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治道的要义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zhou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是否尊儒决定着统治是否上道,是否稳定长久。社会变好,起点是教育,而教育必须以君子养成为目标。社会自治和国家管理要上轨道,关键就看能否形成卓有成效的君子养成机制。创造各种条件,让官、学、商精英均可顺利转换为绅士,则其自会在社会生活现场创造出恰当的自治制度。传统中国正统社会治理模式,可见其与现代价值毫无违和扞格之处。今日中国探寻优良的社会治理模式,传统是绝佳出发点,而非障碍。
  【关键词】   儒家义理  治理主体  绅士组织  士人政府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正在努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此,不能不学习其他文明行之有效的制度,也不能不在复杂的现实中艰苦探索。然而,至关重要的是,这两项工作要中正而有效率,就不能没有文化自觉,理念思考和制度探索不能不在中国文明脉络中展开。从西汉中期起,中国主流的、正统的治理体系,正是以自治为基础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本乎儒家义理
  儒学正在复兴,在学术、社会乃至政治领域。很多人以百家争鸣质疑今日儒家复兴之呼吁和趋势,但追溯历史即可发现,儒家与诸子百家性质,实完全不同:儒家传承、阐明六经,诸子无与焉,而中国治理之道在六经之中。故中国要上道,不能不崇六经,崇经必须尊儒。百年中国之蹉跎曲折,皆因为离经而悖道。儒家秉承尧舜、三代治理之大道,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寻求平衡,保持中道。欲求治理之思想、智慧,不能不进入儒家义理体系。
  孔子不反对政府承担必要的管理职能,但反对国家权力迷信。针对当时正在形成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权力统治模式,孔子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强调个人和社会之自我治理。在孔子看来,这是形成良好秩序之基础。《大学》所说的“修身”,就是个体的自治,“齐家”就是社会最基本单元之自治。有此自治,国家权力介入的必要性自然降低,相反在社会中,存在多元的治理权威。故从孔子开始,儒家就主张自治为基础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秦制之短命给了儒家以实践机会,汉初儒家抓住这个机会,证明了孔子治理之道之可行。由于儒家士人的阐发和坚持,历史上,每个王朝差不多都经历西汉初中期发生的“第二次立宪”:王朝新建立,通常沿用暴力打天下之逻辑,建立国家权力统治架构。而后,经过儒家努力,思想学术上的阐发,教育上的努力,社会自治的构建,以及自下而上的政治推动,一般在王朝建立六七十年时,会有一次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型,此即“第二次立宪”——否则,该王朝会比较短命。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是否尊儒,决定着统治是否上道,是否稳定长久。
  以学为支点
  单纯以国家权力统治所有人,完全可以作纯粹社会管理工程来处理。社会自治却必定始发于个人,逐层向外推展,自下而上地生长。因此,自我治理能否发育,及人们如何自我治理,由人对生命之认知及人际互动之模式所决定。而人对他人的情感模式,对神人、人际关系之认知模式,以天性为本,由教化养成。故一个共同体内人群自治之形态,必由其教之义理和社会形态所决定。结论是:社会自治是道之较为直接的呈现,以教化为基础;讨论社会自治,必须从教化之道入手。
  人类较为成熟的普遍教化之道,无非有二:中国式的,非中国式的。后者是神教,尤其是一神教,以排他的唯一真神信仰为中心。
  中国教化之道与众不同:从尧舜禹时代,即以敬天为本,而以礼乐之文教化万民;孔子将此“文教”予以转型、发展。《论语》中孔子说的第一个字是“学”,孔子本人由学而成圣,孔子也兴学,以“文”教养弟子成为健全的人。孔子不要人信神,只是教人学文,“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即可向上提升生命,乃至于“与天地参”。
  孔子树立自由教育典范,此后历代儒者都以兴学、也即兴办教育为己任。故两千多年间,中国始终有十分发达的私人办学传统:大儒办学,发展明道之学术;三家村学究办学,教养农工商庶民子弟识字、明理。
  中国也有政府办学之漫长传统。汉武帝、董仲舒更化改制,其最为重要的制度创新是各级政府立学校之官,以孔子删述、儒家传承之五经养成士君子。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公立教育体系。它与民间办学分工、合作,构成儒家之教化体系。
  纵观人类文明,孔子发明的、不依靠神灵信仰的学文之教化机制,是最为平实、因而也是普遍的,并最为宽容。在中国,完整的教化体系是“一个文教、多种宗教”:一个文教即孔子之文教,历代政府,只要足够明智,都会尊儒;但尊儒绝不妨碍学术和宗教自由,事实上,两千多年来,世界各大宗教都进入中国,并广泛传播;民间还有各种各样源远流长、而又花样百出的神灵崇拜。数千年来,中国是世界上宗教生态最为丰富的国家,宗教自由、宗教宽容在中国一直都是事实。①
