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电源切换装置的特点

来源 :科技与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18903827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双电源切换装置是一级负荷和其他重要负荷等用电设备中经常使用的关键设备。随着科技发展,双电源切换装置已有多种产品和型式供用户选择。本文重点对“Y”型和“H”型双电源切换装置的原理、发展过程、特点等进行论述,为电气设计、采购、及维护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双电源;切换装置;特点
  Abstract: In power supply system, Automatic Transfer Switching equipment(ATES) is one of the key device for class one and other important load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ariety types and products of ATES can be chosen by use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incipl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TSE for demonstration. It intends to provide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designers, purchasers, maintainers .
  Keyword: Dual power supply, switching device, characteristics
  一、概述
  双电源切换装置是两路电源用户经常使用的一种常规产品,应用领域较为广泛,型式也多种多样。当前比较流行的是“Y”和“H”两种类型的双电源切换装置。本文重点对这两类双电源切换装置的原理、发展过程、特点等进行论述。
  二、“Y”型双电源切换装置特点
  “Y”型双电源切换工作原理,是两路电源进线经过切换装置馈出一路向负荷供电,当一路电源停电时,双电源切换装置自动切换至另一路电源供电,从而保证负荷不间断供电。简称“两进一出、主备运行”。
  “Y”型双电源切换装置型式大致分为接触器(继电器)型、机械控制型和电气控制型。见图1“Y”型双电源切换装置原理图。
  1.接触器(继电器)控制型
  见图1(A)
  “Y”型双电源切换装置最原始的实现方式就是通过接触器或继电器搭建控制回路,工作原理如下:
  ①当主电源有电时,接触器(继电器)受电,常开接点闭合,接通主回路,同时常闭接点打开,断开备用回路。
  ②当主电源失电时,接触器(继电器)失电,常开接点打开,断开主回路,同时常闭接点闭合,接通备用回路。
  ③当主电源来电后,接触器(继电器)受电,自动恢复主回路供电。
  接触器(继电器)控制型双电源切换装置也有采用双接触器(继电器)型式,其工作原理与上述相同,只是不要求主电源来电自动复归,减少切换次数。一般应用于主备电源供电可靠性基本相同处。本文不在此处详细论述。
  接触器(继电器)控制型双电源切换装置的优点是切换速度快,一般可以控制在0.15秒内,在早期没有UPS不间断电源作为电源切换时间内保证负荷不断电的情况下,其特点显得更加突出。
  接触器(继电器)控制型双电源切换装置也存在一些不足:
  ①对外电源有电、无电的控制能够正常切换,但在外电源非正常状态(如低电压、电压波动等)情况下会出现紊乱现象,特别是电压在接触器(继电器)启动临界点波动时,经常出现接触器(继电器)抖动,导致频繁动作现象。
  在实际运行中曾出现这样现象,主电源电压低至(180V左右)已不能满足用户使用条件,但没有达到接触器(继电器)失电条件,尽管备路电源正常,但不能完成电源切换,导致负荷停止工作。
  由于接触器(继电器)动作采用的是磁铁原理,离散性大,通过调整定值达到一致的启动条件是比较困难的。
  ②对三相电源控制比较困难,如图一(A)中只采集单相电源信号并控制三相电源的切换,当电源缺相等故障时,就不能保证正确切换;如果采集三相电源信号进行控制,控制回路将极其复杂。
  ③接触器(继电器)常闭接点长期处于断开位置,容易疲劳变形,当需要闭合时常常发生闭合不到位现象,导致供电失效或电源虚接。同理,常开接点长期处于闭合位置,长期通电,容易粘连,需要断开时失效。
  ④使用寿命短,人工维护工作量大。
  2.机械控制型
  见图1(B)
  机械控制型双电源切换装置(也称机械式ATS)是在解决接触器(继电器)控制薄弱问题的背景下问世的。机械控制型双电源切换装置与接触器(继电器)控制型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只是在此基础上,取消了接触器(继电器)而直接控制电源开关。
