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推拿学理论系统的重新审视

来源 :按摩与导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n19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对学科特点与学科定位的论述。认为推拿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中医理论是其学科发展的源泉,指出推拿学的发展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秉承中医学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思想,沿袭脏象、经络、五体学说,气血津液理论。以通经络,行气血为基本原则,抓住练功、手法这两大法宝,才是推拿学学科发展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 推拿学 理论系统 学科特点 学科定位
  
  推拿学是中医学中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学科,因历史原因,这一学科除小儿推拿外并没有象中医其它学科一样具备理、法、方、技相统一的理论体系,建国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因其理论上的不完善,造成目前推拿临床过分倚重现代医学的某些学说和检查手段,特别是推拿学的主阵地筋伤领域,已逐渐形成了以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为基础,手法与生物力学相融合的发展模式,这是否会造成推拿学的学科发展偏离中医理论体系的轨道,值得我们深思。如何继承与发展这一中医学的特色学科,如何与现代医学结合、发展,壮大自己而不失其特色,就需要我们对中医推拿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科定位进行重新审视。
  推拿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中医理论是其学科发展的源泉,以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这在推拿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一以贯之的。推拿学存在以通经络,行气血为基本原则,以手法和功法为基本治疗手段,存在以筋伤为主的肢体疾病、脏腑疾病与儿科疾病分治的临床特点。明确了这些,才能明确推拿学理、法、方、技各系统的内涵,才能明确推拿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1 推拿学是按摩与导引相结合的学科
  
  唐代之前,按摩与导引一直是联系在一起来称谓的,王冰日:“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按,谓折按皮肉。蹯,谓捷举手足。导引按蹯,中人用为养神调气之正道也。”唐代·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指出导引是一种“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的方法。从古代先贤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按摩包含手法操作和被动运动两方面的内容,导引包含自主锻炼和自我按摩两方面内容。
  按摩与导引在形式上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在作用上是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的。医者通过练功所获得的功力并在手法操作过程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推拿手法的操作所用的力是结合了意、气、力、形的力,是配合呼吸和补泻方法的力,是随机而动,随心而发的力。这是按摩与导引相结合的结果,这是中医推拿手法区别于其它按摩的最显著特征。患者的自主锻炼在某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甚至起到了主要作用,比如肩周炎以及腰背肌的劳损,专项的功能锻炼才是保证和巩固疗效的关键,如能将工间操和自我按摩进行推广,在预防保健领域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眼保健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 推拿学本在经络、治在五体、调在气血、通于五脏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的通路。《素问·调经论》说“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经络学说是推拿学的理论根源,是推拿学诊断和治疗的关键,通经络行气血是推拿最基本的治疗法则。推拿疗法道循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运用手法开通闭塞,疏通经络,导引阴阳,补虚泻实,强筋健骨,滑利关节,调五脏之道而疗疾的方法。张志聪日:“故必先使五脏之精气皆胜,而后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致使五脏之气平和,此之谓神工也。”
  推拿是一种作用于体表的外治法,是运用手法直接作用于形体皮、肉、筋、脉、骨,五体既与脏腑经络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又与五脏有着特定的联系。形体的状态,准确地反映着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情况,犹枝叶之与根本。所以,从形体外部的异常变化,可以把握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盛衰和邪气的居留,从而确定病位、病性,推拿治疗的直接作用就是通过调整五体的状态治疗五体本身疾病,进而调整脏腑的功能。
  《素问,举痛论》言:“百病皆生于气。”《景岳全书》又云:“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以并,病形乃成。”外感或内伤之于人体,不外乎伤于脏腑,中于经络,客于肢节,总在气血失和。推拿学以通经络行气血为基本法则,经络通,血气和,则五体强健。故《灵枢,本脏》云:“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经络通,血气和,则五藏安和;故王冰曰:“居其中间,疏其壅塞,令上下无碍,气血通调,则寒热自和,阴阳调达矣。”
  
  3 推拿学有其独特的诊断模式
  
  3.1 赋予特征的四诊合参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四诊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一些新的检查手段成为了四诊的延伸。在筋伤等肢体疾病中,除了沿用中医学五体经络定位诊断外,又借鉴了现代医学肌肉、肌腱、韧带等解剖学的准确定位,并参照了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等特殊检查,以及运用x线、CT、MRI等现代医学诊查手段作为望诊的延伸和补充,达到了与现代医学接轨的目的。在脏腑疾病与儿科疾病中,必要的理化检查是诊断和治疗的现实需要。
  
