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6-0215-01
中国式管理是指在我国及海外华人企业中,在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同时,为适应中国文化环境,结合运用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在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通过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的管理模式。中国式管理其实质是合理化管理,它强调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中国式管理也离不开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对每个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效的管理方法都是根植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这是因为管理哲学具有民族性,地区性,每一个民族和地区都具有其特殊的价值观与价值标准,而价值观的取舍在管理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价值观的形成不仅取决于所处的民族与地域,更与其拥有的文化背景相关,因此,中国式管理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具有以下若干特点:1. 追求安定有序、圆满和谐的完美境界。管理离不开文化,而儒家文化对中国式管理的形成影响深远。儒家文化历来主张“和”这一观点,如果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观点出发,很容易发现当今中国式管理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其一,追求安定、有序的运行状态,中国式管理强调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安定之后才会强大,安定之后才会富裕,富裕之后才会想精神上的满足,康而求知求美,是顺乎理义的事。安定是中国式管理的前提,一切管理的功能都在于安人。其二,要求圆满、均衡、和谐的管理境界,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中庸”思想表达的是追求圆满、均衡、和谐的合理化境界。要避免“过”与“不及”,强调天时地利人和,即无论人、事、物、地,都要求其“适当”、“适宜”,也就是“恰到好处、刚刚好”。“中”的就是没有过分和不及,没有过长与过短,也没有忽左,及忽右,因人而变,因时而变。换句话说,圆满是追求一种无缺,完美的境界,即管理的效果就是实现企业利益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统一;均衡则是要在管理中兼顾各方的利益;和谐则要求内心的欢愉,生活的充實,行为的和气,鼓励礼让,合理地化解冲突。2. 强调管理者应该具有核心作用力。与西方企业相比,在中国的企业中管理者的作用更加突出。往往管理者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很依赖一个重要的管理者,同时管理者在各个方面都影响着企业。其一,中国式管理注重管理者修身养性,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此思想。《大学》中有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包含了丰富的管理哲学,“格、致、成、正、修”是修身的功夫,管理者行为的起点是管理者自己修身。管理必先服人,然而自律足以服人。很难想象,没有什么才干而又自私的人,能把企业引入盛景,也很难想象一个连家都治理不好的人,何以可以治理好一个企业。中国的管理者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自身修养及道德情操。管理者修身的目的在于安人,管理者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来消除各种不安,力求安人。其二,中国式管理要求管理者要善用各种中国特色的管理方法,许多时候管理者运用中国特色的管理方法能更圆满的解决那些看似复杂的问题。在日常的管理中,管理者应秉持一些基本的与中国文化相符的管理原则,以保证圆满、均衡、和谐的管理状态。首先,在与员工的交往中,管理者应保持不远不近,亲疏有度。孔子说过一句话“临之以庄,则敬。”即管理者不要和下属员工不要接触过于亲密才能得到他们的尊敬。管理者与下属员工保持适度的距离,有利于维持企业中的平和状态,避免员工产生紧张、不安情绪,体现了儒家“和”的思想;其次,管理者要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集权当中要分权,分权之中要集权,把关键的大权抓在自己手中小权可下放。身为管理者就必须要保有控制力,才能有效地驾驭下属;最后,中国式管理者要掌握中国式的激励艺术。善用激励,让下属一直保持饱满的激情,是管理者的重要工作。3. 重视在管理中发挥集体主义精神,不鼓励个人主义。众所周知,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强调集体利益,强调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虽然国人崇尚权威,但反对突出个人表现和过分强调个人利益。毋庸置疑,集体主义精神依旧影响着中国式管理。中国的企业中,格外注重上传下达、层层动员式的集中管理,也重视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比如说:在设计、生产和销售等阶段,常常要层层开会动员、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协商一致。同时也强调如果所有员工可以达成共识,那么更好办事,更加有利于提高效率。例如:如果所有员工都高度重视产品质量,企业就一定能生产出合格的,甚至比原设计更好的产品。我们应该上认识到:集体主义精神之于中国式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激发集体主义精神,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而且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使企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式管理根植于本国文化之中,虽然融合了中华名族传统文化之精髓,但仍然存在若干问题。其欠缺之一在于轻数据,重感觉。西方现代管理制度注重数据,强调规范化,提倡技术方法的可复制性,要求所有的管理人员,都具备从战略到细节的处理能力。这无疑是他们的优势,同时这也是我们中国式管理所欠缺的;欠缺之二在于潜规则盛行。如同前文所说的那样:管理就是管人,那么难免有人拍马,讨好管理者。于是就有了“做对事不如跟对人”这一说法,企业中潜规则盛行;欠缺之三在于管理的衣钵难以被延续。中国企业过分依赖某个管理者,这已是一个不可逃避的现实。比如:联想,国美等。我们没有把企业管理规范化,然后在企业内部进行复制,所以容易导致管理的断层;欠缺之四在于中国传统管理充满了的模糊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这其中难免包含了太多个人的喜怒无常和性格偏好,而不是根据科学的,理性的权衡,往往有失公允,所以普遍存在非理性决策,非理性用人。因此,发展中国式管理要虽然要基于文化传统来构建管理模式,但也要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文化中的重整体、尚平衡、重道德、尚权威等核心要素在领导观、组织观、协调与控制观及制度观等方面,对中国企业管理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此外,中国式管理应进一步精细化。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中国式管理上缺少的不是雄韬伟略的战略家、微言大义的传道者,缺少的是将中国式管理精细化的辛勤耕耘者。如在绩效管理领域,360 度评估为何在中国总是流于形式等。所以将中国式管理的一些分支做精、做细、做实、做深、做透后,中国式管理的大厦才有坚固的基础。
