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一生

来源 :棋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418004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的妙着都是平淡中展现意境真正感人的文章都朴实无华。而我们的人生就在这平淡和朴实中不时闪理着绚烂,我们一直在前行,路一直在蔓延。
  


  你快,我就比你更快!
  ——题记
  我始终认为,我的一生会在奔跑中度过。
  “你快,我就得比你更快!安于现状不可能进步,你只会在奔跑中被淘汰!”父亲的话如一声惊雷暴在我耳边。那时,我正满足于自己的学习成绩,丝毫没有危机感与压力。父亲的话喝醒了我,我注定,要——
  
  奔跑一生!
  
  围棋,大概是我离不开的永恒的话题,也是我认为最值得为之飞奔的目标。想来有些遗憾,我起步比别人晚了许多。但这又不遗憾,正因为如此,我才会朝那些从起跑线便遥遥领先的人拼命地狂奔,才有今天我与他们的齐头并进!正因为如此,我才有了奔跑的动力,我才知道:如果我不奔跑,我就会被落下,被淘汰,我就会出局!正因为如此,我才有了人生的信念:你快,我比你更快;你强,我比你更强!
  如今,中考如一辆重型坦克一步一步朝我碾来。我或许要暂且停止对棋的奔跑,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次人生重要跨度的奔跑上来。我清楚,周围的人都在飞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恨不得插上翅膀和他们较量,奔跑,奔跑,再奔跑,在众多奔跑的人群中全力跨越中考这一门槛。
  曾有人问我:等你考上重点高中,上了重点大学,你还有什么目标?我说:“我要拿世界冠军。”他又问:“那你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呢?”
  我回答——
  奔跑一生!
  这篇文章是冲段少年何天凝的课堂作文,当时他即将中考。现在这生命中重要的一道槛已经迈过去,何天凝又开始了在围棋上的奔跑,与他一同拔足飞奔的还有四百多风华正茂的少年,为了自己的梦想,他们挥汗如雨。
  
  火热的启程
  
  七月,宁波。热,天气热,更热的是一年一度的定段赛。
  2005年定段赛场面继续火爆,参加人数共413人,其中,男子组322人,经过八轮预赛选出100人,与直接进入本赛的32人一起争夺18个人段名额;女子组59人,只有两人可以跨入职业棋士行列。
  与去年相比,今年参赛人数少了 38人,下降8.4%。今年定段录取率为 4.9%,其中,男子录取率为5.1%,女子录取率为3.4%。
  这样的比率不由不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在这火热七月,我们仍深深感受到火爆表面下的彻骨寒意。定段赛,中国围棋的独特风景,她是天堂,她也是地狱,她是你梦开始的地方,她也最残忍地埋葬了无数梦想。
  因为参赛人数太多,首先进行的是预赛,三百多名孩子分成两个组,经八轮角逐,每组前五十名进入本赛。
  参加预赛的孩子中颇多名将,他们基本上都拥有了业余5段往上的棋力,他们的竞争激烈程度与晚报杯、美罗杯相比毫不逊色。在这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还只是实现梦想的第一步,你漫长的奔跑之旅刚刚启程。
  来自陕西宝鸡的两员小将邓智升和蔡文驰联袂出征。他们两个去年在宝鸡市比赛中分别夺取冠亚军,实力已经达到强业5,被老师和家长寄予厚望。但是在全国的少年才俊面前,习惯了一路领先、一骑绝尘的他们显不山一丝的优势。八轮激斗,两人都是四胜四负,分列小组第51和第59位,遗憾地与本赛失之交臂。
  这是邓智升在预赛中执白取胜的一局棋,他漂亮地把握住了这个局面,却终于未能把握住最后的命运。生于 1992年的他还有几年的机会继续冲击职业段位,但他会一直走下去吗?
  邓智升的父亲、宝鸡围棋多年的领头人邓少常对自己孩子的职业前景烦显忧虑,尽管邓智升在TOM对弈中可以轻松打上7段,但老邓仍感觉他对棋的领悟力还有待挖掘,能否最终实现梦想,实在难料。邓智升现在在西安学棋,一年的费用要三万五、六,这样的付出不是一般家庭nT以承受得起的。而且,一旦孩子打不上去,或者即使打上去了,却无法在职业圈巾开辟出自己的天地,那他的付出是不是值得?自己也经历了许多大胜负的老邓在犹豫,而小邓还不知道自己介向的下一个目标是在何处。
  


