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伟大的废墟

来源 :旅游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te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飞机快要在雅典机场降落时,邻座的男孩子用迫切的口气问他爸爸雅典有什么美景。长着络腮胡子的父亲想了想,说:“Ruins.”然后拉过男孩的手,在他掌心里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拼写出来。
  是的,Ruins,废墟。英语世界里,这个词汇更多是被用在文明遗迹上。人类传承文明的方式很特别,每达到顶峰,必伴随一场毁灭,而标志文明登峰造极的伟大建筑则以废墟的形式散落在历史深处。
  比如爱琴海文明。比如希腊。比如雅典。
  
  一头扎进废墟里
  
  中午时分,乘机场巴士进入雅典市区。一个人们看似漫不经心却又倾尽全力建造的潦草城市,红瓦白墙的高楼与风蚀斑驳的废墟形成强烈的对比。
  酒店大堂经理阅人无数,一眼看出我初来乍到,伸出手指按住我手中地图中心的一座地标,上面标着Hadrian's Arch。
  


  来到哈德良拱门时,才明白大堂经理的用心——这里是新城和老城的界碑,往上直到山顶属于Ruins区,朝向山下是雅典新城。拱门建于公元132年,其实是罗马时代的一座凯旋门,但建筑风格与巴黎和罗马的凯旋门截然不同,基座属于古希腊科林斯风格,拱门顶上是一座亭架,柱头雕有毛莨花叶纹饰,拱门背面刻有不同的文字,字迹虽已漫漶不清,但仍可辨认——朝只有325米远的雅典卫城的方向刻有“这里是雅典,即提修斯城”,相反的方向刻有“这里是哈德良城,而非提修斯城”。
  我从拱门下一穿而过,不经意间发现隔路相望竟是被欧洲建筑史上尊称为“残存十三柱”的宙斯神殿!没想到以前只在明信片上才能窥见一斑的两座雅典名胜,距离如此之近。
  宙斯神殿是古希腊的宗教中心,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0年。据说整体建筑从未完成——每近完工,雅典就会与其他城邦发生战争,并总是战败,胜利者进入卫城之前也总要焚毁山下的神殿。最后一次毁灭发生在公元前86年,罗马帝国统帅苏拉(Sulla)攻占雅典,不仅将未完工的神殿彻底拆毁,更将大量石柱和雕刻好的建材作为战利品运到罗马,直到今天,古罗马广场上还能看见这些来自雅典的大理石。
  而宙斯神殿原有的104根科林斯柱,也就仅存13根,用残缺和沧桑映衬着山下的雅典。
  
