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教学“度量”的把握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aoyisuifengpia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把握好“度量”。要为学生设立适度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要按照先易后难、由简及繁、由浅入深的原则掌握教学进度;要针对具有不同性格和思维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的高度;要让学生养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新知联系旧知的习惯,拓宽知识广度。
  [关键词]教学;持续发展;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积极性
  数学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是一门有着工具性质的学科。数学教学十分重要,其中小学数学的教学又显得尤为重要,学好小学数学不单单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成长有帮助,更能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头脑灵活性,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教师在教学时应遵循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在对以往的教学过程和规律进行总结与归纳的基础上,制订的指导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小学数学的教学原则包括可接受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调动学生积极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等。这些原则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度量”。笔者将结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从多个方面阐述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握“度量”。
  一、适度——持续发展,保证学生可接受、可掌握
  教学中的适度就是要为学生设立符合他们能力水平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但又不会困于难度过大的问题当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了解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能力水平,以此作为知识教授和方法选择的出发点。教师不可以将教学目标的难度设置得太低,因为这不利于培养学生挑战自我、迎难而上的品质。笔者以小学数学一年级课程为例,讨论如何适度教学。
  一年级教材涉及的知识点简单明了,有“位置”“数字的认识”等基础知识,是为了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知识着手,初步了解数学。因为刚刚从学前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的学生脑中还没有具体的数学概念,所以教材仅仅要求学生能认识数字1~9,能数出插图中物品的数量,让学生在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问题中慢慢地了解数学概念。然而,部分教师认为教材中的这些任务过于简单,于是在没有给学生打牢基础的情况下,直接开始教学四则运算等较难的知识。这样超出一年级学生水平的内容往往会让学生对数学感到恐惧,从而影响以后的数学学习。
  因此,在教学小学数学的过程中,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能力和水平来制订教学计划,既不能超前,也不能落后,这就是适度教学的体现。
  二、进度——循序渐进,帮助学生一点点地进步
  无论学习什么学科、什么知识,学生都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如果不能够严格按照循序渐进原则进行教学,不仅完成不好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務,更有可能影响学生。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时候,所以教会学生不要好高骛远,不要急于求成,一步一个脚印尤为重要。
  人认识客观事物、学习客观知识都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个体到一般的过程。例如,在刚接触“长度”这一知识时,学生光凭想象往往很难理解各种不同长度单位的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1厘米到底有多长?1米又有多长?1米与1厘米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会出现学生的脑海中。这时,如果教师不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直接将“1米=100厘米”“1厘米比1米短”这些对学生来说超前且模糊的概念强加给学生,会让学生难以接受。但如果教师选取常见的事物对长度的概念进行解释,比如用1支粉笔来说明5厘米有多长,用1支铅笔来说明10厘米有多长,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长度这个抽象的概念。这样,用生活中的事物来引出知识,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吸收和接受数学知识。
  如果教师按照先易后难、由简及繁、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教学,将系统性和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就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的数学知识。
  三、难度——因材施教,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进入校园之前,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和生活环境都不一样,性格和智力的发育情况都不相同,所以学生学习的起点也不相同,教师不能只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更不能用一个模板式的培养方案来培养所有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为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的培养方式,让学生扬长避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性格和思维特点的学生,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能够很好地理解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结构关系,于是对“三角形”“正方形”“空间位置”等知识点有极强的感知力;而部分学生则有良好的计算能力,能够从复杂的四则运算中抽丝剥茧,得出正确答案。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学习,并帮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进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四、高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思考
  第斯多惠有一句关于启发教学的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这句话启示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不要将定义、公式等一字一句地说给学生听,而是要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点,并抓住这一点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比如,教学“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如用“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中有哪些含有圆形呢?”“为什么桥梁、支架等物品是三角形结构而不是正方形结构呢?”这些引导性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因为自身知识水平有限,说出不准确或是错误的答案,比如有的学生说橄榄球看上去是圆的,虽然橄榄球并不是绝对的圆形,但是学生不知道,该学生能够举出橄榄球的例子就证明他已经在积极思考了,这时教师应该加以引导,用问题“除了橄榄球还有什么球看上去是圆的?”引导他,等他说出篮球、足球后,再说明其实橄榄球不是绝对的圆形。这样通过对比,既纠正了该学生的错误,又能够照顾他的情绪,同时也鼓励了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五、广度——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知识
