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时期日趋复杂的俄乌关系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thzd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大民族关系的历史上,苏联时期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正是这一时期两大民族之间的关系演变加速了苏联解体,并奠定了其后两国关系发展日趋复杂化的基调。
  坎坷不平的入盟过程
  乌克兰加入苏联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乌克兰加入苏联的进程一再受阻,几经磨难,这其中包含了许多导致日后俄乌关系磕磕绊绊的因素。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期间,乌克兰各地也纷纷出现革命。俄国沙皇专治政权被推翻后,乌克兰形成了中央拉达、工农代表苏维埃、临时政府地方机关等三重政权鼎立的混乱局面。当时,中央拉达宣布成立自治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并表示不脱离苏俄,但是不承认境内的苏维埃政权。到1918年1月,中央拉达干脆宣布脱离俄罗斯,由此俄乌矛盾升级。为了建立苏维埃政权,苏俄军队大举进攻乌克兰,中央拉达政权岌岌可危,其领导人出逃并联合德军进攻俄罗斯和乌克兰苏维埃政权,德军取得战争优势。1918年3月,苏俄被迫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俄国承认乌克兰独立,并立即从乌克兰撤军,保证同乌克兰立即签订和约及承认乌克兰同德、奥、保、土之间的和约。但这一时期,德国在乌克兰建立了傀儡政权。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奥匈帝国垮台,德国占领军迅速瓦解,苏俄废除了《布列斯特和约》并帮助乌克兰争取民族解放。到1918年11月,乌克兰成立临时工农政府。但是几乎同时,乌克兰小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也乘着反对德国占领者的大规模群众运动成立了民族主义政权,并一度控制乌克兰大部领土。1919年,随着乌克兰苏维埃政权的成立,民族主义政权垮台。在此前后,俄国苏维埃政权击退了协约国对南乌克兰和克里米亚的进攻和占领。1920年,由于乌克兰彼得留拉民族主义政权为了换取波兰承认其为乌“最高政权”,与波兰签订协议,放弃西沃伦和东加利西亚(即西乌克兰)。于是,波兰军队针对当时的苏维埃政权向俄乌发动了战争。1921年,俄国为尽快停战,同波兰签订了《里加和约》,把西乌克兰(西沃伦和东加利西亚)划归波兰。该地区直到1939年二战期间,才重新被苏联出兵从波兰手中夺回,并成为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的组成部分。
  这一段历史极其复杂,乌克兰的版图一直处于变动之中,到1920年加入苏联时的乌克兰也并不是今天的版图,它的领土后来几经变化。二战期间,乌克兰是苏联最早沦陷的加盟共和国之一。一些地区还出现民众支持德军进攻苏联红军的现象。当时,很有名的一支游击队叫“乌克兰起义军”,它的建立者是斯杰潘·班德拉,其目标是争取乌克兰独立。这支军队在二战中既抵抗德军侵略,也与进入乌克兰境内的苏联游击队作战。1943年是该组织的鼎盛时期,人数曾经达到十万。即便二战后,他们还在和苏军作战,并一直坚持到上世纪50年代。
  1945年6月,随着苏联政府同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签署了《外喀尔巴阡乌克兰条约》,将外喀尔巴阡乌克兰(1918年被捷克斯洛伐克占领)划归乌克兰,标志着乌克兰统一版图形成。这既是大国博弈的结果,也是乌克兰人民自己选择的结果。但显然,不是乌克兰所有地区都认同俄罗斯,他们曾经加入过其他国家集团,甚至反对过俄罗斯,或者被俄罗斯抛弃过。这为后来的俄乌民族感情的复杂化埋下了伏笔。
  “高压政策”下的离心离德
  苏联时期,乌克兰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一切要服从联盟中央的安排,而在联盟体制内,俄罗斯一直扮演着其他民族“老大哥”的角色。既然如此,后来所发生的一切不愉快的历史旧账自然就算在了俄罗斯头上。
  从斯大林时期开始,苏联逐渐走向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在政治上,各加盟共和国缺少独立性,一切权力几乎都划归联盟中央,地方自主权力十分有限;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联盟中央还按照专业对各加盟共和国进行区域性分工;在民族政策上,一方面以民族为标志划分共和国,另一方面又加强建构“苏联人”,极力推广俄罗斯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处处突出俄罗斯主体民族地位;在干部政策上,联盟中央对地方干部不是特别信任,动辄怀疑他们的政治倾向,一些民族干部往往很难担任党或政府的主要领导。
  以“高压政策”描述当时苏联的国内形势是比较恰当的。1930年代,发生了震惊苏联国内外的“大清洗”事件。“大清洗”的对象不仅是按照阶级成分、政治立场、宗教信仰划分的,更严重的是,还按照民族来确定。为了防止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其他民族“叛变”,斯大林把波兰人、乌克兰人、在集体化中极力反抗的高加索诸民族和中亚民族列为主要怀疑对象。运动中,包括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在内,大批政治家、军人、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惨遭迫害。实际上,乌克兰在二战中之所以出现一部分民众投靠德国军队的现象,不能不说与斯大林在战前这一时期对乌克兰人民的歧视和迫害有关,一些乌克兰人甚至把德军当成解放他们的力量而欢迎。这就是历史的悲剧所在。
