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学科,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教学方法和多维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来完成课堂教学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是审美活动的主导,用多种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音乐活动中积极参与,在音响感知中得到情感体验和抒发,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音乐审美;激发兴趣;强化自我;重视实践
音乐教育课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成功的音乐教育教学,应当充分发挥音乐的声、情、意的感染力,使学生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
现在一些职业院校的学生,对音乐的了解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他们甚至连基本的乐理都不懂,对音乐的认识仅停留在好听和不好听的层面上,大部分学生认为社会上最流行的音乐就是最美的音乐……而艺术性较强的歌曲和乐曲他们是一点也听不进去,更不用说让他们在音乐教育课上来主动接受这些音乐了。
为了克服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这种瓶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在实施音乐教育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激发兴趣,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和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和保证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要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愿望和需要。那么如何去激发兴趣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激发兴趣并非一件易事,就学生的心理看,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喜欢流行歌曲,不喜欢课本上的音乐,在一些学生心目中存在着“学好学坏一个样”的想法,这就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深切了解他们追求知识的热点,有的放矢的选择教材内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譬如在欣赏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中《沃尔塔瓦》的片断,可以用一种启发式、探究型教学方法,将听、写、画、放、讲的过程揉进作品的整个过程。
开始时让学生自己聆听,感悟作品,那优美的旋律,神奇的节奏,丰富的和声,巧妙地交织成一体,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学生们尽情地思索、想象……,有的说:“好像看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在窄小的山道上流着,汇入宽阔的大河”。“在一个十分幽静的地方,一条河流缓慢地流着,岸边鲜花盛开”。有的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开始河水流的很急,后来越流越慢,在宽的河道上静静地流着,清澈见底,河边非常美丽”。优美动听的音乐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画面:“平静的沃尔塔瓦河”、“早晨太阳升起来了”、“河上小桥与河旁的城堡”、“岸边绿草如茵、鲜花盛开”。于是,我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及时地画出来、写出来。当老师请同学们到投影器前展现自己的作品并随之讲解时,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把五彩缤纷的画面、文字、线条、草图映在银幕上。可见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激起了学生们对音乐的思考、想象,从而促进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老师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作曲家斯美塔那用音乐描绘山川河流?表现了什么?学生们肯定地回答:作者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二、强化自我,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生动体现
音乐课是面对全体学生,通过音乐丰富的内涵,通过视听使学生心灵得到启迪,培养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国民教育的根本是为了提高全民素质,要把“面向全体”放在首位,音乐教育的根本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业人才,更不是培养音乐家, 其宗旨是为了育人。要在统一培养的基础上发展个人专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美的陶冶和美的教育。
著名词作家乔羽说过:一首好歌可以影响人的一辈子。这是多么经典的话语!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采用各种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让学生在充满人情之美、人性之美、体现人生价值的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受陶冶、受冼礼,潜移默化接受美的教育。
一些职业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农村,音乐基础差,又由于专业技术课占用时间多,音乐欣赏课时间紧、被压缩成一个学期,因此, 善于把握学生个性的不同,让学生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质疑、自我肯定,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进而获得整体的全面的提高。
比如, 在让同学们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打破了纯粹让学生来“听”这种习惯,课前我布置下去后,学生积极性很高,上网找资料、学歌曲、编剧本,找搭挡表演,不亦乐乎。课堂上,他们三五结伴,你演梁山伯,我演祝英台,你扮马文才,我扮祝员外,各个激情四射,惟妙惟肖。在接下来我播放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长约30分钟的乐曲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走神,他们聚精会神,认真聆听,时而做出兴奋的表情,时而随着音乐而悲哀,课堂气氛活跃,效果非常的好。
通过了学生自身的参与、努力,这节音乐课上“活”了,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主动获得的, 充分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现了教学论中“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实现了把“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课堂教学改革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课堂教学,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达到了音乐课的预期效果。
