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之路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ve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觉得许多人在吃喝方面都忽略了一桩十分重要的事情,即大家只注意研究美酒佳肴,却忽略了吃喝时的境界,或称为环境、气氛、心情、处境等等。此种“虚词”不在酒菜之列,菜单上当然是找不到的,可是对一个有文化的食客来讲,虚的却往往影响着实的,甚至决定着对某种食品久远、美好的记忆。
  20世纪50年代,我在江南一个小镇上采访,时近午后,饭馆都已封炉打烊。忽逢一家小饭馆,说是饭也没有了,菜也卖光了,只有一条鳜鱼养在河里,可以做个鱼汤聊以充饥。我觉得此乃上策,便进入那家小饭馆。
  这家饭馆临河而筑,准确点说是店门在街上,小楼架在大河上,房屋下面架空,可以系船或做船坞,是水乡小镇上常见的那种河房。店主先领我从店堂内的一个窟窿里步下石码头,从河里拎起一个扁圆形的篾篓,篓内果然有一条活鳜鱼(难得),两斤不到。买下鱼之后,店主便领我从一架吱嘎作响的木扶梯登楼。楼上空无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见底,河底水草摇曳;风帆过处,群群野鸭惊飞,极目远眺,有青山隐现。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鱼还没吃呢,那情调和味道已经来了。
  “有酒吗?”
  “有仿绍。”
  “来两斤。”
  两斤黄酒,一条鳜鱼,面对碧水波光,嘴里哼哼唧唧,“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低吟浅酌,足足吃了两个钟头。
  此事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间我重复啖过无数次鳜鱼,其中有苏州的名菜松鼠鳜鱼、清蒸鳜鱼、鳜鱼雪菜汤、鳜鱼圆等等。这些名菜制作精良,用料考究,可我总觉得怎么都不及三十多年前在小酒楼上所吃到的那么鲜美。其实,那小酒馆里的烹调是最简单的,大概只是在鳜鱼里放了点葱、姜、黄酒而已。可那青山、碧水、白帆、闲情、诗意又在哪里……有许多少小离家的苏州人,回到家乡之后,到处寻找小馄饨、血粉汤、豆腐花、臭豆腐干、糖粥等儿时常吃的食品。找到了当然也很高兴,可吃了以后总觉得味道不如从前,这“味道”就需要分解了。一种可能是这些小食品的制作不如从前,因为现在很少有人愿意花大力气赚小钱,不过,此种不足还是可以想办法加以补复或改进的,但那“味道”的主要之点却无法恢复了。
  那时候你吃糖粥,可能是依偎在慈母的身边。妈妈用绣花挣的钱替你买一碗糖粥,看着你站在粥摊旁吃得又香又甜,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看着你又饿又馋,她的眼眶中含着热泪。那时候你吃豆腐花,也许是到外婆家做客时。把你当作宝贝的外婆给了你一笔钱,让表姐表弟陪你去逛玄妙观,那一天你们简直玩疯了,吃遍了玄妙观里的小摊头,还看了猢狲出把戏。童年的欢乐、儿时的友谊,至今还留在那一小碗豆腐花里。
