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可以抹去和无法抹去的

来源 :湖北教育·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AM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一凡:教育博士,副研究员,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德育研究室主任,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湖北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武汉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每届学生毕业,教室里的课桌上常会留下学生刻画的“课桌文化”。学校曾明令禁止,但是许多桌面还是难以幸免。为迎接新生,暑假里学校便将毕业班教室的课桌重漆一遍。
  开学伊始,新漆洁净的桌面映照着一个个新的面庞,我不禁揣摩起新一届每个学生的习性偏好来。我没有在班上刻意劝阻大家不要在课桌上刻画。
  几个月过去了,我发现同学们的课桌上已有些涂鸦。我没有批评大家,放学后细细察看47张课桌,被涂鸦的课桌竟然有35张,100多处,涂鸦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我将其分类整理,大致包括人际关系、学习焦虑、青春期困惑、自励抒怀、舞弊漫画等几类。
  的确,学生的问题往往会挂在脸上,写在本中,说在嘴边,但桌面——学生朝夕相伴的尺宽之地,俯首便视,学生往往会潜意识地通过“课桌文化”将心中的疑惑、苦闷、压抑等表达出来。细细琢磨,课桌文化无不真实地折射出学生的心理状况。
  然而,针对上述五类问题应如何解决?是一起解决,还是逐一解决,逐一解决如何分步解决?
  我寻思着孩子们刚进入高一,正处于彼此适应与磨合的时期,在五类问题中源于学习的有三类:学习焦虑、自励抒怀及舞弊等。
  事实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学习基础不差,其学习焦虑等主要体现在掌握学习方法和适应老师及学习内容等方面,这会是相伴每个学生三年的问题。如果说一个学生面对学习总是游刃有余,可能也会是常态,学习就是在适度的压力中不断进步与超越的过程。相反,对于初入新环境者而言,适应与融合不仅是高中三年生活是否顺利的开端,更是学生个体能否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关键时期。和谐的人际关系,融洽的交往会使学生在新环境的适应与认同中产生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是自信的前提。
  分析学生关于人际关系的“课桌文化”,大致分为生生间的紧张、师生间的不认同、亲子间的不理解与隔阂几类。如何解决这些紧张与隔阂,甚或矛盾与冲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马丁·布白曾言,人于世间往往就是一种不期而至的际遇。这种偶然间的际遇能否相携致远,不仅需要了解对方,更要认知自我,自知者方可知人,犹如苏格拉底的箴言:认识自我。
  第一步,自画像,学会认识自我。
  我让同学们端详镜中的自己,画自画像,曰之“我是谁”,画得不像没有关系,要在自画像中体现自己的特点,而且每天画一张,每天都要找找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坚持一周,同学们在或稚嫩、或生涩的笔触中去省悟自我,然后每周画一张,坚持一个月,将10张自画像放在一起,并思考几个问题:何谓能积极地知觉、思考的“主我”(I)?生命个体中被注意、思考或知觉的“宾我”(ME)?何谓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社会自我和时间自我?我以前没有发现的优点与不足……在多向度、高密度、有时间跨度地内省比对、追问与剖析中,每一个学生开始省视自我。
  第二步,优点“轰炸”,学会悦纳自我。
  现实中的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需要别人的认同、肯定与赏识。于是,我择机开展了一次班会:“优点轰炸”,请同学们发现彼此的优点,在彼此间的优点发现与赏识中,再一次次放大优点,定格彼此心目中的印象,给每个学生自我优点强化的正能量。同学们在自己的优点被同学欣赏的喜悦中,也在自己没有知觉的缺点被同伴体谅的反思中,逐渐欣然地接纳自己,包括身体的疾病甚或生理缺陷、性格的弱点、成长的坎坷、生活的不幸等。这种积极的自我意识促使个体励己合群,依如尼采所言“成为你自己!”
  第三步,营造环境,学会开放自我。
  每个人既是环境的适应者,也是环境的能动改造者,如何使“异质”个体在新环境的渐进适应中释放自我,形成环境场的“同质”认同与归属感,进而开放自我,发挥“异质”在共存互依间对环境进行建构与重塑?