  与邓智升一起被本赛拒之门外的二百多个孩子掩不住内心的失落。仙们当中很多人曾经在各项业余人赛巾有出色表现,他们中的大多数在自己所在地区被视作冈棋神童,叮是,现实就是如此残忍,作为竞技体育的围棋没有温情。
  火热的启程,黯然的失败,似奔跑还要继续。孩子们,加油!
  
  飞舞的旅程
  
  本赛,更加残酷的白刃战。
  132人争夺18个定段名额,而这 132人个个都实力高超,绝无滥竿充数者,如此惨烈的选拔,难怪常有人说打上围棋职业段位比考上清华、北大还要艰难。
  有近来战绩彪炳的唐韦星、杨啸天,有本杂志专门关注过的何天凝,唐崇哲,有成名已久的白宝祥,李天罡、江维杰……他们每一个都如此优秀,优秀到我们不忍心看到任何一个在这舞台上被放逐。如果我可以选掸———对不起,我实在无法选择。因为出版周期的关系,我们没有跟满比赛全程,在前四轮中就冷门迭爆,竞争之酷烈犹在想象之上。四轮过后,男子定段组共有刘彤、江维杰、韦明瑞、张策、蒋辰中、郑淼鑫、杨霁、张强八人保持不败,许多被看好的热门纷纷落马。而四轮还不够总共十三轮比赛的三分之一,谁能保证这八个孩子就能笑到最后呢。
  来自聂道场的白宝祥和来自岳权道场的李爽此次在预赛中表现突出,分别以不败战绩获得两个小组的第一名。李爽在本赛前四轮获得三胜,势头依然强劲。而在这次定段赛前,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战绩。
  李爽1991年出生于哈尔滨,现居住在北京。他于去年九月到岳权道场学棋,当时大约是业余5段的实力。岳亮对李爽的评价是:很有个性,有自己的想法,“刀”不少,但是投入在棋上的时间不是很充足,如果足够努力应该成为大器。
  与李爽一起参加这次定段赛的岳权道场的孩子一共有十七个,其中十二人打进了本赛,这对于创建不久的岳权道场来讲,是超额完成任务了。十二个孩子在本赛前四轮有四人三胜一负,其他的二胜二负,用岳亮的话说就是“有厚度,但高度还不足”。-作为围棋道场的后起之秀,岳权道场的优异表现无疑使他们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各大道场的孩子们成为定段赛的主角在意料之中,毕竟他们经受的训练和教师的高度都非自学者可比。而这是不是以后定段少年发展的必由之路呢?
  
  谁是天才
  
  本赛第一轮最引人注目的一盘棋是唐韦星对阵马天放。唐韦星今年以来连夺业余两大顶级赛事晚报杯和美罗杯冠军,风头之劲一时无俩。如果说他在晚报杯上登基多少还有些运气成分,那么经历过“世界业余锦标赛参赛资格”风波后,他显然更成熟了。美罗杯上发挥稳定,再度将各路豪杰撇在身后,唐韦星的实力已经没有人怀疑,说他是“围棋天才”绝非过誉。赛前大家都认定,他占据一个人段名额毫无疑问,问题是他将以何方式冲段成功,是像去年的檀啸一样所向披靡吗?
  马天放是谁?估计知道的人不会很多,不过说到育红小学,经常混迹于网络的棋友不能说如雷贯耳也必然是早有所闻了。这位来自河北沧州的少年因为他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为众人关注。老育红不迷信权威,坚持让小育红自学.依靠网络对局增长棋力,多年下来收效显著。这次马天放“出山”参加定段赛是对自己独特学棋之路的检验,引起了广大棋友的兴趣。预选赛上,马天放仅输给白宝祥一盘,八战七胜顺利晋级本赛,已经博得叫好声一片。本赛将是对他的真正考验,第一轮遭遇唐韦星,两种“天才”直接对抗,顿时成为赛场焦点。   这盘棋本是唐韦星的好局,但是久经沙场,在与成人高手的对决中都冷静无比的小唐这次竟然在最后阶段连犯低级错误,最终被小马翻了盘,双料冠军首战即告失手,不啻一枚重威力炸弹投入平静湖面,马天放的实力再度成为议论中心。
  


