们从自己的教育博客中找到了“话语权”,他们从最初的书写自己的学习心得、教育反思和人生感悟开始,逐渐发展为今天的运用教育博客进行教学研究和远程协作。
  研究发现,在许多网络教研的成功案例中,影响最大、绩效最显著的,要数区域性教育城域网上的教育博客(群)。典型的省域教育博客(群)是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主办的“成长博客”网站(http://blog.cersp.com)。2004年秋,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利用“成长博客”开始了系统的、多学科的、全方位的网络教研。从统计数字来看,仅在2007年1月份里,其博客网站的点击数就达18,025,811人次,访问者发表的评论有44,164篇。典型的市域教育博客(群)是江苏省的苏州教育博客(群)。苏州市电教馆馆长金陵曾撰文指出:从苏州信息化研究型教师的成长来看,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经历了由“形”至“神”的深化过程。在县(区)级和校本教育博客(群)中,像江苏省太仓教育博客网和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教育博客这样的成功典范也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2.校本教研网
  随着网络教研影响的不断扩大,在校园网综合平台上建立“校本教研网”,已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标志。校本教研网通常由主网、教研资源库、教育博客(群)、论坛和主题学习及研究网站等构成。
  调查发现,校本教研网的建立不仅可以使校本教研便于操作,而且还有利于数字化教研资源库的建设,有利于以此为平台的教改课题研究的深入进行,有利于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校本多学科的协作,有利于校本研究梯队的建立与和谐发展。
  2004年,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开始网络校本教研的实践,通过积极有效的校本培训和网络校本教研的有序实施,教师的教研、网络应用以及整合教学的投入程度和实践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与其相对照,浙江嵊州市城南小学则通过在校园网平台上建立“电子研究包”和“共享资源库”的方式,方便教师进行网络教研,同样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3.区域性教研网
  区域性教研网是指由省、市或县(区)等教育部门主办的教研网,通常是建立在区域性教育城域网平台上的,其主要功能是立足于区域内的基础教育教研的开展和服务,建立区域内的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教研网络,推进区域内的基础教育教研的整体发展。区域性教研网通常有主网、教研资源库、教育博客(群)、论坛和课题研究网站及区域内各校的校本教研子网等构成。
  由于区域性教研网均隶属于本地区的教育、教研主管部门,故区域性教研网在网络教研的管理上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在宣传上更具有导向性,在内容上更符合本地区的教改要求,在教研的形式上更加切合当地的实际。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在我国所有的省、市都建有不同名称的基础教育教研网,大部分县(区)也在自己的教育网上不同程度地设有网络教研的类似栏目。像海南、浙江、广东等省的省域教研网上的网络教研,都开展得有声有色;市域教研网如山东的淄博、江苏的苏州等,由于更加贴近各校一线教学实际,开展得同样毫不逊色,深得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喜爱。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的南康采用“建网、搭台、校本教研”的模式,用网络教研整体推动农村课改,则树立了欠发达地区县域教研网的成功典范。
  4.全国性学科教研网
  全国性学科教研网大多是由国家各学科课标组主要负责人主持建立的。从调研情况来看,全国性学科教研网已经或正在向立体化的网站群方向发展。全国性学科教研网的主要功能包括: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立体化学科研究队伍;实现学科课程教改和教师成长的专业引领。
  在这类网站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国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标组负责人、南京师大李艺教授主持的“信息技术课程网”(http://www.ictedu.cn)。该网站群由主网(ICT课程网)、大路论坛、信息技术课程网影音站、人工智能教育网和中国教育游戏研究网等组成。主网作为门户网,主要用来发布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的相关信息、分类研究资源,以及链接子网等。其中“大路论坛”是其“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的主要网络教研平台。“大路论坛”以“坚持面向实践,鼓励个性反思,追求学术品位”为宗旨,本着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网络教研和教师运用为原则,辟有思想时空、网络教研、课程标准、学生社区、知识广角、资讯往来等栏目。
  5.国家综合教研网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的“新思考”网(http://www.cersp.com)就属于典型的国家综合教研网。“新思考”网不仅注意及时发布最权威的新课改和教研信息,而且围绕着有利于网络教研的开展、教师的专业成长、专家的引领、师生教与学的互动等原则来设置分类合理的栏目,提供丰富的资源和链接。尤其是“在线研讨”,为国内知名的课程、教研专家与教师进行点对点或点对面的互动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神”:建立“大网络教研”的理念
  