  教育要让每面墙壁说合适的话。于是,我首先注重班级环境营造中的融情渗理,如提示语、班训、班规、舆论导向等,在疏导中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其次,给学生释放自我的机会。如进行课前5分钟的演讲,每天中午30分钟的经典书籍、见闻轶事、历史掌故分享等等,既是同学们展示的天地,也是开放自我的平台;另外,在班级环境营造中善于给学生“留白”,给学生去创造、体认的时空。如教室环境、班徽的自主设计,班歌的创作等,时空由于学生的参与而使“境” “人”融合,个体会体认于自造之“情” “境”, “情” “境”也会反过来促使主体对其的认同,在“人”“境”的交互中,个体之“情”不仅释放,且易于认同,群体之情也自然易于融汇,良好的人际关系自然形成。
  第四步,小组愿景制,学会悦纳他人。
  将小组在常态的活动中捆绑在一起,以愿景牵引,激发个体对小组愿景的责任感与荣誉感,个体在群体愿景的“捆绑”中往往会激发自驱力。于是,我经常利用班会课开展学生喜欢的文体活动,如球类竞技、运动员与啦啦队捆绑,拔河比赛,师生互动、亲子互动活动等,让不同的个体在小组中承担不同的任务,扮演不同的角色,彰显各自的优点,感受彼此存在的价值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对方,悦纳他人。以活动为载体,以小组为建制,缝合“不同质”的个体,使小组“异质”间彼此趋同、悦纳,渐进形成小组内部的和谐人际关系效应。以此促进组间的磨合与协同,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便自然形成。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发现同学们的人际关系在悄然改变,笑脸多了,班级气氛也好多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其他问题也随之有了较大改变。我依然没有要求大家不要在课桌上随意刻画,但当我再进行观察统计时,课桌上的涂鸦基本上不再增加。
  看来同学们在桌上乱刻乱写,这只是表象,其潜意识的行为中昭示着心中郁闷情绪的实质,如果我们仅仅管手,却说服不了其心。另外,课桌文化也往往是家庭问题的晴雨表。父母下岗、离异、吸毒,单亲家庭、入狱家庭、冷战家庭、亲朋寄养、隔代抚养等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课桌往往便是他倾诉的对象。
  每每如此,班主任不能将课桌文化一抹而去,对学生简单地批评了事,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由表入里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进而对症下药,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不同的心理辅导,不能将学生的课桌涂鸦简单地等同破坏公物对待,那样,我们抹去的是课桌文化,最终抹不去的是心灵的印痕。
  班上的课桌上再没有增加刻画的“课桌文化”,已有的课桌文化伴随着同学们度过了三年时光,在缄默中见证着我们成长的心路历程。当又一届学生坐在这些课桌旁时,看着油漆一新的桌面,怎会想到桌面背后曾经发生的故事?学校抹去了课桌文化,却抹不去我们成长的共同记忆。
其他文献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我希望它是一朵风中的莲花。是夏日的黄昏吗?晚风吹来,吹来动人的问候,而我在池边,等待一场与风的相遇。  多么美呀。为这相遇,我一直翘首地等待着,从去年冬天开始的等待吗?那时我还是一枝残荷,在冰冻的水里挣扎着,我知道有一场相遇在等待我。所以,我在努力地保持自己的温度。  请理解我那时的残破。  请理解我在冬天的坚持。  不,我不放弃。  我知道这是冬天,我知道每一朵花必然要经历
期刊
定语从句是高中英语语法知识的重点,也是语法学习中的一大难关,下面就学习中经常出错的几个难点、易混点具体分析。
在我上高二那年.按计划我们班要进行一英里跑。那一天令我终生难忘,由于此前做手术。我的腿上留下了肿块和疤痕,整整两年我不曾穿过短裤。我害怕被人讥笑,所以两年间,我一直生活在
阅读导引:全球气温上升对南校洲的企鹅有何影响?
我最爱的人:刚提起笔写下题目,就觉得喉咙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从小到大的一幕幕,像电影一样在我眼前闪烁,却不知道从何处下笔。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寒冷的夜晚,妈妈告诉我,她
我们这个年龄正年少轻狂,像被囚禁的野马般桀骜不驯,嘶叫着想要逃出马厩,内心呼唤着“自由、自由”,却总是一次次在奔向自由的道路上跌倒,遍体鳞伤.rn那日下午,细雨蒙蒙,扑鼻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仍然被埋在废墟下,但是我知道大部分的人已经没有生还的希望了。
晚上,墙上钟表的时针已经指向十点,我蜷坐在破旧的沙发上,思绪久久不能平静。一种可怕的念头在我的心里萌生,而且这念头愈来愈清晰,愈来愈强烈。我很明白,这念头源于白天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