  高高在上的卫城
  
  卫城坐落在海拔150米的阿克罗波利斯(Akropolis)山顶,是雅典最大的文明遗迹。希腊文写作Ακρόπολη,意即“高处之城”。事实上,古代的雅典多山多水,这样的卫城每座山顶都有,只是都已灰飞烟灭而已,仅存这一座。
  卫城看上去近在咫尺,走起来却很累人,不仅要爬山,还要穿越近千米的考古挖掘区。那些坑坑洼洼是当年寻找卫城遗址时大规模挖掘留下的,时常有好事者三五成群拿着小铲在粘土中翻找文物。
  我在咖啡亭花4欧元买了一杯“高价”可乐,坐在一截残断的大理石上休息。3月24日北京奥运圣火在距离雅典370公里外的奥林匹亚举办盛大的火种采集仪式,影星章子怡被拒绝入内,只好来到雅典游览卫城,当时她也坐在这块石头上休息,记者问她走得这样累,还上去吗?章子怡笑靥如花地说:“我的心早就飞上去了。”
  当时这块大理石周边围满了记者,现在却阒无人迹,空荡荡的废墟上一对夫妻带着孩子正挖得不亦乐乎。我刚喝了两口可乐,那个七八岁的孩子一声欢呼,真的挖到一个浅粉色大理石小花瓶,兴高采烈举着给父母炫耀,然后一家人欢天喜地把它交给卫城门口的警卫,周围很多人为他们鼓掌,在众人赞赏的目光中,小男孩骄傲得不得了!向上没走几步——那是什么?台阶上一台免费饮水机!我买可乐的4个欧勒啊……
  卫城的建筑格局为标准的扇形,午后阳光映照中呈现出粉红色。广大的废墟中,巴特农神庙(Parthenon)、依瑞克提翁神庙(The Erechtheion)和尼基神庙(Temple of Athena Nike)占据比例最大。
  在希腊神话里,卫城是雅典守护神雅典娜一场恶战,从海神波塞冬手里夺下的,害得波塞冬倒拖飞叉败走爱琴海,从此再不回来,专门在茫茫海上兴妖作怪,像《西游记》中躲在流沙河里的沙和尚那样:“饥寒难忍,三二日间,出波涛寻一个行人食用”。为了庆祝胜利,雅典人在卫城建起了雅典娜神庙,也就是现在这座巴特农神庙位于卫城正中心,分前殿、中殿和后殿,庙檐石柱之间用92块大理石浮雕连接,每块浮雕都有一幅天神交战的场景;庙顶东西两侧的墙上也饰有描述雅典娜的诞生以及同波塞冬争夺雅典城场景的浮雕。
  作为古代雅典最高的祭祀圣坛而收藏了很多奇珍异宝,只可惜在其后的两千年里相继被人劫走——到了1801年,英国人詹姆斯•额尔金更是将巴特农神庙洗劫一空,带走了所有能搬动的宝藏,无法切割带走的干脆砸碎。诗人拜伦为此写下悲壮的《哀希腊》。或许有些人不知道,数十年后,正是这个詹姆斯•额尔金的儿子詹姆士•布鲁斯指挥英法联军攻占北京,1860年10月6日攻占并烧毁了圆明园——一家两代强盗,毁掉了世界上两大文明古国的精华。
  


  至于建在巴特农神殿左边悬崖边际的依瑞克提翁神殿,最著名的是少女门廊 (Caryatides)——六根粗大的石柱被雕刻成六个少女托举着祭台天顶。由于少女的头部须支撑沉重的殿顶,故颈部不能太过纤细,可这样一来雅典少女就失去了美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设计者让少女颈部垂下一缕秀发,增大了受力面而不失其美,再把花篮雕在头顶作为柱托,实在是神来之笔。
  
  一个人放歌古剧场
  
  卫城南侧有两个半圆形的剧场,中间有一道长长的门廊相互连通。
  西侧的名为狄奥尼索斯剧场(Theater of Dionysus)。Dionysus是希腊神话中酒神的名字,古代雅典非常崇拜酒神,每年秋天长达20天的酒神节,夜以继日地在这里上演歌剧。剧场分舞蹈场(Orchestra)和观众区(Theatron)两大部分,约一万五千个座位,散布在附近的山坡上。我站在最远的观众席向下望,剧场里正在举行一场流行音乐会,距离太远以致我看清剧场中央演员的面容,但却能听清每一节乐音——酒神剧场的音效堪称完美无瑕,安静时,即使舞池中央有人喃喃自语,观众区顶端都可以听得一清二楚,当年没有任何音响设备可以借助的情况下,雅典的建筑大师们依然可以保证最远的观众也能听到酒神的声音。
  东侧的阿迪库斯音乐厅(Odeon of herodes Atticus)是一座户外剧场,已经废弃。它建于罗马时代,可容纳6000多人,专门上演古希腊悲喜剧,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和欧里庇德斯的两百多部悲剧都在这里首演。上世纪70年代,在原址一个类似“舞台景屋”(Skene)的屋子里挖掘出很多陶制面具,证明古代雅典人演出时已懂得依靠面具达到造型效果来烘托剧情。这些或哭泣、或顽皮、或鬼脸、或庄重的面具都存放在卫城博物馆,博物馆现在正在搬迁新馆,部分文物无法见到。新馆建在巴特农神庙脚下不足300米的地方,斥资近2亿美元。
  为什么要建新馆?说来有些凄凉,希腊政府希望在这座足够大、足够现代化的博物馆建造好后,英国政府能够归还抢走的巴台农大理石雕像……
  这伟大的而又无奈的雅典啊!
  
