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体质训练策略实践研究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少年体质下降是世界性问题,因此小学体育课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青少年体质的重要课程,如何利用有效的方式增强学生体质,已经成为了当前学校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体质指人体的质量,作为人体健康状况的衡量标准之一,体质的好坏影响着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体质训练与人体形态结构、正常生理功能、代谢水平以及心理因素等息息相关,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有效的训练项目提升学生的体质,成为了体育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对小学课堂体质训练策略及实践方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质训练;策略;实践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高速发展的阶段,人体各器官和组织正逐步发育,身体的各功能状态也逐渐改善和调整[1]。在此阶段进行有效的体质训练,能够延缓器官退行性改变,从而提升身体素质,降低与生活方式相关疾病的发生概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了现今教育过程中,健康素质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从儿童发育时期就以有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体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
  一、小学体育课堂体质训练的意义
  体质简单解释就是指人体的质量,是一种对人体健康状况的衡量标准,也是人体对外界适应能力的实质体现。体质与是从遗传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在后天的训练中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现今体质训练已经成为了人类发展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学习阶段、工作阶段还是生活阶段,其都是影响人健康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因素[2]。体质在遗传学的基础上拥有提升和发展的空间,但会受到身体内部环境以及人体生活环境的约束和限制,因此体质的形成与人体成长的内外部环境有很大的关联。体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阐释,从身体形态的发育角度,体质包含了人的体格、形体、姿势、成分、营养等内容;从人体的生理功能水平角度解析,体质与人体的正常代谢、生理循环、器官功能相关;从身体素质和运动学的角度来看,体质的提升包含了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综合性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体质体现了人体的感知力、个性以及意志品质。因此体质的训练和提升对于青少年而言有重要的意义,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关键内容。
  二、小学阶段体质测试的主要内容
  小学阶段体育教学中,体质测试是重要内容,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的体质训练中,要根据体质测试的内容,结合学生体质测试的实际成绩进行相应的课堂或课外训练,如此体质训练才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小学阶段的体质测试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身体形态,此测试内容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实际发育状况,包括身高、体重、胸围、坐高等等;②身体功能:身体功能测试成绩可以了解学生身体状态以及各个器官的功能状况,测试内容包括血压、肺活量等等;③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小学体育阶段的重点测试项目,内容包括双手握力、爆发力、柔韧性、协调、平衡等等,通常以跳远、调高、仰卧起坐、俯卧撑等运动项目来测试;④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测试可以衡量学生日常的运动状态,包括跑(快跑、慢跑、短跑、中长跑)、跳(助跑三级跳、立定跳远)、投(铅球、垒球、沙包)等等。通过各个项目的体质测试,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以测试成绩为基础依据适当调整和设置训练内容,有利于学生训练自身的缺陷项目,整体提升身体素质,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3]。
  三、小学体育课堂体质训练策略
  (一)速度训练
  速度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分类型和阶段进行,不能一蹴而就,要逐渐提升,在训练类型上可以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三个方面进行。例如短跑可以训练学生的位移速度和反应速度,球类运动,篮球、足球、兵乓球、羽毛球等能够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速度耐力训练可采用长距离间歇跑、短距离间歇跑以及各种形式的组合跑进行训练。
  (二)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在小学教学中以短跑为主,课辅助球类投掷,如铅球沙包等。短跑可以训练学生的短期爆发力,提升学生腿部的力量,在课堂训练期间,通常以50米短跑和100米短跑为主,训练前要求学生做好准备和热身活动,以免突然的力量爆发致使运动受伤。大腿力量的训练则以深蹲、蛙跳等训练为主:上肢训练可以以俯卧撑进行,通常训练中8个1组,每一组结束休息片刻,每节课 5 组;腰部力量以仰卧起坐加转体进行训练[4]。
  (三)耐力训练
  耐力训练不仅是提升学生体质的重要训练项目,还是提升学生意志力以及抗挫能力的有效方式。耐力训练是体质提升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其它高强度训练的重要支撑力。在小学阶段,耐力的训练一般以为主,无论是体育课堂还是课间操、早操阶段,尤其是冬天,適宜的长跑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耐力,并且促进学生血液循环,有助于提高内脏功能,特别能增强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质。
  (四)柔韧训练
  柔韧性是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质训练和提升的重要训练内容,主要训练学生的关节活动幅度,提升学生的肌肉、韧带的伸展能力,柔韧性训练可改善学生常坐的肌肉僵硬度,且避免剧烈运动过程中的肌肉、韧带受伤。在课堂中可采用方法体前屈、课前体操、拉腿、踢腿、蹲立等项目进行训练,有训练基础的学生可适当增加单杠、拉伸肢体、压腿、下腰等项目,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柔韧性,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体质测试成绩进行综合性的训练,循序渐进逐渐提升训练量,以免过度训练学生的身体无法承受。
  参考文献:
  [1]卢桂兵.运动干预对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59-61.
  [2]孙有平,范洪彬,季浏.梳理与反思:60年来中国学生体质力量素质测试的科学性考量[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03:7-13+24.
  [3]甄志平,毛振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指标体系结构与嬗变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02:1-9.
  [4]郭可雷.“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理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104-112.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变革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转变,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也随之有了新时期的转变。技工院校的语文课程对于提升学生自身科学文化素养及思想政治水平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和积极推动力作用。本文主要分析技工院校在语文教学方面存在的现状问题,以职业素养为导向进行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策略的研究,以期为技工院校实现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一定参考.
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高校劳动教育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应结合时代要求分析当下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找寻资源,构建思路,通过加强价值引领、优化实践体验等措施解决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矛盾,探寻加强和完善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举措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积极作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与可靠接班人。
【摘 要】在垒球比赛中,双杀技术是在比赛中会出现的局面之一,但是一大部分内场场员在处理双杀局面时,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游击手这个防守位置是整个队伍的枢纽,她的防守能力较强,防守的范围大。游击手是双杀局面里重要的人物之一,一垒手、二垒手、投手接地滚球时她起到进位的作用,还有游击手接地滚球时,她需要完成一接一传的基本技术。本文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游击手双杀的防守站位;游击手接地滚球双杀时一接一传的重要
期刊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考察法等研究方法,研究了陕西省双高院校体育教师现状;找出了陕西省双高院校体育教师存在的基本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论述了双高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