  机械控制型双电源切换装置在两电源开关间安装一个控制器,其工作原理相当于在主、备电源开关中使用了一个杠杆,将一个电源开关控制在合位另一个控制在分位,切换时杠杆使得两个电源开关分别变位。
  机械控制型双电源切换装置解决了接触器(继电器)控制型双电源切换装置存在的③④项不足。部分装置采集了三相电源信号,解决了接触器(继电器)控制型双电源切换装置②的不足。
  机械控制型双电源切换装置的切换时间远远大于接触器(继电器)控制型双电源切换装置的切换时间。一般在用户使用UPS或对切换时间要求不高的条件下应用。
  3.电气控制型
  见图1(C)
  电气控制型双电源切换装置(也称电气式ATS)是在机械控制型双电源切换装置(也称机械式ATS)基础上发展而来,在电源开关上增加电动操作机构,使用可编程控制器PLC控制电动操作机构从而控制电源开关完成切换工作。   电气控制型双电源切换装置的特点:
  ①将控制方式变为计算机程序控制,使得对双电源切换更加灵活,增强了逻辑判断、参数设定等功能,可适时通过修改PLC程序,增加、补充、修订控制逻辑,满足运行实际需求。②由于PLC具备通信接口,使得双电源切换装置具备远程监控条件。③能够采集三相电源信号。④解决了接触器(继电器)控制型、机械控制型双电源切换装置所有的不足。⑤与上述两种控制方式相比,不足的方面是只能具备了两电源间的电气联锁而缺少了机械联锁。
  “Y”型双电源切换装置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经历了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逐步走向成熟。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Y”型双电源切换装置只有一路出线(出线无备用),当这条出线(或负荷侧)发生故障时,将导致两路电源开关跳闸,所带负荷失电,成为“Y”型双电源切换装置的薄弱点。
  三、“H”双电源切换装置特点
  双电源用户负荷大多为一级或重要负荷,意味着除电源外所带负荷也主、备双套配置,以保证负荷不能间断工作。在此背景下,为克服“Y”型双电源切换装置的薄弱点,“H”双电源切换装置问世。
  “H”双电源切换装置工作原理,简称为“两进两出一联络,并列运行”。
  见图2 ,“H”双电源切换装置原理图。
  “H”双电源切换装置的工作原理是:
  ①主、备电源各接引一路负荷,主、备电源间增加联络开关K3,通过可编程控制器PLC控制K1、K2、K3开关。②正常运行时,两电源开关K1、K2处于合闸状态,主、备电源各一路负荷,联络开关处于K3分闸状态。③当一路电源停电或不正常时,断开该路电源开关,合上联络开关,一路电源带全部负荷。当外电源恢复正常时,切换装置自动复位。④当一路负载故障导致电源开关跳闸时,联络开关不合闸,保证另一路正常供电。⑤电源开关K1、K2与联络开关K3间具备电气连锁,保证3个开关中最多只能2个处于合闸状态,保证两路电源不会并网。⑥可以具备远程监控功能。“H”双电源切换装置除具备“Y”型双电源切换装置(C)的所有特点外,增加了出线备用功能,解决了负荷侧故障时两路电源全部中断的问题,保证一路正常供电。
  “H”双电源切换装置不具备电源开关K1、K2与联络开关K3间的机械闭锁。见图2,在面板操作时是具备闭锁(电气闭锁)功能的,但人为打开箱门直接手动操作开关时,是能够将3个开关同时合上的(注:只是短时,此状态下PLC将发K3分闸命令,即保护功能)。
  四、双电源切换装置的功能验证
  双电源切换装置应经过试验室的功能检验,而试验的关键是能够全面、系统地模拟出外电源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工况。试验重点一是验证非正常和故障时双电源切换装置能否正确动作,二是外部电源条件恢复正常时双电源切换装置能否自动复位。本文列举一些应进行试验的项目:
  1.电源开关在不同的初始状态下,两路电源先后、同时来电时,切换装置工作是否正常。2.电源失电时切换动作试验3.电压波动(包含电压非正常状态)切换动作试验4.负荷侧发生故障时的切换、保护试验(包含处理故障后的复位试验)5.逻辑控制过程中的状态发生变化的试验
  例:①电源一失电(或低电压),联络开关合闸过程中电源一又来电。②电源一失电(或低电压),联络开关合闸过程中电源二又失电(或低电压)。③一路电源电压在正常与非正常间频繁变化(模拟电压在临界波动)。④开关在各种初始状态下,电源来电后的动作是否正确。
  6.联锁试验
  ①电气联锁试验;②机械联锁试验。
  7.保护功能试验:如人为将“H”型切换装置三个开关同时合上时,切换装置保护功能是否起作用。
  8.远程操控试验
  五、结论
  本文章分析与论证了“Y”和“H”型式双电源切换装置的工作原理、特点,同时提出了双电源切换装置应进行的试验室试验项目,从而验证双电源切换装置功能的实效性,可供设计、使用者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进行设备选型。