  3.2 触诊是推拿学具有代表性的诊断方法 在推拿学中特别注重触诊与按诊的应用,按经络触局部是推拿诊断的重要部分,触诊在推拿学的诊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说:“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整、骨软、骨硬、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先摸其或为跌扑,或为错闪,或为打撞,然后依法治之。”
  推拿学的诊断主要依靠手法在五体皮肉筋脉骨的操作,以手触摸感知推断形气之常变,查找各种阳性反应,借以辨经络、明脏腑、定虚实。比如气血亏虚就会形气不充,指下按之柔软,肌肉张力弱;痰浊壅盛则肢体肥胖,肌形不显;寒邪客脉则局部痉挛疼痛;气滞者易胀闷走窜而痛;血瘀者刺痛拒按;气虚血瘀则条索细小而成片状;气滞血瘀则出现点状刺痛而呈线性走窜。从而确定疾病的病位、病性、明确病机。
  3.2.1 循经诊断:根据四诊获得的信息,得出的结果,确定诊查的经络,用点按、推捋等方法,由浅入深进行诊查,其阳性反应,如疼痛、麻木、冷热等感觉异常,条索、结节等病理反应物。不同的疾病和疾病的不同性质其阳性反应也不相同,根据其反应物的经络经筋归属,以确定相应的经络经筋疾病。
  3.2.2 穴位诊断:循经走穴,见塞通塞,见虚调虚是推拿疗法显著的治疗特点。《灵枢.百病始生》云:“察其所痛,以知其应。”在手法操作过程中穴位上所表现出的异常变化就是病理变化,如患者感觉异常,如压痛、麻木、敏感、迟钝、舒适等;医者感觉异常,如坚紧、松软、结节、条索、凹陷等,如《素问,刺腰痛篇》提到的“在郄中结经络如黍米”。这些反应尤其在特定穴上尤为明显,如俞募穴上的病理反应常提示相应 脏腑疾病。根据这些反应点反应物对应相应经脉,进行论治,而这些病理反应点反应物也同样是推拿治疗的关键。故王冰曰:“夫按摩者,所以开通闭塞,导引阴阳。”
  
  3.3 推拿诊断与治疗同步 触诊是推拿学最主要的诊断方法,触诊的开始也是治疗的开始。《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强调的“一旦临近,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从触诊中找到了病理反应物,也就明确了病性病位,也就确立了治法,随之进行手法调整,这在局部病证的治疗中尤其明显。推拿学的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诊断和治疗结合,治疗随着诊断的深入而调整变化的特点。
  
  4 以经络气血辨证为主,各系统有别的辨证治疗模式
  
  在推拿学辨证论治体系中,是以经络辨证为核心,脏腑气血辨证为基础,以八纲辨证为纲领,在整体观念下,将不同证侯结合整体与局部相参的思想,将各种方法紧密联系,融汇贯通,而不拘于某一固定的辨证模式。疾病有整体和局部的不同,有筋伤等肢体疾病和脏腑病证的不同,其辨证治疗模式也不尽相同。所以推拿临床上存在两套辨证治疗模式:
  
  1、针对筋伤等局部气血郁滞的肢体病证,以局部治疗为主,整体调理为辅,以通经络,行气血,顺筋骨,利关节为法。《圣济总录》云推拿能够“斡旋气机,周流营卫,宣摇百关,疏通凝滞”。
  2、针对脏腑疾病的治疗遵循经络学说和针灸学的取穴方法,循经走穴,以指代针,补虚泻实。按照近治远治和各种配穴方法补虚泻实来治疗疾病。如急救常以掐人中以回阳救逆(导引阴阳)。补气血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
  临床上疾病不可能是单纯的,整体和局部,治标与治本要分析运用,所以治疗时这两套模式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始终相互配合运用的。
  
  5 相对独立且较为完备的小儿推拿体系
  
  小儿推拿经过古代先贤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明清两代的总结,形成了中医推拿中具有独特临床体系的重要部分,具有独特的经穴、独特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治疗模式。
  
  5.1 符合小儿特点的经穴理论 小儿推拿具有适宜小儿特点和推拿操作特点的穴位,并且具有独特的位置和名称,形状上不仅有“点”状,还有“线状”及“面状”。它们多集中在头面和上肢部,以两手居多,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且在经穴方面提出了五指经穴通联的观点。
  
