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碎片里的诗性生活

来源 :陕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jsl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80后”这代人的写作已经全面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被大规模地传播和推广,这已成事实。在这鱼龙混杂的抒写群体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也日渐增多,他们的出手不凡与成熟老练,让人惊异,同时,他们的反抗精神与挑战权威的勇气,也令人尊敬。尤其是在诗歌上的先锋性探索,更是如此。
  处于这种文学背景下的年轻诗人秦客,与大多数诗人一样,其写作经验与动力都是来自于阅读和记忆:阅读,当然是受前辈诗人的影响,秦客说他曾经受惠于韩东、于坚、伊沙和杨黎等人的诗歌,自己的创作有着“非非”的取向。至于记忆,有过去的记忆,比如对童年的回忆和怀念,还有当下的记忆,比如对书本知识与他人话语的创造性延伸。无可置疑,通过阅读和记忆所表现出的诗性与美感,都是秦客在片断式的思索中去竭力发现和探寻的。
  可以说,秦客绝大部分诗歌都是靠记忆碎片拼接起来的,它们组成了一幅幅生活百相图,诗人于此尽力接近自然与真实,接近人性与常识,接近审美世界里艺术的真谛。通过记忆和感悟完成的抒写,有一种真性情在里面,让我们能够顺利地切入和触摸到一个诗人的成长,同时也让诗人能够见证自己的写作和人生历程。所以,记忆碎片与生活图景作为秦客诗歌中的关键词,是贴近日常的,只有这样的抒写才会有直指人心的力量。在《1997年4月5日》《春天的回忆》等回忆性的诗歌中,秦客就是用一个怀念与追忆的精神核心在支撑着书写现实的景观,以此修复记忆,还原真相。
  “猎人/举起枪/射落了飞鸟/想,如果我也有翅膀多好/树林里/偷窥的雌鸟/想,如果我能有一只枪多好/就在这样的一个下午/有了很多的想法”
  ——《片断》
  就像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卡卜斯的书简中所忠告的那样,诗歌中最好的方面,似乎就是那些“生活的断片与声音”。所以,一个优秀的诗人应该“走向内心,探索你生活发源的深处,在它的发源处你将会得到问题的答案……”①捕捉生活中瞬间的“断片与声音”,于自由的词语转换中,直抵事物的核心,并获得一种整体性的审美感受。
  惟其如此,秦客的诗歌往往都比较短小,几乎都是在不超过十五行就解决问题,这样的诗歌虽然短小,但更需要诗人有着良好的把握节奏的能力,否则就可能因为跳跃性过大,而造成诗性的流失。秦客倒是在这方面把握得还比较到位,更多的时候在冲突的高潮处恰如其分地结束了诗行,留下一种意味深长的内在美感。
  我看见过邂逅/我也曾遇到过邂逅/那是在龙山的火车站/在冬天龙山的十二月里/我看见过一个怀孕的少妇/围着一条粉红色的围巾//我曾这样写道/有一个怀孕的少妇/围着一条粉色的围巾/坐在我的旁边/在一首关于邂逅的诗里/她曾这样出现过
   ——《邂逅》
  对“邂逅”这种当下状态的瞬间捕捉,其实是一种自觉感怀的情绪流露,诗人用这样的方式理解世界,也是个人记忆对历史场景的重新拼接与再现使然,它通过记忆与联想维系住了一种灵动和优雅。在秦客一些回忆朋友的诗歌中,梦境与现实的反差所造成的命运冲突,让人下意识地会感觉不知所措,会感觉人生如梦,如《马小明》这首诗,就是通过对诗人初中同学马小明的回忆式梦境与现实命运的对比,营造了一种令人疼痛而又无奈的效果,从而让整首诗有了极为强烈的反讽意味。而在《假象》《做梦》《在街上无望地寻找一个朋友》《我想写得又真又假》《写小说的下午》《停电》等诗中,虽有叙事上的精确,但并不枯燥,而是带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淡淡的忧伤情绪,这样的诗歌表面上似乎是一种零度的情感,但暗藏在文字背后的却是一份孤独的性情,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学上“轻盈的迷惑”(张大春语)。恰恰就是这种“迷惑”与暧昧,构成了诗歌中最不易察觉的诗意部分。虽然一些诗人有着涉笔成趣的想象力,有着夸张的感性修辞,但秦客没有以这样的方式来写作,他是以自己的内敛与克制在营造另一种诗意的氛围:没有表面的激情四溢,却有着内部的暗流涌动,没有言辞的花里胡哨,却有着笔力的宽广高远和视野的开阔明亮。
  
