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许多古城古镇小巷的街名都烙印着这个古城古镇的独特历史文化。现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旧城改造”,大批有着鲜明特色的城市街巷地名开始消失。那些有韵有味布局精致的古街道被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小区取代,而代表着这些地域特色的民风、文化也被都市的时尚化淹没。
记者按图索骥,在油沙泊洞的旧址上看到的是一幢幢6层楼的现代居民小区。按政策规定,原住居民全部回迁,成为新小区的居民。
走进小区,草坪、绿树、鲜花,在楼群间点缀;小卖部、洗衣店、门诊部,服务设施齐全。但家家户户装着铁护栏,每个单元都安着防盗门,又给人一种不安全阴森的感觉。
油沙泊洞的原住居民只是这个小区的一小部分人。他们从搬进这个小区就感到一种歧视。他们的楼房都建在小区的边缘,临街的是商铺,要进入居住楼必须从里面攀登数十级台阶,老人们都得歇好几次才能进家。而且居室大部分是50平米左右的,门窗是钢木的,看上去很简陋。这是楼群里的贫民窟。小区里面的楼是商品房,门窗是铝合金的,开间也大,普遍是100平米以上的,每个单元的门都安了防盗装置,住户大部分是煤老板和一些企业的头头脑脑。因为这个小区与市里的重点小学相邻,许多人都想挤进这个小区来住。
原来在一个街道生活,大家彼此熟悉了解,而且都是一伙穷人,不是下岗的就是摆摊的,共同的生活遭遇把他们连在一起,见面称呼不是哥就是姐,要么是大娘大爷,大家都一律平等,没有谁瞧不起谁的。现在和一些大款们居住在一起,物业管理费、卫生费、保安费、水电费、取暖费……生活成本提高不说,心理障碍也实在折磨人。“人家出入坐的是高级小轿车,咱骑着掉链子的破自行车;人家嘴里叼着的是芙蓉王、大中华,咱抽的是3块钱的劣质烟,想敬人家一支都不敢拿出手;人家的麻将是1000、5000的胡,咱只能打个50元的碰碰胡。”一个油沙泊洞的老住户自我调侃,对记者述说着刚搬到小区的感受。
这种贫富差距,身份的落差使油沙泊洞的原住居民融入社会主流的脚步大大滞后。他们顽强地保持着原来的生活状态。尽管单元和阳台的分割不能像以前那样踢开哪家门都能进,但串门的习惯依然如故,谁家吃好的依然没忘了老邻居,这多少给封闭的小区带来些暖意。
慢慢地那些眼高的大款也看到了这些原住民的优点。他们发现,你的汽车脏了,人家可能顺手就把你的车给擦了;你家里被盗了,大家急着打110;谁家的孩子过满月,也忘不了给你送几个油糕……就这样穷的和富的慢慢地撤除了原来的樊篱,很多人交成了朋友。前年一个没有工作的贫穷的老油沙泊洞住户患了不治之症,在居民的自愿捐款名单上出现了许多小区富户的名字。现在住在这个小区的老板有的聘请原住民给他们当员工,有的老板还扶持几个贫困的人组织车队拉煤,帮他们也走进富人的行列。
是的,油沙泊洞这样的街道消失了,但肝胆相照、侠义相扶的精神没有消失。也许这就是大同这个古代各民族大融合的地方具有的包容兼并和豪爽之气的缘故吧。
这些古街道还能恢复吗
大同古城街巷纵横,格局整齐,里坊畅通。许多街道和这个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连在一起。没有了这些街巷,大同的历史文化名城就徒有虚名。令人扼腕的是,建国之初还保存完好的大同古城,屡遭建设性破坏,大批的古建筑、古寺庙、古街道或被毁坏或荡然无存。大同淳朴的民风也随着环境的改变有裸奔的趋势。
令人欣喜的是,在新一届大同市委、市政府的规划中,全面保护和恢复古城风貌被作为大同最重要的头等大事。据有关人士称,将来的大同,凡在古城区内的建筑,空间标高不得超过古城墙和上下华严寺的屋脊,有历史价值的古街道要尽量恢复,唐坊格局的街衢将再现。像油沙泊洞这样的街道要恢复可能不太现实,但现在的小区高楼能否保住很难说。有专家建议,把现在的小区推翻,都盖成小四合院,原来的街道布局可恢复。