  即便到了上世纪70年代,联盟中央对乌克兰人民的不信任依旧存在,这集中体现在对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谢列斯特所谓“民族主义”倾向的错误处理事件上。当时,联盟中央认为,乌克兰境内之所以出现各种思潮和带有独立倾向的运动,与乌共第一书记谢列斯特的纵容有关,于是给予他撤职的严厉处分。
  可以说,苏联时期所执行的“高压政策”,以及在这一总局面下经常出现失误的民族、宗教、文化、干部等政策,伤害了乌克兰人的民族感情,强化了乌克兰人对作为主体民族俄罗斯的不信任和离心倾向。
  挥之不去的灾难阴影
  在苏联历史上,有两大灾难不得不提,这就是“大饥荒”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这两大灾难所产生的影响至今还在发挥作用。有关“大饥荒”的讨论和争执依然是俄乌两国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尽管已有定论,但是此次灾难的生态影响以及对乌克兰人民的心理伤害却至今挥之不去。
  “大饥荒”发生在1932年~1933年间。按照俄罗斯学者的观点,乌克兰大饥荒是斯大林农业集体化运动下出现的灾难,既有天灾成分,也有人祸成分,并不是特别针对乌克兰人民的,理由是苏联其他加盟共和国如哈萨克也出现了饥荒。乌克兰很多学者则认为,“大饥荒”主要是人为因素,是有人故意制造灾难,以达到灭绝乌克兰民族的目的。   不管哪种观点,一个事实是,当时的联盟中央的确采取了一系列非常错误的政策,如强制搜缴农民藏匿的粮食,集体化过程中逮捕和流放大量所谓“富农”,禁止农民将任何农产品据为己有,将生产资料全部收归公有,禁止任何粮食和制成品运往乌克兰等。这些带有惩罚性的措施,导致到1933年春,乌克兰全境出现极为严重的饥荒现象,而干旱情况又加重了这一趋势。同时,苏联政府禁止当地灾民向外流动,从而使灾情雪上加霜。有资料表明,当时直接因饥饿致死的人口高达250万~480万,其中,乌克兰族占80%以上。这就不难理解缘何独立后乌克兰政府把每年的11月22日定为“饥荒纪念日”。2003年,乌克兰“大饥荒纪念委员会”曾在意大利举行会议并签署声明,要求意大利政府和欧洲议会承认乌克兰“大饥荒”是针对乌克兰民族的有计划的“种族灭绝”。
  举世震惊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于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北部,距首都基辅只有140公里。它是原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切尔诺贝利曾经被认为是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然而,1986年一声巨响彻底打破了这一神话。核电站的第四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实验中突然失火,引起爆炸,其辐射量相当于400颗美国投在日本的原子弹。爆炸使机组完全损坏,八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尘埃随风飘散,致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污染。由于联盟中央在事故发生之初处理不及时,采取能隐瞒就尽量隐瞒的方式,导致事故损失不断扩大,朝着灾难性的方向发展。据苏联官方事件后公布的材料,爆炸发生后三个月内造成31名工作人员死亡,此后15年内可以明确由核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60人~80人,134人罹患各种严重的辐射疾病,11.6万当地居民在事故后被迫从电站周围30公里内迁出(此后共增加移民23万人)。苏联政府为消除事故的影响,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历经数月才控制住火势并最终终止链式反应,其间共有60多万人先后参与事故处理。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者和组织对切尔诺贝利事故所造成的各种损失进行过精确统计和计算,原因很简单,它所涉及的面太广,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损失,根本无法精确计算。时隔25年,在今天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部分地区,当地居民仍然不敢吃地里长的蘑菇和树上结的浆果,据说这两样植物很容易吸收土壤中的核辐射物质。足见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多么深重的灾难。
  克里米亚“礼物”之谜
  在苏联时期的俄乌关系史中,一个特别有趣的事件,就是有关俄罗斯把极为重要的克里米亚地区“送给”乌克兰的故事。
  克里米亚是位于乌克兰东南部的一个半岛。17世纪以来,为了将克里米亚半岛并入俄国版图,沙俄同土耳其进行了九次战争,直到1791年,才获得这一半岛。1945年,举世闻名的苏、美、英“雅尔塔会议”就是在克里米亚历史文化名城雅尔塔举行的,此次会议奠定了战后世界秩序。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克里米亚半岛一直是苏联俄罗斯联邦的一个州,这里长期是黑海舰队的重要基地。
  1954年2月19日,为庆祝乌克兰与俄罗斯结盟300周年,经赫鲁晓夫提议,联盟中央决定,将克里米亚地区作为“永久友谊的象征”划赠给乌克兰,其理由是“克里米亚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经济上有共同性、地域接近、经济和文化关系密切”。
  至于赫鲁晓夫为何想到把克里米亚送给乌克兰,迄今并没有权威解释。不过从赫鲁晓夫的经历和他的个性中或许能得到某种解释线索。