  二
  
  自从第三代诗歌运动以来,生活化越来越成为诗人表达诗意的方式,这种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来者。在“80后”诗人中,秦客也不例外,他的诗歌不仅在现实和记忆中表现出生活化,即使描写静物,也呈现一种写实性的诗意。比如《有关一幅中国画》《那支长枪》《无定河》《葫芦》等这些关于静物题材的诗歌,在热闹与喧嚣的生活背后,却透射出一种几近被遗忘的情感。就是这样不被我们注意的事物,却让我们的诗歌生活在物质外壳的保障下,更显得富有精神质量。“杯子现在看起来更好看了/青瓷逐渐在我的手里发出了光芒/一道一道蓝色的线描/就像一行行跳跃而出的诗句”(《杯子》)这些在现实与想象中穿行的句子,透出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气息,其行文虽很放松,但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气韵。
  生活化是秦客诗歌中最真实的流露,不管是现实还是梦境,都离不了对生活本身的尊重和抒写。“一些风吹来了/带来阴沉和凉意/午后的阳光/彼此多了些暖意/死去的都活来了/活着的活得更好或死去”(《情绪》)。这种情绪是我们与世界近距离接触的记录与审视,简洁明了。诗人通过对自然细节进行情感化处理,对人生有了整体性的洞察与观照,值得一再回味。而《梦里梦外》这样的诗里,诗人通过对幻想与梦境进行纯粹个人化的演绎,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种模糊的美感,而诗里蕴藏着广阔的精神空间,且富有很强的现代意识。
  我们天天在一起/并不是为了能在一起睡觉/我们天天在一起睡觉/并不是为了没完没了的寻欢作乐/我们天天寻欢作乐/并不是为了爱情/我想,有一天我们终究会变老的/我们变老的时候/我们摇摆着走在街上/在别人看来/就像一对恩爱到老的夫妻
   ——《爱情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爱情之语,朴素、绵密而悠长,诗歌技巧都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个性化的抒写中了。《一个人的夜晚》《回家》中有一种温馨的气息,令人舒心畅快;《像一场阳光》《油菜花》《春到成都》又夹杂着抒情的因子,有一种与心灵对话的活力与情怀;《送诗人朋友上路》《龙山的第一场雪》《龙河》等有一种大气的节奏,且呈现出一份隐秘的欢乐;在《立秋》中,诗人虽然遭遇了生活的背运,但反倒显出一种乐观的情绪,一种坚韧的力量。这些诗里有诗人对存在的赞美,有对自然的隐秘联想,有对现实的理性体悟,就如同博尔赫斯在他的小说中所说的那样,“仿佛水消失在水中”,有一种知性与空灵的美学意蕴,此所谓“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像《虚构一场雪》这样的诗,呈现出的心灵想象既不空洞,又展示了自己的个人眼光。
  在冬天写下/虚构一场雪的到来/划掉了末尾的三个字/雪还没有到来之时/无需过多地抒情/天气阴沉/市民沉闷/鸟们低处缓慢飞行/没来得及结冰的水面/偶尔冒着几个气泡/虚构天空、鸟、人、湖泊/看起来快要下雪了/如果还不够/那么,要从一只猫开始/那只虚构的猫/在客厅的沙发上眯了一小会/懒洋洋地开始在房间不停地走动/从客厅走到阳台/借助阳台一高一低的凳子/一跳一跃上了有着护栏的阳台/侧着身体看到/窗外正飘着几片鹅毛/雪啊
  ——《虚构一场雪》
  从这种虚构与现实交叉的生活化描述中,我们发现秦客对孤独有一种特殊的敏感,这种情绪一直影响着他的写作,他曾经说过:“写作的动力来源于孤独,孤独的时候习惯写一些东西来发泄,后来就开始把这个习惯延续了下去。现在看来,它是我认识和观察的一个方面,这个方面我将一直延伸下去。”②秦客写过一首诗,题目就叫《写作》,从诗中可以看出他需要的宁静环境,就是一种孤独的氛围,这种孤独不是对外部世界的隔膜,而是从内心里渴望灵魂的安定,它便于自由的思考与表达,为自己的心灵图景建立一份备忘录。《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游在城市的鱼》《冬眠》等诗歌就是在丰富与拓展这种心灵的备忘。