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三态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nyzz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文化里,大自然的景色常常是以山水为代表的,所谓“朝采南涧藻,夕息西山足”,在生活的过程中,总脱离不了山川结合的环境。不过即使在这样的中国文学和艺术里,像“峰锷隆峻,吐纳云雾”这样的词句,也早已把水的描叙发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了。换句话说,在自然生态中,物理学对于“水的三态”的解释,早已进入了中国文化,用以表现冰雪和云雾为大自然所带来的活力。前几期我谈到水的变化,这里,我就延伸到冰雪和云雾在摄影画面里的地位与发挥。
  对于冰雪的拍摄,我在这几年为《摄影世界》所写的一些心得里,也曾多次探讨。一年四季里,冬天虽然寒冷、出行困难,却是一个拍照的好季节。冷风吹走了空气中的尘埃,野外一些杂乱的细节也都被白雪所掩盖,净化了画面。同时,低温会把潮湿的空气和流水塑造成意料之外的面貌,俨然童话般的世界。
  冰雪是一项具有全天候拍摄可能的题材。对于天候与风光摄影之间的关系,也许是因为摄影者必须走到郊外来拍摄风光,使得很多人把对自然景物的拍摄定位在云淡风轻的艳阳天里。很少有人愿意在阴雨绵绵的天气里到户外去,即使多云的条件也可能给人带来一份郁闷的感觉。而在空气里的尘埃被冷风所吹走的冬天,蓝天白雪下的大地在阳光下的确是显得晶莹剔透,看来令人振奋。走在冰雪覆盖的田野,大地显得特别开阔,白莹莹的雪地在一片片暗色的树林点缀下,有一份很自然的韵律,看来随意而不凌乱。或近或远的孤树,突出在天际或者旷野里,在寒风中显得苍劲而特别。不过从照片的视觉效果上来说,在顺光下拍摄这样的景色,除了蓝白的色彩以外,往往缺乏更理想的层次、质感与细节时,因此有必要在拍摄时考虑景物的光影效果和画面的构图。
  由于冰雪的晶莹剔透,它们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光线和题材两者之间的关联这个问题上,就成了最重要的考虑。一般来说,雪后晴空的天气不但为画面带来蓝天白雪的开朗,而且由于反光的关系,在拍摄朝阳落日时,前景的雪地可以为画面带来更理想的层次和质感。要达成这样的效果,最理想的角度是当阳光作为侧逆光,也就是阳光在左前方或是右前方的方向。不过有了这样理想的光线时,在画面里景物的取舍和拍摄角度上的选择还是需要考虑到画面整体的构图。我曾经看到一些影友在雪野里拍摄的照片,考虑到光线的方向,也注意到画面里的线条和层次,但是从构图上来说,却没有考虑到画面上的连接,也缺乏突出的强调。换句话说,像那样的照片说明了摄影者注意到拍摄雪地的一些考虑,但是没有让人感受到画面整体的吸引力。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由于冰雪在阳光下的闪光,我们也有必要避免在直射的阳光下拍摄冰块。同理多云天气就成了拍摄流水里或树枝上冻结的冰柱最理想的气候条件。这是因为在散射光下,这些大自然所塑造的“冰雕”的反差不会太过强烈。
  在冬天拍摄冰和雪之间的差异,除了光线以外,也有因为题材本身所带来不同的取景。一般来说,一场大雪以后,我们看到的是整片的雪野,这使得我们更容易看到拍摄的景物。相对来说,冰的形成却往往来自流水或是融雪的冻结,这使得在一般的情况下,相比一眼看出去就可以找到的景色,人们更常在河畔水边发现一些“小景”。景色虽小,却有难以想象的形象,拍了下来,说不定还带有一分逍遥而随意的气氛,更不用说它在寒冬岁月里为人们所能带来“身边可得”的乐趣了!
