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教育课中学生的主体性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sw3_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学科,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教学方法和多维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来完成课堂教学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是审美活动的主导,用多种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音乐活动中积极参与,在音响感知中得到情感体验和抒发,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音乐审美;激发兴趣;强化自我;重视实践
  音乐教育课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成功的音乐教育教学,应当充分发挥音乐的声、情、意的感染力,使学生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
  现在一些职业院校的学生,对音乐的了解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他们甚至连基本的乐理都不懂,对音乐的认识仅停留在好听和不好听的层面上,大部分学生认为社会上最流行的音乐就是最美的音乐……而艺术性较强的歌曲和乐曲他们是一点也听不进去,更不用说让他们在音乐教育课上来主动接受这些音乐了。
  为了克服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这种瓶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在实施音乐教育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激发兴趣,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和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和保证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要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愿望和需要。那么如何去激发兴趣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激发兴趣并非一件易事,就学生的心理看,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喜欢流行歌曲,不喜欢课本上的音乐,在一些学生心目中存在着“学好学坏一个样”的想法,这就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深切了解他们追求知识的热点,有的放矢的选择教材内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譬如在欣赏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中《沃尔塔瓦》的片断,可以用一种启发式、探究型教学方法,将听、写、画、放、讲的过程揉进作品的整个过程。
  开始时让学生自己聆听,感悟作品,那优美的旋律,神奇的节奏,丰富的和声,巧妙地交织成一体,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学生们尽情地思索、想象……,有的说:“好像看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在窄小的山道上流着,汇入宽阔的大河”。“在一个十分幽静的地方,一条河流缓慢地流着,岸边鲜花盛开”。有的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开始河水流的很急,后来越流越慢,在宽的河道上静静地流着,清澈见底,河边非常美丽”。优美动听的音乐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画面:“平静的沃尔塔瓦河”、“早晨太阳升起来了”、“河上小桥与河旁的城堡”、“岸边绿草如茵、鲜花盛开”。于是,我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及时地画出来、写出来。当老师请同学们到投影器前展现自己的作品并随之讲解时,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把五彩缤纷的画面、文字、线条、草图映在银幕上。可见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激起了学生们对音乐的思考、想象,从而促进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老师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作曲家斯美塔那用音乐描绘山川河流?表现了什么?学生们肯定地回答:作者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二、强化自我,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生动体现
  音乐课是面对全体学生,通过音乐丰富的内涵,通过视听使学生心灵得到启迪,培养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国民教育的根本是为了提高全民素质,要把“面向全体”放在首位,音乐教育的根本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业人才,更不是培养音乐家, 其宗旨是为了育人。要在统一培养的基础上发展个人专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美的陶冶和美的教育。
  著名词作家乔羽说过:一首好歌可以影响人的一辈子。这是多么经典的话语!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采用各种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让学生在充满人情之美、人性之美、体现人生价值的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受陶冶、受冼礼,潜移默化接受美的教育。
   一些职业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农村,音乐基础差,又由于专业技术课占用时间多,音乐欣赏课时间紧、被压缩成一个学期,因此, 善于把握学生个性的不同,让学生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质疑、自我肯定,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进而获得整体的全面的提高。
   比如, 在让同学们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打破了纯粹让学生来“听”这种习惯,课前我布置下去后,学生积极性很高,上网找资料、学歌曲、编剧本,找搭挡表演,不亦乐乎。课堂上,他们三五结伴,你演梁山伯,我演祝英台,你扮马文才,我扮祝员外,各个激情四射,惟妙惟肖。在接下来我播放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长约30分钟的乐曲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走神,他们聚精会神,认真聆听,时而做出兴奋的表情,时而随着音乐而悲哀,课堂气氛活跃,效果非常的好。
   通过了学生自身的参与、努力,这节音乐课上“活”了,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主动获得的, 充分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现了教学论中“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实现了把“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课堂教学改革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课堂教学,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达到了音乐课的预期效果。
  三、重视实践,是实现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能否发挥,主体地位能否确立,学生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创造、发挥怎样,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点。音乐赐于了他们情感体验、情感想象的空间,这些情感体验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延伸至学生今后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体验和理解。学而致用当然也不能忽视。重视实践,是实现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音乐和音乐教学有它自己的特性,因而音乐有着与其它学科相同又不尽相同的教育规律。首先,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响运动塑造音乐形象,用生动的内容和形式,用具体的形象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教育;其次,音乐不像其它艺术那样是静止的,不像文学那样无声的记述,它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是不断地发展流动着;愉快的舞曲使人手舞足蹈,哀乐催人泪下,激越的进行曲使人勇往直前。另外,联想性是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音乐通过高低、长短、强弱、快慢、音色等因素的变化,可以使学生联想起自己经过的现实生活,而这个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音乐之所以具有区别于其它学科和艺术的特性,是由它构成的材料、呈示的方式,接受的生理和心理過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正是它们决定了音乐艺术独立存在的方式,是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音乐的这一特殊性规律,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我意识和表现自己的能力,从而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我专门成立了学院文艺队,组织他们定期汇报演出。学院每学期都举办文化艺术节,合唱节、艺术周等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演唱、演奏等),通过艺术的实践,得以巩固。我们通过一年一度的“五·四”歌咏比赛,“元旦”文艺晚会和各年级组织的“每周一歌”以及“十佳歌手”的竞赛表演,发现培养了“特长”学生,因材施教以个体带动整体,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能力,增加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更增进了对音乐课堂的向往和期待。
  譬如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又给同学们欣赏了不同乐器演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爱情主题”片段,有吉他演奏的,有二胡演奏的,有古筝演奏的,还有口琴演奏的,等等几十种乐器,“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我的无意识,成就了很多同学的业余爱好,他们买笛子的,买吉他的,买口琴的,在宿舍里练起了《梁祝》,一时间,梁祝风靡全校,那段时间,连学院广播站也都迎合同学们,天天播放梁祝音乐。而同学们,个个怀着不同的心情,天天盼望上音乐课!
