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下午,在空政电视艺术中心的传达室等毛孩,没一会儿,门卫说:“出来了!”我出门看,他戴着帽子和眼镜,看起来不过是大街上走来的一个小兄弟或者是我邻家的小伙伴,没有我想象中的明星的光彩。他说:“走,门口坐一坐。家里很吵,楼下搞装修呢!”我随着毛孩进了附近一家店。坐定,他摘了帽子、眼镜,露出一张清瘦光亮的脸,看起来依然是长不大的样子。
毛孩还是毛孩子时
毛孩,并非艺名,本名就叫毛孩。当我问他这一问题时,毛孩笑着说:“都怨父母给我起了这个名字,让我怎么也长不大了!”毛孩乃河南平顶山人氏。父亲年轻时当记者,后来做了编辑,现供职于平顶山市一家公司。母亲原是平顶山市话剧团的演员,现和毛孩居于北京,偶尔也接演一些电视剧。他还有个姐姐,叫毛毛,从空军某部转业后,从事编剧工作。可以说,姐姐走了父亲的路,毛孩接了母亲的班。

千万不要以为毛孩走上这条路是受了父母的“指使”,他父母非常开明。毛孩爱上唱歌跳舞,是因为受到了电视上的吸引,并跟着学唱学跳。父母任其自然,并不干涉。毛孩13岁参加平顶山市第一届霹雳舞大赛,一下得了个第一名。那阵子霹雳舞热潮席卷全国,街头巷尾人人都会伸手侧身摆出一副“擦玻璃”的架势,已然成为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共同记忆。毛孩在肢体语言方面具有天赋,即使现在看《炊事班的故事》,我们也不难从他一蹦就蹿到了上铺的动作中感受到他的身体协调性。得奖后,他紧接着又参加了省里的比赛,连获现代舞青少年组冠军和综合组亚军。电视和报纸一报道,毛孩声名鹊起,拥有了相当高的回头率。
不久,毛孩进了省歌舞团学习舞蹈和声乐。但一年学下来,状况很不乐观。人家省级文艺团体秉承学院派传统,歌唱的是美声,舞跳的是芭蕾,习惯了强烈节奏的毛孩完全舒缓不起来,加上自己的形象又不够俊美,离“玉树临风”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在学员中并不显山露水。到了后来老师也劝他:“你可能不大适合干这个,还是别在这儿浪费时间了吧。”毛孩听了当然不服气,但等到一年期满正式考试,而自己真没被录取时,他才慢慢明白,许多事情是不能强求的。
从郑州回到家里的那半年,毛孩有点消沉。一个少年的痛苦可能并不深刻,但那毕竟是痛苦,特别是当别人认为他并不适合从事自己所热爱的工作时,这种痛苦无疑是很有杀伤力的。父母关心孩子的成长进步,一合计,又把毛孩送到了北京,给他在中央音乐学院附近找了家旅馆,住在一间6人合住的房间里,每天3块钱房费供着,让他跟班旁听。在北京待了半年,毛孩就待不住了,自作主张买了张火车票回了平顶山。母亲对儿子还是很看好的,平时少不了在左邻右舍亲友同事们面前夸儿子有出息,想必听众们也会频频点头,对小小年纪就进京求学的毛孩表示赞赏。不料毛孩竟然一个招呼也不打就从北京杀了回来,弄得母亲有点没面子。不过想想也是,那时候的毛孩也就是个半大孩子,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北京,连个玩伴也没有,哪有心思学习?
