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路基换填技术探讨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123123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应根据现场施工条件选择施工工艺。施工单位还必须根据不同的施工条件,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的施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道路建设的质量。路基置换技术以其良好的性能和较高的优越性在道路施工阶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合理有效地利用该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巷道强度,而且可以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促进工程的安全发展。此外,优化改进后的路基更换可靠性得到全面提升,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施工时间,并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由此可见,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大力引进路基置换技术是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路基换填技术;公路工程;应用
  地基置换工程技术施工是我国公路工程中常见的施工管理技术。它采用开挖、开挖方式,在路基置换地基及下方流域内开挖软土,进行路基置换和废水处理。施工作业逐步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路基置换结构。在实际设计和施工中,考虑到我国公路工程中路基更换系统施工技术具有不同于露天埋地作业的基本特点,施工范围广,周期长,由于施工现场较为复杂,施工单位非常有必要充分了解我国路基置换施工操作技术要点,采取有效的实施过程管理方法,有效提高我国路基置换施工质量项目。研究路基基础置换施工技术在我国的实际应用前景,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1.换填技术的概述跟基本原理
  1.1换填技术的概述
  在目前我国国道路基建设工程施工技术实践中,当公路施工人员遇到软、硬土层坡地作为施工难点地段时,一般来说,我们将选择人工换填和混合填筑的施工工艺,辅以软硬土层边坡(通常,在这种实际情况下,有人甚至将其施工工艺流程称为软硬土层边坡换填和混合填筑法)或利用劳动力,达到不断扩大或深化工程建设的目的,提高我国国道软土层坡地和高速路基的稳定性。
  1.2更换技术的基本原理
  所谓浅层路基换填施工新技术,实际上是浅层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常用的路基施工处理技术之一。换填技术是将建筑基层底面以下的浅层软混凝土层全部清除,在此基础上换填质地坚硬、强度高、稳定性强、抗雨水侵蚀的优质碎石、灰土、矿渣等建筑材料,采用各种手动或自动机械对其基层进行挤压、夯实和振动,使其完全满足浅基础公路施工中浅基础施工稳定性的技术要求,成为优质的人工浅基础。
  2.公路工程中路基换填施工技术
  2.1换填前准备工作
  车辆辅助道路临时换填工程开工前,必须先认真组织辅助道路换填测点的长期放样和复测,并对道路施工设备进行长期固定放样和复测,道路、中线等主要道路辅道置换测点所需线路及其他材料,同时合理确定辅道置换施工过程中可能需要的临时车辆置换施工场地。
  2.2换填的具体施工方法
  更换工作前,排水必须畅通,不得有浸水现象。对于换填部位的部分土方开挖,还必须因地制宜,科学有序地组织。对于不同自然地貌和不同雨水堆积量的场地,必须采用不同的开挖方法。在日常工程路基材料摊铺换填的各个环节中,必须严格控制部分路基摊铺压实后的平整度,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和控制路基换填材料的质量。换填、摊铺材料摊铺完成后,应严格控制和监测路基摊铺前的平整度控制。在大型公路工程路基材料的日常更换和摊铺中,我们经常采用分层材料摊铺法,将所有需要更换的摊铺材料填筑到指定的摊铺位置,一般将分层摊铺材料的厚度控制在30-50cm以内。每一块铺路材料在完成一层后需要分层碾压。按照国家有关公路施工工艺要求,确保土石均匀摊铺。
  2.3换填质量控制要点
  在换填路基工程验收换填的全过程中,材料所需的工作环境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装修工程所需工作环境的质量,因此,在整个验收换填过程中,工程所用设备所需的各种原材料不得直接含有或含有任何有害物质,如草泥、腐殖土、树根等。确保换填路基所用原材料的验收以及换填和修补填料的验收、换填工程路径和使用后的强度必须完全符合换填工程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本次验收换填必须定期或分两级对换填路基进行压实碾压,确保本次验收轮轨压实速度控制在每小时1km以内,本次验收和上次施工验收的轮轨碾压速度应保持在30-50cm之间,碾压遍数一般为4-6遍。现场设备质量检验合格后,碾压验收的各种设备、仪器和压实后的压力系数可同时严格检查确定。
  2.4现代施工理念对路基换填的影响
  路基将陆续进行大量换填工作。每一块土石都需要及时找到一个确定的替换和填充位置,以便能够立即清理或储存。同时,路基换填后所用原材料的主要能源也将就地处理,以便及时获得更多的多余原材料,在后续工作过程中,也非常有必要进行充分研究,注重搞好管理,保护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金山、银山等青山绿水等多种先进的现代工业技术创新理念、方法和技术,准确完成路基换填后的处理工作,与以往的大基坑开挖和小基坑开挖不同,随机基坑开挖、大基坑开挖和小基坑开挖等各种奇怪现象反复出现。
  3.把握换填技术的质量控制要点
  施工分层监控:施工现场的分层管道监控过程和分层监控管理设备由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监控,并及时做好质量检查记录。如果有特殊的分層施工质量问题,应及时归档、收集、保存,以备日后及时查阅,以便在做好分层后续施工准备时,为分层施工工作的统计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在路基换填施工过程中,为确保实际施工达到理想效果,应把握以下三个关键点。
  3.1材料质量
