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来源 :安徽史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en_lu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康社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和发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的理解。在1980年代由邓小平提出,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到中共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之际,完全成熟。由"大同论"向"小康论"转型,有其深刻的现实、历史、理论与文化的根源。"小康论"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社会化大生产与工业市场文明为目标诉求,在强调公有制的主导作用下,显示出对个人利益的认可、宽容与疏导,强调"法治"、"市场""、共同富
其他文献
蒋霞在《民族学刊》2014年第6期上发表文章,中国藏区长期以来由中央财政支持,金融发展滞后,金融对经济的贡献严重不足。当前藏区处于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有必要
当前的全球经济失衡现象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在描述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格局时,以西方学者杜雷(Dooley)①等为首的经济学家提出一种新的范式,即所谓“复活的布
江河在人类文明的起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从文明史或大历史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我们会得到一些新的启示。对淮河文化作出定义是非常必要的,但需注意淮河文化的内涵也随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