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金融支持东北振兴的前景:基于资金缺口的分析
东北经济的痼疾集中反映在金融上。金融支持的不足限制了东北经济的发展,同时,它也将是东北振兴的重要路径依赖。振兴东北的核心在于对国有资产重组,因此,振兴东北的资金缺口也应从这里切入进行分析。国企重组所需资金投入主要包括两方面:用于支付资产重组的成本费用和盘活现有存量资产的增量投入。
1、用于支付资产重组的成本费用的测算
用于支付资产重组的成本费用,其中最重要的是解决重组中的债务、下岗人员和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等问题所需要的资金:(1)用于支付债务的费用。2001年东北三省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的数额约有9440多亿元,其中的死账以10%计算,大约有944亿元。因此,用于解决企业债务的最少费用在944亿元;(2)用于解决下岗人员安置的费用。2001年东北三省国有经济972万职工,按其中有20%为潜在失业人员计算,国有企业有195万左右职工处于“准失业状态”。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安置职工再就业所需费用约为3.5万元/人,以此为参考,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资金大约为682亿元;(3)卸掉社会负担所需支付的费用。据初步估计,东北三省国有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负担占销售收入的 15%左右。 2001年东北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销售收入为6631多亿元,据此进行分析推算,这方面的资金投入994亿元。综合估算,国有经济用于支付资产重组的成本费用整体上约为2620亿元。
2、盘活现有存量资产的增量投入估算
盘活现有存量资产的增量投入,主要是指用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费用,目前国有企业用于研发和技改的资金包括两个来源:(1)国有企业内部资金来源。目前主要有折旧费、从销售收入中提取的技术开发费和从利润中提取的技术开发费用三种:折旧费。据有关资料分析,综合折旧率应该为5.39%左右。按照这一标准,以2001年数据为依据,东北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0108多亿元,需提取折旧费545多亿元; 从销售收入中提取的技术开发费用。2001年,东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销售收入为6631多亿元,以3%计算,需提取研发费用198多亿元;从利润中提取的技术开发费用。我国应从法律上规定企业有一定比例的税后利润作为R&D经费。由此,从企业内部需筹集的用于带动存量资产的投入至少743亿元;(2)外部来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所需资金仅靠内部挖潜是远远不够的,70%的资金还得从企业外部筹集。参照国有企业研发和技改资金的内部筹资数据(大于 743亿元),国有企业需从外部获取研发和技改资金1735亿元。综合估算,带动存量的资金至少需2477亿元。
从上述两方面来看,顺利推进东北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至少需要5097亿元,其中有相当部分还要用于偿还国有企业的历史旧帐。除了企业可以筹集一部分以外;还可用一定的收益吸引金融部门参与,即资金缺口的存在为金融支持提供了机遇。与振兴东北的金融缺口相对应,我国金融系统存在大量的富余资金,它们苦于找不到更好的投资方向导致大量闲置,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例如,我国金融系统的存贷款差额逐年增大,以及国内储蓄—投资转化缺口的存在,为填补振兴东北的资金缺口提供了可能,即通过金融创新来为东北提供资金是可行的。
二、振兴东北的金融支持思路
1、引入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的引进,首先是基于培育高新技术等支柱产业的需要,其次是基于整合、盘活闲置国有资产的要求。通过资本运作、资产重组、风险创业投资等纽带重新组合,可以为东北经济注入新的资金动力。在引进风险资本给东三省‘补氧’过程中,一方面实现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引入民营资本与外资,调整不同主体的出资比例,使风险真正得到分散;另一方面,项目与资金引进与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市场规律,切忌政府行为、长官意志。另外,在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与交易结构设计上,应该解决投资人与管理层的激励约束关系,通过变通的方式实现投资人与管理层相互之间的制衡,不必拘泥于具体形式。
2、加大资本市场筹资力度
融资方式的不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力度亦不同。从东北的融资格局来看,直接融资所占比重过小,这种融资格局导致了企业缺乏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机制,难以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督与内部治理机制;另一方面东北三省国有企业银行信贷资金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5倍,过分依赖于银行融资,这不仅使企业负债比率过高,而且使银行风险与业务过于集中于这些企业,致使经济结构调整受到限制。因此,对于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说,发展直接融资,加大其比重是非常必要的。为此,相关主体应积极进行资本市场的结构调整,要在继续培育股票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多主体、多工具的资本市场。大力发展投资银行,建立资产重组的中介机构,加快发展与培育、兼并、收购市场,鼓励国有企业并购,为东北国有企业的调整和重组创造良好的环境。