  一盘棋或许有着太多偶然性,但多个偶然合在一起即是必然。马天放在本赛前四轮三胜一负,遭遇的全是名将,可见他确实已经拥有了与一流好手较量的实力。他的学棋方式是不是值得推广?在一片叫好声中,他的父亲老育红保持着清醒头脑,不愿意在比赛结束前接受媒体的采访,毕竟后面的路还长,过度的宣扬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压力。我们尊重他们父子的决定,没有去打扰他们,我们相信,他们的路会越走越宽。
   作为“另类”的英雄,马天放为通过网络锻炼棋艺的少年们增强了信心,联想到另一位网络英雄楚阳春也是在网上将自己的“阳春流”大放光芒,并且在职业比赛中有不俗表现 (这次升段赛已经顺利升为二段),看来这紧跟时代的“网络训练法”确实有独到之处。
  马天放大放异彩,唐韦星则不免稍显黯然。他在败给马天放后,第三轮再失一城,早早就两败在身,定段之路陡然荆棘丛生起来。不过凡事总是要分成两面来看,多经历一些挫折才得到的成功往往更值得珍惜,唐韦星已经多次证明了自己,他没有理由不在这条路上奔跑下去,而且更迅疾、更稳健。
  谁是天才,或者哪一类的天才最终可成大器?这样的命题探时起来深奥而没有实际意义。参加本赛的一百多个孩子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天才.而他们的未来之路不可能一致。冈棋是讲究悟性的东西,不努力固然不行,但只有努力也来必能明了围棋的妙处。近来网络上流传一种说法,被我们广为传诵的爱因斯坦的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其实还有下牛句——“这99%的汗水加在一起也没有1%的灵感重要”。这是颠覆我们传统观念的说法,也许很多人不愿意接受,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说法有它的道理。刻苦学围棋的人不可计数,真正成为大师的又有几人?
  其实,是不是天才又有什么,既然在路上奔跑了,就会有美丽的风景陪伴着你。
  
  奔跑的姿态
  
  写下《奔跑一生》的何天凝,依靠自己在晚报杯上小色的表现(战胜了冠军唐韦星,因为小分劣势未进复赛),这次直接进人定段赛本赛。他是自己一个人去宁波的,没有家长和教练陪同。比赛前他刚刚凭借自己的优异成绩被省级重点高巾录取,在学业上丝毫没有被耽搁。
  自立而自信的何天凝前两局顺利过关,但毕竟因为迎接中考,长时间没有摸棋,难免有些手生,第二四局遗憾告负。不过对他这样的小棋手来说,成绩已经不是衡量自己是否成功伪惟一标志。路还长,既然决定了奔跑一生,就得风雨兼程。
  如何天凝一般毫不放弃学业,只是在课余时间修炼围棋技艺的孩子在这次定段赛中并不多见。为了取得好成绩,为了实现梦想,许多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放弃了太多太多:学业、工作、年华……他们甚至背井离乡,只为了圆一个黑白的梦。这些孩子是可爱的,这些家长是可敬的,对他们选择的道路我们只有感佩。但围棋的魅力不只在于奖杯与锦标吧,陷得太深就难以自拔,一旦理想受挫,我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那些渴望的眼神。
  第二轮上败给何天凝的芈昱廷来自江苏徐州,这个个子小小的孩子聪明伶俐,非常讨人喜欢。他为了学棋,现在长期在上海修业,棋力进步极快。因为年纪小,可塑性强,芈昱廷的前景一片光明,但在超强的竞争环境中,他是不是一定能脱颖而出呢?
  不同的奔跑姿势,目标却是如此一致。定段赛,你是围棋的精彩还是围棋不可承受之重或者之轻?
   当我们成为目标
  
