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也是弱势群体

来源 :文化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av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远潇们是不是“无病呻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惑?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博士的称谓,既不会使你卑微,也不会为你增添光辉,这只是一个正常的求学过程。你的所得取决于你对社会的贡献和你走向社会后的自己的奋斗,而不仅仅因为你头上的博士帽。
  
  当年我收到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我没有感到多少兴奋,更多的是矛盾、沉重、复杂,因为“读博等于赌博”的说法已经广泛流传。
  读博一年多以来,除了生活的单调、学术探索的艰苦之外,我感受最多的,还是生活乃至生存空间的日益逼仄。
  在学业方面,学术界学富五车、素养深厚、能以人格魅力指引学生一生的导师也有,可惜在导师中占的比例不高,更多的是这样三种导师:一种是对学生不闻不问的导师,对学生采取放羊式管理,一周不到机房也没人过问。第二种导师导是导了,可惜是误导—— 指定的研究,不是脱离实际就是落后于前沿多年,也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未来发展。第三种导师虽然招学生时也希望学生有学术成就,但“吾爱真理,但吾更爱实惠”,他们更喜欢让博士生做赚钱的项目。至于报酬,自然是远远低于市场价格,给多给少,全看导师的良心,这也是许多学生称导师为“老板”的原因。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研究领域很窄。与硕士生的应用创新不同,博士生是要求理论上有所创新的。在分工越来越细、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专家时代,我们只能集中于一个非常小的领域,跟踪国际前沿,不断挖掘,才有可能取得一点儿创新或进展。热门专业还可以和社会有接口,其他专业就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了。以我的管理专业为例,乍看还是热门,可惜成功人士都自有管理心得,迫使这个专业的博士生只好钻到数学和理论模型里找出路,做出来的成果往往难有用武之地。
  我们的视野也很窄。条件好的学校还购买了国外论文的数据库,需要的资料可以在线查阅,图书报刊也较丰富;条件差的学校连基本的研究条件都保证不了。做研究最好的方法是与国际同行交流,但这样做的前提是参加各种会议。参加国内的会议,费用加起来也要几千元;国际会议更不用说,论文发表就要至少交300美元,想到国外开会还要花上万元。许多学校规定经费由导师管理,很少有导师愿意为学生出这个钱。我们只能闭门造车,水平自然可想而知。国家投入科研和博士生培养的经费并不少,但有多少能真正用于博士生的培养,尤其是让我们自己支配到学术研究和交流上?
  我们的就业去向也很窄。企业一般不愿为博士这样的高学历者付高薪酬,到高校当老师或进研究机构,就成了大多数博士毕业生的首选甚至惟一选择。而高校和研究机构里已有不少在职读博的人,还有越来越多的海归,我们想进去并不容易。即使运气好进了高校或研究机构,面对的又将是学风浮躁,造假成风,贫富不均。我们不得不反复问自己:事业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专心做学问的,现在吃不开、没市场,将来会有吗?拿了学位就是为了去钓大鱼吗?
  在生活方面,我们的生活圈子很窄。三点一线为主的生活可以用“三位一体”来形容:一个狭小的床位、一个固定的机位、一个随便的食堂座位,加上一个瘦弱的身体。
  更重要的是,微薄的收入无疑让我们远离了许多丰富的生活。以我为例,每月享受国家规定的500 元生活费,而学校住宿费每年要1000 元,扣除探亲路费、电话费这些开支,每月可支配收入也就300 多元,勉强够吃饭吧。而有的学校和院系连500 元都保证不了!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不去兼职?可是如果专业不是工科或热门的,想做全职的人尚且比比皆是,就业困难,哪个单位想要兼职?就算能找到,导师允许吗?自己的研究还做不做了?
  交往圈子也很窄,我们平时接触的除了同一实验室的人就是学术上有交流的人,我身边走向大龄的同学越来越多,而他们中大多是很优秀甚至很有魅力的。女博士生很容易成为大龄青年,成了别人眼中的“第三种人”,逼得她们大呼“我不是灭绝师太”。
  而让我们痛苦和寒心的是,关心我们的人很少。大概除了管理部门和部分导师了解我们的窘境,社会上几乎没人知道我们的情况,更别说理解了。也有人认为我们在象牙塔里悠闲自在、无病呻吟,或者因为少数挂羊头卖狗肉的博士生而对我们整体印象不佳,认为我们大多也是沽名钓誉之徒。
  我们希望的是,公众对于我们这个群体保持平常心,多来关心一些最好,不关心也不要鄙视挖苦;我们也不需要光环,那不能当饭吃。今年年初IT业有人累死后,许多公司减少加班、增加福利,可几个学校的博士生跳楼后,却没看到或听说谁来关注一下我们的生存状况。说实话,我们经常觉得自己就是被误解的弱势群体。
  我们是中国青年,渴望着为中国的腾飞贡献力量,可读书这么多年之后,我们却成了在越来越窄的人生道路上徘徊的人。很多同学有和我一样的疑问,谁能告诉我们,出路在哪里?