  总之,音乐教育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是教师的观念是否彻底改变,是否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是否把自己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游。如果做到了这些,那么怎样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是可以解决的。音乐教育学科是这样,其它学科也是这样。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契合并达到一定和谐时,学生才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课堂中教师的职业生命同时也会得到升华;陶冶情操的音乐教育也就会更加绚丽多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当然我们要达到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
  参考文献:
  [1]胡友琼.以学生为审美主体的音乐教学[J].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1990(1)
  [2]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3]罗小平.音乐心理学[M].海口:三环出版社,1989
  [4]宋文玉.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于引导[J].教学月刊,2000(6)
  作者简介:
   杨晓红 (1970.11~ ),女,汉族,籍贯:洛阳,工作单位:河南林业职业学院,大学讲师,音乐教育专业。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技能大赛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课题编号:(2013)--JKGHD--0400。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古老而原始的宁都话开始融入新元素,与普通话接轨。较之普通话,宁都话有其自己的量词系统。因普通话的推广,其中一部分量词是与普通话共有的,但在这些共有的量词中,某些量词的适用范围,搭配等方面存在差异。  关键词:宁都;客家方言;特色量词  宁都是江西省赣州市管辖下的一个县,属于赣南地区,居住人民主要是客家人,客家文化历史悠久。宁都境内通行的方言是宁都话,宁都话作为客家方言宁石
期刊
摘 要:谶是古人编造的预言性文字和图记。它是我国古代政治文化中一种奇特的现象。在古人的心目中这是一个神秘的东西,被认为是上天的意志在人间的预示或警告。本文先是探究谶的起源,然后对于秦代这一特殊时期的谶言进行搜集、归纳,通过传统的研究方法分析其产生方式,然后着重以新的视角深入分析秦代谶言,尝试借助心理史学和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方法解读秦代谶言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历史现象,以期对于中国古代谶言的研究作出些许的
期刊
摘 要:在当今社会中,科学技术特别是传播媒介的成长,使文化产生了质的转变。时间上的大体一致,大量的复制品,商品化的文化产品,广受欢迎的特点,不同于过去,新时代的文化。大众传播也深刻影响了少林文化的命运。有着一千五百多年发展和传播历史的少林文化在当代大众传播手段尤其电影的作用下,不仅迅速在国内获得了家喻户晓的知名度,更走出国门在全球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大众传媒在传播少林文化、塑造少林文化的同时,
期刊
摘 要: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中西方在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导致不同区域上所孕育出来的文化也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这些差异体现在民族文化,认知结构以及审美角度上,但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密切,各国的文化不断进行交流与碰撞,因此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之中了解他国的文化成为了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以文化和跨文化为立足点,对在跨文化语境之中外国文学的翻
期刊
摘 要:中国古典诗歌创作重要方法论——妙悟,是儒释道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我看来,它更多受到佛教禅悟之影响。本文立足于佛教禅悟与诗歌妙悟之相似点,通过“悟”之来源,“悟”之传受者,“悟”之方法,“悟”之外显途径以及“悟”之境界这五个方面的阐释,来传达禅宗文化在诗歌领域的渗透,从而反证援禅入诗是对禅宗文化的有力传播。  关键词: 禅悟 ; 妙悟; 传播 ; 援禅入诗  佛教早在汉朝就传入我国,
期刊
夜半  偎在你我的小窝,  被子还残存你的体温,  杯子里还剩下你喝过的半盏茶,  你却离去,  那样的匆匆。  来不及道别,  来不及让我为你带上药、披上衣,  我开始失魂落魄,  没有你的日日夜夜,  我已如行尸走肉,  单等着你能回来。  你在,世界便有意义,  生命便有色彩,  你是我的阳光、空气和水。  等你。  作者简介:  孙烨(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从事协同学研究
期刊
摘 要:学校教育,德为先。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适时在学校中推广学习《弟子规》活动,让学生学习背诵弟子规,同时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契时、契机、契理地融入弟子规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有益学生的身心。  关键词:《弟子规》 ;融入;思想品德教学  一、将《弟子规》融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我看了很多人已经走上社会的人,在谈自
期刊
摘 要:嵌瓷是粤东潮汕地区传统建筑的独特装饰形式,它的产生和流行与潮汕的特定经济以及深厚的民俗文化联系密切,本文以粤东地区嵌瓷作为考察对象,对它的题材进行解读、归类。文同时也对粤东嵌瓷所展现的民俗文化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潮汕地区;嵌瓷;文化  嵌瓷艺术自明朝中期诞生到现在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它的发展局限于潮汕、闽南、台湾地区,而且一直是作为民间装饰艺术存在。潮汕地区作为嵌瓷艺术发源地之一
期刊
皓月隐,老鸹眠。  几枝霓虹,几枝霓虹闪。  霭霾恋世风躲闲。  紫竹荷塘,紫竹荷塘浅。  怅风华,笑痴颠。  一帘幽梦,一帘幽梦散。  三分旖旎勿需掩。  流芳千古,流芳千古念。  作者简介:  吕萍,女,1978年04月出生于江苏省溧阳市,硕士学历,在职博士,高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产业经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