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在灾害面前,如何有效的应对,日益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汶川地震后全国展开了一场举国参与的生死大营救,本届政府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关键词:应急预案;社会动员机制;信息沟通机制;救灾机制
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在灾害面前,如何有效的应对,日益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各个国家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建立了相关的防灾、救灾体制机制。本文以汶川地震后中国政府的救灾情况来谈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救灾机制。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震级达里氏8级, 最大烈度达11度的特大地震,持续了80秒。这是1949年以来破坏性最强、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1]震后2分钟,四川省地震局向中国地震局报告发生大地震;随之,解放军、公安部、民政部、中国气象局等都紧急启动了应急预案,公安消防部队、各类救灾物资紧急向灾区调运。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奔赴灾区,迅速果断高效地指挥抗震救灾;震后,不到10个小时,调运各类救灾物资数十万件、套。[2]各部门的反应之快,与中国特色的救灾体制和机制密不可分。
一、高效的反应机制
地震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时到位、有力指挥,各级救灾组织迅速成立展开工作,应急预案立即启动,人民军队快速介入,各级部门通力协作,社会各界大力支援。举国上下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工作中的高效的反应机制,体现了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统一指挥体制的优越性。只有在高度集中的体制下,才有如此之快的统一调度能力。"政府企业和政府配合得比较好,它们不计成本,不计效益地抗震救灾,中国公有制国家的特点突然显示出来了。"
我国现阶段减灾救灾管理的基本体制是: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这样的救灾体制,能够快速的调动整合各种资源,运往灾区。 "在中国的体制下,只要中央政府一声令下,众人马上就会跟上,无论是公司或个人,还是地方政府,都是如此。这个制度在四川赈灾中证明是有效的。"
二、科学的应急预案
地震后几个小时,各部门和各级政府都立即启动了相应的应急预案,这体现了我国科学的应急预案体系。以前的救灾模式大多是在行政人员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救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科学的应急预案是组织有序救援工作的制度保障;是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重大灾害能力,控制和减轻重大灾害引起严重社会危害的前提。
针对我國灾害种类多的特点,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基础上,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未来潜在发生的重大灾害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3]
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从2003年底开始到2005年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包括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四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25件专项应急预案、80件部门预案和各省级总体应急预案在内的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并分别经法定程序成为我国应急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有利于形成统一指挥、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大大提高政府处置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4]
三、透明开放的信息沟通机制
近几年来,我们可能感觉怎么灾害多了呢?其实与我国进来对自然灾害公正客观的报道有关。以前,在灾害中死亡的人数以及造成的损失不允许对外随意的公布。随着社会的发展,此做法日益与国家体制的转型不相适应,也不符合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因此,国家解除了对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保密。
"重大灾害发生后,要指定专人,每天定时发布,民政部将于每天下午4时发布信息。发布的内容包括因灾死亡人数、死亡地点和死亡原因等,同时向公众说明避灾自救的一些注意事项,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减少人员伤亡"。[5]汶川地震后,国家对地震做了客观、真实的报告,及时、透明地发布了权威信息。央视24小时直播汶川地震的情况。"24小时滚动直播、向全世界开放的做法,一可以加强百姓和政府、灾区和非灾区的沟通;二可以让世界原原本本地了解中国当时面临的状况及采取的措施,改变对中国的看法和加强对中国的支援。"
四、社会动员机制
中共历来就有发动人民群众的优势,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应对特大灾害面前,这种具有号召性的动员机制更体现得淋漓尽致。"坚持举国参与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实现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集中一切社会资源,全力支持抗震救灾。"
全国上下一盘棋,展开了一场举国参与的生死大营救,这是中国组织动员能力的一次大考验、大展示。人民解放军、公安干警、武警战士以最快的速度挺进灾区,国家有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食品、药品、帐篷、等物资,通过水、陆、空紧急驰援灾区;专业救援队伍、大量的医务人员、志愿者紧急奔赴灾区;各省市为灾区提供人、物、财、智力等各种形式的支援;民间组织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极短的时间内动员起如此巨大的力量,这是其他任何社会制度都无法比拟的。很多民间组织,自发参与到抗震救灾中来。河南的10位农民用农用车把水和方便面送到了成都救灾指挥部的捐赠点,这是全国"001号"救灾物品。还有山东农民组成的四川最牛救援队,他们都想第一时间把自己的爱心送到灾区,帮助遇难同胞。我国还允许外国救援队进入汶川参加营救并接受了国外的很多救援物资运往灾区。
五、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一线希望百倍努力"。震后两小时,温家宝总理就赶赴都江堰指挥救灾。地震当晚,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从不惜一切代价搜救幸存者,到想尽一切办法救治伤病群众;从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到加强心理抚慰;从重兵投入防止疫情,到想方设法排除堰塞湖险情确保数百万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本届政府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抗震救灾中得到了全面的诠释,是对马克思的人本学说的重新解读,是中共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认识,是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又一次演进。中国政府成功做到了大灾后无大役,无大难,无大乱。中国政府出色的通过了汶川地震的考验,其高效果断的决策能力彰显了中共的执政能力和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当前抗震救灾进展情况和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
[2]曾业辉:从汶川生死时速看中国应急管理机制.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5月14日第010.
[3]谢丹、郑智峰:我国重大灾害救灾机制建设研究.经济体制改革. 2009 (2).
[4]莫于川: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机制和应急法制正在稳健发展[J].财经. 2006(1).
