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人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k08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文章是写给多数人读的。我永远说着我自己想说的话,我永远尽我在黑暗中呼号的人的职责。”
  ——巴金
  “多余人”是出现于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系列艺术形象的总称,最早的代表人物是普希金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其后有莱蒙托夫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里的彼巧林,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罗亭》中的罗亭等,他们在他们“所处的范围内是多余的人”。觉新是中国封建制度行将崩溃时期的一个多余人形象,一个中国的“奥勃洛摩夫”。
  为了更好地理解觉新这一多余人形象,我们先来了解巴金《家》的创作背景。
  巴金说:“我不要单给我们的家庭写一部特殊的历史,我所要写的应该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历史,这里面的主人公应该是我们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见到的,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走到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写包含在那里面的倾轧、斗争和悲剧。我要写一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怎样在那里面受苦、挣扎,而终于不免灭亡……我写《家》的动机也就在这里。”
  《家》也是巴金在哥哥李尧枚的鼓励下写的,1929年7月,李尧枚自川来沪看望巴金,谈了家庭里的种种事情,气愤而又苦恼。巴金告诉他,自己要写一部反映大家庭生活和家中男女青年不幸遭遇的小说。大哥即表支持,后又写信来大加鼓励:“你要写,我很赞成,我简直喜欢得了不得,我现在向你鞠躬致敬。”
  这使巴金大受鼓舞,抱定心志创作《家》,不负“我一生中爱得最多而又爱我最深”的大哥的殷切期望,让大哥早日从沉重的封建枷锁中解脱,“读到我的小说,也许会觉悟,也许会毅然地去走新的路”。
  故事中的高觉新的形象更是以哥哥李尧枚为原型塑造的,然而可惜的是,才写到第六章时,接到家里来电,大哥终因受不住巨大压力而服毒自杀了。
  巴金悲痛欲绝:“万不想大哥连小说一个字也没有能读到。”“没有挽救他,我感到终生的遗憾。我只有责备自己。”李尧枚的死,更坚定了巴金早日写好《家》的决心:对那吃人的封建制度,我一定要用全力打击它!他拿起笔写了小说的第七章《旧事重提》。《家》由上海开明书店正式出版时,巴金写了序《呈献给一个人》,这“一个人”正是他的大哥李尧枚。
  命运的阴差阳错,让觉新接受新的思想,却生于旧的家庭。新旧思想的矛盾与冲突,让他一方面对黑暗现实具有强烈的叛逆反抗精神,另一方面,又无可奈何地被卷入到封建旧家庭的牢笼里,以至于苦闷彷徨甚至逃避现实、隐忍悲苦。正如陈思和认为的,“觉新的悲剧在于他无力摆脱可怖的历史命运……他处处维持着这个坏透了的家庭,甚至为缓和它的内部冲突和崩溃命运而不得不去做它的帮凶。”因此,他既非完全站在封建旧势力的一边,也没有真正靠近人民,处于中间位置,有种里外不是人的感觉。然而,我从觉新身上看到更多的是他人性中的美好品质,觉新是值得同情的。
  在众人眼中,觉新是懦弱畏缩的,委曲求全的,他作为一个“多余人”而存在似乎显得可有可无,引不起读者太多的兴趣,然而作者在赋予这个人物以矛盾性格的同时,也将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质毫无保留地给予了他。在人物的塑造上,作者非常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表现人物的心灵美与人性美,从而展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无疑,觉新是作者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一位,在他的身上,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哀,还有整个封建制度与家族制度所留下的罪恶的伤痕。
  他并不是天生就是逆来顺受的,他也会抗争,但他没有,他毕竟是觉新,不是觉慧,他不像弟弟们一样无拘无束,无牵无挂,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大胆地叛逆,可以无负担地抗争,他们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可以随时停靠休憩的地方,至于这复杂的家里的细细碎碎,明争暗斗都无需他们操心。而觉新呢,他何尝不想像弟弟们一样做自己想做的事,追求自己的幸福与快乐,如果他可以松开束缚自身的枷锁,如果他抛下家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然而,一切只是假设,一切的一切注定了他必然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他深知自己的无奈处境,隐忍痛苦,他无人诉说,唯有在夜阑人静之时,和着袭人的寒氣,以凄凉的箫声低低地吐露着心语,他的哀戚,他的苦痛只有在这些低吟中才听得分明。唯有这样,他才仿佛得到了片刻的安宁,才与自己的内心面对面,一面饮着生活的苦酒,一面找寻埋藏心底已久的,已逝的希冀与回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
  大家谈
  李玉茹(曹禺夫人):他和曹禺相差六岁吧,当时都是很年轻的人,谁都想出人头地,所以要无私地把别人推出去,是很难能可贵的。曹禺这种朋友很少,能跟他说,指出他的毛病,让他不要再写应酬文章,多留点东西的朋友太少太少,只有巴金。