  一路奔跑而来,总要有自己的目标。定段少年们的目标就是以前通过定段赛成为职业棋士者,他们的故事感染着后人,激励着现在的少年们奋进。
  现在的定段赛规定,每年一共二十个人段名额,其中女子两人。相对于动辄三四百的参赛者,这样的名额确实比例极小。但是换一个角度,每年产生二十名职业棋士,这样的绝对数并不小。五年就是一百个,十年二百个,我们的职业队伍的不断扩大可以预期。
  十年,很长也很短的一个时间概念,十年以来,我们的定段赛成就厂哪些英雄豪杰呢?回眸望去,竟然是沧桑变幻,感慨万千。
  1995年,中国围棋初登职业世界冠军宝座,这一年,古力、邱峻、刘星、谢赫成为职业棋手,彼时的他们未必能料到多年后自己会站在中国围棋的巅峰。1996年,彭荃、牛雨田,杨—等溃围而出,1997年则轮到了王檄、岳亮他们。这些棋手可以说是目前中国围棋的脊梁。
  


  往后就是离我们越来越近的“历史”了,也许正是因为离得近,越过定段赛龙门的棋士们现在都还很年轻,他们还没有太多耀眼的成绩。比较突出的有1999年的朴文尧、2000年的陈耀烨、2002年的古灵益。这些现在仍可称为“孩子”的棋手是中国围棋的未来希望,是今后和日韩虎骑抗衡的主要支柱。
  以这些人为目标,今年的定段少年们意气飞扬。他们要成为战胜李昌镐的陈耀烨,要成为闯进世界大赛决赛的王檄,要成为雄霸国内棋坛的古力。有了目标,他们的每一步都更踏实坚定。
  成为目标的职业棋士们,曾经的冲段少年们,他们或许已经功成名就,但他们不能停止奔跑。目标前面还有目标,一旦上路,他们无法停止脚步。
   迈过门槛又如何?
   我们上面列举的是迈过职业门槛后有所成就的棋士,事实上,更多少年成为职业棋手后并没有取得多么突出的成就,岁月荏苒,在“前后夹击”中,他们渐渐泯然众人。
  迈过门槛又如何?当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思索,难免有些茫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当你耗尽全身气力挤出人群,却发现前面苍茫一片,并没有自己期望的丰硕果实,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任何一个领域,真正顶尖的人物只有几个,更多的人是基石,是烘托明月的不知名的星星。难道我们苦苦追寻的就是这“绿叶”的身份吗?
  随着职业化不断深入,围棋棋士成为中国运动员中相当受青睐的一个群体,但是职业棋士不断增加,相应退役的棋手却少之又少,而供这些棋士挥洒的舞台却没有扩大,总要有越来越多的人与最初的理想交错而过。他们或者重新选择去上大学,或者开道场或与别人合作教徒授业,职业棋战的头衔离他们渐渐远去,曾经“天才”的光环被另一种朴实的付出替代。不能说他们的选择不好,人生自然是多些姿彩才更完整,不过看着与自己同期人段的棋手在棋坛呼风唤雨,他们的内心是不是会有——些不甘和伤感呢?
  中国需要多少职业棋士,还是可以无限制地扩大规模,市场什么时候会饱和,过多的职业棋士究竟对围棋的发展是促进还是阻碍?问题一直存在,却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深入思考。我们都太热爱;围棋了,我们愿意为围棋付出一生,可是只有围棋,我们的人生是不是也会显得单调?
  多年前,江苏棋院院长邵震中九段就说过,中国有一百个左右的职业棋士就够了,其他人下去搞围棋普及好了,那才是围棋发展的根本。这有点“不合时宜”的观点不知道邵院长是不是还在坚持,在中国年轻棋手不断奋起,与韩国人分庭抗礼之际,我们应该用更积极的心态还是更冷静的思考去面对这些定段的孩子们?
  
  路,窄还是宽?
  
