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肌瘤切除术与单纯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7例。对照组予以单纯肌瘤切除术,观察组给予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肌瘤切除术,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肌瘤复发及月经量缓解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效果优于单纯肌瘤切除术,值得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术;肌瘤切除术;子宫肌瘤
【中图分类号】R7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 2019) 04-0160-02
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器官良性肿瘤…。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仅少数患者出现子宫出血、疼痛、贫血、白带增多、腹部包块及压迫症状。如患者不出现临床症状,且无恶变,可通过定期复查来治疗,如患者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需立即就医,行手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具有伤口大、痛苦大、恢复慢等特点,腹腔镜手术以其独特优势正逐步取代传统开腹手术。单纯肌瘤切除术有术中出血量大、易形成血肿、术后发热、继发感染等副作用,严重感染时可能要进行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及家庭经济压力[2]。本研究对观察组27例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显著,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0月在我院妇科进行子宫肌瘤治疗的54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7例。对照组:年龄40-56岁,平均(48.2±6.3)岁;病程0.6-2年,平均(1.2 0.5)年。观察组:年龄39-54岁,平均(52.1±1.8)岁;病程0.5-2年,平均(1.3±0.6)年。纳入标准[3]:均确诊为子宫肌瘤;已婚;子宫肌瘤数量小于7个;肌瘤直径大于5cm;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其他恶性肿瘤;子宫黏膜下肌瘤;无法进行配合者。比较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方面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单纯肌瘤切除术,观察组给予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肌瘤切除术。两组患者均取截石位,予全身麻醉,置举宫器,气腹压力维持在12-15mmHg,使用STROZ腹腔镜进行手术,采用trocer改良版穿刺法对肌瘤直径大于8cm患者进行穿刺,第一穿刺点为肚脐上腹中线大约3-5cm处,平移第二、三穿刺点至相应位置,确保三个穿刺点与肌瘤上源距离不小于lOcm。(1)子宫动脉阻断术:在盆壁、骨盆漏斗韧带、圆韧带三者三角区进行腹膜切开,向骨盆漏斗韧带方向剪断腹膜桥,切口长度不超过5cm,分离并暴露髂前静脉和髂外动脉,解剖并找到子宫动脉,对游离子宫动脉进行解剖,游离长度必须超过2cm,使用PK刀(GyrusMedical Limited)闭合子宫动脉,操作时避免损伤输尿管及骨盆大血管。(2)子宫肌瘤切除术:子宫肌瘤位于前壁和后壁的患者采用从右下至左上斜形切口,横切宫底部子宫肌瘤者,采用PK刀切开肌瘤假性包膜及子宫肌层,使用肌瘤分剥器对瘤体进行剥离,使用可吸收线1号连续缝合。
1.3 观察项目
(1)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及住院时间,包括出血量、手术时间等。(2)对患者1年后肌瘤复发、月经情况进行随访。
1.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20.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士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用(%)表示。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及住院时间
治疗后,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l: 2.2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情况观察组1年后随访结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2. 3 讨论
单纯肌瘤剥除术适用于肌瘤直径小于8cm的肌瘤手术,若患者肌瘤直径大于8cm且伴随多个肌瘤时使用此术治疗,易导致患者术中m血量大、手术时间延长、缝合难度增大等。相关研究表明,不易被B超发现的微小肌瘤存在于大多数子宫肌瘤患者,若不对微小肌瘤进行切除或切除不完全,极易导致患者日后复发。
本研究中,观察组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组(P<0.05),观察组术后1年随访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子宫肌瘤患者子宫中血管丰富,术中切除肌瘤易损伤临近血管,造成出血量增多,对手术视野造成影响,易误伤其他器官。阻断子宫动脉能有效减少术中m血量、缩短术中止血时间,进而减少手术时间。动脉阻断后创面仅需进行简单连续单层缝合即可,简化手术步骤,且联合术后未发生创面血肿情况。术后感染的重要原因为焦痂的吸收,因术中出血量小,无需对创面进行对此电凝止血,避免了焦痂的过多形成,有利于创面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术后无感染情况出现,降低了患者复发率,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5]。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肌瘤切除术术中出血量小、术后复发率低、安全有效,应在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邵艳秋,程青基于同质医疗理念的创新型护理实践在子宫肌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5):2144-2147
[2]刘锦钰,杜娟,李晓星等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8):1704-1707
[3]王浩,朱月,严立祥等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24):6330-6332
[4]戴金城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肌瘤切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卵巢功能及生育功能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 35): 87-89,92
