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春天四节气

来源 :广州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uo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 春
  2月4日(农历正月十一),立春日,立春的具体时刻是下午17:03:12。时序好生奇妙,时钟滴滴答答走到那一刻,立春了。有些地方讲究,说这一刻要“躲春”,大约因为灰调子的冬天把人烦闷久了,人们一下子会受不住那亮闪闪的一刻。事实上,新冠疫情大面积肆虐以来,从正月初一到立春,人们已经在家封闭十余天了。这天,我忍不住,出门、去了河边。
  黄河是兰州亘古不变的基底,是兰州城的根由。一年的这一时段,黄河最是妩媚,河水清澈,浪花翡翠一般。
  河边的树还在沉睡。夏天,河水上涨,堤上的柳树每年都要让河水泡一遭,大都树根裸露、向河水歪斜着身子。白杨夹在柳树里很分明,树干笔直、雪白。光亮里,干燥的苇子上,麻雀们起身的一刻,竟像飞起一群蝴蝶。麻雀像苍生,颜色接近土地,说起话来七嘴八舌。杨树上喜鹊的叫声自在独立、干净脆亮,声音能传到很远。
  白鹭结群飞过,静悄悄几乎覆盖了河面。细看,土里的草芽儿有的活过来了,真是忍不住眼睛要湿。
  如若不是被封闭久了,想不到先前这些惯常的事物,这般惹人爱怜。天多蓝,太阳多亮,“春天”这个词儿多么可爱啊。但是,面对新冠病毒,人们那样惶恐无助。那么多人正身陷病痛,还有那么多人不幸逝去,心里还是沉淀着一层悲怆。
  手机上刷新闻,新冠肺炎患者还在剧增,前一天全国就增加了3000多例。兰州确诊患者已有20人,很多周遭县区把兰州当疫区。一张网友拍在高速公路的图片,醒目的标示牌上写着:“前往兰州方向的车辆立即返回”,作为注解,上面还有一行小字:“截至目前,兰州已确诊冠状病毒病例15例,其中,重症5例。”
  冬去春来,大自然兀自安静地过渡时序吧,我且回陋室,继续封闭,继续关注身外的人世,继续心疼、感动、感激。
  (路过两家药店,习惯性地进去问问,依旧没口罩没酒精。脸上的口罩是从过年开始戴的。)
  西北的冬天很长,春天是缓缓来的,不急,只要疫情好转,什么都好说,真的。
  雨 水
  2月10日起,作为下沉干部,我和单位同事被安排到兰州东郊两个社区防疫点,配合社区守卡。值守任务结束那天,恰好春分。
  因为疫情,因为守卡,我的庚子年的春天有了四个特别的节气。
  首次守卡前一晚,怕迟到,半夜没睡着。清早寒冷,乘公交到卡点,路上一个多小时。早上6点值守到9点的社区人员冻得声音哆嗦,我们接替他们,从9点到中午1点半。卡点搭一顶天蓝色民政救灾帐篷,风吹过,门帘扑啦啦响。我们单位值守的两个卡点隔马路相望,北边是88—89号院楼卡点,南面是小树林卡点。两个卡点流动人口多,基本都是租住户。
  守卡,就是严防死守,严格管理登记出入人员,向卡点住户及时传达防疫抗疫政策,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告知社区。
  这次守卡,让我对社区工作有了一些了解。作为政府序列最基层的部门,社区切实置身民众,细密的网格上固定着每一个住户,社区工作人員非常辛苦操劳。88—89号院楼是上世纪80年代的红砖楼,年前,不少租户回老家过年了,院楼的楼长频繁往来卡点,提溜着一摞表格,挨个儿查问外出的住户是否登记返家。
  很冷,一直小跑。对面是高高的皋兰山,小树林卡点就在山脚,卡点大约因路口那片树林得名。太阳升上来后,渐渐暖起来了,面前干硬的大山,被阳光照出一层毛茸茸的枯草,山一下子变软了。
  马路和街道少有的安静,两个小毛孩手拉手悠闲地溜达过来,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问他们去哪儿,说去玩。5岁的哥哥领着3岁的妹妹,没戴口罩,看表情显然是溜出来的。说爸妈在上海,怕带回病毒,没回来过年。问清他们的来处,送他们过地下通道,到小树林那边,他们的奶奶果然正满马路疯找。“这个年真是操心死了,病毒老是不散,两个毛蛋子一眨眼就没影子了。”
