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越南,到“海上桂林”坐船喝茶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470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2月份,趁着年假跟朋友去了趟越南,从广西北海出发过境走北线,除了下龙湾之行,可以说这一程算是忆苦思甜之旅,越南整体的发展水平目前扔处于我们上个世纪80、90年代,交通非常不发达,因为没有高速路,火车又开得比汽车慢,所以全程只能坐着大巴车在凹凸不平的国道上颠簸,一路还好有茶相伴,大大地降低了我水土不服的概率。
  下龙市区的街头茶香
  我们是在第三天到达下龙市,住在闹市的一家宾馆,导游安排我们乘坐越南的独特人力三轮车绕商区一周,第一次坐这种三轮车颇为惊讶,因为车夫在人后方骑,把座位直接驾到前面,虽然方便观景,但车速快的时候心里还是玄乎乎的。
  越南人住的房子大多是狭长型,色彩艳丽,且装饰得很漂亮,很多还吸收了原来法式建筑的风格,尖顶的房屋非常普遍。因为越南的土地是私有制,地价税是以房屋所占路面宽度计算,所以越窄的房子意味着地价税就缴的低,因此许多人为了降低所付的税,就把房子盖窄,向上延伸更多空间,形成越南特殊的建筑风格。集合的时候导游说越南的房子和当地人的身材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看他的瘦长的身材,都会意一笑。
  绕完一圈后,导游便让我们在商区自由活动两个小时,街上都是商店,咖啡店、水果店、按摩店更是随处可见。到了越南,我才知道这里人原来这么喜欢喝咖啡,随便摆在户外的小摊,都坐满了喝滴漏咖啡的男女老少。小摊还有卖越南当地的绿茶和红茶,因为喝不惯越南的咖啡,我就叫了绿茶,店家介绍说这是产自越南北部省份的太原绿茶,听完店家的介绍,我便认真喝起来,整体口味比中国的绿茶都重,入口苦涩感强,汤感的纯净度略低,好在鲜爽度比较饱满,回甘尚可,喝起来颇能生津解渴。小摊还有免费喝的一种凉茶,叫桑叶茶,越南人喜欢加冰喝,喝起来就是淡淡的草木味。
  海上的“一期一会”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出发了,到下龙湾的时候,天气很好,此次坐的出海船全是插着越南国旗的白色双层游船。因为下龙湾的这片海域难得的山奇水秀,风景如画,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区,风光堪比广西桂林,于是便有“海上桂林”之喻。可是我置身其间时便有另外一番感受,我觉得下龙湾的风光跟桂林是两种格调,这里看起来要比桂林要更加广阔生动,就像很多人将新疆的喀纳斯和四川的九寨沟相媲美,但二者呈现的感觉实则大相径庭,前者壮阔后者秀美。
  进入船舱后我们就坐在了靠窗的位置,因为船上只有温水,我们便用温水泡了两杯岩茶茶,虽然水温不足,但好在内质饱满,香味即使只能呈现一半,也够满足我们此刻的味蕾需求。同行的导游是越南河内人,大学主修了中文,看到我们自己拿茶叶出来泡,他闻到香味便坐过来问道:“好香的茶,这样泡也这么香,是什么茶啊。”我拿起杯子,也给他泡了一杯:“这是中国的岩茶,来自我们福建省武夷山,属于乌龙茶类,越南有乌龙茶吗?”他摇摇头,告诉我们越南的茶叶主要有两个品种:绿茶和红茶,此外越南还会生产一些鲜茶、干茶、花茶,其中绿茶主要用于国内消费,红茶主要用于出口。他还说茶在越南的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出口量在越南的出口商品中名列前茅。
  看到我們三个喝得很香,拼到一桌的团友也纷纷开口要了一杯,于是大家就喝着茶聊起了这两天的感受,在这样风光无限的海上品茶和这一路大巴颠簸相比,真是截然不同的心境。
  下龙湾约有3000个岩石岛屿和土岛,典型的形式为伸出海面的锯齿状石灰岩柱,还有一些洞穴和洞窟,海上都是形状各异的岛屿。当船开到一个景点,导游便指着窗外介绍一番,但我们靠近两座两座邻近的小岛时,他便让我们去船头拍照,这便是下龙湾的标志景点“斗鸡石”,造型奇特,形状犹如两只面对面的斗鸡。
  在海上前行了两个多小时,便陆续有插着越南国旗的小渔船靠近我们,向我们出售海鲜,加50块钱我们的船便可以帮忙煮熟,海鲜性价比很高,一般一百人民币可以拿大盆。导游说一般会有三艘船,越到后面性价比越高,很多游客都等不及,因为确实前两艘就很实惠了,我们一桌等到第三艘,两百钱一桌的海鲜,大家火力全开最后还剩了不少。
  吃完饭,船便开到了下龙湾南面的天堂岛,导游让我们爬到岛屿的山顶,在那里我们俯瞰了下龙湾的全貌,远望蔚蓝色的海面、形态各异的岛屿确实让人相当震撼的。站在高出,内心不由地生出一番感叹:人还是要多往大自然深处走,大自然才有最纯粹的美,才能让人找到最舒服的感觉。
  回程的途中,我们将原来的茶杯续满,大家稍微聊几句就陆续睡着了,在睡梦中我爬上了下龙湾的每个海上小岛游玩,并产生了住在岛上的想法……睡醒的时候还在海上,船外不时经过海上岛屿,顿时觉得刚刚的梦境分外真实。很多地方一辈子只能去一次,但一次就可以铭记一生,就像这次能和国内各地的朋友在越南海上茶叙一样,一期一会。
其他文献