  以孔子之学为中心,一体而多元的全覆盖教化体系有效地教化民众,养成民众以社会自治所需之德,也即塑造人们的公共精神,从而有效地支持自治。这一教化体系还经常创造出自治制度,比如,祠堂是祖先崇拜场所,以祠堂为公共生活中心,民众得以组织起来,展开自我治理。佛教也创立了诸多慈善组织。
  故在中国,社会变好,起点是教育,而教育必须以君子养成为目标。
  士君子为治理主体
  任何形式的治理,不论是社会自治,还是国家管理,都需要合格的主体。儒家之学专门培养具有治理之德、能的人,自孔子以后,名为“士君子”。
  关于君子,今人多从道德角度理解。然而,君子首先是担负特定社会功能之人,即社会领导者。《诗经》、《尚书》中所说的君子就是大大小小的封建共同体之君,也即领导者。正是封建的世袭的君子群体败坏,导致礼崩乐坏。孔子志在重建秩序,故創造教育,以养成君子。目的何在?孔子期望他们领导民众,重建社会秩序。   《白虎通义》这样解释“君子”之义:“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这段话含意丰富:首先,君子就是合群能力出众之人,有领导众人之德、能。《论语》中,孔子从多个角度阐明君子之德、能,如知、仁、勇,正是这些德让君子能够赢得他人尊重,组织分散的个人为群,并让群正常运转。孔子之学、尤其是《论语》,就是君子养成之学,而君子正是重建和维护秩序之文化与社会主体。
  其次,孔子办学,“有教无类”,士君子群体是开放的,不论贫富贵贱,只要学,只要好学,都可成为士君子,也就可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在社会不同层面、领域发挥领导作用。此为中国社会向来政治平等之文化、社会基础。
  今天有人羡慕西方贵族传统、贵族精神,殊不知,贵族身份来自世袭,羡慕也是徒然。其实,中国三代之君子就是世袭的贵族,但孔子对君子生成机制予以创造性转换,此后,所有人都有成为君子之机会,而这些平民士君子在社会各个层面、领域发挥之组织领导作用,丝毫不亚于世袭贵族。
  故在中国,社会自治和国家管理要上轨道,关键就看能否形成卓有成效的君子养成机制,君子是以学文养成,君子必当博学于文,但核心是六经之文。
  绅士组织自治
  《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具体路径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儒家重建和改善秩序,系由己推人,由近及远。士君子欲行道于天下,必定从修身、也即自治其身为起点,而这是社会形成良好秩序的基点,由此,士君子就近推动身边的治理,并向外推展。儒家治道,以个体和社会自治为本。
  儒家文教则源源不断地培养具有治理之德能的绅士。接受儒家教育的大多数士人无从进入政府,乃留在基层社会,以自己的知识及通过学文所养成之德行,在基层社会发挥治理作用,是为“绅士”。当然,还有不少官员,因守孝或致仕,甚至贬黜,而返回乡里,同样凭其知识、德行,尤其是人脉,组织民众,在一定地域内生产公共品。
  基层社会还有相当数量的人,或由于资质有限,或由于教育条件所限,只接受过初步的教育,而后进入农、工、商、医等职业领域。相对于未受教育者,他们“知书达理”,心智开明,具有生命向上的自觉,能以伦理规范要求自己,从而能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社会治理功能。他们属于低级绅士。
  各种程度的绅士发起、组织、领导各种各样的社会自治。博弈论的研究清楚证明,没有士君子之发起和组织,即便每个人都深切感受到公共品匮乏之不便,也不可能自发起来生产之,因为其“喻于利”。中国传统社会之所以以自治为基础,就是因为文教不断养成士君子,而“君子喻于义”。
  近些年来,学界关于社会自治有很多讨论。其实,在基层社会,还有一些残存的传统自治制度,具有君子之德者也创建了新的自治制度,国家对此应予以承认,与之合作。更进一步,创造各种条件,让官学商精英均可顺利转换为绅士,则其自会在社会生活现场创造出恰当的自治制度。
  权力在士人政府
  儒家以学养成士君子,士君子志在行道于天下;其发挥领导作用以创建和维护良好秩序的途径,大约有三:首先,兴学,教化民众,包括士君子的持续养成;其次,在社会层面建立和维护各色自治制度;最后,进入政府,改造和提升权力运作。
  汉武帝创建公立教育体系,同时也依“选贤与能”之大义,配套地建立选举制度,以察举程序,从接受教育之士君子中遴选德能卓越者,进入政府,担任官职。此后,官员结构发生变化,逐渐形成“儒家士大夫”,其主导政府,形成“士人政府”②。唐宋以后,官员遴选程序是科举,但士人政府形态未变。
  “士人政府”是人类政治史上独特而成功的政制:士人政府通常从打天下形成的国家权力统治体制转型而来,经由所说的“第二次立宪”,以文治为纲领;士人政府不是世袭的,而是选举的,人人都有机会进入政府;士人政府也不是依据财富多寡分配权力,而大体上依据知识、德行和能力分配权力。归根到底,士人政府是“贤能政府”。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士人政府是读书人组成的政府,是人类有史以来知识水平最高的政府,经史之学给士大夫提供了丰富的为政智慧。士人政府是学习型政府:士人本来就由于好学而进入政府的,而在官员任上仍继续学习,也因此,士人政府总有政治上的活力。士人政府始终设置有专门的知识和学习机构:汉代的博士、学校、史官,明清的学校、翰林院等,这一点足以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国家”的定义。