  (窦英空摘自“搜狐网”刘宏图)
其他文献
一个年轻的企业家捐助了一对乡下小女孩。她们是孤儿。他为她们支付学费,每年到她们的村子去一次,看看她们。  一天晚上,企业家参加完一个宴会,回来的路上,刚好经过小女孩家的巷口,心想,进去看看吧。于是把车子停在路边,走向巷子深处。  到了,轻轻地敲了几下门,门开了。屋里,她们给他搬凳子。这时,企业家觉得眼前闪了一下,是那种老式日光灯亮着之前的那种闪。原来,屋子里亮着的是一盏昏暗的电灯,是女孩拉亮了日光
期刊
2006年夏天,在德国留学的中国青年杨立从波恩港出发,沿着莱茵河开始了他的自行车旅行。  一天,当他来到莱茵河沿岸的一座小镇投宿时,却被几名身着制服的警察拦住。德国国内的治安相当不错,几名警察对他也很客气,在仔细询问了他从哪里来之后,彬彬有礼地把他请到了警局。不明就里的杨立非常紧张,向警察询问缘由,可是对方对情况也并不清楚,说是受一个叫做克里斯托的小镇之托来寻找他。  来到警局不久,杨立就接到从克
期刊
那天是星期天,我和老婆带着孩子开车去买东西,走的那条路是一条可供5 辆车同时通行的单行道。那天阳光明媚,视野良好,我走在靠右边的道上(日本是靠左行驶的),快走到中央大道的交叉点时,我刚确认了前面是绿灯,准备匀速通过的时候,正前方突然出现了一个骑自行车的老太太,我万万没有想到我的前面会突然出来一个人,考虑到后面还有孩子和老婆,我下意识地先踩了一半刹车,再把刹车踩到底。尽管这样,老婆和女儿还是来不及发
期刊
整治一位环保局的朋友坚持说“整治”来自他所在的行业。那是十年前的事情了。那会儿,“整治”正流行在所有的行业人士中,特别是行政官员,他们的使命就是“整治”各种各样的事(如果遇到麻烦的话,还要“整治”各种各样的人)。我居住的城市,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整治”所有的道路,这是项非常有意思的、“可持续性”的工作,至少我门前的这一条,已经给“整治”好几次了。除了道路,“整治”的对象还很多,我曾听一个主人许诺,
期刊
这是个有点儿尴尬的边缘年纪:比起中年要年轻一点儿,比起青年要年老一些。年轻的背影尚在眼前,中年的嘴脸已经在门口等得有些不耐烦了。到底是一条不归路,脑海中孕育着气象万千的人生景象,咬咬牙顶风冒雪地往前走吧,因为,回是回不去了。  阅历有了,不过世故也有了;经验有了,当然手腕也有了;成熟有了,然而沧桑也有了。得失之间,哪个多一点儿,哪个少一点儿,恐怕只有自己清楚了。  即将中年,千辛万苦,地位是多少弄
期刊
中国人要住什么样的房子,开发商说了算,搁八十年代,有个三十平米的屋子都得弄成“伙单”,至少挤两家,做饭上厕所得排队。二十年之后,摆在中国人面前的常是一百六十平米以上的大房子,光厕所至少两个。每天开车,听售楼广告里到处吆喝哪哪哪在等待最后40 位邻居,后来一打听,每套房子全上百万,想当人家邻居,把自己孩子都卖了也未必能如愿。  前几天在百盛门口碰见以前一个同学,他当年因为干什么都嘀嘀咕咕的,所以落了
期刊
新单位离本市人气最高的商业街很近,这使经常因为晕车不能闲逛的我如获特赦。午饭后没事就去转一圈。起初,去服装商城,一天下来便发现在这个素有诚信、平民之称的商城内,一套普通内衣也要二三百块,毛衫、外套之类更不用说,千八百属平常,不由得一声叹息。然后去情侣在吧、心语星愿一类的店,那里面都是些很精致的小东西,比如卡通手套之类,倒是一般女人都喜欢的,而且也承受得起,但是久了也腻。后来去逛皮草,在这种地方,就
期刊
萧红不长的一生里,大致跟过三个男人,每一个男人对她都不好,第一个男人曾与她订婚,但萧红莫名其妙地跟另外一个男人出走了,过了一段时间再回头找这位未婚夫,被对方家人逐出门外。这未婚夫也似是个有情有意的,把萧红安置到一个地方,两人同居数月,等到萧红的肚子渐渐大起来时,未婚夫突然无影无踪了,结合整个事件来看,简直像个有预谋的报复。但是,就算是一个报复,仍比萧红后来遇到的男人对她还要好一些,起码这个男人给她
期刊
连降几日大雨,我所居住的城市里的一些街道积水成河,个别地方居然不会游泳的人不敢出门。据我的一个朋友说,他开着自己的车在回家的路上,开着开着,忽然就变成驾驶“私人潜水艇”了。  我很庆幸自己没赶上“潜水”!  这天傍晚时分,终于雨过天晴,浓郁的草木汁液夹裹着泥土的清香从窗口涌入房间,久违的艳丽彩虹居然诱人地挂在天边一角。我走出家门,路面上散碎的水洼星星点点,几个孩子高兴地玩着跳青蛙的游戏。我深深吸了
期刊
一个长假下来,好几个朋友瘦了。  有朋友发寒热,嗓子哑着,三请四邀,就是不出来。  朋友们似乎都在忙着休闲:有一个朋友大年三十飞普吉岛,那里天气比较热;有一个朋友大年三十从海南岛飞了回来,那里气温热,人气却是太冷清。  有一个朋友在欧洲度假,把信用卡刷暴了,电话命令我打钱进去。我忙了一天,跑了好几个地方,腾挪转借,才完成了他的任务。看来,他在欧洲的“休闲”也不轻松,这样花钱的日子一定是蛮累人的,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