  如果说冰雪的拍摄还有一份“有迹可寻”的规律,云雾的拍摄却更需要“随机应变”的发挥。这是因为云雾是变的因素,所带来的往往是一个突发性的瞬间。不过对于一般摄影爱好者来说,拍摄晨间或是雨后的雾气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雾是一项捉摸不定的题材,它可以增加画面上的层次,也可能会盖一些抢眼的细节。而在中国文化艺术里,雾也带有相当的诗情画意。
  虽然说雾气是因为水汽上升,遇到了冷空气所形成的,它的效果却因为所处的位置和周围的温度而各有不同。就拿山间的云雾来说,一般多出现在雨后,它随着气流升腾变化,涌现在山谷之间。像这样的景色,可以看作是中国山水画的特征。但是从摄影的角度出发,除非在这样的时间里有阳光出现,否则很难有足够的层次和显眼的色彩,不容易得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如果走在云雾围绕的山道上,却往往是一层浓雾,甚至还带有雨点。而一旦这样的浓雾笼罩在整片的大地上,那就成了灰蒙蒙的一片,几乎可以达到“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步。在这样的情况下拍照,虽然可以掩饰杂乱的背景,但突出在浓雾里的前景就变得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画面里的层次与质感。同时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有必要增加曝光,使画面看起来更接近于肉眼的观察。而且像这样的浓雾,除非利用后期数码技术调整,否则往往缺乏色彩。但是这样人为的色彩不是我的追求。我更喜欢去找寻像秋林之类的景色,为画面带来色彩。
  相对来说,我更偏爱晨间的轻雾,它多半形成于昼暖夜凉的季节。在这样的情况下,地面上的积水,在夜凉的气温里形成一层轻雾,覆盖在地面上,而在朝阳的照射下蒸发升腾。元阳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水汽从水田里升起,形成升腾变化的晨雾,涌现在山谷之间,使它成为摄影的热点。几乎每一个人,如果遇到理想的气候条件,都能拍出几张自己满意的照片。不过像这样的情况,其实在秋天的田野、河塘和山沟里也都可能会出现。这是因为经过了整个夏天太阳的照射,任何积水地方的温度都比较高,在一个云淡风轻的秋天早上,一层集结在地表的水汽为大地带来了一分安详的气氛和似梦的幻觉。在朝日初升的时分,轻浮于地面上,光泽鲜明动人。
  在拍摄雾气时,曝光需要重点考虑。一般情况下,阳光照射下的雾气应该是画面里最亮的一部分。而在测光表里的设置却是根据18%的灰度。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根据雾气做局部测光,所得的结果往往使得雾气显得灰暗。所以我们有必要增加1/3~2/3挡的曝光。反过来说,如果选择全画面的所谓“评价测光”,假如雾气升起的部分不在画面的中心位置,很容易使得亮部曝光过度而失去细节。在无所谓“浪费胶卷”的今天,也许最容易的就是用不同的速度多拍几张,慢慢体验不同情况下如何准确曝光。
  从另一方面来说,景物往往因为充满在镜头和景物之间的雾气而显得朦胧,这样不仅缺乏反差和层次,甚至容易令人感觉对焦不实。所以在取景的时候,我们最好能找一些近处甚至有色彩的景物来作为前景。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份朦胧却也可以减低背景的杂乱,净化画面。
  虽然说雾气可以掩盖一些零乱不必要的细节,有助于画面的构图,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漂浮在水面和湿地上的雾气本身也是画面的一部分,它也必须作为构图元素融入画面,否则就容易使画面显得空洞、缺乏平衡。其实,我总觉得雾气可以为画面里的景物“助威”,增加大自然环境里许多题材的吸引力,但是却很难把它拿来“唱主角”。当然,景物的取舍和拍摄因人而异。对我来说,不同情况下的雾气可以带来各种不同的效果。一切都看自己发挥了。
  说到这里,我又要提到云在风光摄影中所能带来的效果和意义。
  在去年10月所写的《动态的大地》里,我把云看作是天地沟通的连接,而它的形成正是由于太阳、地热或是其它用“火”可以作为代表的元素所引发的水汽。“所谓天地交而万物通”的表现,就是建立在“风、雷、水、火”所带来风起、云涌、雾升、雨雪和飞虹等在客观环境里所显示的各种不同气候条件和变化。而这些气候条件和在照片上的表现,并不限于把它们作为题材记录下来而已,它们和光线的结合所能为画面带来的效果几乎可以说是无穷尽的。
  如果说浮在田野、河塘和山沟的晨雾可以为地表的景物带来局部的变化,那么从高处望出去,不论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还是汪洋的海滨,都可以带来辽阔的视野。但是只有在高原上,阳光和从水汽上升所形成的浮云在山丘、河谷和草原上投下交错而充满变化的阴影,在这样天光和地形的配合下,地面上的景色几乎都有了几分动感,使得视野中瞬息多变、不再单调。它显示了一个风起云涌、天地交汇,充满生命动力的大自然。不论个人的文化背景如何,它都会让人感到大自然的动能和自身的渺小,也同时激发出开阔奔放的豪情。
  也许这又把话说远了。不过无可否认的是,水的三态所能带来的效果和变化,确实是风光摄影拍摄上不可少的一面,而对它的表现也只有从对它更深刻的认识开始了。
其他文献