  就此而言,士人政府确实是政教合一的,然而,孔子之教不是排他的一神教,而是开放的学文之教,因而更准确的说法是,士人政府是“政学一体”。③这种结构不会压制其他学说和宗教,反而给各种宗教、学说之信徒提供普遍的公民教育,让人们关心公共事务;同时也提供普遍的国民教育,养成所有人之共同体意识。中国之所以维持大一统格局,且规模日益擴大,秘密正在于士人政府的政学一体:给多元宗教以充分自由,以普遍文教维系国家之一体。
  士人政府也有复杂的权力分立与制衡安排,法律的规范和约束在其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此处不赘。当然在这方面,他国行之有效的制度,完全可加以化用。
  近两年来深入反腐暴露出来的问题已显示,大学教育、公务员考试、官员选拔、官员继续教育等环节均存在致命缺陷,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养成今日之士大夫?
  国家与社会分工合作
  士君子既发起、组织社会自治,又组成士人政府,则很自然地形成一种独特的国家-社会关系:分工,合作,而不是分立、对抗。
  现代主流政治、社会,乃至经济理论的基本前提是国家与社会之对立性两分。此理念源于西方,以教会与世俗性政府之分立为背景,在这里,存在两个管治主体、两套管治教义、两套权威运作机制,以及两个完全不同的目标,当然是分立而对抗的。
  然而,在中国,自治的领导者与政府官员是同质的:政府官员和绅士在同一教育体系中接受教育,具有共同的话语、志向、知识、德行甚至能力,因而具有共同体感。
  由于这一共同背景,政府官员对绅士领导的社会自治,大体持认可态度。地方政府官员在处理政务时,与地方绅士之间密切合作,这为社会自治的发育创造了良好政治环境,地方官员甚至维护社会自治。而组织社会自治的儒家绅士对政府官员,也持尊敬态度,尊重国家权威。
  于是,在中国治理体系中,国家与社会之间是合作关系。两者当然并不全然相同,但绝非对立;两者当然存在紧张,但本质上是合作的。社会承担了大量公共品生产与分配功能,因而,政府可以是小的。尤其是地方政府,如县一级政府,基本上是维护安全的司法型政府,民众正常生活所需要之公共品多由地方绅士组织生产和分配。但这种公共品生产和分配活动又不是社会独立完成的,官员常在其中扮演发起、协调的作用。
  国家社会形成合作关系,主动权在国家:国家放弃权力垄断,接受社会的多中心自我治理,与社会各领域中精英合作。而如前所述,这正是孔子的教诲。
  上面简单刻画传统中国正统社会治理模式,可见其与现代价值毫无违和扞格之处。今日中国探寻优良的社会治理模式,传统是绝佳出发点,而非障碍。《周易》复卦《彖辞》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开放而创造性地回归,尊儒,回到中国治道,实为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之最佳路径。
  (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姚中秋:《一个文教,多种宗教》,《天府新论》,2014年第1期。
  ②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
  ③姚中秋:《论政教:另一种政治、政府》,《开放时代》,2014年第3期。
  责编/潘丽莉    美编/于珊
其他文献
习近平两会深受关注的10个精彩言论  1.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  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严惩腐败分子是保持政治生态山清水秀的必然要求。党内如果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政治生态必然会受到污染。因此,必须做到有腐必反、除恶务尽。  2.经济发展不能任性了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转化发展动力。人都是有惰性的,物质是有惯性的。老常态的路
期刊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些新的跟老年医疗相关的医学理念。  老龄化最重要的是要做到预防。当我们说自己老了的时候,其实只是说明自己当下的一个心理状态。中国老人和美国老人尤为不同的一点就是,美国老人看似老了,但他们却不认为自己老了。例如,在中国很多旅游景点都可以看到有许多外国老人,他们背着大大小小的背包到处旅行,而中国的老人却很少这样做。  一个人的健康需要五个方面合理搭配,即:合理的营养、合理的运动、
期刊
【摘要】巡视制度在反腐工作中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如果能将巡视制度和选贤任能相结合,将干部选拔适度“嵌入”到巡视工作中,对于提高我党的政治廉洁性、制度全面性、选贤任能有效性都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巡”出好干部,关键在于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模式。  【关键词】 巡视制度 选贤任能 干部选拔模式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1996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巡视制度,十七大将其
期刊