1992年夏天,母亲带着毛孩再次“进京赶考”,目标是中央戏剧学院。声台形表一系列课目考完之后,母子二人都还算满意。但因为身高问题,毛孩还是被刷下来了。毛孩本不在乎自己的身高,认为身体是父母给的,自己左右不了,没必要为此而自卑。但这一次,他多么幻想奇迹出现,睡一觉个儿就能长高。个儿还是那个儿,奇迹却真的出现了,因为中戏的常莉老师非常看好这个学生,最终毛孩成了中戏的旁听生。虽是旁听生,与正规生并无大的差别,因为他个子最小年龄最小,不少老师同学都非常喜欢和照顾他。当然,关键要自己心态好。
慢慢学会长大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世间事大抵如此。朝歌舞方向发展总是碰钉子,上中戏又是旁听生,但机会要来挡也挡不住。在中戏的第一个暑假,他就在兰州军区政治部和大连电视台合拍的电视剧《一个姑娘三个兵》里扮演了一个新兵。
也就在这时候,空政话剧团正筹拍话剧《甘巴拉》。这部话剧是当年空政的重头戏,描写了一群在世界屋脊雪山之巅上履行神圣使命的空军雷达兵,剧本相当感人,演员阵容也很强大,但就是找不到一个演小战士的合适人选。说来也巧,正在副团长张守义着急的当儿,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个姑娘三个兵》,当看到片子里的毛孩时,张守义眼前一亮: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电视机深处”!然而,问兰州军区政治部,说是大连电视台找的,问大连电视台,又说是兰州军区政治部找的。无奈,事情又搁了下来。
无巧不成书。不久后的一天,一位朋友带着在中戏读书的女儿来张守义家做客,闲聊时就说起了找毛孩的事。朋友的女儿听后一拍手:“我们班有个叫毛孩的,暑假的时候好像拍过一个部队的电视剧,没准就是你要找的人呢。”张守义一听大喜,赶快让女孩把毛孩找来见见。就这样,总算把毛孩从茫茫人海中给找到了。
《甘巴拉》的成功,成了毛孩人生的重要转折。空政话剧团看中了这棵好苗子,便想将其纳入旗下。于是张守义副团长又找毛孩谈话。毛孩打心里就喜欢穿制服,一听真是激动万分。
毛孩是穿着军装回到中戏的,一下子就把同学都“震”了。喜上加喜。因成绩优异,仅用三天时间,一切手续办全,毛孩由中戏的旁听生转为了正规生。
毛孩常常会做出些惊人之举。据张守义副团长讲,为拍摄电视电影《兵哥》,看过剧本之后的毛孩硬是关了手机拔了电话线,每天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看电视不看书,见了人也不搭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除了一日三餐去饭堂之外,再也见不到他的影子。领导不知这孩子怎么了,就派人去了解情况。结果他正在家里体验孤独。原来,这部戏描写的就是一个在戈壁深处单独执勤的战士。为了把角色身上那种与孤独斗争的感觉演出来,毛孩先把自己锁在家里体验了一个月的孤独。剧组到了新疆的头一天,毛孩又提出了要求,说要在临时搭建的哨所里单独住一晚上。领导起初不答应:这里离宿营地有将近20公里,把你一个人扔这儿,晚上叫狼叼走了怎么办?但毛孩一再坚持,领导只好同意了。看着汽车在戈壁滩上绝尘而去,天地之间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时,毛孩突然觉得有些发慌。天黑以后,窗外风呼呼地吹,间或还把一些类似狼嗥的可疑声响刮进毛孩的耳朵里,吓得他毛骨悚然。既然睡不着觉,他便铺开纸笔,拿着剧本一边看,一边写。其实,谁也没有要求毛孩这么做,只有毛孩想出了这个“折腾”自己的点子。点子虽说狠了点儿,但你别说,还真管用。天刚亮,剧组的车赶过来,大家惊奇地发现毛孩不但依然坚强地存在着,而且还写出了“大伟与影子的对话”等5段戏。实拍的时候,这些“孤独的结晶”全都用上了,成了这部戏的亮点。因为这部戏,毛孩获得了全军“金星奖”最佳男演员奖,并荣立三等功。
小毛和小王子
别看《炊事班的故事》里的小毛那么开朗活泼,其实毛孩并不擅言辞。他说,到电视台作节目,很少主动去说话,有时还感到有点怕羞。但他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他觉得,时时处处,都不能忘了“感谢”两个字,他心里有很多应该感谢的人。
无论读书还是当兵,毛孩都是以一些老师、艺术家为榜样,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学习,风风火火演戏。在空政话剧团(现为空政电视艺术中心),毛孩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几年间,他拍摄了不少影视作品,也经常参加各种文艺演出,越到节假日就越忙,最忙的时候当属春节。有的时候一晚上得赶三场演出,把个毛孩累得团团转。“那会儿大伙都开我玩笑,说你别叫毛孩了,”毛孩笑说,“改成‘毛驴’算了。”