中国式管理是指在我国及海外华人企业中,在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同时,为适应中国文化环境,结合运用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在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通过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的管理模式。中国式管理其实质是合理化管理,它强调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中国式管理也离不开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对每个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效的管理方法都是根植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这是因为管理哲学具有民族性,地区性,每一个民族和地区都具有其特殊的价值观与价值标准,而价值观的取舍在管理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价值观的形成不仅取决于所处的民族与地域,更与其拥有的文化背景相关,因此,中国式管理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具有以下若干特点:1. 追求安定有序、圆满和谐的完美境界。管理离不开文化,而儒家文化对中国式管理的形成影响深远。儒家文化历来主张“和”这一观点,如果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观点出发,很容易发现当今中国式管理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其一,追求安定、有序的运行状态,中国式管理强调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安定之后才会强大,安定之后才会富裕,富裕之后才会想精神上的满足,康而求知求美,是顺乎理义的事。安定是中国式管理的前提,一切管理的功能都在于安人。其二,要求圆满、均衡、和谐的管理境界,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中庸”思想表达的是追求圆满、均衡、和谐的合理化境界。要避免“过”与“不及”,强调天时地利人和,即无论人、事、物、地,都要求其“适当”、“适宜”,也就是“恰到好处、刚刚好”。“中”的就是没有过分和不及,没有过长与过短,也没有忽左,及忽右,因人而变,因时而变。换句话说,圆满是追求一种无缺,完美的境界,即管理的效果就是实现企业利益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统一;均衡则是要在管理中兼顾各方的利益;和谐则要求内心的欢愉,生活的充實,行为的和气,鼓励礼让,合理地化解冲突。2. 强调管理者应该具有核心作用力。与西方企业相比,在中国的企业中管理者的作用更加突出。往往管理者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很依赖一个重要的管理者,同时管理者在各个方面都影响着企业。其一,中国式管理注重管理者修身养性,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此思想。《大学》中有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包含了丰富的管理哲学,“格、致、成、正、修”是修身的功夫,管理者行为的起点是管理者自己修身。管理必先服人,然而自律足以服人。很难想象,没有什么才干而又自私的人,能把企业引入盛景,也很难想象一个连家都治理不好的人,何以可以治理好一个企业。中国的管理者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自身修养及道德情操。管理者修身的目的在于安人,管理者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来消除各种不安,力求安人。其二,中国式管理要求管理者要善用各种中国特色的管理方法,许多时候管理者运用中国特色的管理方法能更圆满的解决那些看似复杂的问题。在日常的管理中,管理者应秉持一些基本的与中国文化相符的管理原则,以保证圆满、均衡、和谐的管理状态。首先,在与员工的交往中,管理者应保持不远不近,亲疏有度。孔子说过一句话“临之以庄,则敬。”即管理者不要和下属员工不要接触过于亲密才能得到他们的尊敬。管理者与下属员工保持适度的距离,有利于维持企业中的平和状态,避免员工产生紧张、不安情绪,体现了儒家“和”的思想;其次,管理者要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集权当中要分权,分权之中要集权,把关键的大权抓在自己手中小权可下放。身为管理者就必须要保有控制力,才能有效地驾驭下属;最后,中国式管理者要掌握中国式的激励艺术。善用激励,让下属一直保持饱满的激情,是管理者的重要工作。3. 重视在管理中发挥集体主义精神,不鼓励个人主义。众所周知,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强调集体利益,强调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虽然国人崇尚权威,但反对突出个人表现和过分强调个人利益。毋庸置疑,集体主义精神依旧影响着中国式管理。中国的企业中,格外注重上传下达、层层动员式的集中管理,也重视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比如说:在设计、生产和销售等阶段,常常要层层开会动员、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协商一致。同时也强调如果所有员工可以达成共识,那么更好办事,更加有利于提高效率。例如:如果所有员工都高度重视产品质量,企业就一定能生产出合格的,甚至比原设计更好的产品。我们应该上认识到:集体主义精神之于中国式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激发集体主义精神,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而且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使企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式管理根植于本国文化之中,虽然融合了中华名族传统文化之精髓,但仍然存在若干问题。其欠缺之一在于轻数据,重感觉。西方现代管理制度注重数据,强调规范化,提倡技术方法的可复制性,要求所有的管理人员,都具备从战略到细节的处理能力。这无疑是他们的优势,同时这也是我们中国式管理所欠缺的;欠缺之二在于潜规则盛行。如同前文所说的那样:管理就是管人,那么难免有人拍马,讨好管理者。于是就有了“做对事不如跟对人”这一说法,企业中潜规则盛行;欠缺之三在于管理的衣钵难以被延续。中国企业过分依赖某个管理者,这已是一个不可逃避的现实。比如:联想,国美等。我们没有把企业管理规范化,然后在企业内部进行复制,所以容易导致管理的断层;欠缺之四在于中国传统管理充满了的模糊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这其中难免包含了太多个人的喜怒无常和性格偏好,而不是根据科学的,理性的权衡,往往有失公允,所以普遍存在非理性决策,非理性用人。因此,发展中国式管理要虽然要基于文化传统来构建管理模式,但也要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文化中的重整体、尚平衡、重道德、尚权威等核心要素在领导观、组织观、协调与控制观及制度观等方面,对中国企业管理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此外,中国式管理应进一步精细化。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中国式管理上缺少的不是雄韬伟略的战略家、微言大义的传道者,缺少的是将中国式管理精细化的辛勤耕耘者。如在绩效管理领域,360 度评估为何在中国总是流于形式等。所以将中国式管理的一些分支做精、做细、做实、做深、做透后,中国式管理的大厦才有坚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