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聚吡咯薄膜的大过电位现象

来源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c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电聚吡咯薄膜的大过电位是一个有趣而被忽视的现象,针对它在形成机理、膜表面微观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聚吡咯薄膜大过电位现象在水相条件也存在,同时具有选择性吸附电流特点,产生这一现象与掺杂阴离子性质、种数、浓度及由此而导致的聚合有序性相关。负电位下掺杂大直径对阴离子的聚吡咯薄膜由于在还原下脱掺杂困难,Na^+、K^+、Li^+等水化小阳离子对聚吡咯链的吸附中和是导致吸附电流的产生和薄膜结构形态上变化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报道单片微机在电信号时问量检测中的应用成果,介绍单片微机控制的电信号时间量检测仪的功能、硬件结构和软件设计。它既可用于实验教学,又可做成实用的测量仪器。所测信号的频
在研究周良泽于1998年首先提出的最短时限最少耗费缺省指派问题基础上,从对称的角度给出了缺省指派问题的两种不同提法: 拟从m个人中派出β个人去干n 件事中的β件事(β≤min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影响佛山市禅城区大气NO2的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佛山市禅城区大气NO2的第一位因素是机动车密度,其次是机动车的数量;同时
对于半正态探知函数,使用两个最佳带幅宽和六个属于相同的函数族、不同的核函数(其中3个是经常被使用、著名的核函数,另外3个是我们作成的核函数)来进行密度推定,通过计算机
研究完备非紧Kahler流形,利用poincare-lelong方程和多重次调和函数性质,进而得到Kahler流形的几个stein的结果。
分析了模糊控制器的量化因子和比例因子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针对基本模糊控制器存在不能消除稳态误差以及无法同时获得较好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的缺点,提出一种新型带可调因子
对用草酸沉淀法制备的、不经球磨的红色发光材料Y2O3:Eu^3+的结构和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荧光粉大小分布均匀,一次粒径为4~6μm,最大激发峰位于238nm,最大发射峰位于613n
定义了V-赋值的比较,给出了定理2.2:若Aω是关于Av的中间集,则(ω,Λ)≥(v,Γ).研究了布尔V-幺半群,得到:若Γ为布尔V-幺半群,则(v,Γ)是形式有限的.证明了:设(B,M)为环R的非
基于磷酸苯丙哌林增强三联吡啶钌的电致化学发光信号,建立了一种分离检测磷酸苯丙哌林的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新方法.采用未涂层石英毛细管30cm×25μm;分离缓冲溶液为10m
采用紧束缚法,研究了含有多个负折射率缺陷的光子晶体中的缺陷模,导出了缺陷模频率方程。然后数值计算了含有三个负折射率缺陷的一维光子晶体的透射谱。结果表明:光子带隙中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