毛孩下部队演出非常多。他说:“给战士演出是最开心的事。”有时,毛孩和洪剑涛演一个七八分钟的小品,总要演到十四五分,因为战士们掌声接连不断,经常打断他们的演出。然而,让他讲讲感人的事,他又不知从何说起。他只是说:“当时,那种真挚的情感,那种莫名的冲动,是没法用语言形容的。”后来,他还是回忆起一件事:一次毛孩随小分队去广西金鸡山雷达站慰问演出,在山路上颠簸了几个小时才来到连队驻地,去了一看,山尖尖上的连队场地太小,本来和洪剑涛排好的小品《我爱祖国的蓝天》没办法演。按说演不成也就算了,可看到,那里的官兵在山上与世隔绝一待好几年,见了人话都说不出来了,只知道拍巴掌,他和洪哥的心深深地被打动了。于是他们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现场排了一个相声《加急电报》,两人使出了浑身解数,效果出奇地好。然后他和洪哥轮流上场,你讲个笑话,我就唱首歌,你说个段子,我就跳支舞……后来,十几名官兵也上了场,一起联欢,一起合影。在金鸡山演完,收拾一下,他们就又上车奔向下一个连队。下部队演出经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下了车就演,演完了就走,吃不好睡不好,体力消耗特别大,所以每次从部队回来,本来就没“几两肉”的毛孩又要瘦上几两肉。
说到变瘦,有个小故事不得不提。毛孩从演小战士起家,有些还是悲情的角色,为他赢得了“催泪弹”的美誉。但真正让广大观众记住毛孩的还是因为情景喜剧《炊事班的故事》里的小毛。2002年盛夏,《炊事班的故事》开拍时,导演指出毛孩的脸在镜头里显得有点胖,为了达到最佳的拍摄效果,毛孩就开始减肥(其实那时候他才94斤,还不及两袋面重)。节食的效果不错,可在40多摄氏度的摄影棚里饿着肚子拍戏,何况还是一天一集的进度,肯定不是长久之计。果不其然,毛孩晕倒在了拍摄现场。不过休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他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了大家面前。也是,《炊事班的故事》里,怎么能缺了小毛呢?
“不疯魔,不成活”,“小毛”这个角色如同“灵魂附体”,整整“折腾”了毛孩六年。小毛给毛孩带来名誉的同时,在拓宽戏路上也造成了障碍。因此,毛孩没有趁热打铁,去年一年,他基本没有接戏,而是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冷静思考。他选择剧本依然非常慎重,自己不喜欢或者觉得不适合自己的,坚持不演,他在等待,等待着另一个耳目一新的形象。毛孩不是高产演员,作品数量并不多,对此他心态极为平和,他说一年拍好一部戏,十年就是十部好戏。他要在不同的戏里塑造不同的形象,绝不能再重复小毛。当然,要从小毛走出去,这是一个打碎自己重新建立自己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这么个过程,上台,致敬,完成表演之后,谢幕,下场。无论是上台还是下场,都不必狂喜,不必悲伤。”毛孩的思想藏在他那张娃娃脸后面。毛孩喜欢看书,最喜欢看传记、小说。他向我解释,之所以戴眼镜出来,是因为昨晚看书睡觉晚了,眼睛有些浮肿。毛孩向我推荐了一本书,再三叮嘱我一定要看一看,是他大二读的法国童话《小王子》。他很喜欢这本书,每当遇到一些问题,就会想到这本书的一些情节或者富于哲理的语言,比如:“眼睛是什么都看不见的,要用心去寻找”,比如“爱虚荣的人只听得进赞美的话”……也许是因为毛孩经常向人推荐这本书,也许是因为毛孩本身就像爱沉思的小王子,他身边的朋友包括他的父亲都称之为“小王子”。
“年轻时不懂爱情”,想起了《小王子》里的这句话,我问了一个很想问大家也都关心的问题,能不能讲讲你的爱情啊?尤其是你的初恋。毛孩说,在爱情上我是一个白痴,然后便笑而不答……有点冷场,毛孩就转了话题,说起昨天收到的一封观众的来信,说是“感动得我满脸泪水”——然后又笑,解释说,其实并没流泪,但心里确实是无法形容的感动。那是一封青岛观众的来信,几乎把毛孩演的所有作品剖析了个透,并给毛孩提了不少意见和建议。毛孩说,非常感谢这些热心观众,我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借用一下《小王子》结束语的句式,“如果有一天,你看见一个全新的毛孩,不要让我不知道,赶快发短信告诉我,他突破了!”