大同究竟怎么变,现在是大同人街谈巷议最多的主题。即使有的街道不恢复,但至少可以保留原街道的名称,像油沙泊洞这样饱含着历史沉淀的街道,应该是古城的文脉和血液,尤其是在古城街道弥漫的里巷文化,那种豪爽、侠义、包容、乐观、助人的精神更不能丢失。

记者按图索骥,在油沙泊洞的旧址上看到的是一幢幢6层楼的现代居民小区。按政策规定,原住居民全部回迁,成为新小区的居民。
走进小区,草坪、绿树、鲜花,在楼群间点缀;小卖部、洗衣店、门诊部,服务设施齐全。但家家户户装着铁护栏,每个单元都安着防盗门,又给人一种不安全阴森的感觉。
油沙泊洞的原住居民只是这个小区的一小部分人。他们从搬进这个小区就感到一种歧视。他们的楼房都建在小区的边缘,临街的是商铺,要进入居住楼必须从里面攀登数十级台阶,老人们都得歇好几次才能进家。而且居室大部分是50平米左右的,门窗是钢木的,看上去很简陋。这是楼群里的贫民窟。小区里面的楼是商品房,门窗是铝合金的,开间也大,普遍是100平米以上的,每个单元的门都安了防盗装置,住户大部分是煤老板和一些企业的头头脑脑。因为这个小区与市里的重点小学相邻,许多人都想挤进这个小区来住。
原来在一个街道生活,大家彼此熟悉了解,而且都是一伙穷人,不是下岗的就是摆摊的,共同的生活遭遇把他们连在一起,见面称呼不是哥就是姐,要么是大娘大爷,大家都一律平等,没有谁瞧不起谁的。现在和一些大款们居住在一起,物业管理费、卫生费、保安费、水电费、取暖费……生活成本提高不说,心理障碍也实在折磨人。“人家出入坐的是高级小轿车,咱骑着掉链子的破自行车;人家嘴里叼着的是芙蓉王、大中华,咱抽的是3块钱的劣质烟,想敬人家一支都不敢拿出手;人家的麻将是1000、5000的胡,咱只能打个50元的碰碰胡。”一个油沙泊洞的老住户自我调侃,对记者述说着刚搬到小区的感受。
这种贫富差距,身份的落差使油沙泊洞的原住居民融入社会主流的脚步大大滞后。他们顽强地保持着原来的生活状态。尽管单元和阳台的分割不能像以前那样踢开哪家门都能进,但串门的习惯依然如故,谁家吃好的依然没忘了老邻居,这多少给封闭的小区带来些暖意。
慢慢地那些眼高的大款也看到了这些原住民的优点。他们发现,你的汽车脏了,人家可能顺手就把你的车给擦了;你家里被盗了,大家急着打110;谁家的孩子过满月,也忘不了给你送几个油糕……就这样穷的和富的慢慢地撤除了原来的樊篱,很多人交成了朋友。前年一个没有工作的贫穷的老油沙泊洞住户患了不治之症,在居民的自愿捐款名单上出现了许多小区富户的名字。现在住在这个小区的老板有的聘请原住民给他们当员工,有的老板还扶持几个贫困的人组织车队拉煤,帮他们也走进富人的行列。
是的,油沙泊洞这样的街道消失了,但肝胆相照、侠义相扶的精神没有消失。也许这就是大同这个古代各民族大融合的地方具有的包容兼并和豪爽之气的缘故吧。
这些古街道还能恢复吗
大同古城街巷纵横,格局整齐,里坊畅通。许多街道和这个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连在一起。没有了这些街巷,大同的历史文化名城就徒有虚名。令人扼腕的是,建国之初还保存完好的大同古城,屡遭建设性破坏,大批的古建筑、古寺庙、古街道或被毁坏或荡然无存。大同淳朴的民风也随着环境的改变有裸奔的趋势。
令人欣喜的是,在新一届大同市委、市政府的规划中,全面保护和恢复古城风貌被作为大同最重要的头等大事。据有关人士称,将来的大同,凡在古城区内的建筑,空间标高不得超过古城墙和上下华严寺的屋脊,有历史价值的古街道要尽量恢复,唐坊格局的街衢将再现。像油沙泊洞这样的街道要恢复可能不太现实,但现在的小区高楼能否保住很难说。有专家建议,把现在的小区推翻,都盖成小四合院,原来的街道布局可恢复。
大同究竟怎么变,现在是大同人街谈巷议最多的主题。即使有的街道不恢复,但至少可以保留原街道的名称,像油沙泊洞这样饱含着历史沉淀的街道,应该是古城的文脉和血液,尤其是在古城街道弥漫的里巷文化,那种豪爽、侠义、包容、乐观、助人的精神更不能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