  小树林的树还完全枯着,树干褐色,树皮皴裂,枝杈上还挂着很多枯叶,路边公厕的管理员说,是槐树。
  2月19日(农历正月二十六),雨水节气,庚子鼠年的第二个节气。疫情终于有所好转,人们心情都好多了,但到底摸不准病毒的习性,大家还是轻松不起来。
  雨水节气缘何而来?是说这节点,北方农业地区天气由冷转热,雪开始变雨了。农业跟着节气走,纵然疫情不彻底消退,从新闻上看,各地春耕春种没有耽误,这叫老百姓心里稳妥。
  雨水无雨,太阳还特别亮。卡点晒得很热,穿厚羽绒大衣,出汗了。楼上下来一位大妈,说快一个月没下楼了,就怕给社会添乱。说关家里,面粉吃得特别快,蒸一次馍,面袋子就下去一截,这不,叫卖面粉的人送一袋面过来。疫情让人和人关切起来,卡点住户出进时都愿意和我们闲聊几句,问寒问暖,说疫情,感动于一线医生的伟大。出我意料,这些老太太老爷子对国内外疫情的了解,一个比一个清楚。中午,有志愿者挨个儿给卡点送来热气腾腾的中午饭;在我们最缺口罩的时候,志愿者给值守人员送来了一盒口罩。从疫情开始,全国上下,真的是全民抗“疫”,十四亿人口啊,想想都感动。
  明显的,快递员和外卖小哥到楼口的次数越来越多,感觉紧绷的全国各地开始渐渐活动起来了。
  父亲和姐姐住,姐姐打来电话,说父亲和小区守卡人员吵架了。父亲八十多岁,腿脚不好,平时习惯每天到门口溜达一圈。他脾气倔硬了一辈子,这天出门,守卡人员劝他回家,说他年岁大了,外面有病毒不安全。父亲一听就躁了,我和姐姐知道,父亲生气的主要原因是人家说他老了。接了姐姐这个电话,我对卡点进出的老人说话就格外谨慎了。
  好友微信问我在干吗,我发一张守卡的照片过去,她很吃惊,说她待在屋里还担惊受怕。她把照片发到朋友圈里,大家赶忙在圈里跑出来问候我,向我致敬,千叮咛万嘱咐,要我一定做好防护。我只是守卡而已,比起一线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我做的事少得叫人惭愧,但朋友们一番激烈的反应,更叫我觉得守卡的重要。
  和武汉一个朋友微信几句,他说情况好转,但每天还有人病逝,心里非常难过。我相信,疫情期间,东西南北,不分地域,每个人都心系湖北,湖北不好、武汉不好,每个人的心都放不下来。    惊 蛰
  3月5日(农历二月十二),惊蛰日。
  二十四节气里,惊蛰是带着声响的节气。按照老人们的说法,“瘟疫衰于惊蛰”,果然如此,国内疫情大有好转。
  西北四季分明,蛰伏了一个冬天,每年一到惊蛰,由不得人,心里就开始蠢蠢欲动了,想外出,想看新鲜的春天。但今年,说什么也不行了。
  已是守卡的第四周。这天是下午守卡,到卡点提前了30多分钟,这么多天,同事们交接班,没一个人迟到,哪怕平日再懒散的人,都知道前一班的人有多辛苦。兰州的防疫等级一点点儿在降,形势越来越好。这些日子下来,我认识了常值守的88—89号院楼的大多住户。有个开电动摩托的人,很讲究,每天出入一两次,买各种吃的,摩托车前面用螺丝钉固定了好几个姿态各异的蜘蛛侠,车一开,蜘蛛侠们马上在车上动作起来。他是单位大厨,现在宅在家里,每天的任务是想着法儿给家里人做好吃的。还有一对儿奶奶和孙子,隔一两天,下午出一趟门,孙子盲眼,紧紧挽着奶奶的胳膊,这天奶奶不知为啥很是开心,边走边大聲唱歌。没风,太阳很暖,那个有腿伤的拄拐的住户,拿了板凳坐在楼下晒太阳,看上去很舒服。每天为社区做四次消杀毒的老张,风风火火,开一辆三马子,在楼口的土坡上很野地上下,车厢哐里哐当,有时车都要翻的样子,他说,不怕,先前开康明斯跑长途。我说呢。
  望过马路,小树林槐树的枝叶似乎又绿了些。心想,槐树发芽,疫情就该结束了吧。
  有人下楼来收拾楼边的小花坛,锄草松土,说花坛是他亲手垒的,他一辈子就喜欢花花草草。一棵瘦小的树苗已发出满枝小小的红穗苞,他说是榆树,用榆钱儿种的。
  过年前再读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心内安静敞亮,心想,不如也记记二十四节气,虽然日日拘泥城中,没有苇岸面对的那块农田,但也可以打开身心、关注一下周遭。但怎么也没想到,一翻年,疫情袭来,情况如此特殊。