毛孩还是毛孩子时
毛孩,并非艺名,本名就叫毛孩。当我问他这一问题时,毛孩笑着说:“都怨父母给我起了这个名字,让我怎么也长不大了!”毛孩乃河南平顶山人氏。父亲年轻时当记者,后来做了编辑,现供职于平顶山市一家公司。母亲原是平顶山市话剧团的演员,现和毛孩居于北京,偶尔也接演一些电视剧。他还有个姐姐,叫毛毛,从空军某部转业后,从事编剧工作。可以说,姐姐走了父亲的路,毛孩接了母亲的班。

千万不要以为毛孩走上这条路是受了父母的“指使”,他父母非常开明。毛孩爱上唱歌跳舞,是因为受到了电视上的吸引,并跟着学唱学跳。父母任其自然,并不干涉。毛孩13岁参加平顶山市第一届霹雳舞大赛,一下得了个第一名。那阵子霹雳舞热潮席卷全国,街头巷尾人人都会伸手侧身摆出一副“擦玻璃”的架势,已然成为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共同记忆。毛孩在肢体语言方面具有天赋,即使现在看《炊事班的故事》,我们也不难从他一蹦就蹿到了上铺的动作中感受到他的身体协调性。得奖后,他紧接着又参加了省里的比赛,连获现代舞青少年组冠军和综合组亚军。电视和报纸一报道,毛孩声名鹊起,拥有了相当高的回头率。
不久,毛孩进了省歌舞团学习舞蹈和声乐。但一年学下来,状况很不乐观。人家省级文艺团体秉承学院派传统,歌唱的是美声,舞跳的是芭蕾,习惯了强烈节奏的毛孩完全舒缓不起来,加上自己的形象又不够俊美,离“玉树临风”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在学员中并不显山露水。到了后来老师也劝他:“你可能不大适合干这个,还是别在这儿浪费时间了吧。”毛孩听了当然不服气,但等到一年期满正式考试,而自己真没被录取时,他才慢慢明白,许多事情是不能强求的。
从郑州回到家里的那半年,毛孩有点消沉。一个少年的痛苦可能并不深刻,但那毕竟是痛苦,特别是当别人认为他并不适合从事自己所热爱的工作时,这种痛苦无疑是很有杀伤力的。父母关心孩子的成长进步,一合计,又把毛孩送到了北京,给他在中央音乐学院附近找了家旅馆,住在一间6人合住的房间里,每天3块钱房费供着,让他跟班旁听。在北京待了半年,毛孩就待不住了,自作主张买了张火车票回了平顶山。母亲对儿子还是很看好的,平时少不了在左邻右舍亲友同事们面前夸儿子有出息,想必听众们也会频频点头,对小小年纪就进京求学的毛孩表示赞赏。不料毛孩竟然一个招呼也不打就从北京杀了回来,弄得母亲有点没面子。不过想想也是,那时候的毛孩也就是个半大孩子,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北京,连个玩伴也没有,哪有心思学习?