  奔跑,奔跑,一心向前,顾不上看脚下的路是窄是宽,是平坦还是泥泞。   那一年的冬天,东京的街头,十一岁的赵治勋和哥哥赵祥衍在寒风里步行。赵治勋正在参加日本棋院人段考试比赛,刚赴日时被称为神童的他却总是过不了人段的关卡。赵祥衍对年幼的治勋说:“要是人不了段,我们就回老家去……”赵治勋说他永远也忘不了那伤感的往事,即使头顶日本大三冠,也无法抚平彼时的创伤。那是将近四十年前的往事了,每次读到这一句我总是忍不住眼角的酸和胸口的涩——强大如赵治勋也曾经有那样悲伤的时分,就为了他这份伤感,我永远都会支持他。
  


  赵治勋毕竟是人段了,他辉煌的围棋生涯就此开始,而和他同期人段的只有淡路修三曾经有过自己的风云,余者都在岁月中磨灭了痕迹。更多的人是永远无法实现自己的职业棋士之梦了,不知道他们在以后的日子里是不是依然无悔地爱着围棋。
  中国少年的入段之路比赵治勋更窄,所以即使你拥有了强大的实力也很难保证可以定段成功。说参加今年定段赛本赛的一百三十二个孩子和当年入段时的赵治勋下都占上风不是夸张之辞吧。但这么多强大的孩子只能有极少一部分成为职业棋士,其他完全拥有足够职业技能的孩子只能放弃,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
  要成为职业棋士,必须付出非常之多,但最后成功之路却窄得难以想象,也就是说付出和收获完全不成比例,这样的情况如果长期持续下去肯定会产生大量问题。我相信自己对围棋有足够的热爱,我也曾梦想做一名职业棋士,可是现在,我并不鼓励那些学棋的孩子去走职业道路。人生有一份热爱无疑是幸福的,能把热爱作为事业来做简直就是神仙了,但如果现实条件并不成熟,强行这样去做,也许会遭受一生的损失。
  