三、重视实践,是实现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能否发挥,主体地位能否确立,学生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创造、发挥怎样,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点。音乐赐于了他们情感体验、情感想象的空间,这些情感体验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延伸至学生今后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体验和理解。学而致用当然也不能忽视。重视实践,是实现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音乐和音乐教学有它自己的特性,因而音乐有着与其它学科相同又不尽相同的教育规律。首先,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响运动塑造音乐形象,用生动的内容和形式,用具体的形象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教育;其次,音乐不像其它艺术那样是静止的,不像文学那样无声的记述,它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是不断地发展流动着;愉快的舞曲使人手舞足蹈,哀乐催人泪下,激越的进行曲使人勇往直前。另外,联想性是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音乐通过高低、长短、强弱、快慢、音色等因素的变化,可以使学生联想起自己经过的现实生活,而这个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音乐之所以具有区别于其它学科和艺术的特性,是由它构成的材料、呈示的方式,接受的生理和心理過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正是它们决定了音乐艺术独立存在的方式,是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音乐的这一特殊性规律,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我意识和表现自己的能力,从而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我专门成立了学院文艺队,组织他们定期汇报演出。学院每学期都举办文化艺术节,合唱节、艺术周等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演唱、演奏等),通过艺术的实践,得以巩固。我们通过一年一度的“五·四”歌咏比赛,“元旦”文艺晚会和各年级组织的“每周一歌”以及“十佳歌手”的竞赛表演,发现培养了“特长”学生,因材施教以个体带动整体,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能力,增加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更增进了对音乐课堂的向往和期待。
譬如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又给同学们欣赏了不同乐器演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爱情主题”片段,有吉他演奏的,有二胡演奏的,有古筝演奏的,还有口琴演奏的,等等几十种乐器,“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我的无意识,成就了很多同学的业余爱好,他们买笛子的,买吉他的,买口琴的,在宿舍里练起了《梁祝》,一时间,梁祝风靡全校,那段时间,连学院广播站也都迎合同学们,天天播放梁祝音乐。而同学们,个个怀着不同的心情,天天盼望上音乐课!
总之,音乐教育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是教师的观念是否彻底改变,是否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是否把自己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游。如果做到了这些,那么怎样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是可以解决的。音乐教育学科是这样,其它学科也是这样。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契合并达到一定和谐时,学生才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课堂中教师的职业生命同时也会得到升华;陶冶情操的音乐教育也就会更加绚丽多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当然我们要达到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
参考文献:
[1]胡友琼.以学生为审美主体的音乐教学[J].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1990(1)
[2]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3]罗小平.音乐心理学[M].海口:三环出版社,1989
[4]宋文玉.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于引导[J].教学月刊,2000(6)
作者简介:
杨晓红 (1970.11~ ),女,汉族,籍贯:洛阳,工作单位:河南林业职业学院,大学讲师,音乐教育专业。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技能大赛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课题编号:(2013)--JKGHD--0400。
关键词:音乐审美;激发兴趣;强化自我;重视实践
音乐教育课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成功的音乐教育教学,应当充分发挥音乐的声、情、意的感染力,使学生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
现在一些职业院校的学生,对音乐的了解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他们甚至连基本的乐理都不懂,对音乐的认识仅停留在好听和不好听的层面上,大部分学生认为社会上最流行的音乐就是最美的音乐……而艺术性较强的歌曲和乐曲他们是一点也听不进去,更不用说让他们在音乐教育课上来主动接受这些音乐了。
为了克服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这种瓶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在实施音乐教育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激发兴趣,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和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和保证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要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愿望和需要。那么如何去激发兴趣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激发兴趣并非一件易事,就学生的心理看,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喜欢流行歌曲,不喜欢课本上的音乐,在一些学生心目中存在着“学好学坏一个样”的想法,这就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深切了解他们追求知识的热点,有的放矢的选择教材内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譬如在欣赏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中《沃尔塔瓦》的片断,可以用一种启发式、探究型教学方法,将听、写、画、放、讲的过程揉进作品的整个过程。
开始时让学生自己聆听,感悟作品,那优美的旋律,神奇的节奏,丰富的和声,巧妙地交织成一体,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学生们尽情地思索、想象……,有的说:“好像看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在窄小的山道上流着,汇入宽阔的大河”。“在一个十分幽静的地方,一条河流缓慢地流着,岸边鲜花盛开”。有的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开始河水流的很急,后来越流越慢,在宽的河道上静静地流着,清澈见底,河边非常美丽”。优美动听的音乐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画面:“平静的沃尔塔瓦河”、“早晨太阳升起来了”、“河上小桥与河旁的城堡”、“岸边绿草如茵、鲜花盛开”。于是,我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及时地画出来、写出来。当老师请同学们到投影器前展现自己的作品并随之讲解时,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把五彩缤纷的画面、文字、线条、草图映在银幕上。可见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激起了学生们对音乐的思考、想象,从而促进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老师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作曲家斯美塔那用音乐描绘山川河流?表现了什么?学生们肯定地回答:作者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二、强化自我,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生动体现
