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顽固”的科学家决定安乐死

来源 :祝您健康·文摘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it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0日,在瑞士巴塞尔郊外的Life Circle诊所,古德尔在医生与家人的注视下,亲手结束了自己长达104年的生命。
  古德尔是澳大利亚著名植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大半生穿梭在丛林、沙漠、湿地等无尽的田野调查里。这一次,他从澳大利亚飞抵千里之外的瑞士,因为只有在这里,他能够合法地进行安乐死。
  作为澳洲最长寿的科学家,生前,他一遍又一遍向家人与媒体解释:他太老了,看不见了,走不动了,没办法再做自己愛做的事情,是时候离开这个世界了。
  古德尔离世前,医生为了确保安乐死完全出于其个人意愿,特意让他回答了几个问题:你是谁?你的生日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你要来Life Circle?你知道你用药之后会有什么后果吗?
  古德尔平静地回答完了四个问题后,装有致命药物的输液管的开关交到了他的手上。现场如他所愿,播放起了贝多芬的《欢乐颂》。大家屏气凝神地看着他,子女们开始啜泣起来,他滑动了开关。
  安静地躺了30秒之后,古德尔突然大声喊了一句:“This is taking awfully long time (这也花太长时间了吧)!”一屋子人顿时被吓住了。他们不知要为他最后的幽默而笑,还是要为他最后的弥留而哭。过了不久,医生确认,104岁的大卫·古德尔已离开人世。
  古德尔的好友Phillip Nitschke还记得,20年前刚认识古德尔时,眼前还是个“80来岁的年轻小伙”,“健康极了”。
  当时已经退休快20年的古德尔被伊迪斯科文大学聘为荣誉教授。尽管没有薪水,他还是准时准点地按全职工作去做。每周有四天,他要乘一趟火车、两趟巴士,花一个半小时去上班。
  古德尔1914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48年移民澳大利亚。从1979年开始,古德尔就不再从事全职工作,但一直活跃在学术领域。
  在长达70年的职业生涯里,他获得了3个博士学位,发表过100多篇学术论文。直到102岁时,他还在给生态杂志写评论及编辑论文。他是最早研究温室效应的科学家,他编辑出版了30部世界生态系统丛书,描述这个星球上的生物群落。30本树干色的巨著排列在他办公室的书架上,涵盖了他对生命的观察与体悟。
  古德尔有过三段婚姻,在人生后期的一大段时间里,他都独自居住在西澳大利亚城市珀斯的一间小公寓内。下班之后,他爱打网球,更喜欢和年轻人一起演舞台剧。他最喜欢的一个角色是《李尔王》里的葛罗斯特伯爵,97岁时接受采访的视频里,他还激动地讲述着葛罗斯特的双眼被抠掉时的惨状。他把演戏当作维持健康的必需品,“记台词有助于我的大脑,和年轻的演员们一起工作让我更健康。”
  那时他的驾照还没被吊销,他常常开车兜风,或是坐上小型直升机,到偏远的地方考察牲畜。他喜欢穿梭在从林里,一株株分辨周围的植被,听鸟儿的啼鸣萦绕树梢。
  在亿万年繁衍而来的植物王国里,耄耋之年的他实在是太年轻太渺小了。可在人类的生命循环里,古德尔已经抵达暮年。
  时间突然把他的一切都收走了,留下苍白简单的日程,如他描述的:每天早上起来,等着吃早餐,吃完早餐后,坐着等待午餐,吃了午餐后继续坐着。后来他说,从5到10年前开始,他的生命就再也没有享受过快乐。
  最绝望的一次是在几个月前,独自在珀斯家中的他摔倒在地,躺了整整两天后才有人发现他。当时他大声喊叫,没有一个人听见。那时他开始相信,自己是时候离开这个世界了。
  在飞往瑞士的路上,古德尔穿上了带有“毫无尊严地老去”字样的毛衣。在无数与生存和尊严抗争的人里,古德尔算是尤为幸运的一个,他的决定得到了孩子们的理解。
  古德尔相信,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为什么我要因此而伤心呢?我不觉得死是一种残酷的事,而是一件自然的事。”
  (杨宙/文,摘自《人物》)
其他文献
可以坚持到什么年纪?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感觉性生活是舒适的,没有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老年人到任何年纪都可以有性生活。美国《性行为档案》期刊最近发表了一项研究,医学家对6201名年龄从50~90岁的中老年人研究发现,这些人当中,54%的男性和31%的女性每个月至少过2次性生活。  需要戴避孕套吗?一般認为,人过了更年期就不再有生育能力,所以性生活也就没有戴套的必要了。但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一样,少数