一、数码相机无法取代的大画幅影像的表现力  目前数码相机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流,然而在大幅面、移轴调整和特写拍摄方面,大画幅仍然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难以取代的影像表现力。  1、大幅面  目前,大画幅相机的主流画幅有4×5、8×10英寸两种,此外还有5×7、11×14、20×24英寸等画幅。在底片尺寸上作比较,一张8×10胶片的面积相当于一卷35毫米胶片的总和,大底片使得输出时的放大倍率缩小,其影像的细节
期刊
美国Clik Elite是专为野外探险而研制的高端户外摄影包,该公司拥有25年以上户外背包的生产经验,全部产品和部件均采用国际先进的高端材料加工。  经过多年的努力,Clik Elite以其独特的设计、上乘的品质,享誉欧洲和美洲,如今已成为世界知名的一流背包品牌,在日本和韩国也拥有为数众多的拥护者。今年年初Clik Elite正式登陆中国市场。  Clik Elite在设计方面独树一帜。研发团队有
期刊
数码影像的宽容度大于胶片  摄影中的“宽容度”是一个拟人化的词汇,它是指相机成像时对场景动态范围的容纳程度。如果相机既能表现场景中很亮的对象,又能表现场景中很暗的对象,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台相机的宽容度很大。相机的宽容度,就是指它在一次拍摄中所能表现的场景的最大动态范围。   与“宽容度”的概念相当,在数码影像领域里,出现了“动态范围” 的新概念。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相机厂商非常强调这两个概念
期刊
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亦是摄影大省,商业摄影的发展很早,需求量也很大,因此造就了大批商业摄影师。上世纪90年代初,商业摄影师多是师傅带徒弟或自学成材的,而进入21世纪之后的摄影师大部分则都是大专院校的摄影专业或设计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视觉修养和创新应用给商业摄影带来了无限生机。这些新老摄影师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发扬光大,并为广东商业摄影添砖加瓦。  在广州工作的苏卫学画画出身,与摄影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
期刊
这款D-Light LighTri-310 DL摄影包是一款集时尚个性、功能性、便携性以及保护性为一体的斜肩背摄影包,适合放置体形居中的胶片相机或可换镜头的“微单”相机。它通体黑色的外观十分低调,内部为明黄色,与它小巧的体积非常相配。  这款摄影包是抓拍的好伙伴,双拉链设计可以让使用者迅速打开摄影包顶盖,从准备拍摄到取出器材一步完成。拉开摄影包拉链,摄影包的主体分为一大一小两个空间。大的空间可以放
期刊
2011年4月19日,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照相机械影像器材与技术博览会(简称 P&E)开幕前夕,全球领先的摄影器材品牌曼富图在北京正式发布了2011年最新产品。此次活动也是曼富图品牌在拓展了原有产品线之后首次召开的新品发布会,标志着曼富图品牌不再局限于三脚架及其它支持类产品,还将为专业摄影师、业余摄影爱好者和“晒客一族”提供摄影、摄像相关的包括LED灯、摄影包、摄影服装等全系列配件。  自1972年
期刊
在2011 P&E展厅里,当然少不了中国自有品牌的展位,如专门致力于脚架的广东品牌思锐。思锐公司2002年成立,2006年开始自主研发,2008年进入市场。此次对话思锐,不禁对其短短数年的发展速度感到欣喜。思锐不仅在中国去年的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上位居前茅,还广泛开拓海外市场。在过去两年,思锐品牌走进了德国、日本、韩国、东南亚,美国等海外市场,在这些国家发展了自己的海外代理商。思锐在国外市场反馈良好
期刊
草原  1962年秋,藏北班戈县风景秀丽的纳木错湖畔,星星点点散落着几顶游牧者的帐篷。那一天,就在其中一顶普通的帐篷里,一个婴儿呱呱落地。看着这个长得很结实的男孩,父母高兴地给他取名“觉果”,意思是“勇敢的男子汉”。  高原的生活简单而又艰苦。觉果在纳木错湖畔的草原度过了童年时光,也奠定了他性格的基质。从记事起他就放牧,经常吃不饱饭,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糌粑和米饭。如果遇到灾害碰巧死了一只羊,皮毛交给
期刊
2011年4月22日,中国P&E展会上,凯迅行的保谷滤镜展位特别引人注目,一个认真的日本人正在一台2米多长的滤镜测试仪旁边为来往观众检测他们的滤镜性能,这个人就是保谷滤镜的负责人中野雄二。在接受本刊专访时,中野雄二向我们介绍了好滤镜的标准。  “好的滤镜一定要有镀膜,”中野雄二说,“使用胶片相机时,胶片受光后不会形成反射;而在数码时代,CCD像小镜子一样,会对光线进行反光,进而影响成像。所以镀膜是
期刊
在本次2011 P&E展会凯迅行展台上,由美国Expo Imaging带来的三款实用并具有革新意义的拍摄配件亮相,它们分别是浪客拍任意造型反光板、白平衡镜和蜂巢。针对这三款产品的性能和历史,Expo Imaging总裁埃里克·桑德接受了本刊专访。  埃里克·桑德先生介绍:“浪客拍反光板去年6月在美国首发,它是根据职业摄影师、特别是人像摄影师的拍摄需求设计和制作的。大多数摄影师使用机顶闪光都是在拍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