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影星刘江、牛犇讲述配角趣闻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uq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演了一辈子小角色的黄宗洛,前些日子去世,社会各界深切缅怀。和这位“龙套大师”一样出色的黄金配角,还有两位:刘江和牛犇。只看名字,您可能没什么印象;但一看照片,保准能记起他们的精彩。
  你那么坏,老婆敢跟你睡吗
  有一句经典台词:“我胡汉三又回来了”,你一定不会陌生。从话剧《白毛女》中的地主恶霸“黄世仁”,到电影《地道战》里的“汤司令”、《闪闪的红星》里的“胡汉三”,他饰演的大多是反面角色,并将角色那骨子里的“坏”演绎得淋漓尽致,刘江成为中国影坛上最为有名的“坏蛋”之一。
  1925年,刘江生于哈尔滨一个贫民家庭,13岁就辍学到社会上做童工谋生。1946年,他参加解放军后进了文工团,并参演《白毛女》等话剧。1958年,由广州军区话剧团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后,他才开始学习电影表演。聊到饰演过的角色,刘江感慨道:“谁不想演红花呀,但都演红花,谁又来演绿叶呢?”就是这样一个“大绿叶”,把坏蛋演得活灵活现。1974年在拍摄的《闪闪的红星》里,刘江扮演了大地主胡汉三,“我对胡汉三的理解就是凶、狠、毒。在演这个角色之前我确实是下了很多苦功的,看了很多的资料,研究了那段历史”。正是这个角色,让刘江走向演艺生涯的高峰,让他多了不少影迷,“他们很欣赏我的表演,跟我友好交流,还有些人来跟我开玩笑……走着路,我感觉到好像后面跟个人,一回头,那人跑到我跟前大喊:‘我胡汉三又回来了。’”回忆起这段经历,刘江自己也忍不住大笑,“哈哈哈,电影放映后,我就不敢上街了,一下子红起来了,走在街上也会有人叫我的名字了,还有人要签名。我们大院里还有人跟我开玩笑,‘你那么坏,你老婆晚上敢跟你睡吗?’”几十年反派演下来,刘江外出时常被观众喊作“汤司令”、“胡汉三”,最终刘江只好戴上墨镜再上街。
  如今,87岁高龄的刘江精神不错,说话铿锵有力。很难想象,他曾经受过两次癌症的折磨,面对病痛,他豁达而坦然,十分想得开。这种乐观的情绪也贯穿他的生活,“这些年我常跟人说,我的目标就是活到90岁,过了90岁,每多活一天都是赚了的。我是想通了,人反正是要走的,我得胃癌也十几年了,现在也活得挺好的,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他平时的日子过得简单又规律,“平时就看看片,看看光盘”,有时间就会四处走走,散散步。作为铁杆足球迷,看球也成了刘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还是个音乐迷,从古典、流行到民族,他什么都听。虽然现在不接演电影,但他依然很关注文艺事业,守着电视“央视频道,全部都看”。为看一部好电影,他会特意前往电影院,“实在不方便,就买光盘看”。
  流浪儿童成为影视常青树
  牛犇参演过近百部影视剧,因电影《牧马人》、《夫唱妻合》等,成为“最佳男配角”,拿下三次电影百花奖和一次电影金鸡奖。而在网络上,有关影视“常青树”牛犇的资料非常少,且有的说他出生于1935年,有的说是1937年。关于这一点,牛犇证实说:“我其实是1933年出生在天津的,原名不叫牛犇,叫张学景,家里比较苦。”
  六七岁时,父母因贫病交加在同一天去世,牛犇与哥哥相依为命。10岁时,他随哥哥流浪至北平。哥哥在当时的华北电影公司(抗战胜利后成为中电三厂)当司机,和电影人有所接触。1946年,导演沈浮拍《圣城记》,主演是大明星谢添和白杨,谢添力荐这位苦孩子小同乡出演片中人物“小牛子”。还是个孩子的牛犇太贪玩进不了戏,屡试不成。谢添冲过去一个大嘴巴,牛犇疼得直流泪,他倔强而委屈的神情正好符合电影情景……从此,影坛多了一个小童星。
  《圣城记》拍完以后,认识牛犇的人都开始叫他“小牛子”。1948年,牛犇要赴香港拍片,临行前他请谢添为他更名,“谢先生翻开字典指着‘犇’字说,‘学景,现在大伙都叫你小牛子,就再添三只牛吧!’‘犇’者跑也,自奋不停,从此,我也就像牛一样在银幕上跑了一辈子。”继《圣城记》之后,他又在《山间铃响马帮来》、《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牧马人》、《泉水叮咚》、《棋王》、《活着》等几十部著名影片中扮演各类角色。对于过往影坛生涯,牛犇说: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有股牛脾气。老伴常说:“你是我们家最让人担心的人,每当你出去拍戏时我就特别怕家里电话响起,因为好多次报来的不是平安而是险情。”在我从影的半个多世纪里,受过太多伤。记得拍《红色娘子军》的时候,一条狼狗没有驯化好,扑过来对我就是一口,连骨头都被咬碎了。拍《吴承恩与西游记》的时候是三九严寒,我掉进两丈深的水池,不仅冷得休克,还摔成骨折……要不是那股子牛劲儿,我恐怕坚持不到现在。
  邢大军据《快乐老人报》牛犇、林树京、贺雅佳、钱欢青、李岚/文
其他文献
看过电影《知音》的人,不会忘记“侠妓”小凤仙吧?小凤仙何许人也?蔡锷死后,小凤仙到何处去了?此人的后半生是怎样度过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京城名妓结识蔡锷  据有关史料记载,小凤仙家原是浙江的旗人,其父姓朱,母亲是偏房。因不愿受大老婆歧视,其母带着她离开朱家单过。不久母亲病逝,一位姓张的奶妈收留抚养她,所以她就改姓张。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那时张奶妈带着小凤仙正在浙江巡抚增韫(子