3、提高银行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
银行应调整信贷资金投向,改善信贷资金投资结构,确保产业重点,进而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信贷投资方向能反映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贷投资方向的正确与否。针对目前的情况,银行的信贷应由外延型、数量型的产业转向重视内涵型、质量型的产业,大力支持技术含量高、产销对路、经营效益好的企业,满足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为他们组织银团贷款,吸纳国内外资金;支持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边境口岸,发展与东北亚各国及美国、日本、欧盟、东南亚的贸易。在调整信贷投向的同时,积极利用外资牵线搭桥对外资和外贸项目积极提供配套资金。在确保重点产业这一方面,具体地说,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革中的发展,完善住房信贷体系,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并改进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综合配套金融服务。同时,积极利用金融这一调控手段,控制产业结构调整的规模、速度和力度。
4、放开民间金融进入限制
从国企改革的动因可以看出,东北的国企改革通常是危机导向,而真正的改革应该是利益导向。民间资本的介入可以纠正这种导向的偏差,实现体制的转换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推动技术创新。传统的计划经济下,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改革开放后这种限制有所松动,但一些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和长期稳定收益的领域几乎被国有资本所控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引入民间资本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拆除这种限制,让民间资本进入这些垄断性的行业,激发其热情,扩大其投资和发展空间。民间资本投资缺乏资金时,可以用政府财政资金建立担保基金,允许民间建立投资担保公司,主要为个体、私营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这样不仅可以使国家财政腾出一笔资金,而且也扩大了民间投资的领域。另外,国企改革也带来人力资源的调整,民间资本介入后,可以引入大批中小企业,解决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东北经济的痼疾集中反映在金融上。金融支持的不足限制了东北经济的发展,同时,它也将是东北振兴的重要路径依赖。振兴东北的核心在于对国有资产重组,因此,振兴东北的资金缺口也应从这里切入进行分析。国企重组所需资金投入主要包括两方面:用于支付资产重组的成本费用和盘活现有存量资产的增量投入。
1、用于支付资产重组的成本费用的测算
用于支付资产重组的成本费用,其中最重要的是解决重组中的债务、下岗人员和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等问题所需要的资金:(1)用于支付债务的费用。2001年东北三省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的数额约有9440多亿元,其中的死账以10%计算,大约有944亿元。因此,用于解决企业债务的最少费用在944亿元;(2)用于解决下岗人员安置的费用。2001年东北三省国有经济972万职工,按其中有20%为潜在失业人员计算,国有企业有195万左右职工处于“准失业状态”。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安置职工再就业所需费用约为3.5万元/人,以此为参考,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资金大约为682亿元;(3)卸掉社会负担所需支付的费用。据初步估计,东北三省国有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负担占销售收入的 15%左右。 2001年东北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销售收入为6631多亿元,据此进行分析推算,这方面的资金投入994亿元。综合估算,国有经济用于支付资产重组的成本费用整体上约为2620亿元。
2、盘活现有存量资产的增量投入估算
盘活现有存量资产的增量投入,主要是指用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费用,目前国有企业用于研发和技改的资金包括两个来源:(1)国有企业内部资金来源。目前主要有折旧费、从销售收入中提取的技术开发费和从利润中提取的技术开发费用三种:折旧费。据有关资料分析,综合折旧率应该为5.39%左右。按照这一标准,以2001年数据为依据,东北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0108多亿元,需提取折旧费545多亿元; 从销售收入中提取的技术开发费用。2001年,东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销售收入为6631多亿元,以3%计算,需提取研发费用198多亿元;从利润中提取的技术开发费用。我国应从法律上规定企业有一定比例的税后利润作为R&D经费。由此,从企业内部需筹集的用于带动存量资产的投入至少743亿元;(2)外部来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所需资金仅靠内部挖潜是远远不够的,70%的资金还得从企业外部筹集。参照国有企业研发和技改资金的内部筹资数据(大于 743亿元),国有企业需从外部获取研发和技改资金1735亿元。综合估算,带动存量的资金至少需2477亿元。
