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女性平等地位追求的进步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angel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中塑造的共产党女干部邓秀梅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女性形象的典型。从外表看,她的一头短发斜分了用夹子别住,穿一身青斜纹布制服,上衣胸前口袋配一支钢笔,是党的女干部的标准打扮。语言上,她口齿清晰,说话轻快,擅长与群众打交道。思想上,邓秀梅接受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反对封建迷信和重男轻女恶习,相信“妇女能顶半边天”[1]。作家多在细节的语言行为处刻画展现主人公邓秀梅作为女干部的自立自强,丰满了这一人物的形象,突出了新时期新女性的新面貌新特质。
  关键词:山乡巨变;邓秀梅;女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01
  《山乡巨变》女主人公邓秀梅的女性自强意识之觉醒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她对自己的定位和要求,另一方面是她对其他妇女的关心以及对她们所面临不平等对待的同情、帮助。
  一、与男性平起平坐的自我定位
  在小说的开头她和丈夫余家杰开完会却没有同路走,有后生开玩笑问她问她为何不跟余家杰,这时邓秀梅的回答是:“我为什么要跟他,他为什么不跟我?”可见她是不愿意遵守旧道德观念中“从夫”的。她接下来自己补充的话印证了这一点:“你们(作者注:指男同志)只想自己的爱人像旧式妇女一样,百依百顺,不声不气,来服侍你们。”一个名词“旧式妇女”,说明指出这一点的女子有别于此,她是新式的。自然,伴随着“旧式妇女”的两个描述词“百依百顺”、“不声不气”和一个动词短语“服侍你们”是受到邓秀梅这个新式女性的否定的。从这一个片段可以看出邓秀梅基本上冲破了传统封建观念对女性相夫义务的不合理禁锢。
  二、工作上的要强作风
  邓秀梅参加工作以来无论是语文水平还是政治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县委对她工作作风的评价是“舍得干,不信邪,肯吃苦耐劳,能独当一面,但算术不高明。”小说第十一章,她与李月辉到区上开会,邓秀梅因全乡入社农户百分比数字模糊受了区委书记的“抢白”,眼睛湿了。这印证了文中对她的评价——邓秀梅是一个自尊极强的女子。
  三、对妇女问题的重视和独立思考
  邓秀梅反对重男轻女,同情因重男轻女糟粕思想而受到压迫的妇女。她第一次与亭面胡在山路上相遇,谈话间谈到亭面胡的子女,亭面胡称自己的女儿为“赔钱货”,邓秀梅听到他使用这一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贬低女性的词,“一双黑浸浸的眼睛对他一鼓”,亭面胡便“晓得不妙,自己失了言,犯了这个女干部的忌讳了”。类似的表现之处还有邓秀梅耐心听盛家大姆妈讲自己如何生了八个女儿却一个都没留下,期间旁人三次听得不耐烦打岔,邓秀梅都要求听盛家大姆妈继续讲下去。盛家大姆妈讲到伤心之处忍不住嚎啕大哭,邓秀梅面对此情此景也湿了眼睛。盛家大姆妈的遭遇在旧社会的农村绝非罕见,邓秀梅也清楚这一点。通过一些人打断大姆妈讲述也可以看到,即便解放后,农村里守旧的思想也并没有完全被连根拔起。仍然存在很多的人对这样的遭遇漠不关心,对这样命运凄凉的妇女没有表现出太多同情,仍保持着一种对重男轻女思想认同的惯性思维。
  邓秀梅是做妇女工作出身的,周立波先生用“她对任何妇女的任何事情都感兴趣”来概括她的性格。当知晓盛淑君和陈大春在一起,邓秀梅告诫盛淑君结婚要迟一点,且要晚婚晚育,因为“过早地生男育女,女同志会吃亏的”。邓秀梅这个思想有其先进性。1955年左右,国家还没有提出号召晚婚晚育[2]。邓秀梅劝盛淑君迟一些生孩子更多的是从关心她个人的角度出发——“邓秀梅什么时候都没有忘怀妇女方面的利益。”在邓秀梅看来,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女性应当以干工作为主,而非早早结婚在家相夫教子。在邓秀梅看来,盛淑君是要求进步的——她梦想着到城里的工厂去上班,施展自己的抱负。邓秀梅对这样一个进步的女青年自然是欣赏且提携的。所以在面对盛淑君的个人问题时,邓秀梅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盛淑君,用自己的经验来告诫她。由此可见邓秀梅的女性自强意识不单只是对她个人,还对其他称得上“新式”的女性。
  邓秀梅的自强意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目睹其他妇女的遭遇而产生的悲悯。邓秀梅在作品中因为自己的事情只流过一次泪,却常常因为别的妇女的不幸而落泪——“对于妇女的痛苦,她十分敏感。乡里每个妇女的不幸,好像就是她自己的遭遇一样。”邓秀梅本身其实家庭是较为美满的,作品中描述虽不多,但读者仍然可以体会出这一点。在邓秀梅所处环境中,男女平等是被普遍认可的,婚姻恋爱自由是被大力提倡的,重男轻女思想糟粕是受到唾弃的。所以在盛佳秀入社的问题上,她说要拉盛佳秀一把,“引导她来过社会主义这一关”。可见社会主义制度改变的是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数千年来的男女不平等问题。而这种改变本质上依赖的是生产力的进步,因而邓秀梅大力在清溪乡建设合作社确有其“私心”。