  那一次你吃小馄饨,也许是正当初恋。如火的恋情使你们二位不畏冬夜的寒风,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在苏州那空寂无人的小巷里,无休止地弯来拐去。到夜半前后,忽见远处有一簇火光,接着又传来卖小馄饨的竹梆子声,你们感到了饿,感到了冷。你们飞奔到馄饨摊前,一下子买了三碗,一人一碗,还有一碗推来让去,最后是平均分配。那小馄饨的味道也確实鲜美,更重要的却是爱情的添加剂。如今你耄耋老矣,他乡漂泊数十年,归来重游旧地,住在一家高级宾馆里,茶饭不思,只想吃碗小馄饨。厨师分外殷勤,做了一碗虾肉、荠菜配以高汤的小馄饨,却不如摊子上的小馄饨有滋味。老年人的味觉虽然有点迟钝,但也不会如此地不分优劣。究其原因不在小馄饨,而在环境、处境、心情。世界上最高明的厨师,也无法调制出初恋的滋味。冬夜、深巷、寒风、恋火已经与那小馄饨共酿成一坛美酒,这美酒在你的心灵深处埋藏了数十年,酒是愈陈愈浓愈醇厚,也许还混合着不可名状的百般滋味。
  如果你是一个经常在外面走的人,这些年来适逢宴会之风盛行,你或是做东,或是做客,或是躬逢盛宴,或是恭忝末座,山珍海味,特色佳肴,巡杯把盏,杯盘狼藉,气氛热烈,每次宴会好像都有什么纪念意义。可是当你身经百战之后,对那些宴会的记忆简直是一片模糊,甚至记不起到底吃了些什么东西。倒不如那一年你到一位下放的朋友家去,那位可怜的朋友身处荒郊茅屋,家徒四壁,晚来雨大风急,筹办菜肴是不可能的,好在田里还有韭菜,鸡窝里还有五只鸡蛋,洋铁罐里有两斤花生米,开洋(南方方言,指虾仁干——编者注)是没有的,油纸信封里还有一把虾皮,有两瓶洋河普曲,是你带去的。好,炒花生米,文火焖蛋,虾皮炒韭菜。三样下酒物,万种人间事,半生的经历、满腔的热血,苦酒和着泪水下咽,直吃得云天雾地,黎明鸡啼。随着斗转星移,一切都已显得那么遥远,可是那晚的情景却十分清晰。你清清楚楚地记得吃了几样东西,特别是那现割现炒的韭菜,肥、滑、香、嫩、鲜,你怎么也不会忘记。
  近几年来,饮食行业的朋友们也注意到了吃喝时的环境,可对环境的理解却是狭义的,还没有向境界发展。往往只注意饭店的装修,洋派、豪华、浮华甚至庸俗,进去以后像进入国外二三流甚至不入流的酒店。也学人家的服务,由服务员分菜,每上一道菜换一件个人使用的餐具,像吃西餐似的。西餐每席只有三四道菜,好办。中餐每席有十几二十道菜,每道菜都换盘、换碟子,叮叮当当忙得不亦乐乎,吃的人好像是在看操作表演,分散了对菜肴的注意力。有一次我和几位同行去参加此种“高级”宴会,吃完以后,我问几位朋友:“今天到底吃了些什么?”一位朋友回答得好妙:“吃了不少盘子、碟子和杯子。”
其他文献
牛、山羊、绵羊终于和狮子达成协议,以便能够享受平静的生活。由于最近受到怪物(它们在背后都这么叫它)的洗劫掠夺,它们生活在忧虑和恐慌中,如果不好好想个办法,就很难有机会逃离魔掌。  凭着娴熟的打猎技术,一天下午,它们捕获了一只灵巧的鹿。当然,鹿肉对牛、山羊和绵羊而言,味道实在过于膻腥,它们一向以草为食。  根据协议,它们需将鹿肉平分。它们开始抱怨,并一一列举它们是最脆弱的,且毫无自卫能力的事例。最后
期刊
人们都说:爱情——这是一种最高尚、最圣洁的感情。一个他的我深深扎根于你的我之中:你扩大了——你也被毁坏了;你只是现在才开始生活,可你的我却被扼杀了。但是,即使是这样的一种扼杀,也会使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怒形于色……能夠复活的只是那些不朽的神……  (若 子摘自长江文艺出版社《屠格涅夫散文精选》一书)
期刊
听一位老太太闲谈,说起她旧宅的邻居,兄弟二人,隔墙而居,彼此嫉妒。老大有钱,身家上千万,两个儿子生了四个孙女。老二家贫,一个儿子生了三个孙子,第二胎是双胞胎。老二嫉妒老大有钱,老大嫉妒老二有孙子。   老太太叹道,老天爷偏不让人称心。老太太好像是错怪老天爷了,老天爷是不管这些闲事的,是世人都想万事如意。人心不足,人心就不平。   (秋水長天摘自《羊城晚报》2018年4月12日)
期刊
