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稻北缘地区早稻毯苗机插品种的研究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bao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常规早籼稻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毯状秧高速插秧机栽插,研究双季稻北缘地区早籼稻品种在毯苗机插条件下产量、穗粒结构、群体消长动态和抗病性等表现。结果表明:中组143、早籼902、早籼310、J16-162和中早33在本区域生育期101~107d,结实率63.8%~76.7%,穗粒数89.5~136.9,产量6.5~7.9t/hm2,穗粒结构均衡,抗病性良好,适宜作为毯状秧机插早稻品种。
  关键词:早稻;毯苗机插;品种;产量
  传统水稻生产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源,随着农村劳动人口转移,生产机械化是水稻现代化生产发展必然[1,2],毯苗机插是当前比较成熟的一种机械化栽植方式。毯苗机机插应用于双季稻生产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余聪华,张洪程等研究发现[3,4],毯苗机插应用于双季早稻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与传统塑盘旱育抛秧和撒直播相比,毯苗机插群体状态更好且总量可控。由于双季早稻生育前期面临温度低、缓苗期长和生长发育慢等问题,毯状秧机插秧苗素质不及抛秧,群体密度不及直播,栽植后存在植伤,机械化栽插对于秧苗素质和品种本身素质有一定要求[5],但目前对双季稻北缘地区早稻机插品种配套研究还较少。本试验选取双季早籼稻品种12个,采用宽窄行毯状秧插秧机栽插,比较其生育期、叶龄生长动态、茎蘖消长动态、产量结构、产量和抗病性等表现,以期筛选出优质、高产高效、抗性好的早籼稻新品种,为该地区及相近生态区的品种布局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田设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境内的台创园施湾村,前茬冬闲田,试验田面积为4200.4m2;土壤理化性质:pH6.1,有机质36.2g/kg,全氮0.85g/kg,有效磷(P2O5)3.7mg/kg,速效钾(K2O)41.0mg/kg。
  1.2 试验品种 常规早籼稻品种12个:中早39、中早25、中早33、中冷23、中嘉早17、浙辐203、嘉早15-143、J16-162、中组143、早籼310、早籼902和早籼110。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12个处理,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以浙辐203为对照;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每品种栽植2个机幅,小区面积120m2(长30m,宽4m),小区间走道宽30cm,区组重复间和试验区四周走道宽40cm,四周设置1.0m以上保护行。试验品种于2018年3月29日统一播种,4月27日栽插。采用毯苗机插秧方式栽插,机插行株距统一为25cm×11cm,每穴栽植5~6苗,大田基本苗为180~220万/hm2。统一大田管理,肥水保持一致,施肥量纯N、纯P和纯K分别为250.0,80.0和200.0kg/hm2。
  1.4 调查方法与数据分析 每个品种定点5株测定叶龄,定点10株测定茎蘖动态,每隔6d测定各试验品种的叶龄与茎蘖动态1次;在水稻收割前,分别调查各品种的抗性情况;每个处理取50穴数测定每穴有效穗数;取6穴测定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收获时随机取样晾干测定千粒重;每小区单打单收测定产量。试验数据用Excel等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并制表。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试品种的生育期 由表1可知,参试品种全生育期在101~107d,全生育期最长的是嘉早15-143和J16-162,均为107d;全生育期较短的是早籼902、中早39和中早33,为101~103d;其中,早籼902生育期最短,为101d。
  2.2 参试品种的叶龄茎蘖动态 由表2、3可知,参试品种叶片总数为11.3~12.5叶,叶片数最多的是中早39,为12.5叶;叶片数最少的是早籼110,为11.3叶。中早25和早籼310高峰苗数最高,分别为840万/hm2和831万/hm2;中早39、J16-162、中组143和早籼902高峰苗数最少,均<600万/hm2。
  2.3 参试品种产量及其构成指标 由表4可知,有效穗>500万/hm2的品种有早籼902和早籼310,其中早籼902有效穗最高;中早25、中嘉早17、浙辐203、早籼110和J16-162有效穗均<400万/hm2。穗总粒数>130粒分别有中冷23、中早33、中早25和中早39,穗总粒数<110粒分别有早籼310、早籼110和J16-162,其中J16-162穗总粒数最低,仅为89.5粒。参试品种结实率在54.6%~76.7%,超过75%的品种有中组143和中早39,低于60%的品种有早籼110和中嘉早17。千粒重在24.3g~29.4g,早籼310千粒重最高,中早33千粒重最低。各参试品种实测产量在5.3t/hm2~7.9t/hm2,其中早籼902和早籼110产量<6t/hm2,中早39、中早25和中早33产量>7t/hm2,分别较对照品种浙辐203增产16.1%、8.8%和4.4%。
  2.4 参试品种抗病性表现 由表5可知,中嘉早17、中冷23、嘉早15-143、J16-162和浙辐203的病情指数>30,中早33和中组143病情指数则<10;中嘉早17、中冷23和嘉早15-143病株率>50%,早籼902、中早39、早籼110、中早33、中組143病株率<10%。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1)参试品种生育期在110d以内,产量在5.300~7.9kg/hm2;其中,中早39、嘉早15-143、浙辐203、中组143、早籼902、早籼310、中冷23、J16-162和中早33等9个品种产量较高,中早25和中嘉早17产量较差;抗病性方面,中冷23、嘉早15-143和中嘉早17在表现较差。(2)综合来看,浙辐203、中组143、早籼902、早籼310、J16-162和中早33穗粒结构均衡,分蘖性较强,生育期适中,抗病性良好,适宜作为本区域及相近生态区毯状秧机插早稻品种种植。但参试品种在本区域不同年份的综合表现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试验观察。
  参考文献
  [1]朱德峰,陈惠哲,徐一成,等.我国双季稻生产机械化制约因子与发展对策[J].中国稻米,2013,19(4):1-4.
  [2]肖丽萍,何秀文,刘木华,等.我国南方双季稻区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35(4):682-686.
  [3]余聪华,郭小鸥,薛晓波.沿江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6(10):94-96.
  [4]唐海明,逄焕成,肖小平,等.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早稻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4,40(4):711-718.
  [5]郭振华.机插与手栽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差异的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09.
  [6]段居琦,周广胜.中国双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218-227.
  (责编:汪新国)
其他文献
当一种表达方式附属于所认可的意识形态时,它就被称为好的表达方式。作为一名平面设计教师来讲,他要通过设计作品来传达一定的设计意图和设计思想,并且鼓励学生创造出更加优秀的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自创建以来,已走过了19个年头。迄今已为社会输送了18万名大专毕业生,现有大中专在校生3.5万人,是我省在校生规模最大的一所综合性高等学校。随着市场经济和高校改革的
2012~2015年,太阳活动进入高峰期,会对工业系统会造成较大的风险和影响。本文归纳了太阳活动对轨道交通设备的影响方式。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磁暴产生的地磁感应电流(GIC)
本文利用高校共青团组织的优势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难题。高校共青团组织应从创建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外部环境、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深化
Stars on and behind the stage fuse an ancient Chinese legend with Western opera    THE legendary Xishi tops the bill of the “Top Four Beauties of Ancient China.” Unlike Helen of Troy, whose face lau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