  四、总结
  《山乡巨变》着力刻画了邓秀梅这样一个共产党女干部的形象,她代表了解放初期的新女性。通过这一人物,作者向读者传达了女性自立自强的时代必然性与对当时妇女同胞摆脱封建束缚,唤醒自强意识的希冀。亦表现了作者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大背景下对细节问题的关注和对妇女的关怀。
  注释:
  [1]1955年毛泽东看到贵州民主妇女联合会刊物发表文章《在合作社内实行男女同酬》后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口号。
  [2]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1978年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晚婚晚育是计划生育政策其中一条。
其他文献
蒹葭羞羞引浅秋,  硕果累累唤金风。  兰舟摇载彩云来,  湿地菊香透碧空。  鹤鸣九皋人人识,  江山多娇看扎龙。  游意未尽黃昏近,  归去推盏把诗烹。
那朵莲  安坐在  层层叠叠  油绿绿的叶子中间  风吹过  仿佛摇篮中熟睡的婴孩儿  轻悠悠地  荡着香甜的梦  那朵莲  望著  近旁的另一朵莲  想着心事  静默不言  那朵莲  与风低声絮语  和水惬意长谈  说不尽的  前世今生绵绵尘缘
作者简介:李铭岳(1996.8-),女,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在读学生。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02  看到这部电影,我联想到之前央视著名女记者柴静的新书里所讲述的一个凄惨故事,一名儿童因为自闭被他人排斥,尊严被无情践踏。尽管我们都无法清晰地掌握案件的全过程是怎样的,却又好像当头一棒,敲醒了我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我的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值得每个人去学习体会。诗词的赏析便能够很好地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培养我们的文化兴趣。学会了鉴赏诗歌便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不同时代的社会风气与人文,体会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诗词;意象;情感把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01  1.知人论世,把握背景 
晶瑩的雨滴  洇开鹤乡四月的薄凉  孕育满城花香  打湿望眼欲穿的  目光  花儿一样的女儿  柔美的笑靥开满小城  爱花的妈妈  期待的眼神开满小城  视线触碰的每一朵花儿  都牵着她们的  身影  尝试  与一片绿叶、一株小草低语  总是离不开与你有关的话题  当仙鹤的羽翼擦亮朝阳  一滴又一滴晶莹的露珠  滚落花儿的诗行  夜晚  那些被喊疼的名字  衔着花儿跑来入梦  听  一束清风摇着月
芦花孕穗,仙鹤营巢,青鸟苇边望。满含离殇。 声声叹,娇女几时故返。杜鹃晚唱。丹顶舞,月华愰朗。沼水旁,芳影纤纤,悄伴天鹅逛。  乌裕泪波荡漾,一曲挽歌寄,青冢蒿长。悠思千丈。复堆恶,寒浪浊黄魂葬。流星烁亮,天地曜、红颜俞靓。衣袂飘,云幔归来,四海同欢畅。  七律·怀念徐秀娟  扎龙芦苇望南兮,一季秋黄一寸思。  仙鹤南归青冢探,天鹅北返倩魂依。  复堆碧水颂歌唱,烏裕清波诗画题。  月明花白香墨寄
摘 要: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认知方式,同时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还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隐喻的衔接作用不是表层的,而是暗含在语言背后的,主要是借隐喻机制的构成要素的前后关联性而将语篇衔接起来。本文将通过对《老友记》第一季剧本的分析,试论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  关键词:隐喻;语篇衔接  作者简介:杨丽娟(1991-),女,广西凌云人,汉族,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
将种子种在土里  会发芽 会开花 会结果  于是我问自己  将爱种在土里会怎样  会发芽 会开花 会结果吗  我说会  爱的芽是初恋  爱的花是热恋  愛的果是苦恋
摘 要:逍遥是庄子全书的重要思想线索,理解逍遥对理解庄子思想有重要意义。逍遥是对自由的直观体验而不是界定,想要实现自由,必须超越个体与群体、理想与现实、身体和心灵这三对矛盾。而对这三对矛盾的超越则构成了庄子自由的两个层次:有所待与无所待。  关键词:逍遥;自由;层次;有所待;无所待  作者简介:郭津汝(2000-),女,汉,四川成都市人,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
云朵轻轻飘去,  临行前,  在嫩苗兒头上游移,  随风洒下淅淅沥沥的雨。  云朵在泼洒冷雨中  伤了元气,  变得轻佻苍白,  随风飞来飞去。  小苗在凄冷的苦雨中,  慢慢地将低垂的头抬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