中国保险学会会长 姚庆海:商业保险参与养老产业,不仅有利于商业保险的产业链延伸,做强做大现代保险服务业,而且有利于构建多支柱、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国民生活负担和政府财政压力。商业保险在养老产业中大有可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委员 牛凤瑞:推进老龄产业健康发展是破解未富先老的必然选择,也是老龄社会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但不等于否定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不等于减轻政府和家庭的养
期刊
【摘要】商业银行80/90后从业人员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思想状况、职业认知等直接影响着银行的绩效和前景。论文通过对某行1185份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指出80/90后人员的自身特质及认知偏差,以及因为价值观、压力、职业前景、薪酬待遇等所带来的思想困惑,分析了宏观环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解思想困惑的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 从业人员 思想困惑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巡视员、研究员、原司长 朱幼棣: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养老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少国家层面上的统筹。政策不配套,社会服务组织欠缺,老年病医院、基层养老机构等资源严重不足等。目前,政府各个行政部门都从自身的职责和利益出发,来制定规划老龄化及其产业、事业的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谢志强: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存在十大结构性问题,需要引起特别重视。例如城乡之间不
期刊
虽然我国经济增长率有所回落,但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更不会崩溃,对中国经济依然应该保持充分的自信。  首先,经济增长率的适度回落没有跌破底线,而且有其客观和主观原因。从客观原因来看,近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一方面是对前些年过度投资强力刺激措施的消化。另一方面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急剧膨胀的企业规模的自动反应。从主观原因来看,也没有必要再保持过去的高速增长,因为只需要保持7%的经济增长率足以实现到202
期刊
【摘要】 十八届四中全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避免冤假错案提供了重要指针。近年来,因非法取证、违法办案导致的冤假错案引发了社会对检警关系广泛的讨论与关注。在深入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与定位检警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关键词】 检警关系 公平正义 检察指导侦查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5.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防止经济增速一路下行,已经不是靠短期的“微刺激”措施、不是靠简单的放松政策、不是靠一个个零碎地推出一些项目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更高层面,也就是从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层面来解决,寻找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中长期持久推动的力量。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后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
期刊
调查说明:  调查时间:2014年11月15日-11月30日  调查方式:纸质问卷调查  重点发现:  ●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周边地区老年人休闲娱乐场所太少”是老年人在生活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其中84.8%的农村地区受访者做出此选择。  ●对于老年生活环境,“乡村的形态,城市的设施”为更多受访者所青睐。  ●当前“家庭养老”仍为八成多以上的受访者所青睐,但同时,七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害怕孤独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