  贾平凹:巴老的道德和文章,都是当代作家的一面旗帜。我有幸在杭州见过巴老一面,当时,我推着巴老的轮椅在西湖边的草地上转了一圈。巴老的作品就在那儿,那些文章,那些话,没有大勇气者、没有高贵人格的人,是写不出来,说不出来的。
  肖复兴:作为读者,我喜爱他“蘸着自己的心血”写出来的作品,那里洋溢着善良、真诚、正直、朴素和广博的爱。我敬重他“揪出示众的首先是自己”的忏悔的勇气和品格,这是我们中国文人尤其缺乏的。
  金庸:当年在《大公报》上读到巴金《随想录》,当时自忖,如果我遇到他那样重大的压力,也难免写些违心之论,但后来却决不能像他那样慷慨正直地自我检讨,痛自谴责。
  吴青(冰心之女):母亲把巴金舅舅比喻成热水瓶一样里热外凉的人,而我感觉他更像液态的火焰,外面看不到熊熊的火焰,但里面却是滚烫的液体,有大憎和大爱,爱得深切,也憎得鲜明。
  舒乙(老舍之子):他曾写信告诉我:“托尔斯泰一生没有达到的人生理想就是言行一致,这正好也是我的追求。我始终以托尔斯泰为榜样,虽然这太难了,但我还是要向他学习。像我这样一个老病人,要打起精神来重新生活,继续前进。”
其他文献
《诗经·郑风》里,有一首题名《将仲子》的诗。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通过这首诗,我们知道墙的功能,大致有三:第一,抵挡的作用,使那个执着的求爱者,难以长驱直入;第二,保护的作用,那位女子和那些种植物,身处墙内,便有了相对的安全;第三,遮掩的作用,至于她的父母兄长,究竟是认可他俩结合呢,还是坚决要拆散,
期刊
我是在一个雷雨即将来临的夏夜读完这本书的。  余华用他冷酷的笔,让我目睹了一个富家少爷嫖赌、破产、父亲离去、妻子被丈人强行带走的整个人生过程。如同一个神秘的诅咒,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人和一头也叫福贵的老牛。  我也曾在故事里读出温情:有庆长跑第一名,凤霞嫁人后很幸福又怀了孩子……这些都一度让我认为,故事就要这样结束了。但余华偏不,他不带一点人情味地、平静地将他们一个接一个推进深渊。  余华说:“我写这
期刊
故事素材  刘谦:做好别人不屑做的事  刘谦曾参加过《鲁豫有约》的节目录制,在开场的时候鲁豫就毫不客气地说出了自己的困惑:“曾经有很多魔术师在春晚舞台上表演过大型魔术,但都没有走红,而你每次上春晚表演的都是些近景小魔术——这些魔术的道具非常简单,过程也并不复杂,可为何你却红了呢?”  刘谦回答说:“我认为我之所以能够走红,正是因为我选择的都是些简单的小魔术。其实在春晚直播的时候,很多人是边吃饭、边
期刊
一群老鼠在一起商量对付猫的办法,并最终采纳了一只老鼠的建议:找一只老鼠在猫的脖子上挂一个铃铛,这样猫出现时,就能及时发现并做好应对措施了。  可是,这个计划却从未实施,原因很简单,始终没有找到可以成功地在猫脖子上挂铃铛的老鼠。  許多事情都是如此,纵然说得很是吸引人,可说说后便搁浅了。  许多事情都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  东汉末年,可怜的汉献帝四处流浪,无处容身,最终还是那个被众人称为奸臣的
期刊
在宿舍楼的走廊里,每次向下面望去,都可以看见你——一座古色古香的小院,如同一只迷路的羔羊,不小心走进了一个不属于你的时代。你安静地待在那儿,也只能安静地待在那儿。  不过,幸运的是,有一堵墙将你与外界隔开。所以,现代的气息、快速的节奏、高耸的大楼,匆匆的行人,这一切都仿佛与你无关。撇去周围不太和谐的现代建筑,将那堵水泥墙换成土墙;将房顶上的饮料瓶换成落叶;将周围的鸣笛声换成“之乎者也”的诵读声;将
期刊
我從小在农村长大,可我的心却总向往着电视里的城市。  农村人常说:“我们这儿的孩子只有读书才能跳出农门!”于是我默默记住,并为之而努力。终于,中考后我如愿“跳出农门”,考入了县城的一所重点高中。  刚到县城,我激动无比,到处闲逛,觉得哪儿都很新鲜,可没过多久,我莫名地感到一阵空虚。特别是在夜深人静之时,躺在宿舍的床上,我怎么也睡不着。县城里喧嚣的汽笛声和轰隆的工厂作业声扰乱着我的心境,望着窗外的孤
期刊
【病文在線】  雨丝飘飞  一时间,窗外的雨已经很大了。雨珠在阳台的瓶瓶罐罐上轻盈地跳跃,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我呆立在窗前,望着在雨中渐渐迷蒙的世界,陷入沉思……  说实话,我是很讨厌雨的。总认为雨就像可恶的魔鬼,把可爱的原野搞得面目全非。  有一次,妈妈突然问我:“雨后的天空美丽吗?”这“当然”两个字一出口,我就清楚了妈妈的用意,我很佩服妈妈的聪明,便开始用新的眼光打量这窗外的雨。我第一次发现,
期刊
具体来说,高中生要写好本色作文,可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第一,丰富生活体验,观察生活,关注现实,思考人生和社会,为写作积累素材。  真情实感来自学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自己的真实经历,只有熟悉生活才能自由表达。著名作家巴金在《和读者谈〈家〉》中说道:“我可以说,我熟悉我所描写的人物和生活,因为我在那样的家庭里度过了我最初的19年岁月,那些人都是我当时朝夕相见的,也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巴金先生的
期刊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
期刊
隔著玻璃窗望向那一方被雨丝笼罩着的天幕,心渐渐变得一片明净。这不期而至的精灵,似乎在冥冥中已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应该说我们之间有着今生的相约。  我与雨的相约,要从儿时说起。小时候,我很讨厌雨,觉得雨就像可恶的魔鬼,把可爱的村庄、大地搞得面目全非。  “雨后的天空美丽吗?”又一个飘雨的日子,妈妈突然这样问我。“当然”两个字一出口,我便明白了妈妈的用意,我很佩服妈妈的聪明才智,顺着妈妈的思路,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