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型”课堂向“素养型”课堂转化的思考

来源 :中国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zhang_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授学科思维和方法,提高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等学科素养,感知学科的价值,是素养课堂重要的教学目标.把学习知识的过程设计成为提高学科素养的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型”课堂向“素养型”课堂转化,建构以提高学科素养为目的的学科个性化教学.
其他文献
与传统绘画相比,CG绘画制作的商业美术作品具有更为精美的商业规范性、优良的设计融合性、修改的便捷性及媒体传播的高效性等优点,这让CG电脑绘画成为主流商业美术的表现形式之一.CG绘画的广泛运用也助推了美术教学上的普及推广,设计专业基本做到覆盖化开课.CG绘画的教学方法却未因课程的全面开设而具备多元的研究报告或深入的教学方法研究.本文从CG绘画的基础教学出发,结合教学中的难点与常见误区,对教学方法进行梳理与改革规划,指出CG绘画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运用工具思维将软件部分功能拆解、通过模块化的绘制训练代替低
在高职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艺术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充分展示高职美术教学水平.高职美术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入手,引导学生产生立体的审美意识;要结合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思考与艺术实践;要结合自我的艺术积累,从新的角度思考艺术,进行艺术创新.
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然而,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要想适应当下形势的发展变化,高校就要与时俱进,改变教育管理工作传统做法,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理念的创新.现代教育不断强调以人为本,即人与人之间要做到相互尊重、互信互助,对高校教育管理系统与发展国际化教育管理机制均有重大意义.笔者在此结合《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一书,剖析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从国际视角出发探索利于将人本理念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途径,形成高校教育管理的有效模式.
期刊
当今,人们的工作以及生活都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自20世纪起,现代教育技术开始作为一门学科在教育领域中被广泛推崇.虽然说国内很多学校以及教育机构,非常注重对多媒体技术、远程教育以及虚拟课堂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但也因为学校设施配备、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和手段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需要结合我国国情,从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去综合考虑,总结问题、借鉴经验并提出建议,以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相较一些西方国家,在教育教学
期刊
雕塑是一种立体造型艺术,主要特征之一是以物质实体的形体塑造及空间表现确立艺术形象,通过对自然物、人工物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艺术创作等实践艺术表现手法.《魂铸先秦》是用当代焊接工艺中的点焊法完成的一件当代人物雕塑作品,不仅具有饱满的人文创作内涵,而且创作技法颇为新颖.本文以《魂铸先秦》为真实人物雕塑案例,充分挖掘中国当代人物雕塑的人文内涵.
加强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促进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美术鉴赏教学活动需要教师能够结合素质教育的相关理念,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在当前的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有效摆脱片面追求学生升学率、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等因素的影响,使相应的美术鉴赏教学活动能够落到实处.基于此,本文针对核心素养背景下美术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便加强美术鉴赏教学,为相应的教学活动提供有
艺术欣赏课程是通过让儿童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从而提高儿童审美能力,促进儿童健全性人格发展的教学活动.本文试图结合相关教学体会,分析艺术欣赏课程在少儿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生物学科是一门较为注重真实性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需要借助一些教具进行教学,以便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具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但使课堂学习更加丰富,还能借助教具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些教具大多都需要教师自行制作,本文对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具的制作做出一定的分析和研究.
本文从现代设计美学的视角切入,对中国当代休闲零食包装设计进行探索研究,并结合当下优秀包装实例,探究当代休闲食品包装设计的风格.
阿城先生最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作家,但是他的兴趣十分广泛,在美术、音乐和电影等领域也颇有建树.阿城先生对于梳理中国文脉有着浓厚的兴趣,视其为中国的根本资源.2009年,他受聘于中央美术学院,作为客座教授给该校造型学院的研究生授课.《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修订本)》一书便是根据他的讲课录音和他在其他场合的同类型讲座录音整理的,是作者对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所思所想.该书的框架目录包括缘起、导读、概说、洛书、河图、天极、天极与先秦哲学、东亚文明的猜测和附录等几部分.作者在书中采用图像学与人类学田野考察的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