“这些年我在城市游荡/很多像我一样年轻的朋友/仍然或即将打算在城市游荡/一条游在城市的鱼/往往不能再被称作为鱼/城市里缺水没有水草和淤泥/鱼在很多时候/不能像一条真正的鱼/在水里自在地畅游/往往它会像鲨鱼一样地生活”(《游在城市的鱼》)。在城市中的孤独感纷至沓来,而且我们会清晰地发现这种孤独感给诗人带来的敏感、怅然与迷茫:城市的环境让年轻人不能自如地伸展,只能以鲨鱼般的勇气与敌对的姿态,才能获得生存的权利。尤其是《冬日的孤独》这首诗,更是直接道出了诗人在生存面前的困境与尴尬:“喧闹的大街/干雪仗的场地/形形色色的饭局/这些都成了/无法摆脱的事实/它们成了我虚构的记忆/我将置身于孤独和怀旧之中”。如果说此前的孤独是一种隐而不显的事实,那么这首诗歌就是最有力的证据,令人震撼。
  在秦客的诗歌中,不仅人有孤独的情结,动物的孤独与被弃,也让诗人充分表现出悲悯的情怀,如《大毛和二毛》《一只猫在街道上舞蹈》等诗歌中,对猫的平实抒写与超越性的爱,于欢快、纯静、悲伤与同情的基调中,让我们见出动物们心性的可爱与生命的脆弱,同时也折射出爱怜的大面积消逝与人心的普遍性荒凉。
  
  三
  
  虽然描述的场景有些琐碎,但秦客的诗歌中有着文学细部的真实与纯粹的精神维度作为支撑,时代感与历史感愈显理性和清晰。在他很多抒写现实经验的诗歌里,那些生活场景,时而具体可感,时而虚无缥缈,诗人不断追问,不断消解,也不断反思,最后总是出其不意地表现出自己丰富的智慧与精彩的生活。比如说《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整首诗就在一种内在荒诞的叙事中展开与完成的,诗人想象三个怀孕的男人与一个瘦高个的女人组成了家庭,接下来的戏剧化情境看似荒谬,实际上有着非常隐秘的真实,这种荒谬与真实在想象和事实之间自由转换,显示出诗人一种独特的诗学趣味。在《面目全非》《饭局》《失眠一种》《一年的时间有多长》等诗歌中,诗人通过想象建立了荒诞和幽默的氛围,诗中大量出现一些生活悖论的冲突,这些或极端或荒唐的场景,恰恰是诗人从平淡的生活中走出来,向另一种人生存在发问的方式,这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让自己的诗歌在人生的每一个基点上都留下鲜明的注脚,因为这才是面对过去与未来世界的根本。
  办公室看起来很像是病房/住的久了能生出一种病/把生活和工作搞乱/把所有的欲望/写在一张很像病历的稿纸上/每日地生病/每日地又自我治疗/用西药缩短病情/用中医的态度去根/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半的时间在生病/剩下的另一半在接受治疗
  ——《办公室》
  办公室生活将现代人异化得脆弱不堪,它是生存之根,也是地狱之源,一个人的尴尬就是如此赤裸地遭遇的。通过阅读秦客的诗歌,我们总能感觉他的写作与工作经常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作为一本杂志的执行编辑,更多的时间被用来忙于组稿、改稿、审稿,以及设计、排版,甚至包括印刷和发行等杂事,在这样一种紧张的状态中,诗人仍没有放弃写作,着实令人敬佩。然而,从工作的缝隙中挤出时间来写作诗歌,恰恰构成了诗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通过《星期八》这首诗表达了这种感受。
  把一周七天的时间挤成八天/让属于自己的星期八/在睡梦中安稳度过/睡梦中的星期八/通常有做不完的事情/购买一周的生活/偶尔也会去访友/或淘一张碟和一本书/星期八看似很像星期一/在数字的延续中/星期八又是任意的一张纸牌
  ——《星期八》
  生活虽然被异化与改变,但是诗歌还要继续。在《写诗是件很累的事》中,秦客流露出了对写作诗歌的看法,那种直白的感受,在我看来,独立而真实,但又没有失去诗人的思想个性。除此之外,在《诗场》这一组极富创新精神的诗歌里,秦客让诗歌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重新获得了一幅让人心生敬意的面孔,因为诗歌里隐藏着独特的人生历程、智慧与经验。