[5]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2006).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325页。
作者简介:张楠(1982-),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家关系学院2009级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党史研究。
关键词:应急预案;社会动员机制;信息沟通机制;救灾机制
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在灾害面前,如何有效的应对,日益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各个国家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建立了相关的防灾、救灾体制机制。本文以汶川地震后中国政府的救灾情况来谈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救灾机制。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震级达里氏8级, 最大烈度达11度的特大地震,持续了80秒。这是1949年以来破坏性最强、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1]震后2分钟,四川省地震局向中国地震局报告发生大地震;随之,解放军、公安部、民政部、中国气象局等都紧急启动了应急预案,公安消防部队、各类救灾物资紧急向灾区调运。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奔赴灾区,迅速果断高效地指挥抗震救灾;震后,不到10个小时,调运各类救灾物资数十万件、套。[2]各部门的反应之快,与中国特色的救灾体制和机制密不可分。
一、高效的反应机制
地震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时到位、有力指挥,各级救灾组织迅速成立展开工作,应急预案立即启动,人民军队快速介入,各级部门通力协作,社会各界大力支援。举国上下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工作中的高效的反应机制,体现了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统一指挥体制的优越性。只有在高度集中的体制下,才有如此之快的统一调度能力。"政府企业和政府配合得比较好,它们不计成本,不计效益地抗震救灾,中国公有制国家的特点突然显示出来了。"
我国现阶段减灾救灾管理的基本体制是: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这样的救灾体制,能够快速的调动整合各种资源,运往灾区。 "在中国的体制下,只要中央政府一声令下,众人马上就会跟上,无论是公司或个人,还是地方政府,都是如此。这个制度在四川赈灾中证明是有效的。"
二、科学的应急预案
地震后几个小时,各部门和各级政府都立即启动了相应的应急预案,这体现了我国科学的应急预案体系。以前的救灾模式大多是在行政人员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救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科学的应急预案是组织有序救援工作的制度保障;是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重大灾害能力,控制和减轻重大灾害引起严重社会危害的前提。
针对我國灾害种类多的特点,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基础上,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未来潜在发生的重大灾害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3]
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从2003年底开始到2005年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包括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四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25件专项应急预案、80件部门预案和各省级总体应急预案在内的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并分别经法定程序成为我国应急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有利于形成统一指挥、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大大提高政府处置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4]
三、透明开放的信息沟通机制
近几年来,我们可能感觉怎么灾害多了呢?其实与我国进来对自然灾害公正客观的报道有关。以前,在灾害中死亡的人数以及造成的损失不允许对外随意的公布。随着社会的发展,此做法日益与国家体制的转型不相适应,也不符合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因此,国家解除了对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保密。
"重大灾害发生后,要指定专人,每天定时发布,民政部将于每天下午4时发布信息。发布的内容包括因灾死亡人数、死亡地点和死亡原因等,同时向公众说明避灾自救的一些注意事项,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减少人员伤亡"。[5]汶川地震后,国家对地震做了客观、真实的报告,及时、透明地发布了权威信息。央视24小时直播汶川地震的情况。"24小时滚动直播、向全世界开放的做法,一可以加强百姓和政府、灾区和非灾区的沟通;二可以让世界原原本本地了解中国当时面临的状况及采取的措施,改变对中国的看法和加强对中国的支援。"
四、社会动员机制
中共历来就有发动人民群众的优势,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应对特大灾害面前,这种具有号召性的动员机制更体现得淋漓尽致。"坚持举国参与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实现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集中一切社会资源,全力支持抗震救灾。"
全国上下一盘棋,展开了一场举国参与的生死大营救,这是中国组织动员能力的一次大考验、大展示。人民解放军、公安干警、武警战士以最快的速度挺进灾区,国家有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食品、药品、帐篷、等物资,通过水、陆、空紧急驰援灾区;专业救援队伍、大量的医务人员、志愿者紧急奔赴灾区;各省市为灾区提供人、物、财、智力等各种形式的支援;民间组织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极短的时间内动员起如此巨大的力量,这是其他任何社会制度都无法比拟的。很多民间组织,自发参与到抗震救灾中来。河南的10位农民用农用车把水和方便面送到了成都救灾指挥部的捐赠点,这是全国"001号"救灾物品。还有山东农民组成的四川最牛救援队,他们都想第一时间把自己的爱心送到灾区,帮助遇难同胞。我国还允许外国救援队进入汶川参加营救并接受了国外的很多救援物资运往灾区。
五、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一线希望百倍努力"。震后两小时,温家宝总理就赶赴都江堰指挥救灾。地震当晚,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从不惜一切代价搜救幸存者,到想尽一切办法救治伤病群众;从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到加强心理抚慰;从重兵投入防止疫情,到想方设法排除堰塞湖险情确保数百万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本届政府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抗震救灾中得到了全面的诠释,是对马克思的人本学说的重新解读,是中共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认识,是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又一次演进。中国政府成功做到了大灾后无大役,无大难,无大乱。中国政府出色的通过了汶川地震的考验,其高效果断的决策能力彰显了中共的执政能力和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当前抗震救灾进展情况和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
[2]曾业辉:从汶川生死时速看中国应急管理机制.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5月14日第010.
[3]谢丹、郑智峰:我国重大灾害救灾机制建设研究.经济体制改革. 2009 (2).
[4]莫于川: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机制和应急法制正在稳健发展[J].财经. 2006(1).
[5]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2006).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325页。
作者简介:张楠(1982-),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家关系学院2009级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党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