  5.2 符合小儿特点的诊治方法 除了中医儿科中符合小儿特点的四诊以外,还发展了胸腹诊法,重视揣虚里以候先天之盛衰,诊脐以候原气之虚实,从而确定手法之攻补,并总结了蛔虫、疳积、疝气、水肿等病证,以及寒热等症和各科危重证侯的胸腹诊断。在辨证论治方面,重视运用归经论治和五行生克的基本法则来指导选穴与操作。小儿病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外易感时邪,内易伤饮食及病易化热,故临床上常用解表,清热和消导等手法。
  
  5.3 符合小儿特点的手法操作 ①强调轻柔深透,平稳着实的手法特点。形成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小儿推拿八法为主的一整套小儿推拿手法和复式操作法。手法操作要求先轻后重,操作一般遵循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部,最后下肢的顺序。选用上肢部穴位治疗时,一般只在一侧操作即可,多取左上肢;选用下肢部穴位治疗时,需双侧均操作。②强调手法的治疗量和补泻。一般手法的操作时间以次数计算,其操作时间、疗程长短和操作力度可以体现治疗量;操作力度、频率及方向体现补泻思想。③重视膏摩的应用和使用葱汁、姜汁、滑石粉等介质进行推拿,这样既可保护娇嫩皮肤不致擦破,又提高疗效。
  
  6 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知识完善自身
  
  现代医学在病因病理学、诊断学上所呈现出来的优势,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所有现代医学病理学、生理学和诊断学研究进展都可以作为推拿学自身发展的参考、为我所用。可以将现代医学的x线、CT,MRI等手段作为中医四诊的延伸,利用现代解剖学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定位的精确性,以及治疗的针对性。可以帮助筛查不适宜手法操作的骨折和占位性疾病,明确症状与检查的相关性。在临床上我们都应该注意到x线、CT、MRI等检查手段所呈现出来的征象与实际症状是不尽相同的,治疗后症状的消失并不预示检测上的解剖学改变,这当中是有出入的,所以我们不要太过依赖先进技术,并一味追求改变解剖学位置来达到治疗目的,而是用辨证论治的观点来看待这些问题。
  在与现代医学的结合问题上,如何借鉴它的优势来打造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如果我们过分依赖解剖学、病因病理学、生物力学,放弃我们四诊合参、辨证论治这两大法宝,就会失去学科的自身特点,而成为现代医学的附庸。
  
  7 推拿学具有广泛的诊疗范围
  
  《素问·血气形志》曰:“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指出了属于经络不通的疾病可以通过按摩来治疗。《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清代《修昆仑证验》认为:“不论大小内外病证,果能揉之,使经络气血通畅,则病无不愈者。”可见推拿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凡属气血经络有关的疾病皆可以用推拿论冶,但推拿毕竟是一种外治法,有其局限性。其治疗范围有以下几条:
  
  7.1 肢体疾病中属气血经络致病相关者,疗效显著。张志聪曰:“按踽者,按摩导引阳气之通畅于四肢也。”不论外伤、内伤引起的筋伤、痹证,痿证或中风后遣症等属气血闭郁不通,阻滞经络关节的,皆可用推拿开通闭塞、疏通经络进行治疗。
  
  7.2 内科疾病以调脾胃、行气血见长,如头痛、眩晕、胃脘痛、便秘、腹泻等;妇科疾病以调月经,调气血见长。如月经周期改变、痛经、产后身痛等;外科病中与经络致病相关,病势较缓者,如胆囊炎、阳萎、早泻、不孕不育等皆疗效可靠。
  
  7.3 小儿病证以清外感、调脾胃见长。小儿推拿的对象,一般是指6岁以下的小儿,特别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其治疗范围比较广泛,如泄泻、呕吐、疳积、便秘、脱肛、发热、咳喘、惊风、遗尿、肌性斜颈、斜视、小儿瘫痪等证。宋代《苏沈良方》记载用掐法治疗脐风撮口等证。目前虽然在推拿临床上已经很少见到这类急症,但将推拿用于急症仍不失为中医的特色疗法而继续存在。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说:“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临床上不论哪类疾病,在疾病初起阶段,属于初中经络,病位轻浅者,是推拿治疗的最佳时机,是防止病邪深入流传脏腑的有效方法。
  