   “诗是有场的/这些年来/我一直寻找着/为此,我去过大河、小河/走过沟壑千万的高山/一马平川的平塬/还有那些沙地、湖泊、古迹/严格意义上说/我不是一个合格的旅行家/顶多算上一头不停奔波的驴子/踏门出游/只为与某古人的一次接近”,“写过诗,戴过帽/不能代表已经是诗人了/有的人一辈子没有写过诗/已经是诗人了/他一生就住在诗场里”,“我的诗场/随着我的走动而在/随着我的走动而走”。从这样的组诗中,能见出一个诗人的风度与气质,也能见出他的精神与个性。在务实与务虚的自由发挥里,在生活与诗歌的相互影响中,诗人活得就是一个气场,气场的存在所暗示的是一种内在的标准,也是一种自觉主导人生的姿态。
  秦客说他曾受“非非”诗人的影响,我们从他的诗歌中也能看出这一点,但“非非”诗歌精神已经被很多人曲解,并变质,现在有些过于泛滥,以至影响了很多年轻的诗人的创作,致使他们的诗歌变得极端口水化,部分甚至完全地丧失了诗意。胡兰成曾经说过:“文学有节气,如五月的竹笋,头一批出来的顶好,末后的就差了。”③“非非”诗歌刚出来时属于创新,后来被人模仿得混乱不堪,几近成为语言垃圾。对于当下来说,口水化诗歌的局限性显而易见,所以当这种泛滥的美学潮流过去之后,年轻诗人们应该有所突破,提高诗歌的难度将变得越来越迫切,以让口语诗在那些朴实的外表下,获得一种美感和力量。秦客早期的一些诗歌也有着“非非”的痕迹,但他后来注意到了理解简洁的误区,并试图调整。比如在《日出和日落是一样的》《早晨》《一匹骆驼》《鸽子或者乌鸦》《一个杀手》《圆通寺》等诗歌中,我们就体验到了一种与某些“伪非非”式网络诗歌不同的风格,它们更富有精神内质。由此可以看出,秦客的诗歌一方面继承了“非非”诗歌的冷静、克制与审美的逻辑,另一方面他让自己的诗歌增加了难度:人生的荒诞无处不在,他们是诗人在强劲的想象中完成的诗意叙事,这种探索看起来虽然很写实,却彰显出陌生化的效果,并隐含着诸多新的变化与可能性。
  秦客曾在王也对他的访谈中说过自己的写作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其实,我们从他的诗歌中,也看到这种线性的变化轨迹:从《假象》到《冬日风景》,从《就像我曾经小学的同学》到《西安鸡毛》,从《距离与风景》到《高原的河》,是一种从物化描述到人性抒写的演变,这一过程也是诗人诗艺成长的经历和佐证。诗歌的历史见证了他继续前行的路程,而他留下的,却是对这一代诗人最诗意的记录和备忘。
  
  注释:
  ①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第5页,冯至译,三联书店,1994年3月版。
  ②王也《秦客:与王也对话》,载《80后诗歌档案》,第119页,丁成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③胡兰成《文学与时代的气运》,载《中国文学史话》,第95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1月版。
   (刘波,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栏目责编/许筝
其他文献
为了全面摸清陕西文学队伍以及创作现状,建立陕西文学的翔实资料库,广泛动员陕西文学创作力量,营造浓厚的文学创作氛围,促进我省文学大繁荣,进而达到多出作品、多出人才的目的,省作协于2008年2月中旬至4月底,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一次大规模的文学普查活动,全面普查新形势下陕西文学组织、文学队伍、文学创作现状,重点调查中青年作家,70后、80后作家,打工族、漂族作家,残疾人作家,网络文学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样态
期刊
【内容简介】中国狮子的艺术形象丰富,材质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石雕狮子。大狮子固然伟岸,但就民俗性来说,小石狮则具有独特的契合性和实用性。陵墓、殿堂、庙宇和衙门的石狮虽然也关乎民俗,但炕头石狮、灯台石狮、镇宅石狮和“财神”石狮的民俗性则更加集中和典型。本书在对传统文化和民俗深入探究的基础上对富有地域特色和民俗内涵的陕北小石狮进行了富有条理、思路清晰的研究和探讨,从造型特征、艺术风格
期刊
时间:当代、夏夜  地点:某居民小区  人物:老梁  李大姐  高三    幕启:(小区花园一角,条椅、石凳)  梁(拿喇叭高声叫喊着怀抱小狗过场)哎……谁家丢了一只小狗,丢狗者今天晚上到小区花园,前来认领小狗,哎……谁家丢了小狗了,名贵的小狗……  高(肩扛一块牌匾,牌匾上写着“拾狗不昧”四个大字,露出一副狡黠的笑容,结结巴巴地对观众)嘻嘻,稀……奇!捡到狗……不要,还贴出认狗的广告,到处呐喊,
