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应运而生的新型办学模式,生源特征可归纳为“三高一低”,学生思想和行为均呈现出不同于本一、本二学生的诸多特点,充分了解这些特点并合理把握,有助于在教育管理中采取有效的措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生源特征 教育管理对策
独立学院是深化高校办学机制的大胆尝试,扩大了高等教育资源,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我立足于以南京某知名高校为母体的独立学院,通过问卷调查、集体座谈及个别访谈等形式,结合自己丰富的一线学生工作经验,从分析独立学院生源特征入手,积极探索适应本三学生的教育管理措施。本次调研共发放7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64份,集体座谈25次,参与233人次,个别访谈207人次。
一、生源特征分析
独立学院生源特征可概括为“三高一低”:一高,家庭收入高;二高,城镇比例高;三高,独生子女比例高;一低,入学成绩低。独立学院收费高于普通本科,学生一般家庭环境优越。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的学生称负担学费有困难,超过30%的学生称家中条件较好,父母提供的物质保障很充分。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城镇生源接近80%。城市相比农村,信息的传递与获取更为快捷便利,传输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这些都对学生的成长成熟、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产生了较大影响。调查还显示,学生中独生子女占90%以上。他们的成长环境得天独厚,身心发展较为健全,但也因家人过分照顾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等特点。此外,独立学院分数线在本二线下,以该学院为例,每年学生录取分数线比母体院校低了将近一百分,且素质优异的生源更多流向了本一、本二院校。调查显示,高中阶段曾是学生骨干的不到10%,每年两千多名的新生中学生党员寥寥无几。
二、行为思想特点
第一,思维活跃,知识面宽,注重信息搜集和更新。多数学生有机会接触和使用新型学习工具,善于利用手机、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信息,知识更新速度快。调查发现,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是网络,拥有笔记本电脑的学生在90%以上,每人每天浏览网络信息的平均时间超过一个小时。网络正在极大地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
第二,生活定位高,学习机会多。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得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外界,他们想法丰富,对社会认识较为深刻,对自我发展有着较高的定位。在调查对象中,有15%的学生准备出国升造,有21%的学生有出国意向。
第三,重视社会实践,善于利用社会资源。不少学生热衷社会实践,敢于走出校园,大胆寻求并借助社会力量开展课余活动。在各类自发组织的校园活动中,学生能主动联系到赞助商,由企业出资出物,学生负责帮助企业宣传策划,既争取到活动经费,又锻炼自身能力,各种社团在校园文化舞台上表现得积极而活跃。
当然,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优越的成长环境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力的引导,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第四,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长效的学习动力。多数家庭的父母忙于工作,疏忽了子女的教育和关怀。65%的学生称与父母有代沟,无法沟通,父母不理解自己。而经济收入较高或社会地位较高的家长对子女的预期也相应较高,他们为子女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但缺乏有效引导,造成了学生危机感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往往迫于父母的压力而被动学习。
第五,部分学生功利性强,价值观念偏向自我,政治觉悟不够。因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社会,各种消极社会现象也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冲击。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理想信念比较淡薄,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看得较重,对国家、民族的利益考虑得较少。此外,城镇学生比起农村学生,还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多数学生入党愿望迫切,入党申请书递交率90%以上,但政治取向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调查中有近70%的学生入党的主要原因是“增加就业筹码”,同时缺少志向和远大抱负,约有40%的学生认为“来学校混张文凭,以后好找工作”。
第六,学习基础薄弱、缺乏自觉性,刻苦精神不够。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基础薄弱,课堂效率低下、自学能力不足;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令人担忧,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恒心、耐心;上课迟到、早退、无故缺课,不记笔记、不带教材、不遵守课堂纪律等现象严重,因学业不济导致的退学明显高于普通本科类院校。
第七,自我意识较为膨胀,但自我约束力又极为欠缺。不少家长惯用经济手段一味满足子女的要求,造成学生独立意识差、依赖性强、攀比心理严重等问题。加上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不善于团结互助,不懂得尊重他人。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相对自由宽松,家长不在身边敦促,自我约束能力差,就会更加放任自己,造成学习注意力转移,热情下降,意志力衰减,不良行为增多,等等。
第八,心理承受力低,优越感和自卑心理交替存在。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得学生有一定的优越感,自尊心较强,自我评价较高,但缺少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和面对困难时的心理承受力。高考成绩不理想,自尊心受挫,录取到独立学院,存有一定的自卑感,心理素质较差。进入大学后,学习压力、人际压力、就业压力等随之而来,考虑的问题逐渐增多,心理负担加重,遇到挫折时易自暴自弃。
凡此种种都是独立学院学生管理者应当把握的管理“基础”。只有采取贴合学生实际的教育管理手段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教育学生。
三、教育管理对策
第一,注重德育教育。古人云:“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品德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导向功能,德育对学生的发展、对教育的实施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德育工作,从学生身边的点滴做起,例如扶贫助教、义务献血、向灾区人民献爱心、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等等。在生动的实践中让大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第二,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在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而不是单纯地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管理的客体,以有利于消除大学生对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宜推行辅导员指导下的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学生管理模式。这样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受管理者,这种角色的转换有助于提高学生接受管理的积极性,增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