  伴随着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双电源切换装置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泛,型式也将向着多样化、智能化方向创新与发展,为使用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作者简介
  李焱(1961年),男,汉族,籍贯北京,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牵引供电专业,高级工程师,工学学士。
其他文献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Survivin和P53的表这,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胃癌组织及7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Survivin和P53的表达。结果7例正常胃
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临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血淀粉酶增高为特点。急性胰腺
【摘要】机器装配是整个机器制造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按照设计的技术要求实现机械零件或部件的连接。装配内容包括清洗、连接、校正、调整与配作、平衡,主要研究机械装配偏差传递和累积的规律。采取科学合适的工艺措施,为产品装配达到规定技术要求奠定基础。  【关键词】机械;装配;科学性  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装配工艺过程又是机器生产制造的最终检验环节。机械装配的科学合理性更是核心中的重点,通过建立装配过
【摘要】本文以解决激光显示装置中散斑问题的相关专利申请为研究对象,通过S系统进行检索并筛选获得样本,从申请发展趋势、区域分布、主要申请人、专利技术分支等方面对专利申请进行了统计分析,梳理出了消散斑技术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激光投影;散斑;时间相关;空間相关  激光散斑是激光自散射体的表面漫反射或通过一个透明散射体时,在散射表面或附近的光场中观察到的一种无规则分布的亮暗斑点,称为激光散斑。散斑噪
根据碳化硅卫燃带及炉底养护温度监测需要,对大型煤粉锅炉的测点布置、安装及养护注意问题等作了比较全面、详细地叙述。所推荐方案在生产实践中已获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0.02%呋喃西林溶液后装放射治疗前后保留灌肠防治放射性直肠炎的作用。方法治疗组采用0.02%呋喃西林溶液在每次后装放射治疗前保留灌肠,对照组则不做任何处理。结果后装放
伴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运用范畴也连续拓展,利用智能化技能不但可以高效增大电气工程的效力,还可以改善电气工程的质量。本文将从电气工程中的智能化
【摘要】为使超超临界机组烟气脱硫电气供配电系统设计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做到保障人身安全、供电可靠、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对目前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脱硫系统的电气接线形式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合理的电气接线方案。  【关键词】超超临界;电气接线;技术经济;比较  引言  火力发电厂采用超超临界技术是提高汽轮发电机组经济性的有效手段,与同容量亚临界和常规超临界火电机组比较,超超临界机组效率明显提高
目的探讨肝叶切除对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60例,其中左肝外叶切除38例,左半肝切除7例,肝方叶切除3例,右半肝切除2例,右肝后叶
【摘要】本文分析了抽气式供电机组的耗能问题,并阐述了利用背压供热机组进行发热能够有效的进行节能减排。因此,应对背压式供热机组进行大力发展,实现以热定电。  【关键词】热电联产;以热定电;背压式供热机组  为了能够有效的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国家三部委所发布的《热电联产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发改委、建设部 发改能源源[2007]141号)规定“热电联产项目中,优先安排背压型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