期刊
在文化部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大赛上,我市推荐的舞蹈《吉祥腰鼓》和小戏《山歌情》荣获政府最高奖--群星奖 (表演奖)。此外,定边县图书馆荣获群星奖服务奖。  群星奖是文化部设立的全国群众文艺创作政府最高奖。每三年一届,内容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法、摄影和事业服务奖。2007年是第十四届群星奖的评奖年,全省共有6件作品获奖,我市就有2件,是历届成绩最好的一次。  近日,省文化厅为
期刊
在陕北,窑洞内外的炕头狮、镇宅狮、财神狮和灯树狮等是当地的一种民俗使然。石狮子虽然张口不说话,但是能显灵减灾。陕北老乡们以为,一个人只要积德做善事,狮神就会保护其全家,如果说他们心中藏有的福泽和石狮子有关联的话,那么我的藏狮和书写更是与陕北民俗小石狮息息相关。  陕北是一块本真的、原生的黄土地,在陕北如今的方言俚语中我们能倾听到远古的音韵,而从陕北小石狮子的面相上就能感受到陕北地域的“羌胡”风貌。
期刊
2008年4月5日上午,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竹园村墓地的“报界宗师”张季鸾先生的墓碑前,摆满了凭吊的鲜花。  全国新闻界代表、省内各新闻单位、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及张季鸾先生后人等200余人,参加了张季鸾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并前往先生墓地祭扫。张季鸾名炽章,祖籍陕西榆林,生于1888年3月20日,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奠基人、著名的报刊政论家和记者,曾任孙中山先生秘书。1941年9月6日,年仅
期刊
“如果说我们民族的精神思想和传统在精英和典籍的文化里,那么我们民族的情感与个性便由民间文化鲜明而直接地表现出来。  “然而,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里,都有一些民间文化和遗产死去。它们失却的无声天息,好似烟消云散。  “能够让自己的文化损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吗?能够叫后人完全不知道这些伟大的文明创造吗?  “我想,我已经基本讲清楚了为什么要这样做(抢救与保护民间文化遗产)了。”
期刊
日前,神木文联单振国的又一长篇小说《一样的月光》刊登在《安徽文学》2008年第4期。  近年来,单振国的作品不断刊登在国内一些有影响的杂志上。他的长篇小说《爱的另一只眼睛》发表在《长篇小说》2008年第2期,短篇小说《母狼》被《传奇·传记文学选刊》选载后,又被《意林·金故事》选载。散文《陕北的羊群》被《散文选刊》选载后,又被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精短美文100篇》收选。小小说《红日熔金的秋天》
期刊
路遥是陕北人民的骄傲,是黄土高原孕育的文学奇葩,他像红艳艳的山丹丹花一样,怒放在陕北不起眼的山原沟峁间,给生活在这块干旱贫瘠土地上的人们带来生机和希望,路遥和山丹丹花一样已经成为陕北黄土文化的象征和符号,向世界昭示着陕北人民特有的青春、激情、浪漫和梦想。生于黄土地、葬于黄土地、在黄土地上放飞文学梦想的路遥终其一生无限热爱、眷恋生他养他的黄土地。大学毕业后的路遥因工作需要虽然离开过黄土地,但是身处异
期刊
近日,广东省《作品》杂志举办的“金小说——全国中短篇小说大赛征文”评奖揭晓,我市清涧籍作者惠雁的中篇小说《母土》获得二等奖。  小说关注了当下从城市失落而归的伤残劳动力的生存,反映了土地、村庄对于这些伤残劳动力的承载及温暖拥抱。如果说其中渗透了丰厚的陕北文化底蕴,不如说小说渗透着深厚的、温暖的人性的赞美。尤其可贵的是,整篇小说仿佛是流淌在一首乐曲中,缠绵、凝重、苍凉又温暖。  《作品》举办 “金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