音乐课是面对全体学生,通过音乐丰富的内涵,通过视听使学生心灵得到启迪,培养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国民教育的根本是为了提高全民素质,要把“面向全体”放在首位,音乐教育的根本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业人才,更不是培养音乐家, 其宗旨是为了育人。要在统一培养的基础上发展个人专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美的陶冶和美的教育。
著名词作家乔羽说过:一首好歌可以影响人的一辈子。这是多么经典的话语!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采用各种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让学生在充满人情之美、人性之美、体现人生价值的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受陶冶、受冼礼,潜移默化接受美的教育。
一些职业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农村,音乐基础差,又由于专业技术课占用时间多,音乐欣赏课时间紧、被压缩成一个学期,因此, 善于把握学生个性的不同,让学生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质疑、自我肯定,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进而获得整体的全面的提高。
比如, 在让同学们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打破了纯粹让学生来“听”这种习惯,课前我布置下去后,学生积极性很高,上网找资料、学歌曲、编剧本,找搭挡表演,不亦乐乎。课堂上,他们三五结伴,你演梁山伯,我演祝英台,你扮马文才,我扮祝员外,各个激情四射,惟妙惟肖。在接下来我播放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长约30分钟的乐曲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走神,他们聚精会神,认真聆听,时而做出兴奋的表情,时而随着音乐而悲哀,课堂气氛活跃,效果非常的好。
通过了学生自身的参与、努力,这节音乐课上“活”了,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主动获得的, 充分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现了教学论中“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实现了把“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课堂教学改革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课堂教学,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达到了音乐课的预期效果。
三、重视实践,是实现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能否发挥,主体地位能否确立,学生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创造、发挥怎样,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点。音乐赐于了他们情感体验、情感想象的空间,这些情感体验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延伸至学生今后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体验和理解。学而致用当然也不能忽视。重视实践,是实现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音乐和音乐教学有它自己的特性,因而音乐有着与其它学科相同又不尽相同的教育规律。首先,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响运动塑造音乐形象,用生动的内容和形式,用具体的形象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教育;其次,音乐不像其它艺术那样是静止的,不像文学那样无声的记述,它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是不断地发展流动着;愉快的舞曲使人手舞足蹈,哀乐催人泪下,激越的进行曲使人勇往直前。另外,联想性是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音乐通过高低、长短、强弱、快慢、音色等因素的变化,可以使学生联想起自己经过的现实生活,而这个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音乐之所以具有区别于其它学科和艺术的特性,是由它构成的材料、呈示的方式,接受的生理和心理過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正是它们决定了音乐艺术独立存在的方式,是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音乐的这一特殊性规律,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我意识和表现自己的能力,从而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我专门成立了学院文艺队,组织他们定期汇报演出。学院每学期都举办文化艺术节,合唱节、艺术周等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演唱、演奏等),通过艺术的实践,得以巩固。我们通过一年一度的“五·四”歌咏比赛,“元旦”文艺晚会和各年级组织的“每周一歌”以及“十佳歌手”的竞赛表演,发现培养了“特长”学生,因材施教以个体带动整体,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能力,增加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更增进了对音乐课堂的向往和期待。
譬如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又给同学们欣赏了不同乐器演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爱情主题”片段,有吉他演奏的,有二胡演奏的,有古筝演奏的,还有口琴演奏的,等等几十种乐器,“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我的无意识,成就了很多同学的业余爱好,他们买笛子的,买吉他的,买口琴的,在宿舍里练起了《梁祝》,一时间,梁祝风靡全校,那段时间,连学院广播站也都迎合同学们,天天播放梁祝音乐。而同学们,个个怀着不同的心情,天天盼望上音乐课!
总之,音乐教育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是教师的观念是否彻底改变,是否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是否把自己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游。如果做到了这些,那么怎样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是可以解决的。音乐教育学科是这样,其它学科也是这样。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契合并达到一定和谐时,学生才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课堂中教师的职业生命同时也会得到升华;陶冶情操的音乐教育也就会更加绚丽多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当然我们要达到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
参考文献:
[1]胡友琼.以学生为审美主体的音乐教学[J].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1990(1)
[2]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3]罗小平.音乐心理学[M].海口:三环出版社,1989
[4]宋文玉.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于引导[J].教学月刊,2000(6)
作者简介:
杨晓红 (1970.11~ ),女,汉族,籍贯:洛阳,工作单位:河南林业职业学院,大学讲师,音乐教育专业。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技能大赛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课题编号:(2013)--JKGHD--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