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重视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加快实施素质教育步伐的关键。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进一步加大这一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 初中数学 三步 思考 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对于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已成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关注。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中学教师值得思考、探究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着重从课前、课中、课尾之处进行“三步”优化。
一、课前优化——精心预设
(一)预测错误。
实践表明,预防错误发生是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重要方法。预见错误并有效防范能够为揭示错误、降低错误打下基础。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前应充分预测到学生学习相关内容时可能产生的错误,从而便于自身在具体讲解时能够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更为有效地控制错误发生。如何才能做到有效预测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仔细研究教科书正文中的关键字眼、例题后的注意、小结与复习中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同时还有必要揣摸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过程,如此才能更好地预先明了学生的易错之处。例:一位老师讲解方程“x/0.7-(0.17-0.2x)/0.03=1”之前,由于课前预测到学生会在“分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二者之间产生混淆,因此在进行新授前积极为学生准备了一些有关“分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 的练习,从而有效避免了学生在解题时混乱与错误的产生。
(二)预设学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资源开发的客体和对象。
同时,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及课前准备程度的不同。因此,在课前备课的过程之中,必须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分析,如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从而为学习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课中优化——师生互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师生互动是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的又一亮点,进行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思考。
(一)媒体创境激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许多学生在具体学习时常常感到数学公式、数学概念枯燥乏味,缺乏一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设备进入了教学领域。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能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能将数学课本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或者在通常条件下很难演示的实验、动态变化的过程,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展现于学生的面前,从而使得具体的教学内容更富趣味性,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例:一位老师教学函数图像“y=x2,y=x2+1”时,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学生在计算机上协作操作,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师生间的互动。再如,有这样一道习题:“有一只青蛙被困在一个深九尺的井里。如果它每日跳五尺却滑下三尺,需要多少日才能跳出井呢?”分析这道竞赛类的易错题时,为了更加形象地说明青蛙跳跃爬升中的曲折过程,教者运用媒体课件技术制作了Flash动画。如此动画呈现,不仅使得问题变得生动有趣、简明易懂,而且极大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积极参于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学生通过观察青蛙跳跃爬升的动画,深入分析思考题目中的数据变化,很快得出了计算结果。以上这些运用媒体技术创境激趣,实现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达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鼓励大胆质疑。
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陶行知说:“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新课标下的动态课堂要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实践表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实现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着力于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创新,
让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面对学生的个性解读应给予充分尊重,应积极与学生一道共同研究、探究,将问题从朦胧中弄得水落石出,绝不能轻易棒杀学生与自己教学思路不一致的笨拙的奇想怪想。
三、课尾优化——作业反馈
练习是课堂教学效益的反馈,学生完成作业的优劣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的标准。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同时,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结尾处,预留一定的课堂作业时间,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对于每一次作业务完成,教者应能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审题、细心答题、耐心检查、规范书写,可定期对班级学生的作业进行展览。在此基础上,教者本身应做到作业的认真批改与订正工作,通过作业转化学困生,从而全面提高班级学生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环.谈优秀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J].中学数学,.1994,09.
[2]李星明.“主动学习三课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数学通讯,1999,11.
[3]朱晓.素质教育观下的数学竞赛[D].华中师范大学,2000.
[4]张诚.素质教育给中学数学教学带来的思考[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
[5]钟秀梅.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素质[N].山西科技报,2004.
关键词 初中数学 三步 思考 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对于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已成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关注。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中学教师值得思考、探究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着重从课前、课中、课尾之处进行“三步”优化。
一、课前优化——精心预设
(一)预测错误。
实践表明,预防错误发生是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重要方法。预见错误并有效防范能够为揭示错误、降低错误打下基础。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前应充分预测到学生学习相关内容时可能产生的错误,从而便于自身在具体讲解时能够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更为有效地控制错误发生。如何才能做到有效预测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仔细研究教科书正文中的关键字眼、例题后的注意、小结与复习中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同时还有必要揣摸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过程,如此才能更好地预先明了学生的易错之处。例:一位老师讲解方程“x/0.7-(0.17-0.2x)/0.03=1”之前,由于课前预测到学生会在“分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二者之间产生混淆,因此在进行新授前积极为学生准备了一些有关“分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 的练习,从而有效避免了学生在解题时混乱与错误的产生。
(二)预设学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资源开发的客体和对象。
同时,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及课前准备程度的不同。因此,在课前备课的过程之中,必须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分析,如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从而为学习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课中优化——师生互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师生互动是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的又一亮点,进行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思考。
(一)媒体创境激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许多学生在具体学习时常常感到数学公式、数学概念枯燥乏味,缺乏一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设备进入了教学领域。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能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能将数学课本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或者在通常条件下很难演示的实验、动态变化的过程,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展现于学生的面前,从而使得具体的教学内容更富趣味性,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例:一位老师教学函数图像“y=x2,y=x2+1”时,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学生在计算机上协作操作,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师生间的互动。再如,有这样一道习题:“有一只青蛙被困在一个深九尺的井里。如果它每日跳五尺却滑下三尺,需要多少日才能跳出井呢?”分析这道竞赛类的易错题时,为了更加形象地说明青蛙跳跃爬升中的曲折过程,教者运用媒体课件技术制作了Flash动画。如此动画呈现,不仅使得问题变得生动有趣、简明易懂,而且极大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积极参于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学生通过观察青蛙跳跃爬升的动画,深入分析思考题目中的数据变化,很快得出了计算结果。以上这些运用媒体技术创境激趣,实现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达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鼓励大胆质疑。
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陶行知说:“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新课标下的动态课堂要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实践表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实现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着力于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创新,
让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面对学生的个性解读应给予充分尊重,应积极与学生一道共同研究、探究,将问题从朦胧中弄得水落石出,绝不能轻易棒杀学生与自己教学思路不一致的笨拙的奇想怪想。
三、课尾优化——作业反馈
练习是课堂教学效益的反馈,学生完成作业的优劣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的标准。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同时,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结尾处,预留一定的课堂作业时间,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对于每一次作业务完成,教者应能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审题、细心答题、耐心检查、规范书写,可定期对班级学生的作业进行展览。在此基础上,教者本身应做到作业的认真批改与订正工作,通过作业转化学困生,从而全面提高班级学生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环.谈优秀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J].中学数学,.1994,09.
[2]李星明.“主动学习三课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数学通讯,1999,11.
[3]朱晓.素质教育观下的数学竞赛[D].华中师范大学,2000.
[4]张诚.素质教育给中学数学教学带来的思考[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
[5]钟秀梅.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素质[N].山西科技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