小罐茶火了之后,茶行业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小罐茶太贵” “小罐茶营销炒作”等标签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朋友圈、淘宝、微商里默默出现了小罐茶同款包装,在材质和设计感上有那么点形似而神不似的味道。看上去,似乎对小罐茶质疑声最大的,不是消费者,而是惊慌于被小罐茶“动了奶酪”的茶业从业者。  不过,在《茶道》看来,小罐茶并非抢了同行的奶酪,而是想共同把奶酪越做越大了。  打破“潜规则”,把“奶酪
期刊
一抹温柔宁静的蓝,在素白的瓷面上晕开一朵淡雅的花。  一如宣纸上的走笔,飞扬的釉色,荡漾着江南的轻烟淡雨,勾勒了动人的风景。  宋瓷的前尘往事依稀还留存在它的记忆中,当一个王朝如茶碗般在蒙古人的铁啼下碎裂成时,青白的釉色就成了一袭缟素的丧服。  这个马背上的彪悍民族,威猛的铁骑横扫了亚欧大陆,把版图拓展成蔚为壮观的广度。定鼎中原后,可汗一边用粗暴的征伐来炫耀强壮的“肌肉”,一边却用氧化钻在浮梁(今
期刊
近日,一组小罐茶的时尚大片同时在微博和各大客户端上线。这组大片由视觉艺术家陈漫掌镜,演员陈乔恩化身“最美茶农”,或坐、或站、或低头品茗、或远眺茶山,以冷峻之姿置身于生机勃勃的春日茶海中。整组大片贯穿采茶、制茶、品茶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充满视觉张力,西方时尚美学的冷傲与充满东方韵味的自然茶园产生强烈的符号冲突,同时也喻示着传统与现代的极大反差。中国茶需要小罐茶式的变革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这点无
期刊
第2届中国(长春)国际茶业茶文化博览会暨紫砂、陶瓷、茶具工艺品展将于9月19日至23日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盛大举行。本届长春茶博会的展示面积为12000平米,580个国际标准展位,将刷新首届展会纪录,成为长春市乃至吉林省大型茶业专业名茶博览会。  第2届长春茶博会将在首届茶博会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全力打造东北地区名品茶展,引领全国茗茶消费。据悉,第2届茶博会将以秋茶上市促进茶业消费、中秋礼品
期刊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社会变革和战争改变了多少个家族的命运,家业停滞失传,亲人流落远方,和当时不得不下南洋寻找新出路的人一样,洪植锦的祖母带着她难以割舍的宝贝——几件家族产业的遗留之物移民至新加坡。这些锈迹斑驳的老茶罐,破旧泛黄的老茶票里,还埋藏着她对已故丈夫的思念。梁实秋在《喝茶》中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有关茶的记忆,更伴随了这位民国新女性从少女时代到仙逝。  茶叶贸易牵出一段姻缘  认识洪
期刊
茶圈流行这么一句话:“一入普洱深似海。”  个人认为有两层意思:其一,普洱茶品种丰富,不仅有产地(山头)之分,还有树龄、年份、仓储、号级、印级等,要喝透可没那么容易,而且越喝越不懂;其二,普洱茶茶市鱼龙混杂,尤其是紧俏茶品或珍稀茶品,真假莫辨, “套路”很深。  然而,似乎越是叫人看不分明的茶,越有魅力。就拿老班章来说吧,价格高昂,追逐者甚众。市面上老班章比比皆是,且都标榜是“正宗”、 “古树”、
期刊
南方的城市大都会有自己的茶,南京作为六朝古都,金陵城里的雨花茶令人联想到暮去的王气与久远的诗篇。南京人就喜欢他们的雨花茶,这是一款甘醇微带苦味的茶。江南的秀气有别于西南的大山,江南的绿茶多婉约秀气,  南京的雨花茶却是在秀气中又有深一点的甘苦交融。  几次来南京,都与茶季错过。这一次专为访雨花茶而来,来时恰好清明。今年时节早来,茶味却来得晚。这个时间段的茶树刚刚萌发新芽。南京老崔茶馆的崔波兄请我吃
期刊
黑白的照片,没有色彩的干扰,让两位人物的性格更跃然纸上。即便只是看到这两张黑白的照片,依然都很明确的判断出两位人物全然不同的气质和性格。  脸部线条硬朗、五官立体,即便嘴角微笑上扬而依然难掩冷俊的这位是服部龙也先生,乍一看有几分男神金城武的影子。折沿的呢料小礼帽和户外系抓绒上衣被他搭在一起也并不突兀,反倒有一种绅士般的俊朗感。  另一位村上雄一先生有着精致的单眼皮和柔和的脸部线条,一张标准的东方面
期刊
小罐茶品牌自2014年创立以来,不仅销售额取得惊人的成绩,更覆盖了200多个城市,建立了500多家专卖店,为何这么多人选择跟小罐茶合作?他们看中了小罐茶的哪些优势?我们不妨先听听他们的故事,也许答案就在其中。“茶二代”的新选择  2017年7月22日,一家现代时尚风格的茶店——小罐茶磐基店正式开张营业,为厦门这个茶商云集的老茶区带来了一股新风。而开设这家店的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传统“茶二代”,武夷岩茶
期刊
假如要举出一个最能代表日本的地方,你会先想到那里?平安时代的古都京都?巍峨的大阪城天守阁?流行服饰尖端的银座?青少年飙舞购物的天堂原宿?灯红酒绿的新宿歌舞伎町?模仿巴黎爱菲尔的东京铁塔?都不是。在多数日本人的心目中,正确答案应该是富士山吧!  富土山是日本第一圣山,跨越静冈、山梨两县县境。不过,静冈人往往会理直气壮的告诉你:富土山的正面只有在静冈县才能一窥全豹,山梨县看到的不过是背影罢了,信不信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