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西部散文排行榜新锐奖获奖名单(共60名)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exv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穆尔《牧人、水手和海岬老人》
  原载《民族文学》2018年10期
  哇德玛赛让《土乡五章》
  原载《西部散文选刊》2018年第3期
  杨晓景《壶口,一首荡气回肠的大歌》
  原载《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4期
  凌鹰《一路风花,一路雪月》
  原载《湖南文学》2018年第12期
  艾星良《洗马湖畔的那棵柳》
  原载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艾贝保·热合曼《新疆处处瓜果香》
  原载《东北之窗》(上半月)2018年5月
  郝随穗《黄河过客》
  原载2018年12月20日《北京日报》
  邹冬萍《种春天》
  原载《海燕》2018年第7期)
  葛小明《五莲山走笔》
  原载《草原》2018年第5期
  曹洁《河流是生命的艺术品》
  原载《延安文学》2018年第4期
  郭璟铭《黄河风骨佳州城》
  原载《东方商旅》2018年旅游专刊
  北乔《坚硬里的柔软》
  原载《人民文学》2018年11期
  李苗苗《永远的<蓝花花>》
  原载2018年8月20日《榆林日报》
  周步《马哈喇寺的春夏秋冬》
  原载《延安文学》2018年第5期
  邓文静《黑牧人和他的白猎狗》
  原载《草原》2018年第8期
  孙善文《故乡的石狗》
  原载《人民文学》2018年增刊
  孙晓龙《大山大河大气慨的韩原大地》
  原载《西部散文选刊》2018年第4期
  魈鸣《“懒”味乡村》
  原载《火花》2018年第10期
  叶平《雪葬》
  原载《四川文学》2018年1期
  罗海《光影中的庸常生活》
  原载《安徽文学》2018年第9期
  剑熔《记忆矿山》
  原载《散文诗世界》2018年第9期
  萧忆《慈母般的塔里木河》
  原载《人民文学》2018年专刊
  雷响玲《遇见阳关》
  原载《诗与远方如梦敦煌》(敦煌文艺出版社)
  刘茂云《那个叫故乡的村子》
  原载《草原》2018年第1期
  毛馗《古城三章》
  原载《雪莲》2018年第7期
  塔双江《在鄂尔多斯大草原感受到的热情、豪爽、耿直》
  原载《西部散文选刊》2018年第6期
  黄一辉《探访刘家桥村》
  原载2018年08月16日《今日绥芬河》
  白土黑石《雁门关》
  原载《琴台文艺》2018年第10期
  东妮《喀什帕依纳甫路的马缨花》
  原载《西部散文选刊》2018年第11期
  莫永忠《大牛栏散》
  原载《民族文学》2018年第3期
  王伟东《壶口瀑布》
  原载2018年11月8日《淮安新周刊》
  贺昕《故乡的年味》
  原载2018年3月10日《榆林日报》
  龙巧玲《弱水西去》
  原载2018年7月5日《甘肃日报》
  姚瑶《关于高过河的叙述》
  原载《四川文学》2018年第1期
  唐荣尧《白银和黄金在树梢上舞蹈》
  原载《飞天》2018年12期
  罗凌《听吧,你会忘记烦恼》
  原载《鹿鸣》2018年第10期
  甘建华《敦煌为啥叫敦煌》
  原载2018年9月2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东永学《最后一匹枣骝马》
  原载2018年《民族文学》第2期
  卢国强《荞麦》
  原载《草原》2018年第8期
  傅兴奎《遍地麦子》
  原载《四川文学》2018年第1期
  陈佳宏《梦一样的秋雪》
  原载作者新浪博客
  张文进《深秋的记忆》
  原载《西部散文选刊》2018年第1期
  韩树俊《亿昌博物馆陶窑展示厅礼赞》
  原载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蒲公英《根在古田》
  原载《西部散文选刊》2018年第2期
  曹建川《朝圣者》
  原載《中国西部散文精选》
  梅朵《哦,额尔齐斯河畔的小黑鸟》
  原载《青海湖》2018年第2期
  淡墨《啊,攸乐山》
  原载作者网易博客
  刘发祥《回眸》
  原载《中国草根作家》2018年第2期
  周海鸟《外婆家的鼠浪湖》
  原载《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李飞轮《忏悔》
  原载《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白才《重回延安》
  原载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王韬《平利过年》
  原载《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王童《漓江春早》
  原载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斯琴琪琪格《村庄里的部落》
  原载《辽河》2018年第1期
  杨天斌《乡事二题》
  原载《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张剑《陕西背粮》
  原载《飞天》2018年第7期
  铁栗《边地澜沧》
  原载《四川文学》2018年第7期
  问彩琴《远足的深度体会》
  原载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冯珂《有座边城叫麟州》