“超人”作家詹姆斯·阿特拉斯曾经这样描述过一群典型的精英名校大学生:他们双修专业,擅长体育,谙熟多种乐器,掌握几门外语,并参加为世界某贫穷地区组织的援助项目,而且仍有精力发展几项个人爱好。总之,于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外,扶贫济困魅力无限。  在《自由》一书中,约翰·弗伦岑这样描述顶尖文理学院的学生:“他们似乎对任何东西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高度悟性。”  这就是我们对当今这些头顶光环的年轻人的印象
期刊
沉闷、多雨的春天,盡管并不太冷,阵阵寒意却袭上心头。春雨连绵无尽,我的心情逐渐陷入黯淡,开始被天气支配。静物(日)小仓游龟  又是一个雨天。我做完零活儿,以最快的速度返回温暖的房子。忽然,一阵清脆、嘹亮的声音穿透淅淅沥沥的雨声飘进我的耳朵。我从后门跑进屋中躲雨,然后,转身向纱门外张望,试图寻找声音的来源。当我静听的时候,那清亮的声音再度响起。我的眼睛聚焦于不远处的丁香丛。时值丁香花盛开,在大团氤氲
期刊
从难处的世界中拔除难处的烦恼,并把可喜的世界即景地写出,便是诗,是画。或者是音乐,是雕刻。详言之,不写也可以。只要能够即景地观看,这时候就会生出诗来,涌出歌来。诗思虽不落纸,而璆锵之音起于胸中;丹青虽不向画架涂抹,而五彩绚烂自映心目。只要能够如此观看自身所处的世间,而把俗界明朗地收入灵台方寸的镜头里,也就足够了。是故无声之诗人虽无一句,无色之画家虽无尺绢,但在能如此观看人生的一点上,在如此解脱烦恼
期刊
在杨絮曼舞的初夏时节,“《读者》光明行动”专家医疗队来到鲁西南腹地的济宁市汶上县、金乡县等6个县区展开了为期8天的弱视儿童筛查。义诊2607人,确诊130人患有弱视。  在汶上县次丘镇筛查现场,一个虎头虎脑、戴着蓝色遮光眼罩的小男孩十分显眼。这个孩子名叫小博,今年快8岁了。与很多弱视孩子较为内向、不善言辞的性格不同,小博活泼开朗、口齿伶俐。他操着一口浓重的方言告诉医生,自己有一只眼睛不好,露在外面
期刊
1914年11月9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小女孩出生了。女孩被取名为海德维希·爱娃·玛丽娅·基斯勒,也就是后来的海蒂·拉玛。    1931年,17岁的拉玛放弃了自己就读的通信专业,跟随当时奥地利著名的戏剧导演马克斯·莱因哈特去德国柏林学习表演。1933年,拉玛主演的《神魂颠倒》在捷克斯洛伐克首映。因为拉玛在里面全裸出镜——这是电影史上第一次有女演员全裸出镜,所以这部电影在很多国家被禁播,也并未给
期刊
郑公未遇时,每裂眦扼腕作恨声曰:“若有际遇,当尽逐阿谀谄佞之徒!”未几,春闱首捷,出知河阳。初入廨,见堂匾高悬,书“琪树甘棠”,又有联曰:“谋略无双士,文章第一家。”均新椠者。公愠,责从吏曰:“何得有此!”吏曰:“百姓闻公将至,群议作此,亦盛德远播故也。”公愠稍息,曰:“盛名之下,恐其实难副耳。”  公询地方情形,吏言一逼嫁夺产事甚详。公识之。越明日,果有嫠妇告叔逼嫁夺产者。公以稔知其事,明断之。
期刊
上海松江区Hana咖啡馆进门左手边,有几个大纸箱,里面用透明塑封袋包好的,是一束束黑色的头发。它们的长度大多超过30厘米,来自中国的各個角落。  过去3年多,有7756名蓄发者,他们一点点等待头发变长,然后剪下,无偿寄给一个名叫“青丝行动”的学生公益组织。  他们的头发,从家里漂流到这个小小的咖啡馆,经由一群大学生的手,寄往假发工厂,经过筛选、制作和等待,在癌症病人的头上得到重生。被送到这里之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