  Tips:
  1.前往:希腊属于申根国家,中国公民申请旅游签证后,可以从任何一个国家进入。目前大陆尚未开通直飞雅典航线,可乘坐法航、德国汉莎或中国国航航班在欧洲城市中转,最佳转机城市是意大利首都罗马,往返机票5000元人民币左右。
  2.落地:雅典的通用货币是欧元,可以在雅典机场兑换,一般情况下星级酒店的前台也提供兑换服务。时差比我国要晚6小时,没有大碍。雅典最佳旅游时间是6月至9月,这个时期是爱琴海的夏季,天气晴朗无雨,气温保持在25至35度之间,女士注意防晒。
  3.住宿:雅典毕竟远离欧洲腹地,类似国内的五星级假日酒店很难找到,且价格很高。推荐雅典St.George Lycabettus酒店,五层以上的商务房可以看见卫城的轮廓,双人房价格165欧元起,商务套房345欧元起,酒店天台有一座巨大泳池,灌满碧蓝的爱琴海水,每小时含酒水285欧元,是观赏卫城及雅典市区的极佳地点——地址:2 Kleomenous Street,电话:0030-210-7290711。
  4.饮食:雅典餐厅很多,一般要晚上9点以后营业,早餐要早晨8点钟售卖,便利店?压根就没有这种说法!偶尔遇见几座叫做Kiosk的小亭子,也只卖饮料、香烟和报刊。雅典的工作时间是早9点至下午2点,下午2点之后街上见不到行人,只剩下游人,当地人则喜欢把餐桌餐椅摆到马路边的葡萄架下,一杯红酒,一盘橄榄,几样甜点,阳光从葡萄架的缝隙透下来,照得人昏昏欲睡,有的干脆就睡着了,脸上全是惬意。除了注意营业时间外,还要注意区分穆斯林餐厅。最好的餐厅是Orizontes,是一家兼营咖啡的Restaurant,位于拉卡比图斯(Lycabettus)山顶,可以全方位俯视雅典城。价格奇贵无比,双人普通晚餐(套)不含红酒180欧元,含酒400欧元,需预订,电话:0030-210-7227065。
  5.购物:雅典没有什么特色商品,橄榄油除外,可是飞机不允许携带。不想空手而归,推荐在布拉卡区的Kidathineon街淘一些爱琴海风格的手工艺品,我在这里买了几个回国被人称为“吊死鬼”的希腊长身玩偶,价格在25欧元至50欧元之间。蒙纳斯提拉奇(Monastiraki)广场附近的Pandrossou街有很多家皮草店,不嫌价格超贵的话可以选购。另外,如果运气好,正巧赶上周日在Ifestou路的跳蚤市场,可以淘到很多据说能够带出海关的古董,但一定需要极好的运气。
  6.欧洲人来雅典不外两个目的:一类是以雅典做中转站,到爱琴海深处那些小岛,诸如圣托林、米科诺斯、安提帕罗斯以及阿波罗神的诞生地纳克索斯享受爱琴海的日光浴;另一类则是专程到雅典追寻老城区那些相连成片的ruins。
其他文献
方方正正、高10公尺长6公里的土建城墙里面,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城内房子万余座,全部顶高不超过城墙;全都是一层瓦房或平房,没有一幢草房、土房;全都是木门、木窗、青砖墙、灰瓦顶,不见一块红瓦红砖、一寸石灰墙、一扇铁门、一扇钢窗;84条大街小巷,全都铺满四方青砖,不见一根电线杆子、一盏路灯……  灰天灰地,苍茫一片,马车走在路上,仿如回到春秋战国。  这里,不是什么电影拍摄基地;这里,是生活着四万多
期刊
在亚洲大陆板块中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多年代多民族多文化混杂的文明形式使乌鲁木齐每一条街道都散发着魔幻现实主义的气味——历史与现代,光荣与梦想,阳光与夜色,麦子与黄金,清晨清真寺的喊经声与傍晚街道上宝马轿车的尾气,保守而传统的面纱和烤馕,时尚而前卫的超短裙和iPod耳机……乌鲁木齐成为亚洲巨大的混血的心脏。  而2008年6月17日北京奥运圣火穿越之时,这座混合多元的国际化大都市更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心。 
期刊
如果说教堂是西方文化凝固在大地上的典型建筑符号,那么庙宇就是东方文化凝固在大地上的一种典型符号建筑。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再没有什么造型艺术能比得上这两种建筑,它们同样根植于不同民族的精神世界,同样承载着不同信仰的文化记忆,用不同的建筑风格、宗教仪式和内省方式,跨越国度和族域,在沧桑的岁月中屹立千年,对人类的集体意识产生巨大的影响。  徜徉在澳门这座小城,除了可以随处欣赏到呈现着欧洲文化和艺术缩影的