  原载《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问彩琴《远足的深度体会》
  原载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闫振华《遍地气场》
  原载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从滨海公路遥望雕塑公园,已经数次了。大海与雕塑,奔涌与宁静,是如何共处的呢?就如这个世界,这个城市和我们的生活,有多少事物就有多少种交集。东边日出西边雨,是大自然的风云际会。而此时公交车里,有多少位乘客,就有多少种心路,多少种人生。每一种,都是生活的雕琢品。  我的住所离雕塑公园所在的凌水湾并不很远,动了几次想去看看的念头,却都因这样那样的事情未能成行。人到中年,各种事情牵扯羁绊,父母已临垂暮,孩
期刊
娘是一种亲属关系的称谓,是子女对双亲中女性一方的称呼,或者称呼为“妈妈”,也就是母亲的尊称。有些地区子女(特别是古代)对母亲的称呼是娘、阿娘或娘亲等称呼。现在,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尊称娘亲为“妈妈”。娘之爱,感天动地;娘之恩,大爱无疆。有娘之爱,才让我“漂”得如此从容;娘之爱,在每一个人心中,都是神圣不可亵渎的,是至高无上高大荣上的;娘之爱,平凡而又伟大,没人可以代替。娘的爱,不光是历经
期刊
土地,这是两个厚重的字。第一时间,让我想到了我的家乡,想到了那片生我养我的故土,想到那块有些灵气的大石头。那里有我们童年快乐的记忆,有剪不断的乡愁,有母亲对我们的牵挂。一路走来,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品尝到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见证了家乡的变化。看到我们幸福村,越来越幸福了。  不经意间,春和夏悄悄离去,留下了累累硕果,挂在田间地头。我带着孩子,带着那一丝乡愁,回来了。公路盘旋而上,路边的玉米地
期刊
踏上魂牵梦萦的家乡故土,在那汪洋的湖面上,一座山丘突兀在水面上。它任凭山洪肆虐,洪水上涨,俨然一个水中游弋的海龟,它突然停止了前游的脚步,而猛然回首,向乡村的方向望去。看似有些不舍。却永远如卫士般,守望着家乡这一片水土。这是传说中的龟地,现已成为村的祭坛。  据说,在一个遥远时代,天地干旱,土地干裂。正在赶路的乌龟,皮肤被晒得紫一块黑一块的,巴不得弄一把雨伞来遮挡前行。忽然发现在前方的树下,一位老
期刊
立夏,我懒懒地窝在床上,如同两年前的夏天。燥动、狂热,还有一直陪伴我的风铃,静静挂在雕花的窗檐上。那是你亲手为我做的,每当心情不好我都会摸一摸它,闪烁的光点,羽毛轻柔的触感以及清脆的声音,会让我顿时轻松不少。木刻镂空的花瓶里生长着我回家时刚刚买的兰花,这让我蓦地想起往日某个冬夜,凛冽、落雪,还有不曾遗忘的那段时光,苍白,却不失美好。淅淅沥沥,雨竟这般毫无征兆地下了起来。  夜无眠。伸手摸出枕下我读
期刊
映山红,红映山。  我的故乡,因为那一片片山岭上,那一片片丛林中,那岩畔下,那叠嶂间,那小溪边,生长着许多映山红,而得名“艳山红”,花一样的名字,花一样的山村,花一样美丽。  故乡坐落在秀美的乌江北岸,属于武陵山系,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先祖入川落业,选择黄岩山,居住在山腰一个平坦的地方,就像孩子坐在母亲的怀抱里,名为互池坝,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小时候,我在公社学校上学,从家里出发,每天迎着晨曦,拾
期刊
我的老家,在一个离市区不算太远的山村。  自从我能记事,那条省级公路就一直在那里,我们当地人称之为“大路”。“大路”穿过村庄,两端执拗地向着远方而去。村里有六个组,每个组都有一个主要集中的寨子。从“大路”进到村里各寨,近的不到一百米,远的一公里多些。到我们寨子的乡村公路,拐着几道弯,不足一公里。  两年前冬天的一个晚上,爸爸在电话里欣喜地告诉我:“咱们家进寨的公路水泥硬化了,并已延伸到寨子里最远一
期刊
年前,家住昆明的朋友,为儿子回家,急要购到一张从成都去昆明的火车票,托我找铁路口的朋友问问。我告他,现车票都网购了,也无从去插手。朋友言购不上,网上购票几乎全都满了,或干脆点击不进去。改乘飞机,在高峰期,机票水涨船高,为省钱,儿子又舍不得买高价票。  这条线属闻名世界的成昆铁路。该铁路修建之艰难,多次停工后再复工,其开山劈道,筚路褴褛的事迹举不胜举。铁路是一条用血肉之躯筑造的建筑工程,据军政部门统
期刊
相同的雨落在不同的地方,发出迥然的声音;雨落在每个人心头,感受朝着四面八方迸溅,或悲或喜,或无知无觉,或亦庄亦谐,共同构成有关雨的细碎、隐秘、繁复,而又深妙的意蕴。  距离海洋最远的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城下一场透雨,久旱逢甘霖,洞房花烛夜,当然是值得铭记在心的一件大事儿。昨夜,漆黑的天空滚过阵阵雷声,风乍起,云翻腾,骤然降雨。过了一会儿,风平雨歇。几乎每次重云聚集,眼见下雨,须臾间,一阵大风吹过,
期刊
南方不少的大山都被冠上“南天一柱”的名号,但是真正够得上这称谓的其实不多,而桂林王城的独秀峰,应该是这不多当中最名副其实的一个。所谓“南天一柱”,必须跟人有关,而跟人有关的这一称谓,肯定不是一般的蓑尔小民能够担当得起的。桂林独秀峰所在的地方就是明朝镇守一方的藩王王府所在地,当然担当得起“南天一柱”的称谓。其他地方的山峰能有这样的故事和人物吗?  要说桂林王城独秀峰,先得了解王城。王城的准确名称,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