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是慢的艺术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kinginthe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看过作家龙应台的一篇文章《孩子,你慢慢来》。作者在结尾处写道,她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等待一个五岁的小孩,等待他从容地、专心地扎好一个蝴蝶结。作为从教十多年的语文教师,笔者读罢这篇文章,仍然被作者的爱心和耐心所感动,并与作者深刻的教育思想产生了共鸣。
  为人父母或者为人师长者,人人都怀着爱孩子的心高喊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乎,孩子们便成了集万千等待于一身的选手。有没有人想过,这样的奔跑是为了什么?孩子们到底是怎样想的?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揠苗助长的故事我们都听过,可是现代版的“揠苗助长”还仍然每时每刻的在每个学校或每个家庭中发生着。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通过语言文字这样的思想载体,让学生目视其文,涵咏其味,意会其理。学生在感悟、积累、运用中获取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其中,孩子们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认知既具过程性,亦是语文学习的目标。孩子们的阅历有限,所以情感体验自然不能跟成人相比。加上每个人的家庭环境、性格习惯的不同,每个孩子对情感体验的深浅程度也是不同的。很多时候,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需要龙应台那样的一份耐心,多给孩子们一点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安静的、慢慢地体验那些藏在文字背后的各种情感,等待他们的心灵在浸染、体味过后为我们绽放朵朵绚丽的情感之花。
  下面是笔者教学《背影》一文时的具体情况。
  《背影》是散文名篇,朱自清先生用质朴而又细腻的文字刻画了父亲在特殊境遇下的“背影”。这个艰难困顿的背影,这个蹒跚苍老的背影,凝聚着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更凝聚着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与体谅。作为“亲情教育”单元的一篇经典文章,我对它的教学充满了期待。我想,这是一个实施“亲情教育”的好机会!可是课堂上孩子们的反应却出乎我的意料,准确地说,是让我感到了愕然!孩子们毫无感情的朗读文章,用冷冷的语气概括文中父亲所做的一些事情。车站送别,父亲给儿子看行李、跟脚夫砍价、给儿子细心挑拣座位、爬过月台只为给儿子买几个橘子……在孩子们看来,这些似乎都是父亲应该做的呀!
  面对着表情冷漠的他们,面对着自己教学中的瓶颈,我在愕然和失望之时,反而出奇得冷静。也许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机械记忆,但情感的体验源自每个人的内心,这是无法强加或硬塞的。我的脑海中忽然想起了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当中的那个画面。我想,孩子们的心中一定存着很多温暖的记忆,他们也许很久都没有去触碰过了。我为何不给孩子们一些空间,等待他们的情感枝蔓慢慢地向心灵深处伸展?为何给孩子们一些时间,等待他们的情感之火慢慢地升温而至热烈?
  我放下了课本,与孩子们聊起了家常:既然很多孩子认为文中父亲做的事都是应该的、很寻常的事,那么在你的记忆深处,父母为你做过的哪些事情最让你感动呢?我们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说一说。
  孩子们安静下来,教室里的气氛变得非常的沉闷。我什么都没有说,什么都没有做,只是静静地等待着。我知道,此刻,孩子们安静的内心正慢慢回味着、体验着。几分钟过后,教室里开始有了交流的声音。那是温暖的春风吹拂过小河水的愉悦,那是禾苗久旱逢甘霖的歡畅,那是和煦的阳光穿透阴暗森林的温暖。他们触摸到了心灵深处珍藏着的温暖记忆,他们的情感在重温亲情记忆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最终他们惊讶地发现,自己记忆中珍藏的那些温暖其实就是一些很琐碎的、很寻常的事。这个时候,再来联系朱自清的家庭背景、父亲的遭遇理解文中父亲所做的那些事情,就再也不觉得是寻常之时的寻常之事了,就能够深刻地体验到父亲对儿子的那份浓浓的牵挂与爱护了。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教师不需刻意为之,更不能硬加灌输,而是需要教师有勇气给出这样的课堂“留白”,让孩子们想一会儿,再想一会儿。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慢慢地去咀嚼、回味,然后真切地从自己内心寻找出最佳的答案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少一点急于求成,多一点这样的“留白”;少一点“热闹”,多一点这样的“安静”吧!慢慢的,慢慢的,你就会发现,孩子们的心灵变得那样的善感,那样的充实与丰盈!