  8 讨论
  
  推拿学的特点在中医临床各科中是独树一帜的,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任何一个学科,不确立自身的学科定位,不确立自身的发展模式就很难健康发展。如果我们一味的向现代医学靠拢,过分依赖现代医学的某些学说和检查手段,就会逐渐失去自身的特点。推拿学的学科建设要定位于中医学体系之内,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秉承中医学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思想,沿袭脏象、经络、五体学说,气血津液理论。抓住练功、手法这两大法宝,不断挖掘整理前贤思想并不断创新,才是推拿学学科发展的正确方向。整个学科建设需要我们不断地添砖加瓦。“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也需要直接运用某些现代医学先进的诊断技术,借鉴现代医学的科研成果,来丰富完善推拿学的理论体系。
其他文献
关键词 颈椎病 推拿治疗 短杠杆 微调手法    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主任沈国权教授所创。2006年6月至2008年2月,笔者运用微调手法为主治疗颈椎病18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80例,男72例,女108例;年龄20-68岁,平均42.7岁;病程4天~5年;其中颈型68例,神经根型31例,椎动脉型24例,交感型27例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以推拿疗法为主综合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海:采用推拿手法、颈椎牵引、离子导入及穴位药物注射的综合治疗,1次/d,10次为1个疗程。结果:60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经20-30次治疗,临床总有效率为95%。结论:应用以推拿疗法为主综合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颈椎病 交感神经型 推拿治疗 颈椎牵引治疗 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 穴位药物注射治疗 
期刊
关键词 颈椎病 按摩治疗    颈椎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由于患者长时间伏案工作或经常采取一种颈部姿势,使颈部肌肉和软组织劳损,或因外伤造成颈部肌肉、韧带、后关节囊和椎间盘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使颈脊椎的稳定性下降,使颈椎发生代偿性增生,增生物直接或间接压迫颈部神经血管,导致一系列的神经压迫症状,如颈部酸困疼痛、屈伸不利、头晕、恶心,上背部肩部上肢部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症状,故
期刊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牵引治疗 电针治疗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青壮年患者的比例在逐年增多,其中以神经根型颈椎病最为多见,约占颈椎病总数的60%,患者表现为颈部僵硬,活动受限,颈肩背部疼痛,多向单侧或双侧上肢放射,手指呈神经根性分布的麻木及疼痛,颈部活动或增加腹压时症状加重,甚至因疼痛而彻夜不眠,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并且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我科自200
期刊
关键词 肩周炎 按摩治疗 导引治疗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又称冻结肩,五十肩,又称漏肩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炎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临床以肩部疼痛,活动后或夜间痛甚,肩关节功能障碍,肌肉萎缩为主要特点,40岁以上中老年人多发,女性多于男性。笔者在前些年工作中,用理疗及按摩治疗肩周炎16例,收到显著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6例肩周炎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超短波、牵引及手法复位综合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临床120例经CT诊断及结合临床症状均符合腰椎间盘脱出症的诊断标准病患。给予超短波电疗法、腰椎牵引、手法复位综合治疗15天。结果:治愈: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activities of daffy living)完全恢复72例,显效:ADL基本恢复36例,好转:ADL较前有所改善10例,无效:2例。结论:超短波牵引
期刊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综合康复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多发病之一。笔者自2005年4月-2007年4月,应用药物静脉滴注及腰椎牵引、斜扳法、弹压手法复位,综合康复治疗372例病人,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372例患者当中,男260例,女112例;年龄18-55岁之间;病程最短2天,最长半年。发病部位,腰4-5椎间
期刊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健脑通络口服液 治疗观察    1 中医疾病及病证诊断标准    参照郑筱萸主编《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标原则》所拟定标准拟定。    1.1 中医诊断标准  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症:头痛、眩晕、瞳孔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
期刊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按摩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上可见到多个年龄段,以青壮年居多,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主要表现为腰腿疼痛、麻木、不能较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目前,针对本病的治疗方法很多,基本上分为保守疗法和手术疗法两类,都有疗效。从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采用以按摩为主的方法治疗此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期刊
关键词 肱骨外上髁炎 按摩治疗    肱骨外上髁炎,亦称网球肘炎。该病是由肱骨外伤髁部伸肌总腱的慢性、积累性损伤引起。起病缓慢,初起时劳累后偶感肘外侧疼痛,延久则有加重,病程长者有肌萎缩,常见于青壮年。  笔者从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共诊治网球肘炎患者38例。现将一点感受汇报给大家,与同行交流。    1 肱解剖    骨外上髁、骨膜与深筋膜紧密结合,六块前臂后群浅层肌,以伸肌总腱共同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