[5]甄文明,邹岚,伍洁燕等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肌瘤切除术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及复发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 26):99-102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术;肌瘤切除术;子宫肌瘤
【中图分类号】R7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 2019) 04-0160-02
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器官良性肿瘤…。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仅少数患者出现子宫出血、疼痛、贫血、白带增多、腹部包块及压迫症状。如患者不出现临床症状,且无恶变,可通过定期复查来治疗,如患者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需立即就医,行手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具有伤口大、痛苦大、恢复慢等特点,腹腔镜手术以其独特优势正逐步取代传统开腹手术。单纯肌瘤切除术有术中出血量大、易形成血肿、术后发热、继发感染等副作用,严重感染时可能要进行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及家庭经济压力[2]。本研究对观察组27例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显著,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0月在我院妇科进行子宫肌瘤治疗的54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7例。对照组:年龄40-56岁,平均(48.2±6.3)岁;病程0.6-2年,平均(1.2 0.5)年。观察组:年龄39-54岁,平均(52.1±1.8)岁;病程0.5-2年,平均(1.3±0.6)年。纳入标准[3]:均确诊为子宫肌瘤;已婚;子宫肌瘤数量小于7个;肌瘤直径大于5cm;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其他恶性肿瘤;子宫黏膜下肌瘤;无法进行配合者。比较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方面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单纯肌瘤切除术,观察组给予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肌瘤切除术。两组患者均取截石位,予全身麻醉,置举宫器,气腹压力维持在12-15mmHg,使用STROZ腹腔镜进行手术,采用trocer改良版穿刺法对肌瘤直径大于8cm患者进行穿刺,第一穿刺点为肚脐上腹中线大约3-5cm处,平移第二、三穿刺点至相应位置,确保三个穿刺点与肌瘤上源距离不小于lOcm。(1)子宫动脉阻断术:在盆壁、骨盆漏斗韧带、圆韧带三者三角区进行腹膜切开,向骨盆漏斗韧带方向剪断腹膜桥,切口长度不超过5cm,分离并暴露髂前静脉和髂外动脉,解剖并找到子宫动脉,对游离子宫动脉进行解剖,游离长度必须超过2cm,使用PK刀(GyrusMedical Limited)闭合子宫动脉,操作时避免损伤输尿管及骨盆大血管。(2)子宫肌瘤切除术:子宫肌瘤位于前壁和后壁的患者采用从右下至左上斜形切口,横切宫底部子宫肌瘤者,采用PK刀切开肌瘤假性包膜及子宫肌层,使用肌瘤分剥器对瘤体进行剥离,使用可吸收线1号连续缝合。
1.3 观察项目
(1)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及住院时间,包括出血量、手术时间等。(2)对患者1年后肌瘤复发、月经情况进行随访。
1.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20.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士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用(%)表示。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及住院时间
治疗后,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l: 2.2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情况观察组1年后随访结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2. 3 讨论
单纯肌瘤剥除术适用于肌瘤直径小于8cm的肌瘤手术,若患者肌瘤直径大于8cm且伴随多个肌瘤时使用此术治疗,易导致患者术中m血量大、手术时间延长、缝合难度增大等。相关研究表明,不易被B超发现的微小肌瘤存在于大多数子宫肌瘤患者,若不对微小肌瘤进行切除或切除不完全,极易导致患者日后复发。
本研究中,观察组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组(P<0.05),观察组术后1年随访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子宫肌瘤患者子宫中血管丰富,术中切除肌瘤易损伤临近血管,造成出血量增多,对手术视野造成影响,易误伤其他器官。阻断子宫动脉能有效减少术中m血量、缩短术中止血时间,进而减少手术时间。动脉阻断后创面仅需进行简单连续单层缝合即可,简化手术步骤,且联合术后未发生创面血肿情况。术后感染的重要原因为焦痂的吸收,因术中出血量小,无需对创面进行对此电凝止血,避免了焦痂的过多形成,有利于创面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术后无感染情况出现,降低了患者复发率,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5]。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肌瘤切除术术中出血量小、术后复发率低、安全有效,应在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邵艳秋,程青基于同质医疗理念的创新型护理实践在子宫肌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5):2144-2147
[2]刘锦钰,杜娟,李晓星等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8):1704-1707
[3]王浩,朱月,严立祥等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24):6330-6332
[4]戴金城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肌瘤切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卵巢功能及生育功能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 35): 87-89,92
[5]甄文明,邹岚,伍洁燕等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肌瘤切除术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及复发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 26):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