1992年夏天,母亲带着毛孩再次“进京赶考”,目标是中央戏剧学院。声台形表一系列课目考完之后,母子二人都还算满意。但因为身高问题,毛孩还是被刷下来了。毛孩本不在乎自己的身高,认为身体是父母给的,自己左右不了,没必要为此而自卑。但这一次,他多么幻想奇迹出现,睡一觉个儿就能长高。个儿还是那个儿,奇迹却真的出现了,因为中戏的常莉老师非常看好这个学生,最终毛孩成了中戏的旁听生。虽是旁听生,与正规生并无大的差别,因为他个子最小年龄最小,不少老师同学都非常喜欢和照顾他。当然,关键要自己心态好。
慢慢学会长大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世间事大抵如此。朝歌舞方向发展总是碰钉子,上中戏又是旁听生,但机会要来挡也挡不住。在中戏的第一个暑假,他就在兰州军区政治部和大连电视台合拍的电视剧《一个姑娘三个兵》里扮演了一个新兵。
也就在这时候,空政话剧团正筹拍话剧《甘巴拉》。这部话剧是当年空政的重头戏,描写了一群在世界屋脊雪山之巅上履行神圣使命的空军雷达兵,剧本相当感人,演员阵容也很强大,但就是找不到一个演小战士的合适人选。说来也巧,正在副团长张守义着急的当儿,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个姑娘三个兵》,当看到片子里的毛孩时,张守义眼前一亮: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电视机深处”!然而,问兰州军区政治部,说是大连电视台找的,问大连电视台,又说是兰州军区政治部找的。无奈,事情又搁了下来。
无巧不成书。不久后的一天,一位朋友带着在中戏读书的女儿来张守义家做客,闲聊时就说起了找毛孩的事。朋友的女儿听后一拍手:“我们班有个叫毛孩的,暑假的时候好像拍过一个部队的电视剧,没准就是你要找的人呢。”张守义一听大喜,赶快让女孩把毛孩找来见见。就这样,总算把毛孩从茫茫人海中给找到了。
《甘巴拉》的成功,成了毛孩人生的重要转折。空政话剧团看中了这棵好苗子,便想将其纳入旗下。于是张守义副团长又找毛孩谈话。毛孩打心里就喜欢穿制服,一听真是激动万分。
毛孩是穿着军装回到中戏的,一下子就把同学都“震”了。喜上加喜。因成绩优异,仅用三天时间,一切手续办全,毛孩由中戏的旁听生转为了正规生。
毛孩常常会做出些惊人之举。据张守义副团长讲,为拍摄电视电影《兵哥》,看过剧本之后的毛孩硬是关了手机拔了电话线,每天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看电视不看书,见了人也不搭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除了一日三餐去饭堂之外,再也见不到他的影子。领导不知这孩子怎么了,就派人去了解情况。结果他正在家里体验孤独。原来,这部戏描写的就是一个在戈壁深处单独执勤的战士。为了把角色身上那种与孤独斗争的感觉演出来,毛孩先把自己锁在家里体验了一个月的孤独。剧组到了新疆的头一天,毛孩又提出了要求,说要在临时搭建的哨所里单独住一晚上。领导起初不答应:这里离宿营地有将近20公里,把你一个人扔这儿,晚上叫狼叼走了怎么办?但毛孩一再坚持,领导只好同意了。看着汽车在戈壁滩上绝尘而去,天地之间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时,毛孩突然觉得有些发慌。天黑以后,窗外风呼呼地吹,间或还把一些类似狼嗥的可疑声响刮进毛孩的耳朵里,吓得他毛骨悚然。既然睡不着觉,他便铺开纸笔,拿着剧本一边看,一边写。其实,谁也没有要求毛孩这么做,只有毛孩想出了这个“折腾”自己的点子。点子虽说狠了点儿,但你别说,还真管用。天刚亮,剧组的车赶过来,大家惊奇地发现毛孩不但依然坚强地存在着,而且还写出了“大伟与影子的对话”等5段戏。实拍的时候,这些“孤独的结晶”全都用上了,成了这部戏的亮点。因为这部戏,毛孩获得了全军“金星奖”最佳男演员奖,并荣立三等功。
小毛和小王子
别看《炊事班的故事》里的小毛那么开朗活泼,其实毛孩并不擅言辞。他说,到电视台作节目,很少主动去说话,有时还感到有点怕羞。但他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他觉得,时时处处,都不能忘了“感谢”两个字,他心里有很多应该感谢的人。
无论读书还是当兵,毛孩都是以一些老师、艺术家为榜样,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学习,风风火火演戏。在空政话剧团(现为空政电视艺术中心),毛孩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几年间,他拍摄了不少影视作品,也经常参加各种文艺演出,越到节假日就越忙,最忙的时候当属春节。有的时候一晚上得赶三场演出,把个毛孩累得团团转。“那会儿大伙都开我玩笑,说你别叫毛孩了,”毛孩笑说,“改成‘毛驴’算了。”