  教育,是慢的艺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亦是慢的艺术!慢慢来,多给点儿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当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因为温暖和感动而绽放出朵朵绚丽的花儿来,你就会嗅到满堂的芬芳!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编辑 张晓楠
其他文献
2015年4月8日,陕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普通高中招生有关工作的通知》,按照教育部等七部委的相关规定,2015年起,全省公办普通高中不再招收择校生。民办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办法需经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相关法规政策审批并备案。  为什么择校现象普遍而又严重呢?就是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环境有差异。家长总是千方百计,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往环境好的学校。  什么是环境?环境是一个应用很广泛的术语,它
期刊
本文以我校在近三年的教学管理改革中所形成的具有适合我校特色的“备课、教课、批改、辅导、考试、练习、研修、评优、课改、评教”十个方面的教学管理流程,实现教师在课堂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学生在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以及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生发的高效能的“高效课堂”目标,即以“十项教学管理”助推“高效课堂”的落实,凸显“机制“引领。  1.规范备课管理标准,增添教案评价新元素(备课)。  我校的具体做法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儿童的日常生活为基础的科学课新增到小学教育中,成为孩子们的最爱。随着知识时代的飞速进步,知识的更新逐渐加快,科学课在小学教育的地位日益凸显。科学知识的简单传授和灌输与新课改相悖。因此,把脉低效,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具有重要意义。  一、 小学科学课低效现状剖析  1. 观念上的偏差。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上至学校领导、下至科任老师以及家长都把科学课作为小科、副科。
期刊
“咸阳天王中学地理在线”是咸阳市传播最为广泛的地理学科网络教育教学平台,该平台2004年由天王中学张万斌老师所创建,以“握时代脉搏,远程教学,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创办宗旨,十年下来,已经为数千高考学生答疑解惑。“中学地理在线”已经成为市区最受学生欢迎的地理课外学习平台,也成为了市区地理学科教师交流和取经的平台。  一、站在时代前沿,探索教育本真  张万斌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今天你不活在明天,
期刊
一年级后半学期孩子就开始接触到了写话。 一年级写话教学应以说话练习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让孩子仿说、仿写,最后过渡到自己写话,让孩子书写真情实感是关键。  一、让孩子说话是写话教学的基础  一年级学生思维能力(主要是具象思维)和观察能力都比较欠缺,但是模仿力强,表现欲强,好奇心强,这些让他们有着很强的可塑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并激发孩子对表达的需要,让他们可以通过写话来放飞想象。但是一年孩子识字量尚少,
期刊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灰姑娘》中美两种课堂的差异深刻反映了中美两国在教育理念和社会文化上的迥异。  一、教育理念差异  教育理念具有时代特性,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于教育的追求方向。要了解中美两国教育理念的差异就要回到各自的教育发展历程中去领悟。  古代中国的教育以官学教育为主体,以儒家经典为主,培养适应国家发展的臣民,学生的认同意识会远远大于批判意识。到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而整个小学阶段课内只能阅读三百篇左右三四十万字,仅仅靠课内阅读,要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课外阅读恰巧弥补了课内阅读之不足,它可以成倍地增加阅读量,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提高独立读书的能力以及泛读速读的能力,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情操。语文教师要做学生课外阅读的引航人。  一、培养阅读兴趣,激发遨游书海的热情  
期刊
非常有幸参加了陕西师范大学语文国培暨“王吾堂名师工作室”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听了《满井游记》两节现场课。一位教师是经验丰富、有多年基层教学实践的青年名师,一位是师大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两位老师的课堂风格鲜明,呈现出不同的风采。第一位教师具有很强的课堂组织和驾驭能力,对学生思维的调动十分到位,课堂环节步步推进,注重语文学科知识目标的达成,完成从字词句篇的理解、鉴赏,拓展到谈课堂收获和写春景的训练上。
期刊
传统试卷评讲课中,普遍重视“药物治疗”而轻视 “免疫力”的提高。所谓“药物治疗”是教师采用的逐题对答案、改正错误、就题论题等讲评方式。这种讲评方式由于以教师施加的外部动力为主,缺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所谓提高“免疫力”就是立足于学生这个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试卷的讲评中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纠错、防错的能力。笔者认为,试卷评讲应以提高“免疫力”为主,“药物
期刊
一、从教材、学情分析入手,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从教材角度来看,《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洁精炼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从学情角度来看,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