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围麻醉期的处理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uz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2000~2006年收治创伤性中、重度休克病82例,男57例,女25例,年龄8~72岁,脾破裂11例,肝破裂5例,胸部刀伤合并肺损伤3例,开放性骨折23例,全身多处伤14例,异位妊娠18例,上消化道出血8例。均有烦躁不安或意识模糊,口唇苍白发绀,皮肤苍白发冷,心率>110次/分,脉搏摸不清,收缩压小于90mmHg,呼吸急促>25次/分。
  术前处理:适当的术前准备,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增加呼吸循环的代偿能力,是休克病人麻醉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尽快开放2个以上静脉通道,穿刺困难者急行静脉切开置管。大出血者宜在抗休克的同时予以麻醉手术,根据出血情况快速补充血容量,积极联系血源,交叉配血,留置尿管,血压低于80mmHg时加用多巴胺等药维持血压,以保证重要脏器血供。
  麻醉方法:选择原则应从病情、手术性质、麻醉的优缺点、具体条件与个人技术水平等全面考虑。休克经过术前准备,入室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SPO2。收缩压>90mmHg,脉压>30mmHg,心率110次/分左右,组织血流灌注尚好,可选用连续硬膜外阻滞,小量分次用药,同时快速补充血容量。本组25例选用连续硬膜外阻滞,结果镇痛和肌松较满意,75%的病人血压稳定。本组57例选用气管内插管全麻,诱导:氯胺酮加维库溴铵16例,咪唑安定加芬太尼加维库溴铵41例,行快速气管插管。以丙泊酚、芬太尼或氯胺酮,维库溴铵或阿曲库铵静滴维持麻醉,根据手术需求及维持生命体征的变化,调整麻醉深浅,原则上维持较浅的麻醉水平。对术后苏醒延迟病人可选用新斯的明1~2mg加阿托品0.5mg静注,必要时可用纳洛酮0.4~0.8mg,佳苏伦100~200mg静注。术毕大部分带气管导管送ICU待苏醒。
  术中管理:补液速度和输入量需根据病人反应,末梢循环情况,尿量,静脉充盈度,血压,脉搏等指标决定,一旦上述指标好转,即可减慢速度和入量。当收缩压<80mmHg,脉压小,尿量<0.5mg/(kg·小时),提示肝、肾、胃肠道等生命器官血流灌注不足,出血量已超过20%以上,除快速补晶、胶体外,应及时补充全血,可考虑用多巴胺加间羟胺维持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充分供氧,严密监测血压、心电、SPO2、尿量等,视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结 果
  本组82例,1例因肝脏粉碎性破裂,无法修补死亡,1例肝破裂第1次手术修补不彻底,于二次手术后导致低蛋白血症死亡。
  25例连续硬膜外阻滞有6例血压下降明显,应用多巴胺加间羟胺维持血压在一定范围内。57例全麻有11例术中血压低,应用升压药维持血压。
  
  讨 论
  休克病人手术麻醉是在休克状态下实施,麻醉风险大,更应重视麻醉前、麻醉中、麻醉后的操作规范。麻醉的选择视创伤的部位、休克的程度而定,全麻对循环功能影响小,且能保持呼吸道的通畅,便于充分给氧,镇痛完全,适合完成复杂手术,可作为中、重度休克病人的首选。大多数吸入和静脉全麻药均可抑制循环功能,应避免选用对循环影响大的全麻药。而咪唑安定、氯胺酮、芬太尼对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影响,可选择全麻的诱导和维持,再配用适当的肌松药,维持在浅麻醉状态,避免了对循环功能的抑制。休克病人选擇连续硬膜外阻滞要慎重,因椎管内麻醉对病人的循环影响大,术中管理不当可加重休克。
  有关升压药的使用,创伤出血性休克病人,原则上少用或不用,因为术中应用升压药多在血压突然下降时应急之需,一般情况下应慎重使用。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合理进行扩容治疗,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合理应用升压药,使血压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保证重要脏器和微循环灌注,改善组织氧供平衡,有助于创伤出血性休克的恢复。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30例,按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内膜正常组、内膜损害组,测定二组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并进
脑血管病是由各种病因使脑部供血的血管发生病变所致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l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CVD)和出血性脑血管病(hemorrhagic cerebral vasecularr disease, HCVD)。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约占脑卒中的83%。在老年人群中,脑血管病通常是造成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具有发病率高、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