  网络是便捷的通信工具,网络是无限的资源库,网络是人际交往的大舞台。同样,我们也应该将网络教研的视阈扩展为教研资源的网络化,理解为一种跨区域的、同侪互助式的教研合作。尤其是在新课改实验区进一步扩大的今天,只有建立了“大网络教研”的理念,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去实现教改问题的公开化、教研资源和成果的共享化、教改研究的合作化。“大路论坛”上的“基于网络平台的课例反思研究”和“与你同行”项目的“专家指导下的远程合作研究”等均是比较成功地体现“大网络教研”神韵的成功案例。然而,目前这样成功的案例寥若星辰,网络教研仍然缺少内涵的支持。
  1.当前网络教研“神”的缺失
  (1)教研网自身的建设问题
  开展网络教研,首先要有网络教研平台,而平台的好坏,主要是看栏目(或子网)的设置是否有利于教研的开展,网络资源的数量、质量是否满足教师需要,使用者是否便利等。调研发现,校本教研网及市、县(区)级区域性教研网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栏目设置随意性大,网络资源库更新不及时,在管理上“技术”与“业务”分工不明确,与上层教研网承上启下的作用发挥得不够,缺乏网络教研的系统意识等。
  (2)网络教研的组织与管理问题
  实践证明,具有好的网络教研平台,只是技术的保证,而网络教研的有效组织与管理,才是充分提高其绩效的关键。作为网络教研平台的组织者(或主持人),应该充分发挥教研行政组织和学术团体的作用,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本区域内教研活动的开展。调查发现:在校本教研中,主要的问题是有些学校的网络教研分工不够明确,“运动式”的功利思想较严重,缺乏计划性和延续性,将校本教研与网络大教研割裂开来。在区域性网络教研中,主要的问题是教研行政组织和学术团体的功能发挥得不够,地区全局性整体网络教研的意识不足,在对全地区网络教研进行指导、引领及以课题为抓手的问题上,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宣传的力度不够,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强(譬如招标课题、自报课题的审批,为远程合作研究牵线搭桥)等。在全国性学科网络教研中,主要的问题是学术梯队建立的不够完善,对一线教师实行有效的专业引领措施不多,论坛的学术味不浓等等。
  (3)网络教研中教师的参与性不够和信息素养的欠缺
  网络教研的主体应该是来自于一线的广大教师。网络教研的优势除了具有无限的资源库功能、便捷的沟通与交流平台以外,就是突破地域和时空限制,使参与者人人平等,人人都有话语权。
  调查中发现,活跃在网络教研前台的往往只是少数的“常客”,而更多的教师则喜欢做“潜水者”,仅仅把网络当做获取信息的平台,缺乏积极参与和同侪互助的意识。教师在教研论坛上发帖时,常出现信息表达得不够明确,在反映教改困难与问题时,理性的、学术的成分不够,“怨”、“愤”、“水”的成分却过浓。有的教师把教育博客只当做“电子笔记本”,“杂”且随意,博文中多用链接,缺乏界面的友好性等。这些都是信息素养欠缺的表现。
  (4)“U-S”合作与专家的引领不足
  诚然“大学—中小学联合(University-School joint)”的教育研究和发展模式能够很好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也有利于发挥专家对新课改的引领作用。但是,在国内实施“基于网络平台” U-S合作研究的专家却屈指可数。更何况,这些“稀有”的专家们通过网络平台主动对一线教改进行引领的不多,常见的是去实地做报告。这些做法不仅发挥不了网络的“放大”功能,而且对提高网络教研绩效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
  2.形神兼备,提高教研实效
  要想全方位地厘清网络教研的问题,提高教研实效,不仅要用系统观念,从教研网的建设、网络教研的组织与管理、教师的积极参与和专家的引领等方面入手,还要注意达成计划性与灵活性的结合、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的结合,从而更好地实现形神兼备的网络教研。
  (1)计划性与灵活性的相辅相成
  网络教研的组织既可以按区域性或校本教研的计划进行,也可以由教师个人自发或数人合作进行。研究的问题既可以来源于教研行政机构、学术团体的“招标”,也可以来自于一线教师的积极申报;既可以是新的教育理论问题,也可以是来自于课改一线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教师独立实施,也可以进行跨区域的校际间的同侪互助,甚至是同专家进行“U-S”合作。在网络教研中,教师的个别问题,可以请专家或优秀教师对其进行指导;而对于普遍性的问题,则可以进行集体“会诊”,乃至于向国内“招标”。总之,有效的网络教研既要有计划性,又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2)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相结合
  校本教研通常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业务水平,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而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开展校本教研不仅可以解决本校教师在教改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教研的实效性,而且还可以激发教师和校内各组织(包括学科教研组、教研部门等)的潜能并促进其发展。大力推进网络教研的主体是广大的学校一线教师,网络教研的最重要目的也是解决新课改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若从这一角度来看,网络教研只有关注了校本教研,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的积极性,才能使网络教研具有更加踏实的生命力。
  网络教研开展伊始,教师们可能经过短暂的培训之后就能具有开展网络教研的“形”,而要到达有“神”的地步,则需要教师在网络教研的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提高。当教师在网络教研的实践中,达到了形神兼备时,网络教研的行动自然会更加趋于成熟。
  
  参考文献
  [1]金陵.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形”与“神”[J].信息技术教育.2005,(5).
