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条约》中英文本不平等问题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163mail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已成定论。《南京条约》的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实质性方面,特别是割地赔款等内容,这是英方使用武力形成的对清方的不平等。该条约还存在另类不平等,体现在清方谈判人员追求在中文本的称呼、格式、措辞等方面表现出清方高于英方一等,以维护清朝皇帝的面子,掩盖谈判人员的无能,以及淡化该条约不平等的实质。《南京条约》中文本是由英方译员翻译的,一些措辞形似显示大清皇帝居尊的口气,以顾全皇帝的脸面,使条约更容易被清方接受。但这些不对等翻译只体现在中文本之中,丝毫无损英方所获得的实际
其他文献
摘要:依法治校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在高校治理中的具体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当代中国已步入新时代,在互联网背景下,一方面,高校采用新技术、新方式进行教学;然而在另一方面,学校也要经受互联网的考验。近些年来陆续曝光一系列高校教师违反师德和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件,体现出部分教生出现道德滑坡、部分高校法治建设不严的现象。本文试图探讨高校师生法制化约束路径,以进一步
摘要: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回归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我们破解当前经济迷局有着特殊意义,这就要求在高校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教学组织体系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两个角度出发,结合笔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有益的探索实践和教学思考,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必须围绕提高学生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锻炼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展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产物,培训和践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近几年高等院校教育方式转型的突出典型,其教育理念是“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义,现阶段二者融合的现状与存在的挑战出发,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实习实训实践育人环节、校园文化建设、新媒体的宣传利用等方面创新性探究二者融合的
摘 要:欧盟垂直产业政策的重启在欧洲内外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二战后至今,欧盟(欧共体)曾在三个阶段间断地使用垂直产业政策:第一阶段(1951—1973)主要用以打造“冠军企业”,第二阶段(1973—1980年代初期)主要是为拯救“夕阳行业”,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则主要用以保障欧洲产业竞争力。垂直产业政策短期见效明显,但由于其与维护欧洲统一大市场、倡导竞争的需要和欧盟本身秉持的市场经济理念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