  傍晚,快交班时,卡口停下一辆出租,车上下来一家四口,说刚从临夏县来。妈妈领着个三四岁的孩子,爸爸还抱着个宝宝。他们取下行李,认认真真拿出当地开的健康证明和身份证,让我们一一检查。按要求,有健康证的本省外来人员可以登记进卡。测体温、入卡,他们很感激很欣慰的样子,说一会儿还要出来买菜买米买鸡蛋,今年的日子才开始呢。
   春 分
  3月20日(农历二月二十七),春分。直到2020年的这个春分,我才算搞清,春分并非春天一分为二之意,这日原是昼夜平分、黑白齐短的意思。
  这天是我们守卡的最后一天,卡点二十四小时的值守将由社区人员继续完成。自此,我们已在两个卡点轮流值守四十天,身上的衣服,从最厚的羽绒大衣到现在的春秋薄衣。
  这天,我在小树林守卡,太阳亮得刺眼,路口,一棵杨树上落下一地暗红的“杨吊吊”,先前我总是怕它们落到脖子里,像冷软的虫子,现在,它们一吊又一吊往下落着,有着一种异样的安静。
  树欲静风不止,我们小心翼翼怀揣着与疫情战斗得来不易的成果,但还是不敢有丝毫大意,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严密监控外来入境人员。这场蔓延到世界的灾疫,已经是全人类的浩劫,苦难已把人类更紧密地结为一体,此时,我们祈愿的已是整个地球。
  我总是忍不住看身后的大山,因为一团又一团粉粉的野杏花已经漫山遍野了。
  中午,出入卡口的人最少,我拿出黑泽明的自传《蛤蟆的油》继续读,看到他写日本关东大地震。那天,童年的黑泽明,穿粗齿木屐在外面玩耍,轰隆隆,地震了,黑泽明慌忙跑回家,院子已成一堆瓦砾,让他惊奇的是,家人一个不少地从瓦砾里出来了,黑泽明真想大哭,可是被哥哥呵斥住了:“小明,瞧你那副样子!光着两只脚,成何体统!”
  那可是历史上伤亡十余万人的地震啊。我合了书,品味这个细节,品味黑泽明哥哥说的话。有时,读书会让人产生一种奇怪的感觉,比如那一刻,我恍惚觉得黑泽明讲述的生活仿佛与我们的生活正在平行进行,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
  一个半月的守卡,我记住了两个卡点的很多人,都是平时我很少接触的人。鞋匠、穿破洞牛仔裤送液化气的小伙子、爱拉家常的公厕管理员、一个民办小工厂的每个工人、一位每次进出脸上都露出歉意的老奶奶,还有一位闷声闷气的环卫工。我记得,有一天下雨,渐渐大起来的雨,把我们和这位环卫工逼进帐篷,帐篷地势低,雨水流进来,再把我们逼到帐篷一角,他手里捏着的手机快响破了,他就是不接,问他缘由,说是老婆的电话,他说:“她一天到晚打我,你们看,我的头顶都被她打秃了,我要给她一点厉害。”他摘下帽子给我们看,我们都笑。
  因为疫情,这些非同往常的日子,一定会终生难忘。
  一位朋友的儿子在国外留学,本来四月就要毕业,国外疫情越来越重,朋友日日焦虑,这天,她打电话说儿子已平安回国,虽然正在隔离,但心总算落在腔子里了。“还是咱国家好啊!”电话里她的声音悲欣交集。
  坐在回家的公交上,我吃惊地看到,道旁的白玉兰开出大盏大盏雪白的花朵,美得叫人想流眼泪。
  责任编辑:杨 希
其他文献
一、如何走近赵树理  在“人的文学”向“人民文学”的历史演變中,赵树理因其风格(“评书体小说”)的独特,被视为“民族形式的里程碑”(茅盾:《论赵树理的小说》),从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占了重要一席。他是唯一一个入选“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和“新文学选集”的作家。这两套大型丛书/选集的编辑,为现代作家群“排座次”,是1949年前后划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一道分水岭。“中国人民文艺丛书”选入了赵树理19
期刊
一  两排暗红的屋脊之间仿佛涌荡一条滚烫、烽烟四起的大河。清晨的河面并无半分宁寂,一层层漂浮:牛肉湯在铁皮桶里“咕嘟”“咕嘟”跳动,铁托盘上站满褐黑的牛排、羊排,异乡人在案板上抻拉面时带有表演性质的甩打,热雾弥漫,吆喝不止,烧烤摊前七扭八歪的排队和不知名婴儿的啼哭,像暧昧难言的水草从清晨六点纠缠至八点。赶着上班的自行车、电动车和行人交错,外乡人、土著、小学生集体混合出一曲流水的交响。暗黑的旅行包,
期刊
