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融合策略

来源 :建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c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以精确建模为显著特征的科技技术,装配式建筑是以工业化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建筑形式。随着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深入发展,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协同性、可视性、数据性等特点,使得其在装配式建筑中应用优势愈加明显。基于此,如何促进二者之间的协同应用,已经成为数字化背景下建筑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其他文献
在门票经济转型上的社会背景下,促使旅游纪念品转变为旅游文创商品,成为城市旅游人文景区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唐芙蓉园拥有着芙蓉轶事、杏园探花、芙
期刊
为了研究优化低温工况下R32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制热性能,结合涡旋压缩机系统的结构以及实际运行特点,引入喷气增焓技术,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调节系统的补气压力、准一级压缩内容积比、定量分析中间参数对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得出带有喷气增焓技术的热泵系统较普通热泵系统相比,优势更明显,制热量能提升10.64%~20.35%。当准一级压缩内容积比为1.1,喷气压力越大,取值为1000 kPa以上时,系统制补气位置较好,制热能力较强,更利于喷气系统在低温工况下使用。
以项目冰蓄冷系统作为典型分析案例,侧重于实际运行数据探究,重点统计分析冰槽利用率,残冷率以及峰平时段放冷比,并阐述了提升系统高效调控运行关键举措,为系统高效运行提供参考。
针对当前我国北方城镇供暖季过量供热的突出问题,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区域供暖系统仿真模型用于研究其动态特性。为抵消供暖过程中的滞后与延迟,引入短期负荷预测方式指导系统进行集中调节,观察建筑室内温度的动态响应与运行能耗情况,并与定供水温度和室外温度补偿方法作对比,结果表明基于负荷预测的区域供暖系统集中调节方式可将室内温度波动缩小到20±1℃范围内,且相较于常规调节方式整个供暖季的节能率可达14.5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让人们的经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大众对于自己的住宅建筑也提出了多元化需求。除了要有很高的舒适度之外,还应该遵循生态环保理念,因为城镇化建设速度持续加快,从而导致城市越来越拥挤,光污染、水污染、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所以加强对绿色住宅建筑的设计既能够有效改善当前城市人民的居住环境,又可以缓解生态资源短缺的现状。本文主要就绿色住宅建筑设计进行研究。
泵送混凝土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一环,在超高层建筑工程中,由于物理性的输送高度,混凝土输送难度不断增大,泵送混凝土作业要求越来越严格。在此背景下,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应运而生,良好解决了超高层建筑工程中面临的泵送混凝土问题。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在超高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中,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及配比是其需要面对与解决的工程问题,对于超高层泵送混凝土的输送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地铁车站乘客运动的实地调研,发现乘客在站内的停留时间随着客流量和发车间隔的变化较大,因此通过行人仿真软件模拟方法获得不同客流量和发车间隔情况下乘客的在站停留时间,用于计算较为精确的空调负荷。对西安某地铁车站基于动态和静态乘客停留时间的空调负荷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者的站厅和站台负荷计算结果最大差值分别为96.1 kW和14.5 kW,最大相对差值分别为29.7%和11.2%。
振动台试验是高层及复杂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微粒混凝土是振动台试验模型中用来模拟混凝土的一种基本材料,其性能直接影响振动台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通过17组不同配比微粒混凝土试块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了水灰比、灰砂比、砂的级配、外加剂等因素对其力学性能关键指标(弹性模量、抗压强度)的影响,并结合试验结果提出了调整配比的方法,研究结果可为振动台试验模型用微粒混凝土的试配提供指导。
承轨层是整个高铁站房结构中荷载最为复杂的部分——需要直接承受列车运行产生的荷载,是站房结构健康监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楼层之一.传感器配置的基本思想是用有限的传感器采
在住宅建筑设计领域,给排水设计中的管道布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满足自身系统的功能要求,确保供水安全和排水通畅.在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管道布置中,应当遵循经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