期刊
我所认得的只是一扇通往黑暗的门。  门外,旧车轴和铁箍在生锈;  门内,被锤击的铁砧发出短促的鸣响,  还有火花,那不可预测的扇形尾巴  或者,一只新蹄铁在水中变硬,嘶嘶作声。  ——摘自(爱尔兰)希尼《铁匠铺》      铁匠在今天越来越少了    “叮当、叮当……”一个健硕的汉子在打铁。通红铁条在铁锤重击下,由暗红而玄黑,汉子专注地凝望着慢慢变形的铁条,思考着什么。旁边,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拉着风
期刊
这500美元包括了在境外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所有费用,甚至上厕所撒泡尿的钱也计算在内,不像某些人报出来的价羞答答地用括号注明这也不包那也不包,有些干脆就不注,蒙得就蒙,忽悠得就忽悠,说得重点是有欺诈的嫌疑,说轻点最起码也称得上哗众取宠。出国前在银行换的美金大约是8元人民币兑1美元,共带了500元美金,在越南、柬埔寨、老挝玩了约一个半月,刚好花完,所以以下即使每笔小的支出有记错,总的费用是错不
期刊
老家湖南永兴有座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板梁,我竟不知道。好友间有位当地的父母官,知我好扛“大炮”,建议我去。  我只笑笑。这几年四处采风,阅村无数,铜子落在青石板上的声音,听来分外刺耳;照相机刚端起就听见“照相要收钱”的话语,热情立即委顿。  “板梁不会。民风很纯朴,村民们还不晓算计这些。”他这话打动了我。3月24日,自驾车从长沙出发,3个多小时后,我们已在板梁的风火墙下忙不迭地按起了快门。     
期刊
克里雅,维吾尔语“飘移不定”的意思。地图上的克里雅河像把尖刀,深深插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沿河南北纵横足足200多公里,都属于同一个村——它就是达里雅博依村。  这么大的村,却只住了200多户人家——他们就是克里雅人。  几百年来,一直如是,从不改变。    一个不知来自哪里的族群      1896年1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最早发现了克里雅人并进行了史料记载。当时他本想弄清楚克里雅河最后一
期刊
都说在以色列驻中国大使馆办签证很不容易,都说应该去埃及办——中国人去非洲玩的越来越多,玩到埃及顺便一办、顺便一玩,多美。  我就是这么办的。不过我想告诉你们:也不见得就有多容易。    你急他不急,没进门先给你一串下马威    在开罗找到了以色列大使馆,才发现检查非常严格。大楼外面,已经有一个检查站。小屋子里面,等办证的人并不多,但是别想着速度就会快,以色列人根本不赶时间——门口等着去!查证件,查
期刊
四川西昌安宁河畔,矗立着数百座巨石垒成的千年墓葬:都是重达数吨、数十吨的石块筑成,墓高2~3米,上覆墓顶石,背后还由大而小排列着一些小石块,如同尾巴。历经岁月冲刷,大石墓已经风化、斑驳,挂满的藤萝,似乎已在上面纠缠很多年了。  古人为何要修建如此巨大的墓葬?又是哪个民族有这样的耐心修建这种巨大墓葬?     邛人:一个视武力为生命的部落      故事要从春秋时的安宁河畔讲起。  安宁河发源于菩萨
期刊
在去往昆明的火车上,认识了高三。他很瘦,嘴唇微翘,眼神清澈透明,黝黑的皮肤是高原生活的见证。  高三说此次是特地请假回老家“过年”的。大夏天过什么年呢?高三解释,他是哈尼族的,家乡每年的6月都要过“磨秋节”,就跟汉族的春节一样隆重。  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高三:是否可以去他家“过年”?高三腼腆地笑,旁边一位四川大姐爽朗地替他答应了。下了车,高三给我留了一个手机号码,坐上长途汽车先回去,我则在昆明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