  赫鲁晓夫早年曾经在乌克兰工作多年,乌克兰可以说是他辉煌政治生涯的起点,毫无疑问他对乌克兰怀有深厚感情,此其一。其二,赫鲁晓夫个性比较随性,临时起意的事情不在少数。俄罗斯流传着一个说法,赫鲁晓夫是在酒后酩酊大醉的情形下做出把克里米亚送给乌克兰的决定的。
  有资料说,1953年9月,赫鲁晓夫刚刚当选苏共第一书记,就带领家人飞往克里米亚度假。当时,他看到岛上设施破败、土地荒芜,还遇到过当地居民堵路诉苦,心情很糟糕,于是他临时决定从岛上直飞基辅。一到基辅,他就对乌克兰领导大谈开发克里米亚的想法,这可能是他首次萌生把克里米亚送给乌克兰的想法。
  不管如何,赫鲁晓夫和当时的联盟中央做出这一决定,其字面理由是为了维护俄乌“永久友谊”,但事实是,这一礼物并未留住乌克兰人的心。此后30年余年,俄乌之间各种矛盾逐渐积累,乌克兰境内的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最终,乌克兰成为苏联独立倾向最严重的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举行全民公决决定独立,并决定不参加戈尔巴乔夫倡议的“主权国家联盟”,这是对戈氏倡议的致命一击,苏联全面解体已经无法挽回。
  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曾向乌克兰提出过归还克里米亚的领土要求,但遭到乌克兰坚决回绝。在克里米亚,分离运动一度高涨,因为半岛上以俄罗斯族居民为主,他们倾向于回归俄罗斯或者独立。1994年,克里米亚举行全民公决,80%的投票者赞同克里米亚独立,主张该地区的俄罗斯人拥有双重国籍,将俄语规定为克里米亚共和国第二官方语言。乌克兰中央坚决不允许克里米亚脱离乌克兰,重申它是乌克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不断采取强硬措施,驻克里米亚半岛的军人数量从1.8万人增至5.1万人,加强对克里米亚的控制。俄乌关系因此一度十分紧张。直到1996年乌克兰颁布首部宪法,实际承认以俄罗斯人为主体的克里米亚自治,事态才得以缓解。1997年,俄罗斯与乌克兰签署《俄乌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确认克里米亚半岛归乌克兰所有。
  尽管上述条约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该条约有一个前提是“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时至今日,在很多俄罗斯人眼里,把克里米亚划给乌克兰是赫鲁晓夫的错误,克里米亚任何时候都应该属于俄罗斯。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其他文献
3个月前,问张亮是谁?可能大部分人都会茫然以对。如今,随着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的播出,身为模特的他,知名度不亚于跳水冠军田亮、台湾明星林志颖。他微博上的粉丝量从11万开始猛涨,现已超过1300万。  在“粉丝”们眼中,张亮没架子、会照顾人、长得又帅,对妻子温柔,对孩子有耐心……看到自己的粉丝量激增,他惊喜,同时觉得恐怖,跑去问经纪人:“没人花钱给我买‘粉丝’吧?”经纪人回答:“谁有那个闲钱啊…
疫情防控常态化对图书馆数字资源远程服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基于国内党校系统图书馆数字资源远程服务现状以及现有数字资源远程服务技术两个维度的调查分析,从规划构建合适的
The lights from the parlour and kitchen shone outrnThrough the blinds and the windows and bars;rnAnd high overhead and all moving about,rnThere were thousands o
期刊
一rn如果说今天重读《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仍会落泪的话,那么也是为我们当年的阅读体验而落泪.由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是在1985年上映的,主人公的年龄是16岁,那么她
期刊
通过本次课堂大比武活动,丰富了老师们更多的课堂教学经验,我也听了几位老师的课,从中收获也不少,从而感到讲好一堂课,应该具备以下几点:一、引入要具有课程特色新课引入是学
在初中的学科设置中不难发现,增加了更多具有科学性质的科目,物理这一学科则是其中之一.而教师也大多秉持传统的教学理念、模式,虽然教学具有规范性特点,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
在对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益阳市城镇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社会支持体系从体育文化支持、体育政策支持、社区体育支持、个人社会网支持4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943年12月1日23时30分,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会议商定的《开罗宣言》同时在重庆、华盛顿、伦敦等地正式公布。70年来,作为战后处理日本侵略问题、保证
孩子大了,小小的自行车已经不能再骑,坐上去腿都伸不开,一如当年坐在宝宝凳上腿伸不开一样.rn爸爸准备把这辆粉色的小车子送人,很快便有人认领.下午放学后,爸爸说,一会儿回家
期刊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面临的挑战也愈发严峻,高中政治教师肩负的责任十分巨大,比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受到我国教育体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