  人们常以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不多,其实这一观念是不准确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把重心放在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上,认为只要学生学会知识就够了,所以教师的教学只停留在对公式、定义的机械记忆上,较少教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导致学生即使记住了知识也不会用,无法举一反三,无法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样的教学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的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帮学生养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习惯,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所学的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联系旧知识,体会不同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领会数学的思想与方法,提升数学的思维与能力。
  比如,在完成“位置与方向”的教学后,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用“东南西北”“前后左右”“偏转角度”等知识描述自己的上学路线,让学生通过描述上学路线回顾与应用所学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不需要大量刷题也能很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又如,郊游时,教师可以提问:“我们这次有43名学生、2名教师一起出游,要租用几辆17座的客车?”这是常见且基本的题型,当这类题联系现实生活时,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会十分高涨。教师可以像这样利用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进而更好地领悟数学思想,培养数学思维,以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合理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六、总结
  初入校园的学生就像一棵棵树苗,教师的任务就是给树苗浇水施肥、除虫除草,帮助树苗长高、长直。教师要让学生在小学期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数学思维,掌握数学知识,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作为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因此必須重视小学数学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坚持可接受原则,保证所教授的知识都是学生可以接受和掌握,同时又有一定挑战的,要让学生学会“跳起来摘果子”;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帮助学生一点点地进步,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坚持因材施教原则,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案,保证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调动学生积极性原则,启发学生积极创新,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知识,领悟数学的思想,提升数学思维。
  [ 参 考 文 献 ]
  [1] 李煜.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03).
  [2] 姚小娟,成国平.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原则及途径[J].学周刊,2018(28).
  [3] 王晓琴,王永松,王新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策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9(04).
  [4] 沈清秀.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趋势的几点思考[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
  (责编 杨偲培)
其他文献
[摘 要]數字与运算的和谐共生,数学规律与生活的密切贴合,使得数学散发着神秘且引人入胜的魅力。体验式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再现或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产生情感,生成意义,发展能力,从而实现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教学;主观能动性  教师对数学知识的诠释和教授,在教学中十分重要。如何让知识变得生动
[摘 要]问题设计、引导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加速器”。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场”,在知识的本质处、关键方法处以及经验生长处设计,以开放性、变通性、动态生成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可促进数学问题的探究。  [关键词]问题引导;操作;教学设计  课程改革以来,问题引导、问题驱动教学模式越来越广泛地受到重视。基于问题引导的教学背景,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指向性的问题,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
[摘 要]美术教学资源众多,教师科学利用动画资源推开教学,这是比较有创意的设计。借助动画资源启动教程、运用动画素材优化设计、根据动画信息设计活动、围绕动画资源推动实践,都能够形成崭新的教学契机。教师要做好统筹设计,合理运用动画资源推开教程,为学科教学顺利启动创造条件。  [关键词]美术教学;动画资源;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摘 要]具身认知的方式是多元的,既可以借助眼看,也可以借助手做,还可以借助心想。基于具身认知视野下的数学实验,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实验要充分解放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心、动神,从而让学生的动觉思维、视觉思维、心学思维融为一体。具身性认知让教师“示以思维”“授以思考”,让学生从“学以致用”转向“学以致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实
[摘 要]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文本悟读意识,为学生悟读文本提供广泛的学习视角。教师要充分发挥阅读活动的教学调度作用,借助情境调度、演繹体验、鉴赏组织、训练设计等多种方式,创设更高品质的阅读课堂,从而顺利启发学生的悟读思维,培养学生的文本悟读兴趣,提升学生的悟读学习品质,历练学生的悟读学习能力。  [关键词]悟读教学;多元设计;情境调度;演绎体验;鉴赏组织;训练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摘 要]构造有趣的数学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对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趣味生活情境、设计趣味操作活动以及绘制趣味思维导图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数学魅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学习;认知发展  数学是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知识技能的积累、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学习习惯的养成
[摘 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尽可能把教学内容贯穿到有趣的教学情境中,用趣味性的教学手段、风趣且儿童化的语言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从课题导入、教学新内容、巩固练习、课堂活动等环节入手,精心策划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境;有趣;引导力;推动力  教学改革的大潮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站在高处,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有着深入的理解与研究,才能把握学科教
[摘 要]口算是基本功,当前的计算教学中存在忽视口算教学的问题。其实口算中蕴含着笔算的算理,口算可以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教师应深挖口算价值,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口算。  [关键词]口算;认识;对策;方法;笔算;计算能力  北师大版教材第五册编排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相关口算题。教材编写的初衷,其实是想让学生利用已学会的知识,口算将两位数拆成整十数与一位数然后分别与一位数相乘。尽管是口算练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