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3年,英国企鹅出版集团出版了刘香成的摄影集《China after Mao》,这本只有96张照片的薄册子以日常点滴浓缩了1976-1983年间中国的政经巨变。
1976年作为《时代》周刊首任驻京摄影师来到中国时,刘香成只有27岁,他将镜头对准珠江边带着黑纱打太极的人们、对准借着天安门广场华灯的灯光学习的年轻人、对准故宫门口身穿军大衣手举可口可乐的小伙子……“新时代已经到来了,我想要报道毛泽东以后的中国。”
这本书在海外先后推出了4个版本,刘香成曾经以为永远看不到它在中国内地出版。他并没有等太久。2011年2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推出了《刘香成: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黄永玉看到这本集子,感慨他对人民和土地“脉脉深情”,“他的作品朴素得像面包,明澈如水,有益如盐,新鲜如山风,勇敢如鹰,自在如无限远云。”
当当网上一位读者留言说:照片比文字会讲故事。这可能是诸多读者留言中最让刘香成喜欢的。这二三十年间,无论是拍是编,他的信条只有一个,“我一直都希望把摄影带到新闻语言的主流地位,而不是说摄影只是文字的辅助。”
“让影像替你说话,让影像替你呼吸,”谦和平易的他说起图片时,言语笃定、不容质疑,“好的图片不需要任何说明。”
“把影像带到摄影之上”
常有年轻摄影师向他讨教,“刘老师,你给我们说一说吧,到底怎样才能拍出一张好图片?”
这个问题难倒了这位世界知名的华人摄影师、普利策新闻奖得主,“说是说不清楚的,我编本画册,你们看吧!”
在淡出新闻一线之后,当年的传奇摄影记者埋首于历史资料图片,用自己那对“会看图片的眼睛”在世界范围内甄选佳作。
2008年7月由他主编的摄影集《China,Portrait of a Country》(《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由德国TASCHEN出版社以英、法、德、日等6种语言全球发行,受到全球150多家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被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评为年度最佳摄影画册;
2010年,他与钟情于中国的当代艺术专家凯伦
1976年作为《时代》周刊首任驻京摄影师来到中国时,刘香成只有27岁,他将镜头对准珠江边带着黑纱打太极的人们、对准借着天安门广场华灯的灯光学习的年轻人、对准故宫门口身穿军大衣手举可口可乐的小伙子……“新时代已经到来了,我想要报道毛泽东以后的中国。”
这本书在海外先后推出了4个版本,刘香成曾经以为永远看不到它在中国内地出版。他并没有等太久。2011年2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推出了《刘香成: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黄永玉看到这本集子,感慨他对人民和土地“脉脉深情”,“他的作品朴素得像面包,明澈如水,有益如盐,新鲜如山风,勇敢如鹰,自在如无限远云。”
当当网上一位读者留言说:照片比文字会讲故事。这可能是诸多读者留言中最让刘香成喜欢的。这二三十年间,无论是拍是编,他的信条只有一个,“我一直都希望把摄影带到新闻语言的主流地位,而不是说摄影只是文字的辅助。”
“让影像替你说话,让影像替你呼吸,”谦和平易的他说起图片时,言语笃定、不容质疑,“好的图片不需要任何说明。”
“把影像带到摄影之上”
常有年轻摄影师向他讨教,“刘老师,你给我们说一说吧,到底怎样才能拍出一张好图片?”
这个问题难倒了这位世界知名的华人摄影师、普利策新闻奖得主,“说是说不清楚的,我编本画册,你们看吧!”
在淡出新闻一线之后,当年的传奇摄影记者埋首于历史资料图片,用自己那对“会看图片的眼睛”在世界范围内甄选佳作。
2008年7月由他主编的摄影集《China,Portrait of a Country》(《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由德国TASCHEN出版社以英、法、德、日等6种语言全球发行,受到全球150多家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被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评为年度最佳摄影画册;
2010年,他与钟情于中国的当代艺术专家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