从上述两方面来看,顺利推进东北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至少需要5097亿元,其中有相当部分还要用于偿还国有企业的历史旧帐。除了企业可以筹集一部分以外;还可用一定的收益吸引金融部门参与,即资金缺口的存在为金融支持提供了机遇。与振兴东北的金融缺口相对应,我国金融系统存在大量的富余资金,它们苦于找不到更好的投资方向导致大量闲置,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例如,我国金融系统的存贷款差额逐年增大,以及国内储蓄—投资转化缺口的存在,为填补振兴东北的资金缺口提供了可能,即通过金融创新来为东北提供资金是可行的。
二、振兴东北的金融支持思路
1、引入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的引进,首先是基于培育高新技术等支柱产业的需要,其次是基于整合、盘活闲置国有资产的要求。通过资本运作、资产重组、风险创业投资等纽带重新组合,可以为东北经济注入新的资金动力。在引进风险资本给东三省‘补氧’过程中,一方面实现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引入民营资本与外资,调整不同主体的出资比例,使风险真正得到分散;另一方面,项目与资金引进与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市场规律,切忌政府行为、长官意志。另外,在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与交易结构设计上,应该解决投资人与管理层的激励约束关系,通过变通的方式实现投资人与管理层相互之间的制衡,不必拘泥于具体形式。
2、加大资本市场筹资力度
融资方式的不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力度亦不同。从东北的融资格局来看,直接融资所占比重过小,这种融资格局导致了企业缺乏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机制,难以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督与内部治理机制;另一方面东北三省国有企业银行信贷资金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5倍,过分依赖于银行融资,这不仅使企业负债比率过高,而且使银行风险与业务过于集中于这些企业,致使经济结构调整受到限制。因此,对于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说,发展直接融资,加大其比重是非常必要的。为此,相关主体应积极进行资本市场的结构调整,要在继续培育股票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多主体、多工具的资本市场。大力发展投资银行,建立资产重组的中介机构,加快发展与培育、兼并、收购市场,鼓励国有企业并购,为东北国有企业的调整和重组创造良好的环境。
3、提高银行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
银行应调整信贷资金投向,改善信贷资金投资结构,确保产业重点,进而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信贷投资方向能反映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贷投资方向的正确与否。针对目前的情况,银行的信贷应由外延型、数量型的产业转向重视内涵型、质量型的产业,大力支持技术含量高、产销对路、经营效益好的企业,满足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为他们组织银团贷款,吸纳国内外资金;支持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边境口岸,发展与东北亚各国及美国、日本、欧盟、东南亚的贸易。在调整信贷投向的同时,积极利用外资牵线搭桥对外资和外贸项目积极提供配套资金。在确保重点产业这一方面,具体地说,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革中的发展,完善住房信贷体系,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并改进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综合配套金融服务。同时,积极利用金融这一调控手段,控制产业结构调整的规模、速度和力度。
4、放开民间金融进入限制
从国企改革的动因可以看出,东北的国企改革通常是危机导向,而真正的改革应该是利益导向。民间资本的介入可以纠正这种导向的偏差,实现体制的转换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推动技术创新。传统的计划经济下,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改革开放后这种限制有所松动,但一些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和长期稳定收益的领域几乎被国有资本所控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引入民间资本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拆除这种限制,让民间资本进入这些垄断性的行业,激发其热情,扩大其投资和发展空间。民间资本投资缺乏资金时,可以用政府财政资金建立担保基金,允许民间建立投资担保公司,主要为个体、私营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这样不仅可以使国家财政腾出一笔资金,而且也扩大了民间投资的领域。另外,国企改革也带来人力资源的调整,民间资本介入后,可以引入大批中小企业,解决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