期刊
出差抵达酒店,千篇一律的房间:整齐的床铺,洁净的地毯,还有明亮的卫生间。关上门,这个小小的空间,就是临时的家。  然而,随着年岁渐长,我却对这貌似熟悉、大同小异的客房,莫名地能嗅出一种特有的异味儿来。那味道夹杂着房间装修尚未散盡的甲醛刺鼻味,还有不同客人留下异样的身体气息,更有陌生城市浸润过来的烟火味儿。放下行囊,第一件事,就是把窗户打开,将客房里这些“客气”味儿尽量地散发出去。  还有去餐馆,踏
期刊
瑞士洛桑,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距离日内瓦半小时火车车程,伏尔泰、拜伦、雨果、狄更斯先后都在这里居住过——正在申请出国留学的儿子,有一天突然发来一个陌生的学校名字: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爱人不淡定了:收到那么多美国名校的OFFER(录取通知),其中不乏常春藤名校,偏偏一个不選,要去一所我们闻所未闻的洛桑理工。哪是“洛桑”,分明是“失落+内伤”。  早在儿子放弃本校保研,准备留学申请时,爱人的
期刊
今年元旦,女儿刚好在家,每天早上我和爱人就多了一项新任务——陪着女儿吃地道的南城水粉,以解其乡愁。牛肉汤粉、猪杂汤粉、羊肉汤粉、鱼头汤粉……从城南吃到城北,一天一个花样,不管是新店还是百年老店,我们都吃了个遍。对于水粉,女儿很讲究,一定要口感爽滑、软中带韧,且对佐料和汤底要求很高。我则没那么讲究,只要一看到地道南城现榨湿粉,就馋得味蕾涌动,拌上食盐、味精、葱花、辣椒等简單的佐料,吸溜吸溜几下就吃下
期刊
前阵子岳母心脏不好,我们联系医院,安排岳母去住院,为此,妻子和她姐妹几个忙得团团转。  她们姐几个不差钱,差的是时间。家在农村的三妹说:“我去陪护,你们该上班的上班,尽量别耽误工作。我不能替妈疼,但我可以陪着她疼。”我们都为她的这句话动容。  夜里,三妹困极了,就偎在母亲身边睡着了。她醒来时,母亲正慈爱的看着她。然而,她看到了母亲嘴唇上的血渍!原来,母亲疼了一晚,怕惊醒她,就拼命地咬着嘴唇,忍受着
期刊
有个朋友,大男子主义,性格极其古怪,要么不说话,一说话就伤人,比荆棘还厉害。比如你评了个职称,私下里告诉他,他会说:“你这人就喜欢显摆!”比如你在某个文学期刊发表了一篇不错的文章,他看到了,你以为他会表扬几句,可他说出口的是:“现在的文学刊物没人看。”比如你老家是农村的,无意中谈到儿时的生活,他会说:“你们农村的空气倒是好,就是人的素质太差。”……久而久之,大家都不喜欢跟他在一起,郊游、唱歌、喝茶
期刊
“五一六”,是指1966年5月16日。那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俗称“五一六通知”。  1966年,我虚岁15,正在湖北省河阳县沔城中学念初中,本应1967年夏天初中毕业,所以后来通常被叫作“老三届”里67届的初中生。  那年春天,我们那一带暴发了流行性急性脑膜炎。那一段时间我心情很凄惶,主要是惦着挨整的父亲。1960年父亲被派
期刊
《红楼梦》里,王熙凤是语言大师,一句话能传达许多信息。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说了一句话:“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把现场所有人——林黛玉、贾母、迎探惜等贾母的孙女们都夸到了,配合着欣赏的眼神动作,估计大家都很受用。  倘若是一般人,恐怕只会夸林黛玉漂亮,不知不觉中拉踩了贾家其他姑娘,让迎春
期刊
母亲是我最亲密的人,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从小到大,她都身体力行地告诉我:凡事靠自己,做一个独立的人。  二十多年来,她奉养老人,生儿育女,贫也好富也罢,始终靠自己的辛苦劳作,撑起一个家。她从不抱怨什么,更不会向别人索取什么。累的时候,她对我说:“别怕,事情是越做越少的,人的潜力是永无止境的。”穷的时候,她从不自卑,一身旧衣服浆洗得干干净净,依旧漂亮。她常说:“别人看重的,可不是你的外表,而是你的
期刊
从台湾回来后,我感受很深的是他们的教养。  在台北一家小店,我看中一套非常漂亮的茶具,合人民币两百多元。店主是一个胖胖的男孩,他骄傲地告诉我,这是他的团队自己设计的,获过台湾最高设计金奖。我请他给我包起来,他却认真地从里面抠出一个小茶杯说,这个杯子当摆设,设计感很强,但用来喝水会很烫,你考虑一下要不要。我遗憾地放弃了,又看中一个不到一百元的小茶海。他提醒我说,这不是台湾设计。他让我很惶惑,我说你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