第三,完善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疏”与“堵”的关系。针对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应制定相应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奖惩细则。针对学生的特点、心理等实际情况,实施合情、合理的管理,刚柔并济,做到张弛有度、宽严适度。
第四,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学生在校期间,可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与家长保持联系,通报学生情况,及时处理问题,消除隐患。学生放假期间,提前通知家长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在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方面,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聘请专家学者、企业家等来校作报告,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最新动态,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成才的紧迫感。
第五,重视管理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独立学院学生自尊又自负、自信又自卑的矛盾心理,使得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注意方式方法,讲究策略,不能机械地照“章”办事,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引导,矫正其多年形成的弱点、缺点和不足,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品质与人格。重视入学教育,围绕学生入学时的疑虑和不安心态进行疏导,引导学生调整情绪,淡化高考的失落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树立对民办高校的信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大学学习生活中去。
第六,突出情感管理,注重理解信任。大部分学生经历过高考挫折,有过悲伤迷茫,有过彷徨失落。在管理工作中,教师应以正常的心态看待他们,不能冷眼相待,要有宽容之心,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帮助他们;要理解信任他们,点燃他们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放手让学生做一些有益的事情,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才华和能力的机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克服失落感和自卑感,体会到只有努力才能成功,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与信任,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找回自信。在不违背学校管理制度和规定的前提下,给学生适度的“自由”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曲政文,李靖.新制(民办)二级学院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3,(4).
[2]徐军伟,蔡永波.民办二级学院学生思想状况调杏分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3]彭啸峰.二级学院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
[4]汪东雷.国有民办学生的特点及教育与管理的对策[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生源特征 教育管理对策
独立学院是深化高校办学机制的大胆尝试,扩大了高等教育资源,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我立足于以南京某知名高校为母体的独立学院,通过问卷调查、集体座谈及个别访谈等形式,结合自己丰富的一线学生工作经验,从分析独立学院生源特征入手,积极探索适应本三学生的教育管理措施。本次调研共发放7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64份,集体座谈25次,参与233人次,个别访谈207人次。
一、生源特征分析
独立学院生源特征可概括为“三高一低”:一高,家庭收入高;二高,城镇比例高;三高,独生子女比例高;一低,入学成绩低。独立学院收费高于普通本科,学生一般家庭环境优越。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的学生称负担学费有困难,超过30%的学生称家中条件较好,父母提供的物质保障很充分。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城镇生源接近80%。城市相比农村,信息的传递与获取更为快捷便利,传输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这些都对学生的成长成熟、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产生了较大影响。调查还显示,学生中独生子女占90%以上。他们的成长环境得天独厚,身心发展较为健全,但也因家人过分照顾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等特点。此外,独立学院分数线在本二线下,以该学院为例,每年学生录取分数线比母体院校低了将近一百分,且素质优异的生源更多流向了本一、本二院校。调查显示,高中阶段曾是学生骨干的不到10%,每年两千多名的新生中学生党员寥寥无几。
二、行为思想特点
第一,思维活跃,知识面宽,注重信息搜集和更新。多数学生有机会接触和使用新型学习工具,善于利用手机、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信息,知识更新速度快。调查发现,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是网络,拥有笔记本电脑的学生在90%以上,每人每天浏览网络信息的平均时间超过一个小时。网络正在极大地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
第二,生活定位高,学习机会多。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得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外界,他们想法丰富,对社会认识较为深刻,对自我发展有着较高的定位。在调查对象中,有15%的学生准备出国升造,有21%的学生有出国意向。
第三,重视社会实践,善于利用社会资源。不少学生热衷社会实践,敢于走出校园,大胆寻求并借助社会力量开展课余活动。在各类自发组织的校园活动中,学生能主动联系到赞助商,由企业出资出物,学生负责帮助企业宣传策划,既争取到活动经费,又锻炼自身能力,各种社团在校园文化舞台上表现得积极而活跃。
当然,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优越的成长环境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力的引导,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第四,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长效的学习动力。多数家庭的父母忙于工作,疏忽了子女的教育和关怀。65%的学生称与父母有代沟,无法沟通,父母不理解自己。而经济收入较高或社会地位较高的家长对子女的预期也相应较高,他们为子女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但缺乏有效引导,造成了学生危机感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往往迫于父母的压力而被动学习。