毛孩下部队演出非常多。他说:“给战士演出是最开心的事。”有时,毛孩和洪剑涛演一个七八分钟的小品,总要演到十四五分,因为战士们掌声接连不断,经常打断他们的演出。然而,让他讲讲感人的事,他又不知从何说起。他只是说:“当时,那种真挚的情感,那种莫名的冲动,是没法用语言形容的。”后来,他还是回忆起一件事:一次毛孩随小分队去广西金鸡山雷达站慰问演出,在山路上颠簸了几个小时才来到连队驻地,去了一看,山尖尖上的连队场地太小,本来和洪剑涛排好的小品《我爱祖国的蓝天》没办法演。按说演不成也就算了,可看到,那里的官兵在山上与世隔绝一待好几年,见了人话都说不出来了,只知道拍巴掌,他和洪哥的心深深地被打动了。于是他们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现场排了一个相声《加急电报》,两人使出了浑身解数,效果出奇地好。然后他和洪哥轮流上场,你讲个笑话,我就唱首歌,你说个段子,我就跳支舞……后来,十几名官兵也上了场,一起联欢,一起合影。在金鸡山演完,收拾一下,他们就又上车奔向下一个连队。下部队演出经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下了车就演,演完了就走,吃不好睡不好,体力消耗特别大,所以每次从部队回来,本来就没“几两肉”的毛孩又要瘦上几两肉。
说到变瘦,有个小故事不得不提。毛孩从演小战士起家,有些还是悲情的角色,为他赢得了“催泪弹”的美誉。但真正让广大观众记住毛孩的还是因为情景喜剧《炊事班的故事》里的小毛。2002年盛夏,《炊事班的故事》开拍时,导演指出毛孩的脸在镜头里显得有点胖,为了达到最佳的拍摄效果,毛孩就开始减肥(其实那时候他才94斤,还不及两袋面重)。节食的效果不错,可在40多摄氏度的摄影棚里饿着肚子拍戏,何况还是一天一集的进度,肯定不是长久之计。果不其然,毛孩晕倒在了拍摄现场。不过休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他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了大家面前。也是,《炊事班的故事》里,怎么能缺了小毛呢?
“不疯魔,不成活”,“小毛”这个角色如同“灵魂附体”,整整“折腾”了毛孩六年。小毛给毛孩带来名誉的同时,在拓宽戏路上也造成了障碍。因此,毛孩没有趁热打铁,去年一年,他基本没有接戏,而是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冷静思考。他选择剧本依然非常慎重,自己不喜欢或者觉得不适合自己的,坚持不演,他在等待,等待着另一个耳目一新的形象。毛孩不是高产演员,作品数量并不多,对此他心态极为平和,他说一年拍好一部戏,十年就是十部好戏。他要在不同的戏里塑造不同的形象,绝不能再重复小毛。当然,要从小毛走出去,这是一个打碎自己重新建立自己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这么个过程,上台,致敬,完成表演之后,谢幕,下场。无论是上台还是下场,都不必狂喜,不必悲伤。”毛孩的思想藏在他那张娃娃脸后面。毛孩喜欢看书,最喜欢看传记、小说。他向我解释,之所以戴眼镜出来,是因为昨晚看书睡觉晚了,眼睛有些浮肿。毛孩向我推荐了一本书,再三叮嘱我一定要看一看,是他大二读的法国童话《小王子》。他很喜欢这本书,每当遇到一些问题,就会想到这本书的一些情节或者富于哲理的语言,比如:“眼睛是什么都看不见的,要用心去寻找”,比如“爱虚荣的人只听得进赞美的话”……也许是因为毛孩经常向人推荐这本书,也许是因为毛孩本身就像爱沉思的小王子,他身边的朋友包括他的父亲都称之为“小王子”。
“年轻时不懂爱情”,想起了《小王子》里的这句话,我问了一个很想问大家也都关心的问题,能不能讲讲你的爱情啊?尤其是你的初恋。毛孩说,在爱情上我是一个白痴,然后便笑而不答……有点冷场,毛孩就转了话题,说起昨天收到的一封观众的来信,说是“感动得我满脸泪水”——然后又笑,解释说,其实并没流泪,但心里确实是无法形容的感动。那是一封青岛观众的来信,几乎把毛孩演的所有作品剖析了个透,并给毛孩提了不少意见和建议。毛孩说,非常感谢这些热心观众,我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借用一下《小王子》结束语的句式,“如果有一天,你看见一个全新的毛孩,不要让我不知道,赶快发短信告诉我,他突破了!”