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学年宁波市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测卷的古诗词赏析题,要求同学们“从章法角度赏析本诗”。对“章法”这个词,很多同学感到陌生。出题老师当然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降低了难度,在题目里对“章法”作出了解释:“写诗作文都要講究谋篇布局,内容安排。”希望同学们即使看不懂“章法”一词,也能越过这个坎,继续答题。但还是有不少同学,对“谋篇布局,内容安排”也是一知半解,或者说被“从章法角度赏析”这一提问弄得六神无主,完全乱了“章法”。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守 岁①
苏 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②。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注】 ①嘉祐七年(1062年)冬末,苏轼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馈岁》《别岁》《守岁》三诗以寄子由。②挝:敲打。
20. 写诗作文都要讲究谋篇布局,内容安排,即所谓“章法”。试从章法角度赏析本诗。(6分)
何为“章法”?题目的解释是“谋篇布局,内容安排”,也就是文章的内容及其结构编排。说得更明白些,就是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以及从结构上看,这些内容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写的。一般来说,诗歌结构上的方法,主要就是“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照应”“抑扬”这几种。
由于章法包含内容和方法,所以答题时,首先要对诗歌内容进行分层梳理。理清每一层次“写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写”也就不难理解了。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结构必然是从全篇出发分析的,不要纠结于具体某一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守岁》一诗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前六句为第一层次,设喻开头,以蛇喻岁,前四句写岁已将近,后二句写虽欲尽力挽回,但徒劳无益。从题目与后文来看,作者明明要写守岁,却先写岁守不住、不必守,这是欲扬先抑的方法。
中间六句为第二层次,着力渲染,正面详写守岁的情景。
最后四句为第三层次,卒章显志,写守岁有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并与第一层次“岁守不住,不必守岁”的内容形成对照。
对于赏析题来说,点明方法与具体分析两者缺一不可。所以答题时,要将“写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写”两点综合起来分析,只有结合内容分析全篇结构,才是赏析。
【参考答案】
本诗题为“守岁”,却从反面入题,以“赴壑蛇”为喻,写岁将尽,守不住,也不必守,这是欲擒故纵、欲扬先抑。(2分)
中间六句是正面写守岁时的情景,“强”字突出儿童守岁的特点,“晨鸡”两句写守岁时的心理,“坐久”两句则逼真再现成人守岁的情景,引人共鸣。(2分)
末四句与第一层次的欲扬先抑相对照,表明守岁有理。“努力”两句是点睛之笔,既正面交代应守岁到除夕尽头,又与子由共勉,珍惜年华,在积极奋发中收束全诗。(2分)
错解1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守 岁①
苏 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②。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注】 ①嘉祐七年(1062年)冬末,苏轼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馈岁》《别岁》《守岁》三诗以寄子由。②挝:敲打。
20. 写诗作文都要讲究谋篇布局,内容安排,即所谓“章法”。试从章法角度赏析本诗。(6分)
何为“章法”?题目的解释是“谋篇布局,内容安排”,也就是文章的内容及其结构编排。说得更明白些,就是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以及从结构上看,这些内容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写的。一般来说,诗歌结构上的方法,主要就是“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照应”“抑扬”这几种。
由于章法包含内容和方法,所以答题时,首先要对诗歌内容进行分层梳理。理清每一层次“写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写”也就不难理解了。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结构必然是从全篇出发分析的,不要纠结于具体某一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守岁》一诗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前六句为第一层次,设喻开头,以蛇喻岁,前四句写岁已将近,后二句写虽欲尽力挽回,但徒劳无益。从题目与后文来看,作者明明要写守岁,却先写岁守不住、不必守,这是欲扬先抑的方法。
中间六句为第二层次,着力渲染,正面详写守岁的情景。
最后四句为第三层次,卒章显志,写守岁有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并与第一层次“岁守不住,不必守岁”的内容形成对照。
对于赏析题来说,点明方法与具体分析两者缺一不可。所以答题时,要将“写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写”两点综合起来分析,只有结合内容分析全篇结构,才是赏析。

【参考答案】
本诗题为“守岁”,却从反面入题,以“赴壑蛇”为喻,写岁将尽,守不住,也不必守,这是欲擒故纵、欲扬先抑。(2分)
中间六句是正面写守岁时的情景,“强”字突出儿童守岁的特点,“晨鸡”两句写守岁时的心理,“坐久”两句则逼真再现成人守岁的情景,引人共鸣。(2分)
末四句与第一层次的欲扬先抑相对照,表明守岁有理。“努力”两句是点睛之笔,既正面交代应守岁到除夕尽头,又与子由共勉,珍惜年华,在积极奋发中收束全诗。(2分)
错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