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会阴切开术是产科常用的手术,它包括会阴侧切与会阴中切,会阴侧切术最为常见。阴唇和肛门之间的部位是会阴,一般只有2-3cm长,但分娩时可以拉伸至约10cm长,这是由于为了胎儿的顺利诞生,荷尔蒙将会阴拉伸来帮助分娩。初产妇头位分娩时会阴较紧、会阴体较长、组织硬韧或发育不良、炎症、水肿或遇急产时会阴未能充分扩张,估计胎头娩出时可能发生Ⅱ度以上裂伤者,经产妇曾作会阴切开缝合,或修补后瘢痕大,影响会阴扩展者。会阴侧切是指在会阴部用会阴侧切剪自会阴后联合中线向左侧45°方向剪开会阴4-5cm,可以防止产妇会阴撕裂、保护盆底肌肉,伤口愈合的好坏可直接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及婚姻生活,而产科缝合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伤口愈合的直接重要因素。2010年以来我院采用可吸收合成缝线连续皮内缝合法,经临床观察,效果较传统的缝合法有很大的改进,产妇满意度很高。
【中图分类号】
R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278-01
1 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入院产妇200例,孕周在37~41周,年龄在21~30岁,平均年龄25岁,经产妇60例,初产妇140例,为会阴侧斜切开术适应证者,随机分二组,其中对照组选择采用100例行传统缝合方法,研究组选择100例行可吸收性合成缝合线皮内缝合方法,产妇一般情况差别无显著性。
2 方法
2.1 传统会阴侧切缝合方法是阴道粘膜缝合采取以1/2弧度圆针+ 0-2号肠线连续缝合,第一针应在切口端以上0.5-1.0cm处,以防漏缝退缩的小动脉断端,引起术后血肿,连续缝合或间断缝合,下达处女膜缘收针打结,外阴部肌肉及皮下组织用1/2弧度圆针+ 0-2号肠线间断缝合, 缝和过程一定要贴近皮内全层缝和,1/2弧度三角针+1号线间断缝合皮肤,对合好皮肤后间断缝合3—5针,每一针都将线接紧,皮肤对合平整,3—5天拆线。缝合结束后,常规做阴道检查和肛查,按压宫底,排出积血。
2.2 皮内缝合方法是阴道粘膜缝合采取自带1/2弧度圆针+ 0-2号可吸收性合成缝合线连续缝合,缝合方法与传统缝合法相同,外阴部肌肉及皮下组织亦用1/2弧度圆针+ 0-2号可吸收性合成缝合线间断缝合,进针点尽量贴近皮内组织,但不能穿透皮内,全层缝合,不留死腔,出针点亦需紧贴对侧皮内组织,针距0.8~1cm,既有利于止血,关闭死腔,防止皮下脂肪液化坏死,又达到缩小切口,减低切口张力的作用,皮内缝合线采用自带小三角针的3-0号可吸收性合成缝合线,进针点自切口顶端约1.0cm处进针打结,再向下沿切口左侧皮缘进针至顶点0.2cm处出针,再以同等针距沿右侧进出针,与左侧对称,即“U”型缝合。使顶点两侧皮缘对合严密,再沿两侧切口皮缘针距约0.5cm连续皮内缝合皮内组织到阴道口,并紧邻线结剪去末端缝线以不使线头外露,将缝线接紧,使皮缘对合平整,于阴道粘膜下打结,将线结埋于粘膜下,缝合结束后,常规做阴道检查和肛查,按压宫底,排出积血。
2.3 两组产后都用1 :5000 高锰酸钾等消毒液行会阴冲洗2次∕日,如有会阴侧切口水肿的,可用50%硫酸镁溶液行会阴湿热敷2次∕日,加用红外线照射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指导产妇产后早些下床活动,不能用力蹲坐,产妇产后进易消化,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高纤食物多摄取,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喝鱼汤、鸡汤、猪蹄汤等,不吃辛辣、生冷、坚硬食物,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多补充水分,保持外阴清洁以防感染,防止会阴切口拆线后裂开。
2.4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3 结果
对照组相对研究组的住院费用较高,传统组会阴侧切缝合术易产生组织反应性硬结、愈合疤痕明显,外形不美观,而皮内缝合方法对合良好、切口愈合快、外表美观,两组疼痛持续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口的愈合情况,两组差异显着(P<0.05)。
4 讨论
并不是每个产妇都行会阴侧切术,会阴侧切的目的主要是缩短第二产程,尽快结束分娩,适时代行会阴切开既可避免会阴的严重撕裂造成的修补困难,又可减少新生儿颅内出血及缺血、缺氧性脑病,阴道分娩时由于会阴体过紧或胎儿过大,产钳或吸引器助产,估计分娩时会阴撕裂不可避免者,或母儿有病理情况急需结束分娩者时常需做会阴侧切术。临床上,传统会阴侧切缝合方法用0-2号肠线间断缝合会阴肌层,间断缝合皮下脂肪,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3—5针,3—5天拆线。此法常伴有疼痛、红肿,由于组织内线结多,肠线线头难吸收,易产生组织反应性硬结,甚至在拆线后患者仍感觉会阴部疼痛,创口息肉形成,愈合疤痕明显,外形不美观,甚至远期可引起硬结感染出线头,性生活不适与疼痛。然而,皮内缝合是采用快薇乔可吸收合成缝线,该线的特点为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可吸收的外科缝合线,表面的涂层是由共聚物与等量的硬脂酸钙混合而成,从而使缝合线水解后的无毒物质被人体吸收。而涂层消除了粗糙边缘,缝线易通过组织,对组织损伤小,故无缝线吸收不良反应,术后疼痛反应轻,而且皮内缝合,术后对组织无刺激性和无炎性反应,切口皮肤层不留针眼而又平软,对合良好,切口愈合快,避免条状瘢痕,不需拆线,外表美观,减轻了产妇术后切口的疼痛及疼痛持续时间,且缩短住院天数,也免去了传统的术后拆线的痛苦,有利于产妇休息及母乳喂养的实施,分娩后2-3天可出院,减少了产妇经济负担。因此,会阴侧切术口浅、短、无张力,适合皮内缝合,皮内缝合明显减少了传统的缝合缺点,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广泛地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