  路基置换技术所用的施工材料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和检验,以确保实际使用的材料指标与设计要求一致。尤其是更换材料的粒径。如果更换材料的粒径过大,很容易使路基出现坑洼不平的状况,影响道路的整体质量;而粒度过小则达不到要求的强度,所以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确定替代材料的粒度。
  3.2密切关注外部施工条件
  采用置换技术时,如果施工现场有积水,将影响工程的良好进度。因此,有必要结合当地气候、周围环境和总体设计,设计合理的排水坡度,使路面的水能及时排出。建设单位还应注意边坡修补,确保边坡完整、平整。即使下雨,也可以毫无问题地将水从现场排出,而不会损坏道路。
  3.3严格把关施工过程和施工过程
  所有置换技术的操作必须由现场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监督,确保每一个施工环节都规范、规范地进行。在实际施工中,施工设备和人员需要协调联动,正常困难时期可使用挖掘机,正常情况下应采用人工操作,保证找平效果。只有粗糙度和细度相结合,路基和路面才能平整、均匀。找平过程中,若有大颗粒石料,影响路面平整度,必须全部开挖重新填平,以免石料影响施工质量和施工效果。
  结语
  软土边坡地基基层具有特殊的流体物理力学性能。在土壤水温等环境因素的双重作用下,经常出现边坡路基承载力显着下降、地基不均匀沉降、路基塌陷等不良问题。丰富的路基工程设计实践经验表明,软土边坡地基置换施工技术和土工格网置换技术可以有效保证基层基础的承载能力、稳定承载和路基在边坡上的稳定性的软土。
  参考文献
  [1]刘恋.公路工程路基换填技术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21,6(4):110-111.
  [2]李超.公路工程路基换填技术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9): 2004.
  [3]杜伟.路基换填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0,5(19):62-63.
  [4]姜亚萍.路基换填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实践[J].建材发展导向(下),2020,18(1):295.
其他文献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常见并发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严重SHPT可引起自发性肌腱断裂,而国内仅有2例报道[1,2].本中心发现2例MHD并发SHPT患者出现股四头肌腱断裂,现报告如下.  例1,女,27岁,2年前因慢性肾炎尿毒症在绍兴医院行MHD治疗,2个月后查PTH 2000 ng/L,予骨化三醇16片/次,每周两次,冲击治疗,但未见明显好转,2009年8月和12月,PTH分
期刊
一、缝纫机的传统文化与发展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而缝纫机是中国特有的外来产品与中国传统针法技艺相结合的珍品。也是中国人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传统美德,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代表。  缝纫机集多种传统的针织技法,美好的传统美德,相结合,同时与智能化相结合,实现了自动化的操作,方便人们的生活。以智能来为学术研究提供技
期刊
期刊
患者,16岁,男性,因反复水肿、尿少14年,加重10d入院.患者1岁8个月时因感冒出现水肿、尿少,诊断为肾病综合征(Ns),接受泼尼松10 mg治疗,3 d后消肿,7d后尿检正常,家属自行撤减停用激素。
期刊
腹膜超滤衰竭(UFF)是长期腹膜透析的主要并发症,腹膜水转运特性发生改变将会导致超滤衰竭的发生.有报道称水通道蛋白家族成员之一AQP3不仅选择性通透水,而且高通透甘油和尿素,在腹膜溶质转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期刊
摘要:在建筑項目施工建设中,项目造价审核环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造价的合理性同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紧密的关系,在本文的论述中从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出发,论述了如何做好建筑造价审核工作,力求不断推进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造价审核  引言  现阶段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中,为能保障项目施工活动稳定进行,就要注重做好全过程造价审核操作。通过科学规范的造价审核能有效提升项目
活性维生素D,即1,25(OH)2D3(骨化三醇)是维生索D3的活性形式,其生物学作用主要包括调节钙磷代谢和骨的再建,调节细胞增生与分化以及免疫调节等.其对糖尿病(DM)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相关报道并不多见.在本研究中,我们观察了活性维生素D3对实验性1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
期刊
微炎性反应状态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普遍存在,是诱发心血管疾病(CVD)的主要因素[1].α1酸性糖蛋白(α1-AGP)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机体非特异性敏感的急性相蛋白,正常人血清中含量较低,但炎性反应患者体内α1-AGP和hsCRP水平急剧升高,这种特性使得α1-AGP和CRP成为目前最敏感的炎性反应标志物之一[2,3]。
期刊
腹膜透析(PD)和血液透析(HD)均是治疗终末期肾病(ERsD)患者的有效替代治疗方法,其临床应用各有优点和缺点.近年来有关HD与PD对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尤其是两者对患者生存率影响差异的争论一直都未停止[1]。
期刊
目的 了解中老年人群白蛋白尿与总死亡及心血管病死亡之间是否有独立关系.方法 在北京市首钢社区整群随机选取40岁以上人群2500人,实际调查2315人.收集清晨首次尿标本,测量尿白蛋白和肌酐,计算尿白蛋白/肌酐比(ACR).以ACR<30、30~299、≥300 mg/g分为正常、微量、显性白蛋白尿3组.微量、显性组合称白蛋白尿组.同时调查心血管病危险因素.4年后对该人群进行随访,共获得1725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