  [2]冯伯虎,李艺.课例反思研究:信息技术教师行动研究的新取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6,(9).
  [3]冯伯虎.新课改呼唤:专家指导下的远程合作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2).
  [4]冯伯虎,张久娟.我们需要怎样的网络教研[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2).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著名的My Sports Pulse项目利用移动设备呈现以体育为主题的情境,并模拟名人运动员的游戏来提高学生数学和自然中的成就与兴趣。该项目在全球五个不同的地理位置设置了试点,随后进行了一次更为广泛的公众传播。该项目促使最先进的移动技术成为一种传播和交流的工具,并且与其他的新兴技术,如游戏和虚拟世界联系起来,用来改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 i
作家笔下的社会变革图景往往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来实现的。梁生宝、王才、高加林、孙少安、孙少平均是陕西作家塑造的典型人物。梁生宝、王才、孙少安是一类,高加林、孙少平是另一类。与柳青、贾平凹不同,路遥关注的是青春期叙事,爱情、事业交叉中完成对于人物的身份定位。《人生》《平凡的世界》均是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学文本,期刊、广播、影视的助力让作品迅速经典化。路遥以书写“城乡交叉地带”的人和事成为当之无愧的“
西方文化史大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雅克·巴尔赞(Jacques Barzun)在总结五百年来的西方文化生活时,曾意味深长地指出:当代是一个拥抱荒谬的时代,因为生活在其中的人各怀心思,目的不一,而且自相矛盾。以科学与人文的分立而言,当科学创造出新的语言形式之后,着重于客观、非本真状态下的外在世界。从此,科学就不再是一种系统性的“常识”,而需要特别模铸的心灵才能掌握。因而,处于主观、本真状态下的诗人对此世
Flash动画制作教学中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讲再多动画实例,学生往往也只能依葫芦画瓢地制作出一模一样的动画,稍加变化,学生就傻眼,不能举一反三。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讲解动画的制作过程,为操作而操作,没有对图形、图层进行剖析。这样,学生就不会从动画的角度分析和考虑问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变通,从而不能创作出个性化的动画。  从动画的角度分析和考虑问题,我称之为“动
[本刊讯]2006年5月26日,“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会在京举行,标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和创新诺亚舟电子(深圳)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中央电教馆“十一五”教育技术重点教育科研项目正式启动。  为保证课题研究进程及结果的权威性,课题组特别聘请了中科院院士倪光南、中央电教馆副馆长王晓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祝智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诺亚舟教育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许东等知名教
1 问:我使用PowerPoint 2007制作课件,虽然功能更强大、操作更方便,可是发现PowerPoint2007提供的幻灯片主题太少了,连PowerPoint 2003中的主题都没有,怎样将PowerPoint 2003的主题添加进来呢?  答:(1)找一台安装有PowerPoint 2003的电脑,执行“开始”,再执行“搜索”命令,打开搜索栏,查找名称为Presentation Desig
教育信息化走到“十一五”之年,硬件设施基本达标后,上海市闵行区也和我国东南部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一样步入了高原期,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如何走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高原?如何突破只是丰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低水平应用的“瓶颈”?如何发挥教育信息化巨额投入的效能,向政府和社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使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2006年10月,黎加厚教授领衔指导应用的Moodle平台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们在
一、教学设想    《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相对抽象,难以理解掌握。因此,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情景,适时展示预先制作的课件、模型和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健康生活的重要意义,增强保护消化器官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刊在2007年曾策划专题“信息化背景下,校长领导力渴望新突破”。当时,对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这一概念,我们做了详细的阐释和解读。从此,我们关注的视野一直没有离开过信息化背景下校长的领导力和信息素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由此映射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实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校长对于教育信息化有怎样的认识,就会在学校的信息化发展问题上采取怎样的决策
所谓互动插件,就是一些利用像几何画板、仿真实验室、Flash、Java Applet等工具开发的互动性极强的网络化小积件。它具有存在形态网络化、应用形式个性化、虚拟情景互动化的特点。下面以高中物理《光的折射》一课为例,说明插件的应用方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准确复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能解释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等概念的物理意义;能准确复述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能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