R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278-01
1 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入院产妇200例,孕周在37~41周,年龄在21~30岁,平均年龄25岁,经产妇60例,初产妇140例,为会阴侧斜切开术适应证者,随机分二组,其中对照组选择采用100例行传统缝合方法,研究组选择100例行可吸收性合成缝合线皮内缝合方法,产妇一般情况差别无显著性。
2 方法
2.1 传统会阴侧切缝合方法是阴道粘膜缝合采取以1/2弧度圆针+ 0-2号肠线连续缝合,第一针应在切口端以上0.5-1.0cm处,以防漏缝退缩的小动脉断端,引起术后血肿,连续缝合或间断缝合,下达处女膜缘收针打结,外阴部肌肉及皮下组织用1/2弧度圆针+ 0-2号肠线间断缝合, 缝和过程一定要贴近皮内全层缝和,1/2弧度三角针+1号线间断缝合皮肤,对合好皮肤后间断缝合3—5针,每一针都将线接紧,皮肤对合平整,3—5天拆线。缝合结束后,常规做阴道检查和肛查,按压宫底,排出积血。
2.2 皮内缝合方法是阴道粘膜缝合采取自带1/2弧度圆针+ 0-2号可吸收性合成缝合线连续缝合,缝合方法与传统缝合法相同,外阴部肌肉及皮下组织亦用1/2弧度圆针+ 0-2号可吸收性合成缝合线间断缝合,进针点尽量贴近皮内组织,但不能穿透皮内,全层缝合,不留死腔,出针点亦需紧贴对侧皮内组织,针距0.8~1cm,既有利于止血,关闭死腔,防止皮下脂肪液化坏死,又达到缩小切口,减低切口张力的作用,皮内缝合线采用自带小三角针的3-0号可吸收性合成缝合线,进针点自切口顶端约1.0cm处进针打结,再向下沿切口左侧皮缘进针至顶点0.2cm处出针,再以同等针距沿右侧进出针,与左侧对称,即“U”型缝合。使顶点两侧皮缘对合严密,再沿两侧切口皮缘针距约0.5cm连续皮内缝合皮内组织到阴道口,并紧邻线结剪去末端缝线以不使线头外露,将缝线接紧,使皮缘对合平整,于阴道粘膜下打结,将线结埋于粘膜下,缝合结束后,常规做阴道检查和肛查,按压宫底,排出积血。
2.3 两组产后都用1 :5000 高锰酸钾等消毒液行会阴冲洗2次∕日,如有会阴侧切口水肿的,可用50%硫酸镁溶液行会阴湿热敷2次∕日,加用红外线照射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指导产妇产后早些下床活动,不能用力蹲坐,产妇产后进易消化,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高纤食物多摄取,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喝鱼汤、鸡汤、猪蹄汤等,不吃辛辣、生冷、坚硬食物,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多补充水分,保持外阴清洁以防感染,防止会阴切口拆线后裂开。
2.4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3 结果
对照组相对研究组的住院费用较高,传统组会阴侧切缝合术易产生组织反应性硬结、愈合疤痕明显,外形不美观,而皮内缝合方法对合良好、切口愈合快、外表美观,两组疼痛持续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口的愈合情况,两组差异显着(P<0.05)。
4 讨论
并不是每个产妇都行会阴侧切术,会阴侧切的目的主要是缩短第二产程,尽快结束分娩,适时代行会阴切开既可避免会阴的严重撕裂造成的修补困难,又可减少新生儿颅内出血及缺血、缺氧性脑病,阴道分娩时由于会阴体过紧或胎儿过大,产钳或吸引器助产,估计分娩时会阴撕裂不可避免者,或母儿有病理情况急需结束分娩者时常需做会阴侧切术。临床上,传统会阴侧切缝合方法用0-2号肠线间断缝合会阴肌层,间断缝合皮下脂肪,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3—5针,3—5天拆线。此法常伴有疼痛、红肿,由于组织内线结多,肠线线头难吸收,易产生组织反应性硬结,甚至在拆线后患者仍感觉会阴部疼痛,创口息肉形成,愈合疤痕明显,外形不美观,甚至远期可引起硬结感染出线头,性生活不适与疼痛。然而,皮内缝合是采用快薇乔可吸收合成缝线,该线的特点为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可吸收的外科缝合线,表面的涂层是由共聚物与等量的硬脂酸钙混合而成,从而使缝合线水解后的无毒物质被人体吸收。而涂层消除了粗糙边缘,缝线易通过组织,对组织损伤小,故无缝线吸收不良反应,术后疼痛反应轻,而且皮内缝合,术后对组织无刺激性和无炎性反应,切口皮肤层不留针眼而又平软,对合良好,切口愈合快,避免条状瘢痕,不需拆线,外表美观,减轻了产妇术后切口的疼痛及疼痛持续时间,且缩短住院天数,也免去了传统的术后拆线的痛苦,有利于产妇休息及母乳喂养的实施,分娩后2-3天可出院,减少了产妇经济负担。因此,会阴侧切术口浅、短、无张力,适合皮内缝合,皮内缝合明显减少了传统的缝合缺点,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广泛地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