  一位教练曾经问过何天凝的母亲:如果有两条路让你选择,一条是成为职业棋士,一条是上清华大学,你会为孩子选择哪一条?何天凝的母亲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上清华。那位教练有些惊讶,也许他认为职业棋士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了,但事实上,外面的世界还非常非常广阔。为了围棋放弃所有风景,是得还是失?我不知道,我也不忍心知道。
  有这样有思想的母亲,何天凝是幸运的,无论他在围棋之路上走到哪一步,他的人生都一定有开阔的前景。奔跑不能停息,但不必每个人奔向的都必须是同一个目标。
  写在后面
  做这个稿子时,许多网络上的朋友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我们提供战报、照片和棋谱,有时会忙到很晚。像一生求道的龙啸天、新浪侠客山庄的小土考拉、西部联盟的逍遥天王、西部豹客、西部平客,还有宁波围棋协会副会长包家恩等朋友,大家因为围棋而相识,超越了世俗的客套。为了这些可爱的定段孩子,谁都愿意多付出一些,朋友们,敬你们一杯!
  奔跑,其实最好的姿态是携手一起上路。
其他文献
在2003年“千年银荔杯”象甲联赛赛后大盘点中,特级大师许银川、象棋大师孙勇征分别以10胜2和1负与6胜7和的战绩荣膺联赛棋手个人胜率榜前两位。那么联赛第六轮,许银川与孙勇征的这场“直接对话”便成为了焦点之战。  在以往的交战史中,孙勇征大师还没有赢过特级大师许银川的记录。这盘棋孙大师主场作战,在赛前准备止做足了功课,他在顺炮直车对横率布局中,执黑下出了新颖奇特的双肋车变例!给许特大造成了不小的心
期刊
编者按:凡获得过当地省级比赛前8名,市赛前6名成绩,并有意参与本栏目的棋友,请拨打垂询电话(0451)82526536转8007,共商合作事宜。  1、炮二平五马2进3  2、马二进三炮8平6  3、车一平二马8进7  4、炮八平六车1平2  5、马八进七卒7进1  6、车九平八炮2进4  7、兵七进一炮6平4  黑方半炮4路封马,是特定形势下的精巧之符、在上世纪80年代由特级大师采用过。本期三位
期刊
围棋界三种规则并存,这已成为围棋进一步拓展“疆域”的最大障碍。第18届富士通杯决赛结束后,日本棋院邀请各国围棋规则专家一起研讨围棋规则的统一问题。  此次日本棋院在三国规则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大规则”概念,中、日、应氏棋规都是其分规则,只准在各自范围内使用。在世界蜞 他地区,则统一使用“规则”。  中国段位赛渐有走人围城之势,定段赛人满为患、升段赛冷冷清清已成为这项比赛的独特景观。  城外的少年打破
期刊
象棋彩票  刘 勇    在我国发行的众多彩票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足彩了,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交战双方的历史战绩、实力对比、选手状态等因素。中国象棋已推向市场,但市场反响不大,象甲联赛几乎每年都有象棋队因没有赞助而退出的情况,自我造血能力不强。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来临之际,中国象棋是否可以借发行象棋彩票来推动象棋事业的发展,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呢?如电视上推出专门的象棋频道,推出如《象棋
期刊
1965年的全国象棋赛上,北京选手臧如意在前四轮比赛中连打三次败仗,但他毫不气馁,经过顽强奋战后终于在这届大赛中夺第四名。翌年的全国象棋赛上,他又百尺竿头,获得亚军。    臧如意,北京人,中等身材,身体结实而略胖。除嗜棋外,还酷爱京戏,闲时常能听到他哼上几声“西皮”、“二黄”。1980年北京队南下福州参加全国象棋团体赛,火车厢里不知谁走漏了“风声”,当旅客得知京华高手臧如意在车厢里后,便嚷着要找
期刊
图一(形之来源):黑3走错小目时,白 4立即挂角是张栩的棋风。黑5靠至白8挡时,黑9突然飞罩,祭出飞刀。从对局进程来看,李昌镐对此早有研究。    图二(实战进程):白1粘是简明的一种下法,黑2虎时,白3与黑4过渡一下,然后白5扳出,黑6断必然。白7飞是征子有利时的强手,黑8以下形成激战。至白33拆的结果,有人评价黑棋稍好,有人认为白棋不错,看来其中的奥妙,非当局者不能体会。?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这
期刊
◆密云不雨    6月18日,2005澳特来围甲联赛第6轮同时在各地开战。应密云棋协邀请,北京大宝队首次将主场没在京郊密云。17日下午,两队棋手赶至密云世豪国际大酒店,张璇与女儿常悦曼也一同前往。密云水库让附近空气凉爽中带着点儿水产的味道,两支队伍登时如同度假观光团。    实力雄厚的上海移动通信队在前5轮比赛中还未领跑过,“渐人佳境”是上海队的口号,那么对于大宝,就是“密云不雨”了。  孔杰VS
期刊
第一回胡荣华战胜老对手  柳大华输掉师徒战    战国七雄皆称强,  灭六国者秦始皇。  弈林群豪谁为首?  嘉周决出王中王。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象棋全国冠军已经出了十几位,这些冠军要是聚在一起,谁能成为王中之王呢?你别说,这种“华山论剑”的棋坛盛事每年都有两次,这就是“南五羊北嘉周”。我在这里给大家说的就是第六届嘉周杯的盛况。各位如有兴趣,听我慢慢讲来。  嘉周杯每年三月都在有“旱码头”之称
期刊
“报告!”  “什么事?”  “太君有请。”  陈辉向小林中佐鞠躬:“太君,有什么吩咐?”  “嗯,听说你家收藏一副汉白玉围棋。”小林漫不经心地瞥了陈辉一眼。  陈辉感到一股寒意直冲心底,他清楚小林的为人,他得不到的东西宁可毁掉,别人也休想得到;他更清楚父亲的性格,父亲是晚清秀才,身上有股倔强的民族血性,他常骂日本人为“倭贼”。  “太君,我已半年多没回家了,我先回去试试吧。”  “听说你父亲对皇
期刊
第四回 川军入粤和为贵湖南饮恨三连败  书接亡回,四川军团上轮力斩湖北队于马下后,本轮将远征南粤,挑战上届冠军广东队,他们能继续制造“蜀道难行”的神话吗?赛前主帅蒋全胜制定了保平争胜的战略思想,因为他很清楚一路鞍马劳顿之苦,还有广东队强大的实力。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一种上上策,结果坐阵一台的小将王跃飞战利许银川,为四川队立下首功,紧接着谢卓淼、吴贵临、蒋全胜分别战和陈富杰、吕钦、李鸿嘉,川军虽然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