一  终于安抚你睡下。  在你长长的睫毛下,藏着一天的惊喜和惶恐。  今晨,你急促地将我唤进卫生间,惊喜而慌张地说: “妈妈,我来例假了。”  我轻声地指导你如何换洗衣物,打理经期,然后送你上学。  回来之后,我坐在书桌前,窗外的木棉树枝叶伸近窗棂,那些嫩绿的叶子有着生命的娇嫩和欣喜,我仿佛看到同样正在经历生命欢喜的你。我思考着要跟你谈点什么。  孩子,例假,这只是我们女性历程的一个小变化,还有很
期刊
我现在有一副面容衰老、布满枯深皱纹的面孔。可它却不像某些容貌清秀的面孔那样骤然沉陷下去,它依旧保留着原来的轮廓,只不过质地被毁坏罢了。我有一张被毁坏的脸庞。我还能跟你说些什么呢?我那时才十五岁半。  那是在湄公河的渡船上。  这个形象在整个渡江的过程一直存在着。  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的小说《情人》中的第一节。她70岁写下它。从这本书起,“湄公河”几个字从此改变了它的词性,从一个地理名词转向一个文学的
期刊
阅读阿尔贝·加缪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去冬今春想起他的时候比较多……在加缪的作品中,我读过多次的大约只有《局外人》,从前我并没有多爱读《鼠疫》,近来拿出来翻了翻,心境不一样,阅读的感受自然也大不同。不过,让我感触最深的,并不是加缪的作品,而是他为自己的申辩。“亲爱的巴特……你不是这样的,我知道。就我本人而言,我已经古怪到足以认为如果我们甘愿接受这样的想法,我们就应该接受人类的孤独。我远没有感觉到置身于
期刊
1  川沙,名字很美——大川流沙。  川,黄浦江与东海;沙,江沙与海沙。  此地,清嘉庆十年(1805)设抚民厅,为县制。管辖范围涵盖黄浦江以东广大滨海地区。从川沙县城摇橹划船进上海滩,晨发而夕至。1925年,上川铁路建成通车,一个小时就可以自县城直抵浦江,客人下火车,再乘船,到浦西去谋生、求学、交易、相亲、诉讼、革命、逛十里洋场……  宋庆龄、黄炎培、杨斯盛、胡适等人的面容背影,曾经在川沙县城与
期刊
疾苦之事,不足以对外人道。  就拿我来说吧,55岁的年纪,患有严重腰椎病。在我们农村,上有老下有小,这样的年纪正当令,腰椎坏掉,等于成了一个废物。所幸我父母早逝,少了奉养之虞;我和老婆只生有一个女儿。好在这女儿打小争气,不用我多操心。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律师,生活上不需我供给,时而还会对我有所周济……所以说我出来做保安,并不指靠那每月1500块的工资活着,只是不想让自己过早闲下来。家里有几亩地,春
期刊
凌晨一点,我从午夜食堂取了餐,放入外卖箱,跨上电动车,正准备赶往市医院,只听叮咚一声,进来一份订单。送餐地点是红豆公园的望月亭,备注里还有一句话:陪我聊天,一直聊到天亮,每小时100元。  作为一名夜间骑手,我接过许多稀奇古怪的订单,见过不少难以琢磨的买家。我曾在凌晨一点赶到便利店,取了一盒唇膏,送到五公里之外的酒店,交给一个大波浪头的女人。我实在搞不明白,已经大半夜了,为什么非要抹唇膏?我曾在凌
期刊
鸡刚叫头遍,莫米尔被奶奶从炕上拎起。他站在炕沿上困得睁不开眼睛,迷迷糊糊被奶奶硬套上衣服,塞给他一个竹笼,打发他出门去扯猪草。这是莫米尔暑假每天固定的早课,奶奶定下的规矩,男人不能睡懒觉,否则太阳晒到屁股就吸走了你的阳气,叫你一辈子做不成男人。莫米尔才九岁,还不算男人,他不懂什么是“做男人”,听奶奶第一次这么说,便反问得奶奶张口结舌。后来再问,望着一脸稚气的莫米尔,奶奶躲不过去,左右看了看,把嘴贴
期刊
1  早晨六点闹铃响起之前,阿倩做了一个梦。梦见她和泽熙并排躺在床上,赤身裸体地搂抱在一起。泽熙一边亲吻她的耳朵,一边说喜欢她。梦里的阿倩还是年轻时候的样子,跟泽熙之间,既像是谈恋爱,又像是偷情。心里甜蜜又紧张,担心被别人看见。  阿倩醒来口干舌燥,浑身软绵绵的,一点力气都没有。她奇怪做这样的梦,泽熙妈妈知道了会不会追到梦里来拿刀砍她?想起前同事因愤怒而变了形的脸,阿倩心里滋生出一丝报复他人的快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