期刊
近日,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演员工作委员会会长唐国强现身中国电视编剧首届(南京)讲坛,就历史剧戏说成风、知名演员片酬虚高等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雍正王朝》之后,也出了很多王朝戏,但赢得好口碑的剧很少,“戏说没问题,最怕现在历史剧‘胡说’!切不可作为一种风格推行。”对于名演员片酬过高,唐国强笑言,“我到60岁才算想明白了,给我开高片酬的戏,好不到哪里去!”  戏说无理,胡说可耻  唐国强自述自38岁开始拍
期刊
德国总理默克尔8月30日率阵容强大的代表团访华。这是默克尔总理任内第六次、今年第二次访华。本次来访的豪华阵容除“铁娘子”总理默克尔外,还包括财政部长朔伊布勒、副总理兼经济部长罗斯勒、外交部长韦斯特韦勒和环境部长阿尔特迈尔等在内的7位部长和两位国务秘书,还有20多名高级商务人士随行,其中包括空客母公司欧洲宇航防务集团CEO汤姆·安德斯、西门子公司总裁和大众公司总裁。  8月3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
期刊
在美国,有一位妇孺皆知的老太太,大家尊称她为“摩西奶奶”。1860年她出生在纽约州格林威治村一个贫穷的大家庭,母亲生育了10个孩子。摩西童年时代只受过零星的教育,12岁就离开父母,在别人的农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27岁时,她与托马斯·摩西结婚,像母亲一样,她也生了10个孩子。  后来摩西奶奶重回纽约州,在一个农场生活,一晃近20年。她整日忙着擦地板、挤牛奶、装蔬菜罐头等琐事,但还不忘抽出时间刺绣。
期刊
这张照片是在62年前的1950年拍摄的。当时我15岁,正在北京市女一中读书。我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1949年3月份经过当时已经是中共地下党员的同学陈葆华介绍,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共青团前身)。  1950年寒假,我到当时已经是解放区的河北省徐水县北贺寿营村的姥姥家过寒假。这时村里正在进行土地改革。贫下中农们欢欣鼓舞、热热闹闹地准备着过翻身解放后的第一个春节。村干部们和县里派下来的工作组没黑天
期刊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却永远不会忘记中学时代的那个5月6日。那一天,我很早就兴奋地起了床,穿上昨天晚上就叠平压在枕头底下的新花布衫,梳好两条长长的辫子,背起军布书包上学去。那天可算是我十七岁人生最灿烂的日子——我入团了!  太阳显得格外亮,云儿更是洁白,天真蓝啊。我迎着朝阳朝着学校走去。教室的早晨洁净明亮,一面红色的团旗已挂在了黑板上方。我的脸颊由于激动变得红彤彤,心跳是快速的有力的。当我举起了右手面
期刊
36集青春都市题材电视剧《北京青年》近期在北京卫视热播并引起观众热议。导演赵宝刚试图通过该剧倡导一个关于青春的全新理念——“重走青春路,改变中前行”。赵导希望“能对北京青年乃至中国青年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影响多少是多少。”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冯远征、李强、马羚、王志飞、赵世坚、张弛等6位曾经的北京青年,了解他们是如何走过青春之路的,以及对如今北京青年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冯远征:当过待业青年、干过
期刊
姜武是家喻户晓的“影帝”,成名后,他一心忙事业忙应酬,一度忽视了妻子和女儿。最终妻子的40封家书,让他感悟到幸福真谛:幸福就是和家人在一起。  影帝丈夫游离家庭,贤淑妻子苦心应对  2008年6月,在剧组蛰伏了3个月之久的姜武,风尘仆仆返回北京的家。一进家门,妻子宋妍就对他说道:“我早就和几个姐妹约好了,你一回来,咱们几家就结伴去摘樱桃。”姜武说:“不巧,已有朋友约我去打高尔夫了。”  姜武泡了一
期刊
我是1940年开始做新闻工作的,1989年9月离休。如今已是耄耋老人。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记忆犹新。三次死里逃生,是往事的一页,也是那个年代一个老记者的侧影。  第一次死里逃生  1941年1月7日,“皖南事变”发生。国民党当局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在闽、浙、赣等地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当时我在由范长江领导的国际新闻社金华办事处工作。1月25日傍晚,几个国民党特务闯进我们办事处,不由分说,把
期刊
职业:东城分局永外派出所社区民警  经历:已经从事社区民警工作21年  有这样一位好民警,他长年扎根社区基层,为老百姓调解“芝麻绿豆”纠纷,帮大伙儿解决生活困难,还要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保一方平安……47岁的社区民警王琪,1997至2008年期间获个人嘉奖8次;1997、2004年度获廉政爱民先进个人;2009年获东城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前不久的评选活动中,王琪获得东城区综合治理“十佳民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