第五,部分学生功利性强,价值观念偏向自我,政治觉悟不够。因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社会,各种消极社会现象也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冲击。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理想信念比较淡薄,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看得较重,对国家、民族的利益考虑得较少。此外,城镇学生比起农村学生,还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多数学生入党愿望迫切,入党申请书递交率90%以上,但政治取向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调查中有近70%的学生入党的主要原因是“增加就业筹码”,同时缺少志向和远大抱负,约有40%的学生认为“来学校混张文凭,以后好找工作”。
第六,学习基础薄弱、缺乏自觉性,刻苦精神不够。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基础薄弱,课堂效率低下、自学能力不足;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令人担忧,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恒心、耐心;上课迟到、早退、无故缺课,不记笔记、不带教材、不遵守课堂纪律等现象严重,因学业不济导致的退学明显高于普通本科类院校。
第七,自我意识较为膨胀,但自我约束力又极为欠缺。不少家长惯用经济手段一味满足子女的要求,造成学生独立意识差、依赖性强、攀比心理严重等问题。加上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不善于团结互助,不懂得尊重他人。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相对自由宽松,家长不在身边敦促,自我约束能力差,就会更加放任自己,造成学习注意力转移,热情下降,意志力衰减,不良行为增多,等等。
第八,心理承受力低,优越感和自卑心理交替存在。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得学生有一定的优越感,自尊心较强,自我评价较高,但缺少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和面对困难时的心理承受力。高考成绩不理想,自尊心受挫,录取到独立学院,存有一定的自卑感,心理素质较差。进入大学后,学习压力、人际压力、就业压力等随之而来,考虑的问题逐渐增多,心理负担加重,遇到挫折时易自暴自弃。
凡此种种都是独立学院学生管理者应当把握的管理“基础”。只有采取贴合学生实际的教育管理手段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教育学生。
三、教育管理对策
第一,注重德育教育。古人云:“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品德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导向功能,德育对学生的发展、对教育的实施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德育工作,从学生身边的点滴做起,例如扶贫助教、义务献血、向灾区人民献爱心、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等等。在生动的实践中让大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第二,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在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而不是单纯地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管理的客体,以有利于消除大学生对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宜推行辅导员指导下的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学生管理模式。这样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受管理者,这种角色的转换有助于提高学生接受管理的积极性,增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
第三,完善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疏”与“堵”的关系。针对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应制定相应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奖惩细则。针对学生的特点、心理等实际情况,实施合情、合理的管理,刚柔并济,做到张弛有度、宽严适度。
第四,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学生在校期间,可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与家长保持联系,通报学生情况,及时处理问题,消除隐患。学生放假期间,提前通知家长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在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方面,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聘请专家学者、企业家等来校作报告,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最新动态,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成才的紧迫感。
第五,重视管理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独立学院学生自尊又自负、自信又自卑的矛盾心理,使得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注意方式方法,讲究策略,不能机械地照“章”办事,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引导,矫正其多年形成的弱点、缺点和不足,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品质与人格。重视入学教育,围绕学生入学时的疑虑和不安心态进行疏导,引导学生调整情绪,淡化高考的失落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树立对民办高校的信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大学学习生活中去。
第六,突出情感管理,注重理解信任。大部分学生经历过高考挫折,有过悲伤迷茫,有过彷徨失落。在管理工作中,教师应以正常的心态看待他们,不能冷眼相待,要有宽容之心,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帮助他们;要理解信任他们,点燃他们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放手让学生做一些有益的事情,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才华和能力的机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克服失落感和自卑感,体会到只有努力才能成功,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与信任,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找回自信。在不违背学校管理制度和规定的前提下,给学生适度的“自由”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曲政文,李靖.新制(民办)二级学院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3,(4).
[2]徐军伟,蔡永波.民办二级学院学生思想状况调杏分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3]彭啸峰.二级学院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
[4]汪东雷.国有民办学生的特点及教育与管理的对策[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